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纲

  第二离盗。初句总。非理损财不与而取故名为盗。别中亦三。一因离。二於他下对治离。三若物下果行离。因中止谓少欲。足谓自足。自之所有尚生止足。故无盗。
  性不邪淫。菩萨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於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於非道。
  第三离邪淫。乖理曰邪。深爱曰淫。别中亦三。一因离。谓自妻知足。此亦二意。一内心知足。离於起因。二自足妻色。离受畜因故。此由寄报轮王相同世间故。得示有妻妾耳。二对治离。谓不求他妻。现在梵行净故。不求未来妻色。他人之妻盖不在言。三於他妻下明果行离。亦有粗细。细约起心。粗约从事。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第四离妄语。违想背心名之为妄。别中分二。初对治离。次乃至下果行离。今初对治。即是因离。不别明因。有二义故。一无外事。谓无刀杖妻财之外事。故无受畜因。二无异因故。谓但用诳他。思即妄语因。无别贪等以为异因。异因即起因故。离彼诳心。即诚实语。实语即是杂心对治。故对治离即是因离。不同身三各具三离。口四唯二。意三唯一。
  性不两舌。菩萨於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第五言不乖离。名离两舌。两舌事成能令离间。别中亦二。初对治离。后未破下果行离。对治离者。即不破坏行。此唯约心。果行离者通心及事。即是差别。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第六言不粗鄙名离恶口。别中分二。初果行离。后常作下。对后诸业望治果行。非全次第。故先显治。后能离果。今此先明果行中。先明所离。后明能离。初中有十七语。句各一义。前四总显恶言体用。后十三语重显前四。疏有多义。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第七言辞不正故云绮语。其犹绮文。总离可知。别中亦二。先对治。后果行。前中八语初一为总。故下结云戏笑尚恒思审。是以菩萨常乐三思而后言。则无散乱矣。下七语别。时之一字亦总亦别。总者上言思审者思合其时。语默得中也。别者下七种语皆明其时。略有三义。一教化时谓称适其机。二教受时即实义法三种语。三教诫语即顺道理等四种语。即律中五义。一制谓有罪者治。二听谓无罪者听。三举谓有过者举。四折伏谓折摄合宜故云巧调伏。五令喜谓有实德者称扬令喜故云决定。随时筹量者若制若听若举若折皆须适时。故总结之。二是菩萨下果行离中亦以轻况重。
  性不贪欲。菩萨於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第八离贪。此下意三。但有对治者。以贪等是业有之本。更无所依。故非果行。非果则不可更立异因。故但有其一。今初离贪谓离求欲心。别中有三。一於他财物是事。二他所资用是体。三不生贪等。明差别。初始欲名求。次希得属己为愿。
  性离瞋恚。菩萨於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第九离於忿怒含毒故云离瞋。别中有三。一别显能治。二永舍下总显所治。三常思下类通治益。别中六种心。论摄为五。一於怨生慈心治。二於恶行生利益心治。三於贫苦生哀愍欢喜心治。四於乐众生生和润心。论名利润。治彼染着无利润故。五於发菩提心人起摄受心。摄令成故。
  又离邪见。菩萨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於佛法僧起决定信。
  第十离於乖理推求。不言性离者盖文略耳。别中治七种邪见。一住正道者治异乘见。小乘对大非正道故。二不行占卜治虚妄分别见。即是邪见。夫吉凶悔吝。由爱恶生。故云邪见。三不取恶戒。治於戒取。四心见正直治於见取。五无诳者治覆藏见。六无谄治诈现不实见。七於佛法下治非清净见。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
  第三佛子下结成增上戒。
  上摄律仪竟。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
  第二复作是念下摄善法戒。谓非唯律仪不阙不断。常摄善法亦无断阙。文中分三。初略观不善起摄善行。次佛子下广观障治。起摄善行。三如是方便下总结劝修。今初分二。先明观智。后是故下明起愿行。且初。
  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后起愿行者。由念众生恶因果故。便起大悲。修二和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
  第二广观障治起摄善法中谓观五重善法。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意於上上清净佛善。起增上心。求学修行摄善法戒清净行故。
  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
  后摄观十善具诸法门。然通相而辨善皆能治。以顺理益物正反恶故。文有五重。今初人天十善。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第二辨三乘善。各有三段。今初声闻乘善。初标所修善。次以智慧下显所用功异。三成声闻乘结成自乘。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第三缘觉善。所用异中初句总明。以能修习。名修清净。未能圆修。不名具足。方便谓教法。以缘觉出世无九部法故。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
  第四菩萨十善所用异中修治清净。是自利心。广是利他。无量即大乘心。是二利行体。具足悲愍。是菩萨用。方便所摄即四摄摄生。是彼悲力。发生大愿即净深心。当初地。二不舍众生即不退转地。虽得寂灭不舍众生。即八地。三希求佛智等。即受大位地。即当第十地。
  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
  第五佛善。上上是总。一切下别有四种。义显上上事前。三属佛。后一菩萨思齐。一切智中自在纯熟。方名具足。亦灭习气。故云清净。
  如是方便菩萨应学。
  结劝可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第三十不善业道下利益众生戒。长文分二。初广明摄生。后如是护持於戒下结成益生之戒。前中显此戒增有五种义。一智。二愿。三行。四集。五集果。今初。言智者谓善知众生苦因果故。文分为三。初总明知因。二於中下别显知果。三佛子下结成苦因。今初总中。果有三涂不同。因有三时阶降。论名时差别。疏有多义。
  於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十恶即分为十。初杀生中。杀令夭折。不终天年。故得短命。即正恶等流。二未死受苦故获多病。即方便等流。怖无精光感外增上。资具等物乏少光泽。
  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二盗损彼财故获贫穷。令其不得称意受用。故共财不得自在。感外田苗霜雹损耗。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三淫中。令其妻不贞良方便詃诱故。淫之秽污感外臭恶尘坌。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四妄语等流。又诽谤约违境。被诳约违心。言无实故。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
  五两舌中。令他离间亲友成怨故。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
  六恶口中。语体恶故语用恶故。言恒有诤。违恼他人。
  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七绮语。言无人受机不领故。语不明了自绮错故。
  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八贪欲中。已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
  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於他之所恼害。
  九瞋恚中。二种等流似前轻后重。见其不可意故求其长短。二恼害彼故。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十邪见。还生邪见之家。心见不正故多谄曲。
  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
  三结成苦因。无边苦聚由此生故。
  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
  第二是菩萨下明愿。依智起愿。愿为众生自修善故。但离恶因恶果自亡。愿修善因善果自至。
  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第三自住下明行。依愿起行。如誓修故。於中初依前愿以起自行。后亦劝下依於自行正摄众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於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依增上悲念众生故。生十种心。谓依前摄善。起悲摄生名戒增上。今依上悲欲拔众生。悲心能起利众生事。故名为集。集者益物之心。就中别相为八种众生。一於恶行众生令住善行。故名利益。二为苦众生令得安乐。三於冤憎众生慈不加报。四於贫苦者悲欲拔之。五於乐众生愍其放逸。六於外道摄令正信。七於同行者护令不退。八於摄一切菩提愿众生取於自己。九观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之者敬之如师。十观集具足功德者敬如大师。后二通摄为一菩提故唯有八。第五作是念下集果。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济故。约前拔济。通有四种众生。一化颠倒众生。二化欲求众生。三化有求众生。四化梵行求众生。文中为十类。初有一类。二有五类。三有二类。四有二类。皆言又作是念。文各有二先观所化。次我当下兴拔济心。前即所治。后即能治。今十类生一一生所容有如前十心拔济。十中初一解邪。余九行邪。且初。
  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於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
  第一化颠倒众生。先所化中。邪见为总。谓四颠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见。常乐二倒名为恶慧。我净二倒名为恶欲。恶道稠林者结其邪见。为诸过因。上为所治。
  我因令彼住於正见行真实道。
  后能治。住於正见翻上邪见。真实道翻上恶道稠林。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於无上大慈之中。
  第二化欲求众生中有五类。分二。初三化现得五欲受用生过。后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时过。前中。即分三段。一受用不共财。二受无厌足财。三受贮积财。今初。已得之物不与他共。於费用时生瞋过也。先明所治。互相破坏。有二。一斗诤於言中。二分别彼我。乃对冤於心中。瞋恨已下结其增长。由瞋恨故思念作报。身心恶行炽然不息。能治中以慈治瞋。如来之慈乃名无上。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於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二化无厌财众生。求时无厌以生贪过。初所治中有二。一贪取无厌。明内心难满。二唯求财利者形於身口。邪命自活。结上三业。次三业正命。以为能治。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盘之处。
  三化受贮积财众生。积而不散顺生三毒。增烦恼过。初治中。染着生贪。散用生嗔。痴迷上二。言种种烦恼因之炽然者。谓宝玩受用数为烦恼之所烧故。痴迷於此无求出意。故云不知出要。能治中。涅盘清凉。烦恼火灭故。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次二有二愿。化未得五欲进求时过。即造业众生。分二。初一明追求现报。造诸恶行。后一明追求后报。造有漏善因。今初。先所治中有四种过。一愚痴覆心过。二入阴翳下增恶远善过。三行旷野阴道明受苦报过。四起恶见者即无正对治过。后能治中先得净慧眼。以所见如实。故不随他教。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於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