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合论
华严经合论
卷第三十八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余
卷第三十九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卷第四十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卷第四十一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之余
卷第四十二
兜率天宫偈赞品第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卷第四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第四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卷第四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卷第四十六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卷第四十七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卷第四十八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卷第四十九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卷第五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卷第五十一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卷第五十二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卷第五十三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卷第五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卷第五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卷第五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卷第五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卷第五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卷第五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七
卷第六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八
卷第六十一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九
卷第六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
卷第六十三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一
卷第六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二
卷第六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三
卷第六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四
卷第六十七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卷第六十八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卷第六十九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
卷第七十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
卷第七十一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五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卷第七十二
十通品第二十八之余 十忍品第二十九
卷第七十三
阿僧祇品第三十 寿量品第三十一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卷第七十四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
卷第七十五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余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卷第七十六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之余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卷第七十七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之余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卷第七十八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卷第七十九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卷第八十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
卷第八十一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
卷第八十二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
卷第八十三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
卷第八十四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四
卷第八十五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
卷第八十六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
卷第八十七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卷第八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卷第八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卷第九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卷第九十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
卷第九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
卷第九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卷第九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卷第九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卷第九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卷第九十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
卷第九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一
卷第九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
卷第一百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
卷第一百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
卷第一百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
卷第一百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
卷第一百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
卷第一百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卷第一百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
卷第一百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卷第一百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卷第一百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二
卷第一百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三
卷第一百十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四
卷第一百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五
卷第一百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六
卷第一百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七
卷第一百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八
卷第一百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九
卷第一百十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
卷第一百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一
卷第一百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二
卷第一百二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三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目录
音切
浚
(思闰切)。
焕
(呼贯切)。
粲
(且旦切)。
瞥
(疋灭切)。
倐
(式六切)。
晦
(荒内切)。
鉴
(古陷切)。
创
(楚亮切)。
摇
(余昭切)。
寝
(七稔切)。
繇
(由音)。
彤
(徒工切)。
绀
(古暗切)。
诞
(徒旱切)。
嘿
(莫北切)。
备
(皮秘切)。
皓
(胡老切)。
轨
(居水切)。
范
(犯音)。
询
(息遵切)。
谅
(力尚切)。
涘
(床史切)。
编
(布玄切)。
擅
(视战切)。
逮
(徒载切)。
阅
(余说切)。
暇
(何嫁切)。
诠
(七全切)。
轴
(逐音)。
驱
(岂俱切)。
探
(他绀切)。
膳
(时战切)。
缅
(弥演切)。
衍
(演音)。
藻
(早音)。
研
(五坚切)。
揾
(乌困切)。
笺
(则千切)。
摽
(卑遥切)。
假
(居马切)。
猊
(五兮切)。
抱
(薄保切)。
帙
(池质切)。
辉
(虚韦切)。
岭
(力井切)。
倾
(口营切)。
虔
(奇连切)。
膺
(於陵切)。
俾
(必弭切)。
惭
(昨酣切)。
丽
(郎计切)。
赞
(祖旦切)。
蕤
(植之切)。
邈
(墨角切)。
旷
(苦浪切)。
儒
(人朱切)。
沂
(鱼衣切)。
滨
(必邻切)。
耘
(禹军切)。
蔑
(莫结切)。
纂
(作管切)。
绾
(乌板切)。
烂
(郎肝切)。
履
(力几切)。
纶
(轮音)。
融
(以戎切)。
联
(力然切)。
帆
(凡梵二音)。
酬
(时游切)。
肥
(扶非切)。
腻
(女致切)。
忻
(喜斤切)。
驮
(徒贺切)。
岩
(五衔切)。
饷
(失向切)。
稿
(古老切)。
稍
(所教色)搜(色流切)。
翻
(番音)。
途
(度胡切)。
孰
(熟音)。
捡
(居冉切)。
勘
(苦绀切)。
览
(力敢切)。
揆
(葵癸切)。
迈
(莫芥切)。
注
(之喻切)。
怪
(古坏切)。
曳
(弋势切)。
笈
(其立切)。
盂
(羽俱切)。
颖
(余顷切)。
颗
(苦果切)。
匕
(必以切)。
枚
(莫回切)。
稔
(如枕切)。
构
(古候切)。
挈
(苦结切)。
驯
(似均切)。
抚
(孚武切)。
龛
(苦含切)。
蹲
(拄昆切)。
驻
(丈具切)。
屡
(良遇切)。
妥
(汤果切)。
馔
(士卷切)。
撤
(直列切)。
沼
(支绍切)。
爇
(而悦切)。
缾
(蒲丁切)。
髯
(汝占切)。
桦
(胡化切)。
跣
(苏殄切)。
惶
(胡光切)。
恻
(楚力切)。
怆
(楚上切)。
骇
(胡呆切)。
翌
(与职切)。
俨
(宜检切)。
呀
(虚牙切)。
殡
(俾刃切)。
潸
(所班切)。
舆
(羊恕切)。
核
(下革切)。
泔
(古三切)。
彘
(直例切)。
汾
(扶云切)。
泮
(普旦切)。
瞑
(面音)。
觇
(敕廉切)。
址
(诸耳切)。
摭
(之石切)。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论】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以本性为先智随根应大悲济物以此为名依本如是设其教泽滂流法界以润含生於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现兰若以始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於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灵用普眼之法门睹尘中之剎海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彰十剎以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於当念其为广也以虚空而为量其为小也处极微而无迹十方无卷匪亏於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於智海果德殊分於五位之门常住法堂示进修於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剎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玄开果德之门百万亿之妙言咸举佛华之行海十身十会阐十十之法门十处十方启十通而疏十辩出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之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於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於路上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又成五位法门具德行其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还信首文殊之前正证妙峰之顶经过五众成一百一十之法门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之佛果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后入普贤之妙身彰体用圆极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无方为义方以理智为功广则毫剎相含佛乃体用无作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严即依正庄严经即贯穿缝缀世主妙严品者菩萨示生皆为世主同臻海会故号妙严品者类会同流法门均隔为品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是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释此一部之经总作十门分别第一明依教分宗第二明依宗教别第三明教义差别第四明成佛同别第五明见佛差别第六明说教时分第七明净土权实第八明摄化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第十明会教始终。
第一明依教分宗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时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增减不同地位果因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猷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第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第二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第三般若教说空彰实为宗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第五楞伽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第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第七法华经会权就实为宗第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第九涅盘经明佛性为宗第十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经名一切诸佛根本智慈因圆果满一多相彻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已上分宗皆是承前先德所立宗旨设有少分增减不同为见解各别大意名目亦多相似如西域及此方诸德各立宗教后当更明。
第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者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说是应作是不应作舍者善不舍者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计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得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於小乘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磨坛场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第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者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有忻求佛果者说卢舍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本故经言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又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实此为实有教当教之内顿示权实故不同小乘前亦无常后亦无常为但生人天故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也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圆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本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又如华严经中世界量与梵网经中莲华形量亦不同广狭全别广如下文所说。
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者为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着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破所系着故般若经中说十八种空法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盘自然显着此为真有不名空宗虽然为真有所说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如华严经具报相好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十菩萨等上下自相轮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又以普贤文殊上下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一品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十万颂之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总以性齐时齐行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如是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不同彼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