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六正心住中。初征。后释。释中自分内四。一总标。二征数可知。三列名中十句分三。初四约所教三宝及行修音声忍。次三约所度众生修音声忍。后三约所知法界修音声忍。此十皆云於佛法中心定不动者。闻赞不加珍重。毁不起轻慢心。如故不改动也。上句显非世间刚猛心顽愚心同。上句云。於佛法中者。非无记不善愚迷等心故。下句云。心定不动者也。知诸法自体故。无性理故。如幻如梦故。无分别故。於赞毁不见二相。由此忍解正解正见不动。如觉者知梦。幻师知幻。彼等岂复取幻相梦境为实邪。就初四句中。三宝及行是菩萨所欣仰境。闻赞应喜。闻毁应恼。由知赞毁同一无性故。无分别心不动也。次三中菩萨度生悉欲令尽。闻少无垢。易度应喜。闻多有垢。难度应忧。然则不尔。由前义故。准思可见。后三中法性离於数於数量成坏有无。今既闻之。理难忍受。由前道理正念思惟故。於彼言。无所动乱也。
  后胜进中五。一标。二征可知。三别列中十句准颂。此菩萨常乐听闻此十法非修观也。初无相者。谓乐闻蕴处界中界如等相无差别故。二无体者。蕴等缘生故。三不可修者。造业无故。四无所有者。所造业无故。五无真实者。所趣果虚故。六空者。真空故。七无性者。实性故。八如幻者。似有故。九如梦者。似实故。十无分别者。平等故。又以后五句。释前五句。谓空故无相。无自性故无体。业如幻故不可修。果似实故如梦。能听闻心无真实故无分别。此十句前后相释。十地论中有此体惑。四征意云何须乐听此十句邪。五释中。初别益者。便此菩萨无生慧增明故。后通益准前可知。第七不退住中标释。释内自分胜进。自分中四。一标数。二征可知。三别列中。闻十种言音不退转者。菩萨得音声忍。有浅有深。前位但闻赞毁三宝非总拨无。而心不动。为浅忍也。今此乃闻三宝有无言伤甚。不退为难。既得不退。为深忍也。十中初三约三宝。次二约菩萨行。次三约三世佛。后二约佛。智境不退。所因准前位释。或随所应。如理解释。心不退转。闻恶不退。闻善不转。转移转也。谓一闻佛有者。应机现故。无者非世有故。二闻法有者。理法可证。教法随机。行法克果。果法雠因故。无者理教行果离妄有故。三有菩萨等者。大乘种性决定有故。无者佛种从缘自性无故四闻菩萨行有者。如前说无离三轮故。五闻菩萨修行出离如前说不出离。若有出离。则无出离故。六七八中三世佛有无者。过未佛以今望彼无也。各据缘会时说有也。现在有无如初句说。九佛智有尽无尽者。此有二种。一约智用缘境。二约智体离相。前中二种。一分相。二融摄。分相亦二种。一缘世俗。二缘胜义。世俗境可破坏故。有限量故。了彼智名有尽也。胜义境无灭坏故。离分限故。了彼智名无尽也。二融摄者谓世俗境有尽。胜义境无尽。然此二境。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能了彼智名尽无尽。谓知世俗即胜义故。尽即无尽也。知胜义即世俗故。无尽即尽也。二境无碍故。了彼之智亦无碍也。二约智体离相者。谓智体即真。有无俱离。有相尽故名智有尽。无相尽故名智无尽。十闻三世一相者。三世平等故。非一相者。不坏世俗故。四结可知。
  后胜进中五。谓初标。二征可知。三别列中十句五对。一一多相即者。约色心时方身处等。或约位相。或约业用说也。二文随於义等者。约教义相即。此准纯净无漏。亦通位用。此上两对四句。依事事无碍。后三非有即有者。无为即有为也。有即非有者有为即无为也。四无相即相者。真如德相即有为相状故。相即无相者。有为相状即真如德相故。五无性即性者。有为法无自性即真如自体故。性即无性者。真如自性即有为法无自性故。此上三对。依理事无碍说。四征准前。五释中别益意云。欲令於理事法中离限碍故。二通益可知。
  第八童真住中。标释自分胜进。文同前科。就自分中。征名标数。征数列名。结数并标。征列结如前。标云十业者。即身语意之所为也。征数可知。列中三。一初三无失三业为化体。无失有二种。一者无过失。谓若三业所作与惑相应。皆为过失。今此无碍故云无过失。二者无错失。谓身无非威仪。语无猝暴音。意无忘失念。此三具获唯果分得通因。或依法性镕融。斯亦具足。二次一随意受生者。若顿悟菩萨随愿生故。名随意生。若渐悟菩萨。地前客受变易身故。随所欲生发意须至彼故。名随意受生。三次五化境。於中。初四知所化欲解性业。后一知所化依果。四后一既知所化根欲。随应现通。结文可知。
  后胜进中。标征可知。列中十句分二。初六於剎自在。谓初及四意业。余身业。后四於三业自在。谓一意。二身。三语四通。三业四征五释并可知。
  第九法王子住中。征释自分胜进判亦同前。自分中标征亦可知。三中十句。一知受生者。此通三。一知引净业感总别报。二知九种命终心受生差别。三知彼种种受生而无来处。二知烦恼现起者。谓现行诸惑。三知习气相续者。习气谓诸烦恼种。熏而习之。同彼气分故。相续者。无间断故。非如现行故。四知所行方便者。此通二义。一修自利善巧。二修利他善巧。五知无量法者。谓广知教法。六解诸威仪者。谓法师威仪庠序生善。乃至语言审谛。七知所化所依剎差别。八知所化所依时差别。九知所化宜闻四种世俗安立道理。十知所化宜闻不可言说法性时非安立谛。又知九十两句不即不离镕融无碍。四结可知。
  后胜进中。初标。二征可知。三列中十句。皆言法王者。此既法王子住故。应於此学佛施为。初六皆云处者。处犹位也。初善巧者。谓学佛随机安立种种乘教。一乘三乘五乘。乃至无量乘八万四千教门。乃至佛剎微尘数威仪路。摄化众生。此皆善巧安立也。二轨度者。随於佛果位中所应施作令佛位中所行法度也。三宫殿者。大悲故。四趣入者。三慧趣入三空门故。五观察者。审机故。六灌顶者。学佛以佛所证甘露法性水灌位满菩萨心顶故。七力持者。学佛以神力持菩萨故。八无畏者。学佛四无畏十无畏法故。九宴寝者。学佛所入定故。十赞叹者有二种。一学佛赞诸菩萨令增勇锐。二学佛赞诸曩所修行今菩萨学故。四征可知。五释中二。初别益内二种。一为令所增。二为无障碍。二通益准前。
  第十灌顶位中。征起别释自分胜进。判皆同前。自分中四。初标二征。亦可知。三列名二十句。前十句明业用自在。后十句显下位不测。前业用中。初五约所化依果。以显以自在。於中。一动剎。二照剎。三住持。谓以神力持欲坏剎令住。四游剎。五严剎作神变等。此五多依神境智通。以皆缘外色。或内身故。作转变等。其第四或名如意通。以其往还自在故。或名身通。以内身转变往还故。随相立。此三名实是一通尔。第五严净有二种。一宿因严。谓菩萨万行皆为严士因故。如经序第一中说。二现力严。谓佛菩萨以神通力。变现严事故。如此所说。后五约能所益。以显自在中。初三能益。一开示法门。二观机欲乐。三知根生就。后二所益。一令信解趣入。二令心调起行。后十下位不测中三。初列。次结。后释。初中。一身量。二身所作。三於情非情所作无拥。四於情非情转变自在。五六七知三世境。八严土行。九缘众生心为境。十缘佛智为境。次结难可知。后释谁不知。后胜进中五。初标二征可知。三列中。一学佛三达智。二明了佛法。三知理事无碍法界。四知法界无边。五遍知一切世界。六光照一切剎。七神力持一切剎令住不坏。八知众生根欲性。九知一切有为法性相。十知佛一切种智。四征可知。五释中二。初别益中。欲令一切种智因渐增长故。后通益可知。
  第六瑞应分中二。初此界。后如此下结通十方。就此界中二。先动地。后雨供。前中三。一动因。二动处。此望行向最劣故。表动一万佛剎尘数剎也。三动相后雨供中十种可知。后结通中二。初标。后十方下结。前中略标三事。一处。二所说法。三神变。后结可知。
  第七证成分中亦二。先此界。后如於此下类遍十方身。前中四。一显彼来因。二作如是下赞此所说。三我等下述己作证。於中六。一主伴同名。二土。三佛伴名自同。四义。五众。六教。亦主伴名同。四佛子下显其来意。后类通可知。此上瑞应证成二分。应在偈颂后安。所以者何。有四因故。一未说偈颂。经犹未了。不应豫瑞豫证故。二瑞证本为证经。既瑞证长行。而不瑞证偈颂。则应偈颂非经故。三证不应云我等佛所亦说十住。文句义理。悉亦如是。无增减故。四若许二分全在颂前。即事应颂中颂此二分。假使梵本如此前后。即合译者回。文文既不回。致令文有舛误。此译人之谬。非结集之过。下诸会中有此者。准释应知。问何故作证菩萨与此说法菩萨及众会能所诠等。彼此名同。彼佛及剎与此别邪。
  答若此彼令同。则无主伴。彼此令别。则非主伴故。於佛及剎别者。简主伴有殊。所余同者。明主伴同类。
  第二大段偈颂分中。总有一百颂。分二。初九十一偈。正颂前十住法。后如是十住下九颂。结叹劝修。前中颂十住。即为十段。初住中。有四十六颂。分五。初三颂。颂前发心缘。二从三世下十颂。颂所求十力。各一颂一力。三随诸下二颂。颂求所知二谛法。四欲悉下二十颂。颂所求佛果广大三业。於中分四。一初十颂。颂身业自在。二欲以下三颂。颂语业自在。三欲使下六颂。颂意业自在。四欲以下一颂。总结三业广大自在。五菩萨如是下十一颂。颂前胜进所学十法。初十各颂一法。后一总结。并准前知。
  第二住中有五颂。初二颂前自分十心。次二颂胜进十法。后一结说。
  第三住中五颂。初二颂自分行。后三颂胜进行。
  第四住中六颂。初三颂自分。后三颂胜进。
  第五住中五颂。初三颂自分。次一颂胜进。后一结叹。
  第六住中四颂。初三颂自分。后一颂胜进。
  第七住中四颂。初二颂自分。后二颂胜进。
  第八住中五颂。初三颂自分。后二颂胜进。
  第九住中五颂。初二颂自分。后三颂胜进。
  第十住中六颂。初三颂自分。次一辨位。后二颂胜进。
  第二大段。结叹劝修中九颂。分三。初一总叹十住。次七别叹发心住。於中。第六第七两颂。勘梵本。少异。六中。梵云。如上所有诸世界。悉皆分拆为微尘。若有众生知此数。方能了斯佛子行。七中。梵云。过现未来十方佛所有独觉及声闻。於此初心功德量。欲说令尽不可得。后一颂以初心类后转益难量故。梵本云。如上所说菩提心功德充满众生界。何况所余诸妙行。岂有於此能称说。上来颂中二。初颂前十住。后结叹劝修。两段不同。总明偈颂竟。上来文有七分。谓三昧分。加持分。起分。本分。说分。瑞证分。重颂分。总明十住品竟。

  梵行品第十六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梵是梵音。具云勃滥摩。此翻为净行。净行有二种。谓相及离相。声闻唯依相修。名为梵行。菩萨唯修离相。名为梵行。是以声闻梵行。乃是菩萨污行。由执见故。但是假名。非真梵行。是故文中於戒等推征。显共无性。方为梵行。此即随顺观世谛入第一义谛。所推二谛非即离境。是净也。能推二谛非即离心。是行也。而此心境亦非即离。非即故梵之行。依主释也。非离故梵即行。持业释也。故文云。菩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
  二来意中三。一前品明诸住别行。今显诸住通行。故来也。二前明正位。今辨成位之行。故来也。三前品诸住之末。皆云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虽标其言。未显其义。今此显故来也。
  三宗趣者。以会相归性为宗。速达无上菩提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问。后法慧菩萨言下答。前中二。先经家标能所问人。后佛子下正显问端。前中能问是正念天子者。正念表此所明能观之心离断常见故。天子者。表此所明所观境净故。法慧菩萨为所问者。谓以融真俗法之巧慧。答前问故。
  后正显问端中三。一明能修观行人。谓出家菩萨。二云何下问得成梵行清净所因。三从菩萨下问从因得果。
  后法慧答中二。初答第二问。后若诸菩萨下答第三问。何故不答今问者。初问通在后二答故。前中二。初总据能修行人观察十法为得梵行清净所因。后所谓下别显所修行法。前中云十法为所缘者。是所观境也。言作意观察者。是能观心也。后别显所修行法中二。初明自分行法。后复应修习下辨胜进行法。前中二。先明对缘修梵行观。后如是观已下辨观成利益。前中二。先总显。后若身下分别辨。
  前中二。初列十法为观境。后应如是下明观心对境。略显推征。问何要观此十法。显梵行耶。
  答此十法是梵行缘故。谓梵行依戒。戒依众缘。即自身三业。业具为能受体。三宝为能受缘。戒是所受法。若不观察此十各无自性。但取相坚持为梵行者。使同权小无真梵行。是故要常观此十法。问二乘法执持戒可使不同菩萨权教大乘修二空戒望实教修持。岂差别邪。
  答权大乘中。二空但依所执性说。若因缘生法似有不无。梵行依戒。戒从众缘。即是彼立缘生不无之法。不无意存。不同所执。然不与圆成非一非异。故此不无。乃是理外之事。於能所护持。见有见无。以为梵行。故成唯识云。若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是故今此一一推征。相尽现理为真梵行。后别辨中。依观十境。即为十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