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一即具多名总相  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於总  各体别异显於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  坏性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  以此方便会一乘

  ○数十钱喻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数者数量也。以一名十等也。一者数名。依一周圆类。以表十也。欲表无尽故。钱者财也。谓开元宝等也。喻者比也。类也。况法相似。是喻义也。
  第二出体者。以无障无碍缘起法界为体。
  第三问答。
  问欲显何义。以数钱喻耶。
  答法藏师云。欲表大缘起陀罗尼法故。义相师云。欲示缘起实相陀罗尼法。元晓师云。诠普法义故。此中有二。一者异体。二同体。就初中有二。一相入。二相即。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缘起皆有二义故。一有力无力义。此望力用。二有体无体义。望此自体。由初义故得相入。由后义故得相即。初中自有全力。所以能摄他。他全无力故。所以能入。他有力自无力。反上可知。不据自体。故非相即。力用交彻。故成相入。又由二力二无力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入。有力无力无力有力无二故。是故常相入。二空有中。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无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自即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一云。若〔斗〕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则坏。得此一缘。全一切成起。一起成故。缘义方立。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即多为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然此义后更说也)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即。有无无有无二故。是故常相即。又以体收用。无别用故。唯是相即。若不尔者。缘起不成。有自性等过。见之可思。於中光明相入。此中有二门。一向上去。二向下来。向上去中。亦有十门。一者一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无一即十不成故。则一有全力故。摄於十也。仍十非一。辨余九门。亦如是。一一皆有十。准例可知。(义相师云。中门中。向上来。向下去。即门中。向上去。向下来。前后言错。故不用也)向十数中。亦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中一。谓若无十。则一不成故。则一无全力。归於十也。仍一非十矣。余例然。如是本末二门中。具足十门。余一一钱中。准以思之。(此中数数法者。一者十。二者十中九。乃至十者十中一)此约异门相望说耳。
  问既言一者。何得一中有十耶。
  答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故。定知如是。此义云何。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缘成故。是故。一中有十者。是缘成一。若不尔者。自性无缘。不得名一也。是故。一切缘起。皆非自性。何以故。随去一缘。即一切成。是故。一中则具多。方名缘起一耳。
  问若去一缘而不成者。此即无性。无自性者。云何得成一多缘起。
  答由只无性得成一多缘起。何以故。由此缘起。是法界家实德故。普贤境界具德自在无障碍故。华严云菩萨善观缘起法。於一法中解众多。众多法中解一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仍不相是。一门中既具足十义。故知一门中皆有无尽义。余门亦如是。
  问一门中。摄十尽不尽。
  答尽不尽。何以故。一中十故尽。十中一故不尽。四句护过去。非显德等。准之可解耳。别别诸门中。准例如是。缘起妙理。应如是知。(第一门竟)。
  初异体门中。第二即义者。此中有二门。一者向上去。二者向下来。初门中有十门。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即无十故。由一有体。余皆空故。此一即是十矣。如是向上。乃至第十。皆各如前。准可知耳。言向下者。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由一无体是余有故。是故。此十即是一矣。如是向下。乃至第一。皆各如前。准可知耳。以此义故。当知一一钱即是多钱耳。
  问若一不即十者。有何过失。
  答若不即。有二失。一不成十钱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者。多一亦不成十。何以故。一一皆非十故。今既得成十。明知一即是十也。二一不成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十即不得成。由十不成故。一义亦不成。何以故。若无十。是谁一故。今既得一。明知一即十。又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便成大过。谓自性等。思之可知。
  问若一即十者。应当非是一。若十即一者。应当非是十。
  答只为一即是十故。是故。名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是所谓一缘成无性一。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尔者。不名一。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无缘不成一也。十即一者。准前例取。勿妄执矣。应准知之。
  问上一多义门。为一时俱圆耶。为前后不同耶。
  答即圆即前后。何以故。由此法性缘起。具足逆顺同体。不违德用。自在无障碍故。皆得如是。
  问如上所说去来义。其相云何。
  答自位不动。而恒去来。何以故。去来不动。即一物故。但为生智显理故。说去来等义耳。若废智。一切不可说。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问若由智者。即非先有。云何说言旧来如此。
  答若废智。即不论缘起。由约智故。即说旧来如此。何以故。不成即已。成即离始终故。智及与法。旧来成故。
  问为由智耶。为法如是耶。
  答为由智耶。为法如是耶。何以故。同时具足故。余义准以思之。大段异体门说。
  第二同体门中。亦有二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初门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是本数一中具十。何以故。由此二钱自体是一。复与二作一故。即为二一。乃至与十作一故。一切即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个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门故。初一钱既尔。余二三四已上九门中。皆各如是。准例可知耳。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中一。何以故。由此一与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离十一即无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之中一也。仍十非一矣。余下九八七乃至於一。皆各如是。准例思之。
  问此与前异体。何别耶。
  答前异体者。初一望后异门说也。二者即义中。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门。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即是初一故。无别自体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余九门皆亦如是。准之可知。二者十即一者。亦十门。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何以故。以彼初一即是十故。更无自一故。是故。初一即是十也。余九门准例知之。
  问此同体中。一即十等者。为只摄此十耶。为摄无人尽耶。
  答此并随智而成。须十即十。须无尽即无尽。如是增减。随智取矣。即十如前释。言无尽者。一门中既有十。然此十。复自迭相即入重重成无尽也。然此无尽重重。皆悉摄在初门中也。
  问但摄自一门中无尽重重。皆悉亦摄余异门无尽耶。
  答或俱摄。或但摄自无尽。何以故。若无自一门中无尽。余一切门中无尽。皆悉不成故。是故。初门同体。即摄同异二门中无尽无余。(乃至十重)穷其圆极法界。无不摄尽耳。或但摄自同体一门中无尽。何以故。由余异门如虚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无可摄。此但随智而取一。不差失也。如此一门。既具足无穷令无尽。及相即相入等。成无尽者。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各无尽无尽成。宜准知之。此且约现事钱中。况彼一乘缘起无尽陀罗尼法。非谓其法只如此也。应可去情如理思之。如夜摩天宫精进林菩萨偈云。
  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  数法无体性  智慧故差别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一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二(六科入)

    皇龙寺释 表员集

  ○缘起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懔法师云。更互相由。名之为缘。缘无住着。一多从缘。名之为起。大般若经云。平等不起。故名缘起。
  第二出体者。藏晓二师。以无碍法界为体。懔师云。为二为缘起体。一不自一。缘二故起一。二一为一。一二为二。为缘起体。所言一者。无有无无。一相无相。非一为一。所言二者。非有之有非无之无。非有之有。以破兔角之无。非无之无。以破虚空之有。破有说无。此无非无。破无说有。此有非有。以非有故有而是无。以非无故无而是有。是有是无。名之为二。二无二相。无二而二也。
  第三问答分别。
  问缘起者。其义云何。
  答有数师说。一义相师云。缘起者。随性无分别。即是相即相融。显平等义。正顺第一义谛体也。因缘者。随俗差别。即是因缘相望。显无自性义。正俗谛体也。
  二隋慧远师云。因缘之义。亦名缘起。亦名缘集。谓假因托缘。而有诸法。故曰因缘。法起藉缘。故称缘起。法从缘集。故名缘集。分别有三。一是有为。二是无为。三是自体。言有为者。生死之法。体有无常生灭所为。故名有为。从业烦恼因缘而有。故名因缘。言无为者。所谓涅盘。体非生灭。名曰无为。藉道而有。故曰因缘。此之二法。皆从前因。集起后果。是事缘起。言自体者。即前生死涅盘之法。当法自性。皆是缘起。其相云何。如说生死本性即是如来之藏。如来藏中。具足一切恒沙佛法。而此诸法。同一体性。互相缘集。无有一法独守自性。虽是一性。而无不性。无一性故。诸法皆如。无不性故。法界门别。生死既然。涅盘亦尔。同体诸法。互相集成。故曰因缘。亦名缘起及与缘起集。此自体中复有三种。一者有为如来之藏。(随妄为染)二者无为如来之藏。(离妄名净)三者自体。(癈缘论实)。
  三懔师云。缘起体无二。开用为四种。一有为缘起。二无为缘起。三自体缘起。四法界缘起。谓有不自有。缘无起有。名有为缘起也。无不自无。缘有起无。名无为缘起也。有为无为为二用。非有为非无为不二。为本体也。不二非自不二。缘起二不二。又自不自自。缘他起自。又体不自体。缘用起体。故名自体缘起也。无二无不二为平等。亦二亦不二为差别。差别不自差别。缘平等起差别。平等不自平等。缘差别平等。平等不平等皆悉平等。名法界缘起。
  问何文为证。
  答离世间品。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无障无碍。总结云。悉是缘起。若有一法非缘起者。非佛法也。又维摩云。深入缘起。断诸耶见。有无二边。无复习故。知不缘起。未勉耶见(云云)。
  四法藏师云。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
  答因缘无量。难可具陈。略提十类。释此无碍。一缘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五大少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初言缘起相由故者。(余后九门别处说云云)曲有三门。一诸缘各异义。(亦名诸缘互异门。即异体也)二互遍相资义(亦名诸缘互应门。即同体也)三俱存无碍义(亦名应异无碍门即双辨同异也)言诸缘合异义者。谓诸缘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方成缘起。若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成。此则诸缘。各各守自一也。二互遍相资义者。谓诸此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且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此一则具多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则资应不遍。不成缘起。此则一一各具一切一也。三俱存无碍义者。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应遍多缘。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无碍。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
  问既闻缘起本法名也。未知其义何耶。
  答此上三门中。各有三义。互相依持。初有力无力义。由此得相入也。二互相形夺有体义。由此得相即也。三体用融有无义。由此即入同时自在也。初异门相入者。谓诸缘力用递相依持。互形夺故。各有全力全无力义。缘起方成。如十地论云。不生缘不生。自因生故。若各唯有力。无无力。则有多果过。一一各生故。若各唯无力。无有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余亦如是。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摄多。多依於一。多是无力潜入一。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得与一无力俱。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入多者也。如一望多有持依。令力无力常含多在己中。潜己在多中。同时无碍。多望於一。当知亦尔。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准思之。二异体相即义者。谓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以若阙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则坏。得此一缘。全一切成起。一起成故。缘义方立。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即多为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别章云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是自何〔以〕。由他无性以自作故。由自若空时他必有故自即是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又别章云。多缘无性。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一无性为多。故成多有一空。又疏下文云。有一即有一切。却一即却一切。此即一切是空义故。泯自即他。以一是有义。有义故。摄他即自反。上来即一是空义故。亦泯自即他。多是有义故。摄他即自来。上来四处说文。有同有异。准思之。)由一有体。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体俱。(一云由一有体能摄多。由多无性潜同一故)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如一望多。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癈己同他。同时无碍。多望於一。有无体有体。亦能癈己同他。摄他同己。亦无鄣碍。亦同他己。亦同己他。非同他己。非同己他。二句无碍圆融自在。思之可见。三体用双融有无义。谓诸缘法。要力交出。全体融合。方成缘起。是故。圆通亦有六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用而无体。但有相入。无相即故。二以无不用体故。全用归体。唯体而无用。但有相即。无相入也。三归体之用。不碍其用。全用之体。不失其体。是故。体用不碍双存。即亦入亦即。无有鄣碍。镕融自在。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三。是则体用交彻。形夺两非即非入。同源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应可去情。如理思摄。异体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