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
二申今解者。依后二师。而颇为改易。若取言略摄尽。应言法界缘起不思议为宗。若取言具於第十师。加不思议。此则摄一总题。理实即大方。缘起即方广。法界总该前二因果。即佛华严。观其总题。已知别义。而法界等言。诸经容有。未显特异。故以不思议贯之。则法界等。皆不思议。故为经宗。所以龙树指此。为不思议经。斯良证也。净名但明作用不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未显法界融通等不思议。故不同也。
若就题中。分体宗用。则以理实为体。缘起为用。因果为宗。寻宗。令趣理实体故。法界总摄上三。今释前义。略分为二。一释名。二显义。今初。法界名体。广如本品。今略申其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二法俱含持轨。二界则性分不同。互用皆通。二显义中。曲有四门。第一别开法界。以成因果。谓普贤法界为因。遮那法界为果。是故因果不离理实法界。於中十事五对。即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二差别因果。三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五证入因果。下当指文。而此因果。互为宗趣。一经始终。不离因果故。但因果为宗。不违所依法界。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法界门中。亦有十事五对。互为宗趣。一教义相对。谓举教为宗。显义为趣。或以义为宗。显教为趣。以辨义深。令教胜故。二人法相对。举人为宗。令知法为趣。举法为宗。令得人为趣。三理事相对。举事意令趣理故。举理意在融事故。四境智相对。举所观境。令成观智故。举修成智。令证同真境故。五因果相对。举彼修因。令证果故。举其胜果。劝修因故。五对别明。是宗之趣。五对相即。为宗即趣。上五周因果。不离此五对之法。即事理法界。况因果无性。当体同真。所以但用法界为宗。亦不违因果。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亦有十义五对。一无等境。此有二位。一在缠。性净法界。为所信境。二出缠。最清净法界。为所证境。二无等心。此亦二义。一大菩提心。为普贤行本故。二信。悲智等。随行起故。三无等行。此亦二义。一差别行。各别修故。二普贤行。一即一切故。四无等位。此亦二义。一行布位。比证别故。二圆融位。一证一切证故。五无等果。此亦二义。一修生果。今始成故。二修显果。本自具故。此上五对。各初句为宗。后句为趣。又上五中。初一真法界。二即缘起。又二三四皆缘起因。后一缘起果故。光统具用二义为宗。无所违矣。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俱离。性相混然。无碍自在。亦有十义。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相为宗。离相为趣。或离相为宗。亡因果为趣。下九准思。二由离性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三由离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宛然。则以非法界为法界也。四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即法界。时因果历然。则以非因果为因果也。五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隔。迥超言虑。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现前。烂然可见。七由五六存泯复不异故。超视听之妙法。无不恒通於见闻。绝思议之深义。未尝碍於言念。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因果各同时。全摄法界。无不皆尽。九因果各全摄法界时。因果随法界。各互於因果中现。是故佛中有菩萨。普贤中有佛也。十因果二位。各随差别之法。无不该摄法界故。一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皆各总摄无尽无尽。帝网重重。诸法门海。是谓华严无尽宗趣。上之四门。初一。即体之用。次一。即用之体。三。即体用双显。四。即体用镕融。又初一即因果缘起。次一即理实法界。三即双明。后一即不思议。既以第四融前。则四门一揆。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双照双遮。圆明一观。契斯宗趣矣。
△第七部类品会者。既知旨趣冲深。未审能诠文言广狭。於中有四。一彰本部。二显品会。三明支类。四辨论释。
初中。性海之诠。常说徧说。言穷法界。难可限量。今自狭之宽。略为十类。一略本经。即今所传八十卷本。及旧译六十卷。皆是十万偈中之略。译未尽故。二下本经。谓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海。於铁围山间。结集此经。收入龙宫。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大不思议经。有其三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诵得。流传於世。故智度论。詺此为不思议经。有十万偈。梁摄论中。名百千经。西域记说。遮拘盘国。有此具本。三中本经。即彼所见。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经。即彼所见。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上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传之。五普眼经。即海云所持。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但是入深法界菩萨。陀罗尼力之所能持。已下诸经。并非凡力能受。六同说经。谓约一类须弥山形世界。徧於虚空。容毛端处。以言声说。无有穷尽。如不思议法品云。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一切世法。无能为喻。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乃至一一化身。皆如是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法界等。又阿僧祇品云。光中见佛不可说。佛所说法不可说。乃至於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等。此意但约一类音声说法已。不可结集。岂下位能持。七异说经。谓树形等世界既异。其中众生。报类亦别。如来於彼。现身立教。施设不同。不可定其色与非色。言非言等。则部类难量。八主伴经。谓遮那所说。虽徧法界。然与诸佛。互为主伴。如说十住时。十方来证。皆言我国皆说等。则前七经。皆有主伴。九眷属经。谓余根器。不能闻此通方之说。随宜说教。令入此门。皆为此经胜方便故。名为眷属。故下经云。普眼修多罗。以佛剎微尘数修多罗。为眷属等。则前八。皆有眷属。十圆满经。谓此上诸本。总融为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一会一品一句一文。皆摄一切。无有分限。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等。故七十三中。名圆满因轮。此之谓也。
第二品会差别者。即显今经与晋译同异。今经九会。以晋经第七会。初阙十定品。重会普光。故唯八会。今有三十九品。初会有六品。彼经唯三十四。由初会中。唯有二品。一世间净眼品。即今世主品。二卢舍那品。即今现相已下五品。初会阙四。兼阙十定。故唯三十四品。余诸品会大同。名有小异。至文当显。
第三明支类者。於中复二。先显支流。即别行经藏中。兜沙经一卷。是名号品。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净行品。小十住经一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经四卷。及渐备一切智德经四卷。并是十地品。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二卷。是十定品。无边功德经一卷。是寿量品。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两卷。是出现品。度世经六卷。是离世间品。罗摩伽经三卷。是入法界品。此等并是随器受持。大本支出。
二明流类。谓修慈经一卷。金刚鬘经十卷。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并是华严流类。而非本部别行。或是别行来未尽者。未敢详定。余如纂灵记辨。第四论释者。略举其四。一龙树既得下本。遂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备传西域。此方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即是彼论释十地中初之二地。二世亲菩萨造十地论。释十地品。魏朝勒那三藏。及菩提流支。各翻一本。光统奏请。令二三藏。参成一本。为十二卷。即今见传。三北齐刘谦之。於清凉山。感通造论六百卷。备释一经。四后魏僧灵辩。於五台山顶。戴此经行道一载。遂悟玄旨。造论一百卷。亦传於世。
△第八传译感通。分二。先明翻译年代。后明传通感征。前中。此经前后通唯二译。并其补阙。四本不同。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於杨州谢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门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谢司空寺者。即今润州兴严寺。是由兴华严故。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此云日照。於西京太原寺。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脱文。一从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识。二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文殊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案善财顶。十五行经。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大乘基法师等。同译。复礼法师润文。依六十卷本为定。三证圣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此云喜学。於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义净三藏。弘景禅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等同译。复礼法师缀文。四即於前第三本中。虽益数处。却脱日照三藏所补。文殊案善财顶之文。即贤首法师。以新旧两经。勘以梵本。将日照补文。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其文之要。至下当辨。今之所传。即第四本。其第三本。先已流传故。今世上之经。犹多脱者。即第三本。愿诸达识。见阙而续之。
二明传通感应者。自晋译微言。则双童现瑞。唐翻至教。则甘露呈祥。冥卫昭然。亲纡御笔。论成西域。则地震光流。志彻清凉。则感通玄悟。其书写。则经辉五色。褚香四达。冬蔡发艳。瑞鸟衔华。读诵。则眇然履空。焕若临镜。每含舍利。适会神僧踊地。现金色之身。升天止修罗之阵。观行。则无生入证偈赞排空。海神听而时雨滂沱。天童迎而大水弥漫。讲说。则华梵通韵。人天共遵。洪水断流。神光入宇。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一偈之功。能破地狱。盥掌之水尚拯生灵。读诵思修。功齐种智。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昭彰。备於传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入第一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九总释名题分二。初解经题。二明品称。今初。
大方广佛华严经
总题包於别义。该难思之法门无名之中。强以十门分初。一通显得名。二对辨开合。三具彰义类四别释得名。五展演无穷。六卷摄相尽。七展卷无碍。八以义圆收。九摄归一心。十泯同平等。
今初。诸经得名。有其多种。或以人为目。或以法为名。人有请说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体或用。或果或因。乍复乍单。其类繁广。今经受称亦多种不同。一从数彰名。如梁摄论第一胜相中云。百千经者。是华严经有十万颂是也。二从喻受名。如涅盘及观佛三昧经。詺此经为杂华经。以万行交杂缘起集成故。三从法彰名。如智论释属累品。詺此经为不思议解脱经。四从义用受名。如下离世间品及出现品。各有十名者是。依今梵本。云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罗。此云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今略杂饰字耳。前三异名。义多总略。二品十目。多从别义。又局当品。故今译者具以六字为名。则人法双题。法喻齐举。具体具用。有果有因。理尽义圆。故标经首。
二对辨开合者。题中七字。有十事五对。一教义相对。谓经一字是能诠教。大等六字是所诠义。二就义中。法喻一对。谓大等是法。华严是喻。三就法中。人法一对。谓大方广是所证无碍法。佛是能证之人。亦名境智一对。四就法中。拣持一对。大之一字是拣。方广是持。即拣大异小。拣实异权。拣果异因。亦是体用一对。大方是体。大方无隅故。广即是用。五就人中。借下华字。以喻其因。即因果一对。佛是果故。是以单用华字。则但举喻因。若合以华严。则亦喻上之四字。至下当明。
三具彰义类者。谓大等七字。义皆无量。并略以十义释之。初明大义者。一体大。谓若相若用等。皆同真性。而常徧故。即是大字。涅盘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此明体不变易。如人最长。故名为大。又云。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此明体徧。二相大。谓恒沙性德无不具故。互相即入。微细重重等。具十玄门。皆其相故。即经方字。方者法也。三用大。谓业用周普。如体徧故。即经广字。涅盘云。又大者能建大义。即是约用。良以涅盘无广。广与大同。故以广释大。方广无大。大与广合。故以大释广。今经具有。故各配之。四果大。谓智断依正。并周法界故。即经佛字。五因大。谓发菩提心。起解行愿证。精勤匪懈。成诸位故。即经华字。六智大。谓大智为主。运诸万行。徧严一切。无所遗故。即经严字。七教大。谓一文一句无不结通。徧於一切十方三际。重重无尽故。即是经字。八义大。谓所诠法尽穷法界。乃至帝网无所遗故。即总题六字。九境大。以上法门。普以无尽众生。为化境故。十业大。谓尽三际时。穷法界处。常将此法。利益众生。无休息故。如摄大乘等七种大性。不离於此。
二方十义者。方者法也。即前十大皆名为法。谓体法相法等。
三广十义者。广者多也。用多繁兴。包无不尽故。则前十皆多。即明一徧一切。名之为大。一摄一切。名之为广。亦可及此。此约离释。若合释方广二字。亦有十义。一广依义。谓若言教繁广。为生依故。二广说义。宣说广大甚深法故。三广破义。破一切障。无有余故。四广超义。无有诸法能比类故。五广治义。具摄无边对治之法。为能治故。六广摄义。通摄无边异类法故。七广德义。具摄二严诸胜德故。八广生义。能生无量广大果海故。九广绝义。非是心。识称量所能知故。十广知义。具足种智。破邪见障。无有余故。此之十义。前四即杂集第十一中四义。后六即入大乘论第一中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