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如来恒於大光明(至)此妙音天所入门。
  既阙长行。对名略显。初二句。星宿庄严义也。谓佛光流於法界。粲若星罗。次句。即妙音庄严。化众生事。不出三轮。上云妙音。举一立称耳。若长行立名。应云得於光现佛轮摄化解脱门。
  △四二禅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至)销灭世间苦解脱门。
  二义。一内证真乐。经论共说乐有五种。谓一因。二果。三苦对除。四断受。五无恼害。无恼害乐。更有四种。谓出家远离乐。禅定适悦乐。菩提觉法乐。涅盘寂静乐。今当第四。若通取受字。兼禅定菩提。则含因果。言恒受者。以无所受。受诸受故。若待境界。即非恒也。二而能降下。外建大义。降神现相。除苦因果。此於涅盘体用障。得解脱门。
  清净妙光天王(至)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
  谓无缘大悲。与性海相应。拔世忧患故。出生喜乐。无尽名藏。此於恼害心。得解脱。
  自在音天王(至)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
  修福德因。感依正果。福之力也。虽多人多劫所感。念劫融之顿现。此於时劫。得解脱也。
  最胜念智天王(至)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
  谓以佛力不动。成住坏三。皆如空劫。常清净也。此於迁变。得解脱也。
  可爱乐净妙音天王(至)一切圣人法解脱门。
  谓信乐佛菩萨法。敬奉修行。则於二障。得解脱也。
  善思惟音天王(至)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
  地谓地智。义谓清净。即离念超心地也。方便者。教导及入地之由。入住出等也。以无尽辨。演无尽法。故能经劫。
  演庄严音天王(至)大供养方便解脱门。
  通有二义。一现多身与多供。供於多佛。皆称真故。名大方便。即长行意。二一念八相。徧法界故。名大方便。即偈中意。於上自在。名为解脱。
  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
  於定慧障。得解脱也。
  广大名称天王(至)出现世间方便力解脱门。
  果满应机。此於现身化生无堪任性。得解脱。
  最胜净光天王(至)发生深信爱乐藏解脱门。
  见佛大愿云。爱乐随学。此於自轻障。得解脱。
  △二偈颂赞佛。
  尔时可爱乐光明天王(至)而说颂言。
  我念如来昔所行(至)以佛威神令悉见。
  前三句。明寂静乐。通举因乐。以显果乐。后句。降现之用。
  佛身无相离众垢(至)此是妙光之解脱。
  初句。即所相应海。次句。即能应大悲。大悲荷物。故名为地。次句即生喜藏。忧除故喜。患除故乐。
  佛法广大无涯际(至)自在音天解脱力。
  初句能现。次二所现。
  佛神通力无与等(至)胜念解脱之方便。
  初二句。即普使成住等。次句如虚空清净。以三灾弥纶而净土不毁故。然三四二偈。似有前却。且顺文释耳。
  如诸剎海微尘数(至)此妙音天法门用。
  初二句。咸敬奉是爱乐。余是圣人。次一句。即上法及信受也。
  佛於无量大劫海(至)善思音天知此义。
  初句。经劫住。次二句。即地义方便。无边。是一切也。
  如来神变无量门(至)此庄严音之解脱。
  通颂八相普周。略无供养。
  威力所持能演说(至)此光音天解脱门。
  初句。是前智慧。次句神通。次句无尽及海。以随根令净。是深广故。
  如来智慧无边际(至)广大名天悟斯道。
  初二句。即德海满足。次句。出现世间。
  佛昔修习菩提行(至)最胜光闻大欢喜。
  三句。通明前昔誓愿力。第四结中。便显深信爱乐藏。以文云大欢喜故。
  △五初禅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尸弃梵王(至)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
  大用应机故。普徧说法。用而常寂故。行净无染。得心无行故行净。了境无相故无染。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住解脱门。
  佛为定境。住定则所见深故。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
  法海难量。名不思议。一言演尽。名为普入。
  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
  圆音随类。名音声海。要无分别。方入佛声。
  观世言音自在梵王(至)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
  化生。即是趣菩提行故。以宿住智明记。
  寂静光明眼梵王(至)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
  众生报异。随业有差。佛示现受。令生正信。
  普光明梵王(至)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
  於法自在。方能随类调生。
  变化音梵王(至)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
  佛身无相等。法性之清净。现而同化。为寂灭之行矣。
  光耀眼梵王(至)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
  不着诸有。故能常现。三业无边。更无可依。
  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
  观性无相。犹如虚空。何有可尽。察用随宜。如击水文。随击随生。复何可尽。
  △二偈颂赞佛。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至)而说颂言。
  上首观众。开成四天。合即梵身即众。亦有经云。梵众梵身梵辅梵眷属。身即是众。辅即眷属。
  佛身清净常寂灭(至)譬如空云如是见。
  初句。法身普徧道场。次句。知光说法。次句。行净无染境相。知行既亡。则大用影像亦寂。后句。通以喻。显。云不离空。空不碍云。以况寂用。
  佛身如是定境界(至)此慧光王之所悟。
  初二句。入禅之境。如来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观之。为上定故。次句。示入方便虽多。同入一寂。
  佛剎微尘法门海(至)善思慧光之解脱。
  初句。即不思议法。次二句。明普入义。以一言说尽故。一言说尽之辨。劫海亦不能穷。显法无尽也。约能包。则一言说尽。约能久。则劫海莫穷。然一言但说剎尘。未是无尽。设欲一言尽者。则二三两句相违。一言说尽。劫海更何所演。而得无穷。更有所演。前则不尽。又不可重说。若欲通者。总望则可说尽。隐映重重。则不可尽。如击水文。小击大击徧击。各随文生。尽未来际击。尽未来文生。为难思法也。
  诸佛圆音等世间(至)普音梵天如是悟。
  圆音之义。文略有三义。一广无边。二别诠表。三无分别。如次三句。余如出现品辨。
  三世所有诸如来(至)自在音天之解脱。
  初二句。即教化众生方便行。三世诸佛。皆以利他为向菩提。自清净业故。次句。前就梵王。故云忆念。今据如来。故身现耳。一毛尚现。何况全身。
  一切众生业差别(至)寂静光天能悟入。
  初句业相差别。次句报相差别。次句现同世间。
  无量法门皆自在(至)此是普光之境界。
  前二句。即随类调生。调法自在故。能随类广徧。次句显明前义。无思成事故。
  佛身如空不可尽(至)变化音王悟斯道。
  初二句。明佛体性。即前清净寂灭不可尽。下略显四义如空。次句。佛用应现为行。故皆如化。不失寂灭。
  如来身相无有边(至)光耀天王入此门。
  初二句。所现无有边。次句。勤观无依着。
  法王安处妙法宫(至)此海音王之解脱。
  初二句。常思大用无尽。谓安住大悲宫。能现大事故。次句。常观法体无尽。
  △二欲界诸天七。初他化天王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自在天王(至)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
  谓现众生前。自在调伏。使其成熟。化法无尽。故名为藏。
  善目主天王(至)乐令入圣境界乐解脱门。
  观世乐相皆苦。故应舍。观世乐性。即入圣乐。
  妙宝幢冠天王(至)种种欲解令起行解脱门。
  随乐断疑。令起正行。
  勇猛慧天王得普摄为一切众生所说义解脱门。
  一音普摄诸义。徧於时处。为物而说。
  妙音句天王(至)增进自所行解脱门。
  仿佛修慈。
  妙光幢天王(至)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
  大悲十力。摧彼高慢。而无摧心。故云示现。
  寂静境天王得调伏一切世间瞋害心解脱门。
  以智慧光。照诸世间。令离三毒之暗。则无恶趣之果。瞋痴障重故。与偈互陈。
  妙轮庄严幢天王(至)佛随忆念悉来赴解脱门。
  念佛三昧纯熟故。随念何佛。即能得见。如休舍解脱等。
  华光慧天王得随众生心念普现成正觉解脱门。
  应念现成。
  因陀罗妙光天王(至)大威力自在法解脱门。
  寂用自在。现世调生。总名威力。
  △二偈颂赞佛。
  尔时自在天王承佛威力(至)而说颂言。
  佛身周徧等法界(至)於法自在能开悟。
  初句体徧。次句用周。故能现前。次句教藏能成。后句所成自在。开於法藏。悟深法门。即成熟也。
  世间所有种种乐(至)妙眼天王观见此。
  初二句二乐。次句令入。
  如来出现徧十方(至)勇猛慧天之解脱。
  三四可知。
  世间所有广大慈(至)此妙音天之所得。
  三句共显如来大慈。初二句。举劣显胜。次句以喻正显。谓世慈有相。若须弥之高。大海之广。终可倾尽。佛慈称性。若芥子之空。投刃之地。即不可尽。又如空。有普覆常摄。广容无碍。难坏无尽。略举一无尽耳。
  一切众生慢高山(至)此妙轮幢之解脱。
  文并可知。
  如来自在不可量(至)此解脱门华慧入。
  初二句。明佛体普徧。无成不成。次句随众生心。现成正觉。
  无量无边大劫海(至)此主光天之所悟。
  普现十方。即普入一切世间。余皆威力自在。
  △二化乐天二。初长行得法。
  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他解脱门。
  为物开示诸行如化。化虽体虚。而有作用。为力业。又从缘无性。而报不亡。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
  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若心境无得。则舍攀缘。
  变化力光明天王(至)令智慧圆满解脱门。
  暗灭智生。如月盈缺。
  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
  梵声微妙。故云悦意。应徧十方。故云无边。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
  此义三义。一福德之相。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故无有尽。二谓清净慈门等无限。因所生故。一一因果。皆称真故。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三大慈悲行。是福德相。使盲聋视听等。皆慈善根力故。涅盘经中。有闻赞佛为大福德。怒云。生经七日。母便命终。岂谓大福德相。赞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骂之不报。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闻而心伏。故慈为无尽福相。然与前义相成。
  最上云音天王(至)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
  三达圆智。了三世劫。此就天王。且言宿住耳。
  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智解脱门。
  此门阙偈。上下文中。屡有开悟。即同法华开示悟入。以开摄示。以悟摄入。谓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彼论云。开者无上义。谓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即双开菩提涅盘。谓以知见之性。为涅盘。知见之相。为菩提。众生本有。障翳不现。佛为开除。则本智显故。示者。同义。三乘同法身故。悟者。不知义。不知唯一实事故。今令知成报身菩提故。入者。令证不退转地故。即是因义。为证初地已上。为菩提涅盘因故。广如彼释。
  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
  称性之光。有何难徧。
  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
  谓契理具修。长劫无倦故。众魔外道。所不能摧。
  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
  善恶等殊。苦乐等异。皆知性相。
  普见十方天王(至)众生形类差别解脱门。
  无边品类。一毛顿现。更无来去。尤显难思。
  △二偈颂赞佛。
  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至)而说颂言。
  脱於第七。唯有十偈。
  世间业性不思议(至)一切众生差别业。
  初句总。次句开示。后二句显如化力。差别业者。果不亡故。
  种种观佛无所有(至)此法寂音之所见。
  初句所攀缘。后二无得。然缘境有二。一真。二妄。真佛有缘亦成妄惑。况於妄耶。种种观者。五求不得故。谓佛有耶。常见为惑。谓佛无耶。耶见深厚。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无所有。非唯一佛。十方亦然。应化示现。非真实故。求实无得。即见真身。真即无缘。佛尚应舍。何况余境。
  佛於劫海修诸行(至)入此解脱庄严主。
  三四可知。
  世间所有众福力(至)此念光天所观见。
  初二句。福德相。次句。无尽相。相好经云。尽人中福。不及一天。乃至云尽世间。不及如来一相等。
  三世所有无量劫(至)最上云音所了知。
  约天之智普知。约佛一毛能现。
  十方虚空可知量(至)妙髻天王已能悟。
  初二句。明毛孔过空。谓灵智证理。非如虚空。真理超事。故亦非比。无限理智。不可分析。随其少分。则融摄重重。故一毛之量。便越虚空。次句别示越相。谓毛孔不大而无涯。即广陋无碍故。杜绝思议之境。前即光外展。今即一毛内广。文绮互耳。一毛本自徧空。十方岂得难满。
  佛於曩世无量劫(至)喜慧能知此法门。
  初句长时修。次句无余修。次句无间修。具此三修故。进力难坏。而言广大波罗蜜者。至第五经释。
  业性因缘不可思(至)此是华光之入处。
  初句。总显业之性相。即缘生果报之不亡。便是无性之非有。故不可有无思也。次句。佛如是说。天如是知。次句。以法性示业性。
  汝应观佛一毛孔(至)此普见王之所了。
  初二句。小一现大多。为一难思。次句。现时不来。不现不去。又难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