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纲
华严纲
又发大愿。愿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於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盘。
十成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时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行相中二。初成菩提体。即自运已圆。次不离一毛下菩提作业。即运他不息。有七种业。一从不离一毛至入涅盘。是示成正觉业。一切毛端是成佛处。上云一切世界乃平漫十方。此徧法界一一毛端极小量处皆於其中八相成道。以彼皆有可化众生故。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
二说实谛业。谓说四真谛。令悟实故。
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盘相。
三证教化业。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差别性净之涅盘。则不复更灭。说此证法令物生信。名教化业。
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
四种种说法业。一音称机故。
示入大涅盘而不断菩萨行。
五不断佛种业。涅盘常住动寂无二。双林应尽。增物悲恋。故云示入。既非永灭。常作佛事。故佛种不断。此得果不舍因也。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六法轮不住业。大智慧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终归於此。故名为地。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
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七自在业。三种通即自在所依。法智通者观一切法无性相故。神足通者自身现生住灭修短随心自在故。幻通者转变外事无不随意。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此彰德能分齐。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此总结十愿也。
上十愿竟。
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
大文第四以此下明摄眷属。谓此十大愿一一愿中有百千万阿僧祇大愿以为眷属。则此十愿摄无不尽。
上明十愿彰自勤行竟。
下十尽句与众生共。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盘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此以十尽句与众生共。谓前十愿皆为众生。由十无尽。成前大愿皆无尽也。初句为总。何等下征释。有十句众生为总。余九为别。皆集成度生义故。皆云尽者无断尽故。
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二大愿成就中先反显。而众生下顺明无尽所以。上校量胜中初愿胜竟。
下二修行胜。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第二佛子下修行胜。即行校量有十种行。就文分三。初明行所依心。二成净信下显所成行相。三佛子菩萨如是下结十名体。今初。由先大愿熏心故。则得利益等十心为起行依。於后十行起作自在故。十行分九。慈悲合故。
第二别显行相列有十门。一信行。二悲。三慈。四施。五无疲厌。六知经论。七了世法。八惭愧庄严。九坚固力。十供养佛。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二正释中初成净二句。摄德成人。次能信下正显信相。有十一句。文分三别。初能信如来一句总信因果。次信成就下九句别明因果。九中初二句为因。余七为果。举要下一句。总信一切因果智地。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
第二双辨慈悲二行。中有二。先明三观为方便。后菩萨见诸众生下明所起之行。前中三观即为三段。诸佛正法下九句明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初总云佛法者。唯佛教证所能显故。具下诸义所以甚深。别有九种甚深。
而诸凡夫心堕邪见。
第二具足诸苦观。约十二因缘明之。然十二因缘具业惑苦。今但云苦观者。业惑是苦因故。下文有二段。初凡夫邪见总。次无明下四行半经。别明三支。后三界田下别明后九支。
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
后无明覆翳下别有九种邪见。初五无明。即具五种邪见。次三是行。后一是识支。业及识种亦名邪见者邪见俱故。邪见引故。所以无明句多者显一切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故委明之。憍慢谄诳悭嫉俱如论释。
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
次三句明行支。初贪恚一句集业邪见。次以忿恨风下二句别明行支。吹心识火炽然邪见。即内心思业为烦恼风。次凡所作业即作业邪见。即兼动身口。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识种子。
三欲流下第九心意识邪见。明所引识支。
上明前际三支竟。
下明中后九支。
於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於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
三明中后九支。文分三段。初於三界下至有生。明自相。言自相者谓现在名色等支。体状别故。次有生下至长苦聚。明同相。言同相者。谓未来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故。三是中下至如影像。明颠倒相。今初自相。言三界乃所生之处。复生苦芽。即名色也。言共生不离者谓与阿赖耶识共生不离也。摄论云本识有三种相。一自相谓本识自体。二因相谓种子识。三果相谓异熟识。以有三相。共通因果。今言共生不离者。意谓本识以所持杂染种子为因。即感名色为异熟果。是则识支因相一半在过去持余杂染因。一半与后名色所依。故云共彼生。谓名色但从种子依识而生。不杂本识生也。故过去三支唯有二支半。中后有九支半。如此方显相续义也。名色增长成余八支。非别有体。
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
二同相生及老死。正显同相。言同相者谓未来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生死既同则苦亦同也。如是下结前十二。前二支支半为能生长。后九支半为所生长。
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三颠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因缘中。皆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谓有。所以名倒。以缘生无性故空。离我我所释成空义。离我人空。离所法空。无知下释无我我所。知觉通外小。外道僧佉说觉以为神相。卫世说知以为神相。皆执神为我。今无知觉成上自体本无有我。若约小乘。就五蕴说受蕴名觉。三蕴名知。约六根说身识名觉。余五名知。五阴造业故云作者。当阴招报故云受者。今并遣之故都云无。如草木下喻无知觉义。
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第三彼二颠倒观。妄苦本空。得而不觉。真乐本有失而不知。远乐就苦名彼颠倒。
上三观为方便竟。
菩萨见诸众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於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第二正起慈悲。初明兴悲谓见苦应拔。次复作下兴慈。谓无乐应与。既言具苦必不知乐故。
十行中上合二三慈悲行竟。
下施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於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
第四施行。於中三段。初总明施行。二别显施物。三总结行成。今初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即大慈悲。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以初地檀度得圆满故。於一切下明施体相。求佛大智。显施所为。结施行名。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瑠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
二凡是所有下别明施物。偏显上文一切无吝。施有二种。一外施谓财谷四事等。二内施即头目等。
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於初地大舍成就。
三为求下总结行成。先结所为。是名下正结行成。然初地行应具三施。从增胜说但举於财。二三地中方得无畏。四地已上乃行法施。
四施行竟。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第五无疲厌行。中有三。初牒前起后。次转更下正显行相。三即得下结共成行。
五无疲厌行竟。
得无疲厌心已。於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六成知经论智行。
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於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
七成就世智行。言随应者随机所应。宜以何法。随力者随己智力所能。随他智力所堪。随其所习者。约机现作。论释随宜。
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
八惭愧行。知时下正显行相。时有三种。一者念时。如是时中宜修定等。剎那不间故。二日夜时。昼则存心。初中后夜亦勿废故。三所作必不断时。此即知量。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分有休废故。以此之时修前八科二利之行。烦恼睡蛇昼夜不杂。为惭愧服而自庄严。
八惭愧行。
於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
第九成坚固力。谓此即前惭愧。二利行中欲早求度。应当精勤不退自分。不转胜进。
九坚固力行。
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於佛教法能如说行。
第十供养行。利养供养通二供养。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大文第三佛子下结十名体用。先结体用。所谓下结名。言体用者此十即是净诸地法。以治十障故。障如前说。问前安住地分有三十句。亦名信慈悲等。与此何异。论答云前是清净。此地法以局初地。今尽是尽净诸地障。此十种法。於一切地能净修治故。
上第二修行胜。依愿造修竟。
大文第三果利益校量胜。即位果。有四种果。一调柔果。二发趣果。三摄报果。四愿智果。通称果者地中满足故。别言调柔者。谓调炼柔熟。以供养摄化等为能调炼。信等十行为所调炼。由行供等。令信调柔随意堪用。故名调柔。下炼金喻。其义甚显。二发趣者。发谓发进。趣谓趣向。发自此地趣向后后为所发趣。下商人喻。义甚相似。三摄报果者。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四内证愿力。教智自在。令业用无边。故名愿智果。发趣文局初地。义通十地。余三义局初地。文通十地。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五四果。即为四别。今初调柔果。文有法喻合。法中四者。一见佛为炼行缘。二悉以下所炼行体。三以前二下别地行相。四是菩萨随所下炼行成熟。初中以大愿力是见佛因。力兼神力。故论云以胜通幻见色身佛。以正愿力见法身。佛即功德法身。言多百者。是多个百。多个千。然一中已摄於多。理实入华藏剎海。见法界身云也。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
二所炼行体中以行入行。故名为炼。如金入火。然有三种入。一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二以此善根下入无上果。即回向上。去下劣垢。三佛子此菩萨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
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三别地行相中。先约四摄。然四摄望前犹是利生法。望后为别地行相。以因利生之便故此明之。爱语是法施。初地檀满故说二增。为别地证相。各说一增。以十地难分。故寄十度以显差别。其实地地具修。称性圆融。一具一切。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四所炼行成熟中。总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以为能练。信等净法以为所炼。后举前回向能炼信等净也。言转转者。此之信等於初地中三节净。谓初住地时证前缘修令成真修。已是一净。二行校量中对除障法。复一度净。今此地后更历三修。故云转转。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第二喻中。金师喻菩萨。金喻信等。火喻供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数数入。调柔成就喻炼行成就。信等众行未证真前。但约缘修为对治行。妄识为体。证真之后乃知信等非是今有。即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心为体。今已证真寄相显真。故分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