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
三隋末唐初。吉藏法师。依法华第五。立三种法轮。一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根本法轮。二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即枝末法轮。三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於佛慧。即摄末归本法轮。此判全约化仪。据法但有大小。然法华。为於一类开显本末。若将定判一代圣教。收义不尽。以法华之前亦有大故。岂般若等。皆为枝末。又无量义云。佛一切时说大小故。
第四立四教者。略有四家。
一梁朝光宅法师。依法华第二。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即是权教三乘。四衢等赐。即实教大乘。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并无体故。诸子皆索故。是知三皆虚指。以为方便。此则前三是三乘。后一是一乘。无乖教理。若唯说法华为实。则抑诸般若。及诸大乘了义之经。是知昔大亦有权实。法华但会昔权故。说三皆虚。言昔实。不为方便。故不会之。若约会权归实。即是会三为一。若破小显大。即是会二归一。若开权显实。则三是一。更无别一。故彼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若废权立实。义说为四。如揽三点。以成一伊。点别非伊。伊具三点。昔三既别。实不兼权。今一全兼。成四无爽。若依昔未显说一切具有如来知见。根败之种。今并说成。则今昔有异。於文有据。义亦极成。
二陈隋二代天台智者。承南岳思大师。立四教云。一三藏教。此教明因缘生灭四真谛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萨。二者通教。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之初门。正为菩萨。傍通二乘。大品云。欲得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等。然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皆通。浅深不同。於共般若。唯共於浅。三别教。别即不共。不共二乘人说故。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真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故声闻在座。如聋如盲。不名不共。而云别者。兼欲拣非圆故。以一因迥出。一果不融。历别而修。不得因果圆融故。四圆教。圆以不偏为义。此教正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为圆。华严经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等。别则教理等皆别。圆则教等皆圆。又此四教。由三观起。从假入空。析体异故。有初二教。从空入假。从假入中。有别教起。三观一心中得。有圆教起。又此四教。不局定一部。一部之中。容有多故。又更以四种化仪收之。谓顿。渐。不定。秘密。顿渐同前岌公。后二。谓一音异解。若互相知。名为不定。互不相知。即名秘密。此师立义。理致圆备。但三藏教名义似小滥。以余三教。亦有三故。所以尔者。良以智论之中。多詺小乘。为三藏故。成实论中。亦自说云。我今欲说三藏中实义故。初对旧医戒定慧故。立此三事。条然不同。异后三教。通教意融三故。别教依一法性。而显三故。圆教三一无障碍故。所以不名小乘教者。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故。故藏通别圆之义。四教互有。而核其定实。余三不成。唯成当教中义耳。但判华严兼於圆别。以就登地已上。约寄位行布。为别义故。名异义同。亦无大过。
三唐初海东元晓法师。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然三乘共学。名三乘教。於中未明法空。名别相教。说诸法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於中未显普法。名随分教。具明普法。名圆满教。然此大同天台。但合别圆。加一乘分耳。自言且依乘门。略立四种。非谓此四徧摄一切。故无有失。
四贤首弟子苑公。依宝性论。立四种教。论云。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如生盲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辟支佛。四者初心菩萨。言四教者。一迷真异执教。当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彼二乘。三真一分满教。当彼初心菩萨。四真具分满教。即当彼识如来藏者。初教。谓诸外道。迷於真理。广起异计。二谓小乘。於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唯说生空所显之理。故名为半。如涅盘半字。三谓但得不变。不得随缘。故名一分。而双辨二空。故名为满。四由具随缘不变二义。故名具分。广如彼说。然今判圣教。那参邪说。若对教主。应如此方先立三教。或如西域分内外。及六师等。又依涅盘。为半满者。后二既满。不应复有一分之言。既但得不变一分。岂名为满。又涅盘半满。岂唯约二空。岂彼不说妙有。而诃空耶。故其所立。未为允当。
第五立五教。略有二家。
一波颇三藏立。一四谛教。谓四阿含等。二无相教。谓诸般若。三观行教。谓华严经。四安乐教。谓涅盘经。说常乐故。五守护教。谓大集经。说守护正法事故。此释名局。以观行等。皆互有故。
二贤首所立五教。至下当知。
第二叙西域者。即今性相二宗。元出彼方。故名西域。谓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一名戒贤。二名智光。
戒贤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以法相大乘。而为了义。即唐三藏之所宗师。谓佛初於鹿苑。转四谛小乘法轮。说诸有为法。皆从缘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缘生无我。翻外有我。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即四阿含等是。第二时中。虽依徧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於依他圆成。犹未说有。即诸部般若等经。第三时中。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即解深密经等是。故於彼三时。初堕有边。次堕空边。俱非了义。后时具说徧计性空。余二为有。契会中道。方为了义。此依深密所判。
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时教。以明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苑。说小。明心境俱有。次於中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又初渐破外道自性等故。说因缘生法决定是有。次渐破小乘缘生实有之执故。说依他似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由存假名。而接引之。后时方就究竟。而说缘生即空。平等一味。此三次第。如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说。然此二三时。并不能断一代时教。以各有据互相违故。各别为於一类机故。深密经意。为於一类。餐般若者。闻平等空。拨无因果。不了空有无二。故第三时。为其分析於一法上空有之义。其妙智经。则以一类。闻说三性。迷唯识者。未能忘心。观缘起者。定谓似有。故今总忘心境。即事而真。得斯意者。则不相违。
然欲会二宗。须知二宗立义。有多差别。略叙数条。一者一乘三乘别。二一性五性别。三唯心真妄别。四真如随缘凝然别。五三性空有即离别。六生佛不增不减别。七二谛空有即离别。八四相一时前后别。九能所断证即离别。十佛身无为有为别。且初二义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令乘有三。一权实。如法相宗意。以一乘为权。三乘为实。故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为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方为了义。故云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亦初二卷中。皆云一乘是密意说。故知是权。又胜鬘经。以一乘为方便故。大般若五百九十三中。善勇猛菩萨言。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情类。於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於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於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深密第二。大意同此。又云。一切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十轮第九。亦说三乘各定差别。皆以性定五故。故楞伽中。佛告大慧。有五种种性。一声闻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大庄严论。及瑜伽论。皆同此说。善戒地持。虽但说二种性。一有种性。二无种性。亦云。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无性瑜伽。亦同此说。若法性宗意。则以三乘是权。一乘为实。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以性唯一故。故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盘。常寂灭相。涅盘亦云。佛性者。名为一乘。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三十三又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又法华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等。智论九十五。亦同此说。明知趣寂决定回心。法华论中。四声闻内。决定及增上慢。此二根未熟故。菩萨与记。方便令发心。既云未熟。明必当熟。方便令发。即菩提心。不可不顺己宗。判为论错。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二乘无实涅盘。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法华论中。意亦同此。皆是假说涅盘。故云三昧。胜鬘亦云。言诸二乘得涅盘者。是佛方便。又无上依经。宝性佛性二论皆说。入灭二乘。於三界外。更受变易。密严经中。二乘毕无灰断永灭。如是经论。其文非一。永寂声闻。必无明矣。涅盘第九菩萨品中。广明阐提断善。不能发心。当文即云。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此则有而非无。又云。或有佛性。一阐提人有。善根人无等。则知无有无种性人。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彼经第五性云。五者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即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若有众生不入涅盘。我亦不入。大慧白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盘。佛言。菩萨常不入涅盘。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盘。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此意则明菩萨入而不入。既云菩萨常不入。非阐提者。则明阐提后必入矣。况经自云。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耶。庄严第五。无性亦有二种。一是时边。二者毕竟。时边。谓暂时之无。即前阐提。毕竟。谓永无。即大悲菩萨。是知前来所引。大般若。深密等经。皆是未说法华之前。就其长时。云定性无性。非永定永无。诸论随佛方便成立。故云定无耳。故宝性佛性等论皆说。以一阐提。谤大乘因。依无量时。说无佛性。非谓究竟无清净性。若谓法华是第二时教。为引不定二乘故。说一切悉皆成佛。而犹未说定性不成。故名密意。非了义者。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教。谁敢判於法华。为不了耶。妙智经中。及梁摄论。成立正法中。皆以一乘。居三乘后。故真谛三藏部异执记云。三十八年后。说解节经等。无量义云。四十年后。说法华经。明知法华居后。故经云。临欲终时。若不信法华居后。涅盘临终。居然可信。岂不亦以一乘一性。破三五耶。若以般若为第二时。法华为第三时。於理即通。复自违深密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法华破三故。明知深密三时。不能定断一切圣教。以未居最后故。且约显一类义。故分三耳。义如前说。若将法华望之。应有四时。以一乘教。破前三乘故。若谓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尔。涅盘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是行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然涅盘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若谓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则违教理。是知。阐提不作佛者。以作佛非阐提故。乃抑扬当时耳。若谓法华入灭后信一乘。即是变化权声闻者。权必化实。无实化谁。又岂不误於一类怯弱好灭众生。是知。趣寂皆是法华前意耳。又胜鬘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一乘。无有二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此意明随欲方便。而说二乘。明知。即是一乘。无有二矣。不晓此意。将上方便。连下一乘而读之。辄断一乘以为方便。惑之甚矣。又彼经中。广破二乘云无涅盘。又云。此经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岂说一乘。以为方便说。有方便之言。尚在法华之前。况复无耶。法华云。此经难信难解。佛现在世。犹多怨嫉。况灭度后。诚哉斯言。若保执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一性者。深为可愍。故百喻经第二中。王改聚落五由旬。为三由旬喻。以喻方便於一说三。后人但信於三。不信於一。即其事也。
上约二宗各别所据。则互相违反。若会释者。亦不相违。谓就机则三。约法则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若入理双拂。则三一两亡。若约佛化仪。则能三能一。是故竞执是非。达无违诤。大集五部虽异。不离法界。涅盘各说身因。佛许无非正说。
余义次下当会。古今违顺竟。
第三立教开宗分二。一以义分教。二依教分宗。
今初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今先用之。后总会通。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