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自下第二明结通中二。初结东方。后南西下结余九方。此结亦是前品从第二节已志光所照处。此中略举十数。其量分齐。如阿祇品说。余文可知。上来满段。总明第一信中解竟。

  净行品第十一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明名者。梵本云。具折罗波哩戍提。(戍音作输律反)言具折啰者。所行也。波哩者皆也。遍也。戍提者清净也。谓由善用心令三业六根於所行三性境皆随所应成信愿行故。云所行皆清净也。
  后释名者。既由於境用心巧愿。令眼等所行皆得清净。此则所行之清净。依主释也。
  二来意者。前品明信中之慧解。今明信中三愿行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以随何巧愿离遏为宗。成诸胜妙功德为趣。亦可成后德用为趣。
  四释文者中。文二。先智首菩萨问举法微其因。后尔时文殊下文殊菩萨答标德显其因。前中文有十一段。一无遏三业。二得堪传法器。三成就众慧。四曾道因缘。五善知三科有及三界三世。六善顺。七觉三脱七国满六度四无量心。八得十智力。九世主敬护。十能为饶益。十一於众尊贵。问此十一段所成功德。在何住中。
  答或有唯在佛果。谓第一第三第八。或唯因位。谓第二第四第六。或通因果。谓五七九十一也。就初段中十句。初总。余别。总云无过失者。谓后不害等九种是也。二别中一常心已非可害。况与诸法平等之性。而相害耶。二三业印机而现。则应无不宜故。无可机毁。三不为诸魔外道破坏。四自力不退他力不能转。五任运成就故。六念念升进。七自体离染。八於他不染。九常随知转。
  第二段堪传法器德十句中。一生中国有佛法处。二种族尊贵。三崇心三寂之家。四色貌端正。五曾丈夫相诸根无缺。六记忆不忘。七决释分明。八性行仁和。九处众无畏。智度云。菩萨别有四种无畏。一总持畏。於法记持不惧忘失。二智根无畏。知根授法。不惧差失。三决疑无畏。随问能答。不惧不堪。四答难无畏。有难皆通。不惧屈滞。十性自觉悟。厌生死。求涅盘。亦常自劣察不造众恶。
  第三段十慧者。一尊故。二首故。三上极故。四尊极故。五无分限故。六非筹算得故。七非心言到故。八无正偶故。非以校智故。十非口能宣故。十中后六非十大数中量无等数。所以者何。彼十大数有分限故。今此皆是称法性慧深难表诠约遮显也。
  第四段十种曾道因缘者。一已有习种无倒闻重。梁摄论云。多闻熏习。与阿梨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无性摄论云。此闻习熏即是有流。而是出廿心种子性故。二有胜欲乐七求大菩提故。三诸所顺行皆善巧故。四诸波罗蜜顺违境界皆现前故。此所即是有境能生心也。五於前顺违境。皆成顺道相心中现故。六具信等根故。七曾决释明故。八会相即性不止而止故。九了性即相不观而观故。胜天王云。奢摩他者。一心不乱。毗婆舍那者。如实见法。又如涅盘深密等说。广如别章。十审细筹量故。此十皆能资道令增长故。俱名力也。
  第五段十善巧者。唯义应云於蕴善巧。余九皆尔。此中有十者。一蕴。二界。三处。四缘起。余六三界三世也。善巧者。谓於十法。善知其相。然不动实性。谓一一释名出体。诸门分别。即此体等。如幻不实。若自观察。若为他说。皆如应是。初由色等。皆有重担义积聚义。同名为蕴。世间苦说蕴名为藏。物所聚故。二由生长门义。名之为处。谓依诸根境。生心心法故。三由种族义别义持义。故名为界。种族者。如一山中有多铜铁等族。说为多界。此亦如是。於一身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别者六三互望各差别故。持自种类。不相杂故。曾释三科。如别行章。四由无明缘故行起。行乃至有缘故。生老死起。如是十二。皆从缘起。五由有男女形。因欲爱受身故名为欲。望上地别故名界。六由无男女形别。因色爱受身名为色。望上下地别故名界。七由无根生色形。然以无色界爱。受四蕴身。望下二地别故名界也。八由谢往色心无有体用。名过去。九由当起色心未有体用。名等来。十由色心体用已起未灭。名现在。於此十句。皆明了性相。后镕融自在名善巧也。
  第六段顺七觉三脱者。先七觉。后三脱。前中一於可观诸法自相无相而明记故名念。二观察二谛了不了法门名释法。三顺善退恶名进。四原法心悦名喜。五身心调畅名猗。六专注所缘名定。七远离沈掉而平等寂静名舍。然不同权小顺故名为善顺。皆是佛果尽无生智四智十智因故。俱名觉分。诸门分别。具如别章。后三脱中。一知一切法实相。所谓毕竟空。二知一切法无相故不受不着。三知一切法空已。不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三中后二依初立故。总名为空。若从方便名空等三昧。若从方便及根本名空等解脱门。门即三昧。是趣入解脱之方便故。解脱即是出离。般涅盘即方便净法界。广显如章。
  第七段六度四无量。如别章说。
  第八段。十力者。一善恶因果各相称顺名是处。翻此名非处。乃至知一切事理称与不称皆尔。如智度二十四说。二三世自业各有三世根。或三性心中受三性业根。释曰。理实业唯二性。论约名种言感三性根。故作是说。或若原不苦原根各等随自因缘受等。三信等诸根有上中下。或依乘不同。或得果迟速。或宜说广略。或宜以挫诱等。四积习成性。性即界种种不同。或入道迟速。或受化殊异。或宜赞毁。或起见各殊。或贪等厚薄。五於种种境胜解各异。彼彼境中深忍乐欲故。智度云。知众生种种解智力者欲名信喜好乐好五欲成。唯识云。信谓於实德。能深忍乐欲。乃至云。忍谓胜解。六於一切善道一切恶道一切圣道各知处。七四禅八解脱杂爱见慢名染。不杂名净。智度云。禅摄一切色界。解脱摄一切定。乃至云禅定解脱即是三昧。此力唯降魔。次第三根力以已去七力同一降故。八一切众生谢往色心名宿住。此智悉能记忆现前故。九一切众生未来随业因缘所有生死悉明了知故。十烦恼流住佛断无余。声闻但能知自流尽。佛则不尔。知自流尽。亦知他尽。如是十力各缘境时。无能胜故名为力。曾显如别章。
  第九段十王敬护文易可知。
  第十段十种饶益中。一为依。或名舍。长养善根故。令免一切苦事故。二救亦名护念。脱烦恼故。令得大安稳故。三归者。令离怖畏故。与作大依处故。四趣者。令至一切智。五炬者。令得晓悟实法故。破一切众生无明暗故。六明者。令得智光灭痴暗故。示现如来自在故。七照者。令入光明地中故。八导亦名导师。引彼令入真实法故。令得无上出离故。九胜导亦名大导师。此其无破大智慧故。十普导者。今见圆满法界故。
  第十一段。於众尊贵福知超绝德中十种。一第一者。亦名为首。首有二种。一胜首。即后为胜是也。谓光明功德故。二大首。即后为大是也。谓犹出无二故。第二大者有二种。一上大。即后第七为上也。二无上大。即后第八为无上也。第三胜者。即后第五妙也。谓智自在胜故。第四最胜者。即后第六极妙也。谓离一切烦恼。自在最胜故。第七为上者。即后第九为无等也。谓为一切之上。无与等故。第八为无上者。即后第十为无等等也。谓无与等者互齐等故。曾释如十地论第三卷首。於前开后。以后释前。此约在家菩萨。以悲愿力。於人天中。受摄根果自体功德胜也。若依佛果治说。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故称第一。此亦总句。大者体包法界故。胜者自利圆满故。最胜者利他究竟故。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上者望下无及故。无上者望上更无故。无等者望下无倚故。无等等者。望倚皆是无等者故。上来总明举果征因竟。第二文殊答中二。初叹问成益。后佛子若诸下正答。前中二。初明叹问。谓所问益广故曰善哉。后汝今下明成益。於中二。初明能成益心。后哀愍下明所成益境及结问。前中云饶益者利益也。安隐者安乐也。多所者显广也。故佛论第七有五释。一令顺善因名利益。令得乐果名安乐。二令离恶为利益。令摄善为安乐。三伏众生苦名利益。与众生乐名安乐。四令得此世益名利益。今得他世乐名安乐。五令得世间益名利益。今得出世乐名安乐。后明所益境中。利乐满字唯配可知。
  后正益中二。初总答。后於诸下别显。前中亦二。初答。问云何得。故云若诸菩萨善用其心此显能顺因也。后答无过失三等业十一段德是所成果故。云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此所成果。皆从大智已相不求三有愿成故名胜也。皆从大悲为众生愿所成故名妙也。亦可前妙后胜。
  后别显中二。先标所成果德。后佛子云何下显能成因行。前问中尽举果后因令此答。亦标果显因尔。前中十句。一於诸佛法心无[得-彳]者。是前问中十慧德。二住三世佛道者。是前顺七觉三脱德。三随众生住等者。应云众生随住恒不舍离。是前十王教养德。四如诸法相等者。是前於蕴等十善巧德。五断一切恶者。是前无过失等十种三业德。六具足众善者。此有二种。一是前六度四无量。二是为一切众生中第一等。於众尊重福智超绝德。七当如普贤等者。是前生处具足等十种堪传法器德。八一切行愿具足等者。是前因力等十种具道因缘德。九於一切法自在等者。是前十力德决释无碍故。十为众生。第二导师者。是前於一切众生中为依等十种饶益德。下贤首品中说胜功德。只是广说此尔。
  后显能成因行中三。初总征成德之用心。二佛子菩萨下别显用心之行相。三佛子若诸下总结用心及所成德。初总征者将欲别显故。
  二别显用心行相中二。先通断简诸愿四句。后总科别释。前中三。初通显三事六法。二别明三事。三以初后二事相对辨例。初中诸愿每有四句三事六法。三事者。谓初句是愿所依事。次句是愿可为境。后二句是愿所为境。得成益。此中愿是希望善欲为性。若发语言则兼善色等为性。若通心语加行。则根及寻伺。共为其性。六法者。谓初事中有二种。一者内。谓菩萨自身根识等。二者外。谓他身。或依果。或资具等。经云菩萨等故。在家等故。次事亦二种。一能发愿者。二所愿众生。经云当愿故。众生故。后事亦二种。一者自益。由此诸愿成前诸德故。二者他益。由此发愿愿众生故。此中愿即是行成回向故。一一曾成所行清净善业行故。经云知家性空等故。此后二句。或有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如云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等。或有二具是因。如云巧何师长习行善法等。或有二俱佛果。如云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等。成俱通因果。如云以法自娱了技非实等。或有三四共成一句。如云演说种种无乖诤法等。
  第二别明三事中。初愿所依何。二标愿所为境。三愿所为境得利乐。初愿所依事中。略据十二门料简。一三性。二三业三十八界。四依正。五情非情。六内外身。七内外受。八内外心。九内外法。十六度非六度。十一三学非三学。十二三寂非三寂。初三性智如孝事父母等善性。背恩无惭等是不善性。菩萨在家等是无记性。其中或有通二三性者。如理思之。二三业者。谓上升楼阁等是身业。论义说法等是语业。敬心观佛等是意业。其中或有通身语。身心。心语。身语心等。并准思释。三十八界者。谓见升高路等是。初三界技乐集会等是。二三界洗涤形秽等是。三三界得义食等是。四三界洗浴身体等是。五三界敬心观佛等是。六三界余类。应知。四依正者。谓山林河池等是依也。端坐结加等是正也。入堂宇升楼阁等亦依亦正。修定修观俱非依正。或是正摄意业顺故。余准可知。自下情非情等。诸门分别。随所应释。二标愿所为境者。此中二愿。该尽法界一切有情。不同获小小教。不显普使有情成佛愿故。大乘权教愿他成佛。五种性中一性半故。三愿所为境得利乐者。由此菩萨依种种事愿他成种种德故。自获如前所说功德。今略举十种。愿他成德。自成胜德。用相属当。谓愿他不行一切不善之法。及得坚固身心无屈等。自得无过失等十种三业及断一切恶等德。二愿他皆如普贤端正第一等。自得生处具足等十种德。及尚如普贤色像第一德。三愿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等。自得十慧德。及於诸佛法心无所碍德。四愿他具足成满一切善法等。自得因力等十种德。及一劫行愿皆具足德。五愿他具诸方便得最胜法等。自得於蕴处界等十种善巧德。及如诸法相悉善通达德。六愿他能行佛道向无余法等。自得七觉三脱德及於一切自法在德。七愿他勤修诸行趣佛菩提等。自得六度四无量德及具足众善德。八愿他所作皆辨具诸佛法等。自得十力德及於一切法自在德。九愿他善事於佛。一切护养等。自得十王护养德及随众生住恒不舍德。十愿他同佛出家。救护一切等。自得为众生依等十饶益德及为众生第二导师德。喜相如是。若细分别。一一愿成一切德。一一德一切愿所成。以此菩萨心口起愿时。不住事。不住愿。不住自。不住他。不住自行果。不住他行果。是名菩萨善用其心。一切诸愿。同此一性。是故一愿即一切愿。一切诸愿即是一愿。以如是因。成如是果。因既一多无[得-彳]。果亦多一镕融。
  第三以初后二事相对辨例。且依三性相对。有二十四例。一以修善顺对修善。如自诣大小师愿他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等。二以顺善对得果。如自归法愿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等。三以修善对修善得果。如自受和上教愿他入无生智到无依处等。四以修善对恶行。如乞食不得恭敬愿他不行一切不善法等。五以修善对离恶果。如乞食见钵空愿他心清净空无烦恼等。六以修善对离恶行果。如乞食得粗涩愿他心无染着绝世贪爱等。七以修善对修善离恶果。如入里乞食愿他入深法界心无障碍等。八以修善对离恶行得善果。如右绕塔愿他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等。九以离恶行对离恶行。十以离恶行对离恶果。十一以离恶行对离恶行恶果。十二以离恶行对修善行。十三以离恶行对善果。十四以离恶行对修善得果。十五以离恶行对离恶行得善果。十六以离恶行对修善离恶果。十七以无记行对修善。十八以无记对善果。十九以无记对修善得果。二十以无记对离恶行。二十一以无记对离恶果。二十二以无记对离恶行恶果。二十三以无记对修善离恶果。二十四以无记对离恶行得善果。上来且约自修善行等。略此属当。未显见闻他修善等发愿。若广分别。如回向品等说。其约离不善行及行无记法。亦未辨见他。略举其例。未配经文。或有或无。要者思惟。恐繁不载。经标一百四十一愿者。非菩萨弘愿只有若干务。示体或令准为之尔。上来总明先通料简诸愿四句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