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纲
华严纲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愁戚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众患所缠日夜增长。如幻不实。
第二又观下十句明其无救。初句总显。言此法者。即前无常。今又观之。不出生老病死。如四方山来无逃避处。无能救者。别有九句。约生老病死。初四约死以显无救。此相显故。所以先明。一无依者。於无常未至中。无所依告救令不至。二与忧者无常既至。无能救者意者惧死。所以怀忧。三与悲者生阴转坏。死相现前。於此中间弥增涕泗。四苦恼同住者正舍寿时四大分散。则忧苦转增心生热恼。次二约资生事不知是苦。妄生乐想。谓五追求。资生境有违顺故爱憎所系。六於受用时苦多乐少。云愁戚转多。谓受而不散众祸皆集。用而毁损如损身命。故曰苦多。此二含生一种。七於身老时盛年壮色。不可救令停集。后二约病。初一病因。谓八於少壮时具乐等三受。故贪等常烧不容法水。炽然难救。九於年衰时众患所缠。如树将朽。日夜增长无能令免。老即病缘。如幻不实总结前九。
上护烦恼行。
见如是已。於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趋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第二护小乘行。文有三十句。初十句护小心。后二十句护狭心。今初句总。先结前。谓先观无常已厌有为。次观无救故倍增厌。趋佛智慧明其生后。正护小心。求佛大智故。次见佛下别有十句。分二。前五摄功德大。即求佛菩提。后五清净大即求涅盘果。菩提修成名摄。涅盘本有离障称净。今初摄功德大。一智用不测故不可思议。二妙用无比故无等。三纯以利他故无故。四无讥嫌故难得。五不同外道故无杂。总摄五种功德大。后五清净大。义摄有三。一无恼即离惑习。无明不杂故。二无忧者离苦苦依。根本亡故。三得涅盘有二义。一得体谓至无畏城。二得用谓能建大事。不住生死。故云不复退还。不住涅盘。故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於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
第二护狭心。文有二十句。前十悲其沦溺。后十决志救济。前中先牒谓见佛智胜利伤物不得。有为过患愍物处之。此是牒前则起悲心。是为生后。
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是为十。
二何等下正显悲行。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总由孤独无依故生哀愍。今众生上远慈尊。下不利物。故云孤独。别有九种孤独无依。初二依欲求众生。一已得心无厌足故贫穷无依。二未得求无休息故三毒火然。言多欲多求。次三依有求众生。一闭苦果狱。二集因覆障。故云烦恼稠林。三无观察道。由生八难不闻法故。安能证灭。后四依梵行求众生。前三小乘。一行小因。不求大因胜善之法。二保小果。不求菩提为失佛法。三不得大涅盘。长随变易生死。后一外道虽求解脱。以邪行故失於方便。
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盘。
第二菩萨如是下决志救度。中初结前生后。作是念下正显救心。文有十句。对前十类生此十心。一救孤独故。二脱贫穷故。三净三毒故。四度有狱故。五着无障处露地坐故。六住善观察故。七得善法欲生欢喜故。八知见性相同佛法故。九调伏诸根不随流故。十应令涅盘得解脱方便故。
科第二厌行分中有三。前护烦恼行。护小乘行已竟。下第三修方便摄行。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
第三修行方便摄行。谓修摄生方便之行。故下经云以何方便而能拔济。即知不离佛智等。即是摄生之方便也。文有四段。初发起摄行之因。二作是思惟下思求方便摄行。三便作是念下思得摄生方便。四菩萨如是下依思修行。今初分二。先牒前二行以为三因。后欲依下依前三因以明发起。今初。一如是厌离一切有为是牒护烦恼行。为离妄想因。次如是愍念一切众生是牒护狭心。为不舍一切世间因。三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是牒护小心。为发精进因。谓既知佛智胜益。明修行彼道以趣入故。三因之中初后是智。中一是悲。悲智为因能救方便。
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
后发起者既思三因。欲将有益之智。救可愍众生。
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盘之乐。
第二思求方便摄行者。亦只思前众生堕有为惑业苦中。欲令永灭。得大涅盘。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盘。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第三思得摄生方便中方便有五。一佛无碍智。二八地如实觉。三四地如行慧。四三地禅定。五亦三地多闻。然此五中从微至着。则后后起於前前。今观求逆寻其本。展转相因。并云不离。此五之中多闻为能起。佛智唯所起。中间三种。通能所起。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习。
第四依思修行。上既逆推本由多闻。今则顺行先求闻慧而起闻行。文中先结前生后。下正起求行。
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后日夜下正起求行。於中二。先明求法行。后菩萨如是下明求行因。今初文有十句。即是三慧而有四节。初三唯闻。第四五六通闻思慧。第七唯思。后三唯修。於中初日夜常闻以显勤行。喜法等九显正修行。
上求法行。
下求因行。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於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
二求行因中有二。初常勤求因。后菩萨如是下正修行因。今初。彼常勤求以何为因示现。恭敬重法毕竟尽故。於中分六。一总明轻财重法。
是故菩萨於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
二双舍内外。
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三内财敬事。谓心则恭敬舍慢。身则承事忘苦。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四况舍外财。
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
五轻位重法。人天王位终是无常。句偈教义法王为果。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六甘苦重法。以一句之法能尽苦源。地狱多劫诚可甘也。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於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后正修行因中初结前。如其下正显因相。谓静处思惟正观。为修行之因也。若顺经文。此是后文标举耳。
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於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大文第三厌分。束为七修相者。前明闻思。今显修慧。即五种方便中第四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也。论云云何厌分。是菩萨闻诸法已知如说行。乃得佛法。入禅无色无量神通。彼非乐处。於中不染。必定应作故。谓不乐不染即是厌义。其无量神通是厌之果。经文修有七相。一依何修。二云何修。三何处修。四何故修。五何时修。六何所修。七何为修。束此七相。大为三段。初四修行。次二正入。后一入意。今初。此菩萨得闻法已即依何修。以依正法故。次摄心安住即云何修。摄散住法是修相故。次於空闲处即何处修。次作是思惟下即何故修。要得修行方证得故。此於七相中已具四相。然非但口言。通於说听。谓非但听闻文字音声而得清净也。然皆即妄即真。圆融自在。任运而发。不同欣厌。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
第二证入中初结前。即何时修证。谓在三昧时是修行时。正修行竟是证入时。后文即离欲恶下即何所修。修何所证。谓证八定。八定之义广有多释。今疏略以四门分别。一入意。二释名。三体性。四释文。今初入意者下经云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染着。论云以何意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谓得世禅恃以生慢。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谓外道证此以为涅盘。恃以生慢。菩萨示入八禅。一一过彼故摄伏之。三为苦恼众生入慈悲无量。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入慈无量。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谓喜其所得自离动乱故。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通力令正信故。又示入禅定令物仿故。善自调炼寄位次第。法应尔故。尚不同二乘自为。岂与凡外同年。次释名者。禅那西音此云静虑。静谓寂静。虑谓审虑。是以静能断结。虑能正观。诸无色定有静无虑。虽能断结。不能正观。欲界等持有虑无静。虽能正观不能断结。故唯色界独受斯称。次无色定者。此四地中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违害一切有色法故。色法於彼无容生故。俱舍云无色谓无色。皆无色故受无色名。次别名者。初四禅者一初禅有寻有伺静虑。具五支。谓寻伺喜乐定。亦名定生喜乐地。谓离欲界生得喜乐故。二禅无寻无伺静虑。具四支。谓内净喜乐定故。三禅离喜静虑。具五支。谓舍念慧乐定。亦名离喜妙乐地。谓离下界喜乐得妙乐故。四禅离乐静虑。具四支。谓舍念中受定。亦名舍念清净地。无色别名至下当辨。三释体性者。婆沙云静虑有二种。一修得是善性摄。心一境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二生得随地所系。五蕴为性无色体性。但除於色。余义同前。大乘宗中。亦无异辙。若会相归性。则八定支林一切皆空。若事尽理现。皆如来藏。泯绝无寄则定乱两亡。若事理圆融。一即一切。四释文。初明四禅。后说四空。四禅之中并勒为四。一离障。二对治。三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
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
今释初禅。一即离欲恶不善法者此明离障。以一即离贯於下三。离五欲故名为离欲。断十恶故名为离恶。除五盖故名离不善法。言离恶不善者。烦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口恶行。总辨欲界诸不善法。已明离障。二有觉有观。此有二支。是修行对治。新译名寻伺。皆初粗后细。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三离生喜乐者。是修行利益庆离欲恶等。是故生喜。身心猗息及得解脱之乐。故名为乐。由此名利益支。四住初禅者。是彼二依止三昧。谓於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为彼对治及利益支之所依止。依止定力。寻等转故。其所离障以无行体非是支故。不为彼依。而言初者欲界上进此最初故。而言住者即安住义。
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
第二禅中一灭觉观。是所离障。觉观初动。发生三识。乱於二禅。如净水波动则无所见故。初禅能治。此为所治。则病尽药亡。二内净一心无觉无观者。是修行对治。言内净者谓信平等令内心净。言一心者释於内义。唯缘法尘。不同初禅有三识故。故阿毗昙云欲界地中心行六处。初禅地中心行四处。谓无鼻舌。二禅已上心行一处。唯意识身缘法尘故。无觉无观释於净义。不同初禅有觉观故。前灭觉观显於所治。此覆言无显能治无。故非重也。三言定生喜乐者。此二支是修行利益。初禅庆背欲恶故名离生。今庆觉观心息故名定生。如净鉴止水。故身心适悦。四住第二禅。即彼二依止三昧。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
第三禅中一离喜者是所离障。谓二禅利益支。喜心分别想生乱动。三禅转寂故须除遣。二住舍有念正知三支者是修行对治。一住舍者即是舍数。拣非舍受。论名行舍。行心调停舍彼喜过。故显扬云住舍者。已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无动安住。二有念者於喜不行中不忘明记故。三正知者或时失念喜行。於此分别正念而住。谓住於舍。上三即前内净。渐修转胜。至此别开深细寂静。故能治下地喜踊浮动。三身受乐下是利益支。初身受乐正显支体。谓离二禅浮动喜心最极寂静。得大轻安。身心俱乐。以身在乐中。是故心乐亦名身受。次诸圣所说舍有念受乐者。释成胜义。谓诸下地无如是乐。及无间舍。上有舍而复无乐。故诸佛及佛弟子。说第三禅具有能舍及正念知而复受乐。故诸乐中三禅乐胜。四住第三禅。即彼二依止三昧。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第四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者即是离障。三禅胜乐於此为害。如重病人观妙音乐。为障四禅故须除遣。故云断乐。得此定者所有苦乐皆得超越。故总集说。先除苦等。先之一字总贯下三。谓二禅先除苦受。三禅先灭喜受。初禅先灭忧受。并今断乐已灭四受。二不苦不乐者是利益支。余禅皆先明治。今此先明益者。乘前总无四受便举不苦不乐。明五受内唯有一舍。是不动故。三舍念清净。此二是对治支。亦即名地。三禅舍念与乐爱俱。此断乐爱故云清净。喜心浮动常须正知。乐受深细但须舍念。若远显清净者。瑜伽云一切下地灾患已断。以离八灾患。谓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是故此中舍念清净。由是此禅心住无动。四住第四禅。即彼二依止。然入上色定其身相状如处室中。入下四空如处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