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纲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
  第二法深难受止。先叙意为众欢喜。是总酬答相。
  菩萨行地事  最上诸佛本  显示分别说  第一希有难  微细难可见  离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闻者悉迷惑
  酬中五偈分四。初二颂法难说。遣上何因之疑。於中难者是总相云何难。谓难得难证故。难得有四。一微细难得。显非闻慧境故。二难见难得。亦非思慧心眼见故。三离念难得。亦非世间修慧境故。以地智是真修。故非地前分别心数缘修之境。四超心地故难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报生善得修道智境。谓变易所起异熟心识。名为报生。生便能知无常等智。故名善得修道智。以非照实之智故亦不测地智。知无常等未忘心境。名为心地。以七地已前皆容出观故。又善得修道智。即后得智。非根本智。既非四心之境。是谁境耶。即佛智故。何者是智。见实义故。所以难说者。恐闻者随闻取着生迷惑故。
  持心如金刚  深信佛胜智  知心地无我  能闻此胜法
  第二一颂显难闻者。然具德能闻。反显难闻。兼欲使人学能闻故。初句为总。谓持听法心坚如金刚则能得闻。第二句即决定信坚。深信者谓於佛智设心智不及。仰推佛智非我境界。是深信相。佛胜智即法华所说权实二智。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故云胜智。坚证者有二义。一知是能证。二心地是所证。即二空真理所依之事。谓唯识相。言无我者通能所证。於此二类如实了知。我法二空成无成智。末句结成。既知难闻之义如是。具上二坚。方闻上来微细胜智。
  如空中彩画  如空中风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别甚难见
  第三一颂。喻显说闻。
  补义云此二喻疏取论有多释。今约义总释。空喻佛无依智。经云佛智如空无所依故。画喻说相。风喻音声闻相。二者皆无所依。以喻地智难闻。故合云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
  我念佛智慧  最胜难思议  世间无能受  默然而不说
  第四一颂举难结默。意云说闻本在证见。难见说之何益。况复难信。故我默然。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
  第三解脱月叹众堪闻请。前已叹竟。此复叹者由闻上言证信难得。显示此众有信有证。有堪能故。长行先叙请。
  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
  此下发言正请。於中三。初陈众集。次云善净下叹德。文有十句。初句为总。余九为别。初善净深心。离教证过故名善净心。一具修诸善行故即下教净。二与理相应故即下证净。善洁思念下九句。前五句教净。后舍离下四句证教净。谓顺教修行名为教净。证理起行名证净。今初五句中一善洁思念即欲净。二善修诸行求净三业。三善集助道即生得净。四善能等即受持净。五成就善根即行净。
  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随他教。
  次此四句证净也。舍离痴惑者。真见道中决理无惑。皆破无明故。二无有垢染即不行净。修道中一切烦恼不行故烦恼即是垢染。不行即是无有。三深心信解。即无厌足净。谓不乐小乘。决定信佛胜功德故。四於佛法下不随他教净。谓於趣菩萨地尽道中。自正行故。
  叹德竟。
  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於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二结请。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愿说最安隐  菩萨无上行  分别於诸地  智净成正觉  此众无诸垢  志解悉明洁  承事无量佛  能知此地义
  二重颂中二偈。初偈直举法请。次偈重颂前义。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随他教。
  第四不堪有损止。长行中先领所叹。对下有损所以言虽。
  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於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后正举损违请。劣解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者正行相违犹豫义故。惑者心迷於理。能破坏善法故。此明现损。长夜下明其当损。我愍此下结默违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  甚深明利能决择  其心不动如山王  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随识而行不随智  闻此生疑堕恶道  我愍是等故不说
  偈中亦二。前一偈颂领前段。后一偈颂后段不堪有损。下文第五双叹人法请中。复重请者示彼疑惑应须断之。岂可避之。避之不说有多过咎。何等过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  趣入菩提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从生  譬如书数字母摄  如是佛法依於地
  第五双叹人法请中亦二。先长行中初标请。何以故下释请。是故下结请。
  补义云此段长行有多释。大义谓虽有不堪之机。今说此大法。佛必护念。若得护念。亦令信受。故所以佛必护念者。以诸佛之法必以教证为本。故设字喻。今说地智是佛法之本。必为如来所护念也。次重颂义亦可知。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上妙无垢智  无边分别辩  宣畅深美言  第一义相应  念持清净行  十力集功德  辩才分别义  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  离我慢邪见  此众无疑念  唯愿闻善说  如渴思冷水  如饥念美食  如病忆良药  如蜂贪好蜜  我等亦如是  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  愿说入诸地  成十力无碍  善逝一切行
  第二海会大众同请者。自陈有根有欲。於中前有四偈半叹人。后善哉下有一偈叹法成益。叹人中二偈。前五句叹说者自成教证。后三句叹能令他入。后二偈半叹听者。初定戒下一偈。叹众有根。后如渴下一偈。叹众有欲。显示大众求法转深。后善哉一偈。叹法利益。
  自下如来加请。前虽二家四请为显法胜。复待佛加。前来为分主伴。主佛唯明意加。今欲具於身口故佛重加。又前默与威神。今有加请。今加为说。不与前同。上力被下说以为加。因加劝说目之为请。加即是请。前加分中不加大众。今此加者。前若即加。说主无由三止。此若不加。请主前言得佛护念。便为无验。
  上叙科意。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众会。显现诸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
  初主佛光加。文中通有八业。二身。先长行有七业二身。颂中但明请业。先此佛光照十方。后十方佛放光照此方。二光互照。必互相见。二段皆有二身七业。今初。先明光体业用。作是事已下正明所作。今初。先明光本上加於下多用眉间之光。亦表将说中正之道。出清净下正明体用。文有六业。一觉业即光明体。谓光照菩萨身已。自觉如来力加故。觉照光明故曰焰明。二百千下因业。能生眷属故。三普照下卷舒业。舒则普照十方。卷则还入常光。今文略无卷业。四三恶下止业。皆息苦故。五降伏业。论经一切魔宫隐蔽不现。今经阙此。六又照一切下敬业。显现佛会。令物敬故。七又照十方下示现业。正为令众见说听者皆得佛加堪说听故。长行受身加之名偏从此立。作是已下二正显所作。即二身之一。言二身者一流星身。往来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谓如日处空。即此所作於上空中为台是也。以身约有体。业约有用。
  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於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
  二十方佛放光照此者正为照此。然其作业亦周十方。七业二身不殊此佛。故云悉同。
  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第二颂明请业。所依望前犹属於身。
  佛无等等如虚空  十方无量胜功德  人间最胜世中上  释师子法加於彼
  正请中五偈分二。前四加请所说。后一教说分齐。前中先二偈举法请。后二偈举益请。前中初正显作加。后一偈显加所为。初中言世中上者。具四种胜义故云世中上。四胜者一者自在胜。所作无碍故。谓不为他屈。他即二障。由离二障。解脱自在不染如空。即经云无等等。二力胜。经即十力。能伏邪智之冤敌故。三眷属胜。即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四种姓胜。谓家姓胜。即释师子。以释姓为轮王贵胄故。由上四义故称法王。名世中上。今具胜德之人加金刚藏。
  佛子当承诸佛力  开此法王最胜藏  诸地广智胜妙行  以佛威神分别说
  第二一偈加所为者。欲令开晓法藏义故。胜藏有二种。一义藏。二字藏。义藏即胜妙行。行者诸菩萨行。所谓助道法故。妙者真实证故。即是证道。胜者神力胜故。是不住道。染净无碍故云神力。如是显示深妙胜上之义。二字藏者即诸地广智。及分别说。
  上举法请。
  若为善逝力所加  当得法宝入其心
  第二举益请者显所说法利他有三时益故。二偈分三。初半偈闻时益。若得上加则法宝入心成闻持益。即上解脱月请云。此不思议法。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
  诸地无垢次第满  亦具如来十种力
  次半偈修时益。上句修时因圆。下句所修果满。
  虽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闻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闻如是义
  后一偈显转生益。即具坚种人。上半顺明有信之益。下半反显举无信之损。坚种人者谓具金刚种。虽在八难而得闻故。地狱天子。三重顿圆。此中意显有信受者虽在恶道难处而得闻经。以难不障闻故言虽也。海水劫火是转生难处。大海龙宫即是恶道畜生趣故。劫火中者即是善趣指色界二禅。以火烧初禅。二禅不坏。而二禅已上天人为长寿天难。亦得闻经。
  补义云总显法胜。闻种坚固故经有如人食少金刚之喻。而疏多义槩不出此。
  应说诸地胜智道  入住展转次修习  从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众生故
  第二一偈教说分齐中。应说诸地者总劝也。说地何义。谓说前字藏之中诸地广智三渐次相故。云何为三。一观渐次。二证渐次。三修渐次。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后相。胜智道犹因也。以加行智为正证胜智之渐次故。次入住展转者是证渐次。入者入地心。住即住地心。未转向余地故。展转即出地心。地地转所住处故。即此三心证智自为渐次。以后得智要由正真修行方能了俗。故名修行渐次。言法智者正辨后得智体。缘法别故。一名为法智。此智从二境生。一由证真故云从行故。二外能了俗故云从境生。谓以正证之行行於俗境。是后得也。利益众生一句结说之益。亦是后得智境正证之义。广如疏释。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偈曰。
  此下第三许说分齐。谓所说不过义说二大。是地分齐。於中先叙说仪。后正显偈辞。今初观察十方是叙说仪。观十方佛将欲承力故无我慢。观十方机拟将普被故无偏心。故上下文皆云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也。欲令大众增净信者是叙说意。谓众先有信深渴所闻。今更示说正地二大。增益闻者堪受正义。不如言取。名增净信。义名所以深广称大。即是当法受名。说名诠表。因於此说得彼义故。依於彼义说名为大。大之说故。依他受称。於中先就义大。次为说大。后辨双融。义中有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说。二约证处。既所证理离相离名。还云此法不说闻。以此遣言之言。当彼法故。名为可说。有言斯遣名不可说。三约本智。谓以遮诠易解故名可说。直诠不逮故不可说。此三大义也。次就说中亦有三。一约后得智。随事行相可以言辞分别。是则可说。是出世间故不可说。二约加行智。谓是意言观故。是则可说。观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说。三约寄位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为可说。不可以此即为十地。名不可说。后约双融中。此上六法各说果海。即是无说。无说之说无二俱融准思可知。
  上来叙意竟。
  如来大仙道  微妙难可知  非念离诸念  求见不可得  无生亦无灭  性净恒寂然  离垢聪慧人  彼智所行处
  第二正显偈辞。有十二偈。分为二段。前七偈显义大。后五偈明说大。初四偈总显地微。有二。初二偈总显。次二偈别显。二一偈类显。三一偈对彰。四一偈喻显。初中先二偈正显地智微妙之相。以依智地说故。谓圣道是体。难知故微也。大仙是佛。道是所证。谓微妙地智是因。依修证智得成功果。故指此地智是佛道也。次六句显微所以。非念者谓非念虑分别心者之境界也。以智体无念故云离念。次五句明证时甚微。初句总求。欲正见难可得故。次四句别有四微。初即功德甚微。不生不灭。谓无住涅盘。寂用无碍功德。次句即清净甚微。谓性离烦恼。无不离之时。故恒寂然。即性净涅盘。三句言离垢者即观行甚微。谓观智中离无明垢故。四句聪慧人下即依止甚微。聪慧人者登地已上有智之者。此上四微并异凡小。总显地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