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补续高僧传
补续高僧传
德馨传
德馨。义乌方氏子。幼有超俗志。依千岩长公为弟子。执侍十五年。恂恂然若暗于机者。闻法要。每嘿识心通。一旦喟然叹曰。日月如跳丸。人命如春霜朝露。而久安於此。吾其为井蛙乎。乃蹑蹻出游吴越间。历抵大尊宿。求切究。若端元叟。欣笑隐。忠昙芳。咸啧啧期许。又见瑱顽石于石溪。瑱问何处来。对曰。伏龙。又问何名。对曰。德馨。曰有字乎。曰无。瑱云。讵不闻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字曰兰室。可也。师欣然作礼云。谢和尚命字。拂衣径出。瑱云。好个师僧。只恁么去。乃反伏龙。依长公卒其业。将一纪。长嘱之曰。汝平实地上人。担负大事。吾将尔望。宜善自护。以至正壬辰。杖锡过金华。至城西止焉。其地有泉。曰君子泉。乃宋刘峤隐处。冈峦回合。林樾幽郁。将结茅以居。地主曹仁卿。即割以奉。缁白景向。金谷之施。不求而至。不数年遂成精舍。其规制一如大伽蓝。榜曰清隐。岁无一亩之入。而凡供养之需。沛然有余。诸方参德。来视如归。会圣寿缺席。佥议。非师莫宜补其处。争相搀劝。不从。则白於郡府强起之。 国朝辛丑岁也。婺人。瞻恋莫能已。曰吾师圣寿何有焉。乃相率迓之。明年复归清隐。又十年。洪武壬子冬。始化。师履行诚实。不事缘饰。凡接学者。未尝一言。语相以为教。以身为教者居多。苏公平仲。归自南京。往往闻师名缙绅间。因就谒之。延坐室中移时。起居外无一辞。请曰。尝闻长公见客。口如悬河。剎那顷数千言。师其大弟子。顾嘿然如此。将不言以餂我耶。抑执德不同。作佛事亦异也。师曰。昔吾师。未尝不言而未尝言。今吾。未尝言而未尝不言。道无隐显。焉有语嘿乎。苏深服之。以为有道之言。
法秀禅师传
法秀禅师。不知何许人。见左春坊邹济所作。般若禅院记中。想见其人。故当时高德。惜无从考始末。记称。江宁天王山有佛龛。曰般若。在京都城南九十里。山形势若莲花。二水环拱于其间。峰峦秀丽。泉清木盛。堪为阿兰若地。元大德中。法秀禅师。栖禅於此。师得法於千岩长禅师。戒行孤峻。尝居婺之圣寿。为第一座。道播诸方。禅衲云集。至正甲午。 太祖高皇帝渡江。闻师名。单骑入山。与语相契。时遣缪总制者。送供久之。师游庐阜。莫知所之。境遂蓁芜。洪武二十年岁丁卯。 上记忆其事。 诏工部右侍郎黄立恭。选一办道僧。即旧地重新创立。因谕之曰。我渡江来。曾谒法秀禅师。其僧有见识。立庵正在莲菂上。赐名般若禅院。立恭乃举僧绍义。引见受命而去。远近闻 上意所向。莫不随喜。输财助力。未几而成丛席。即今之般若寺也。
明河曰。图记列千岩法嗣。唯万峰蔚松隐然耳。安知复有秀哉。如秀者。显隐之际。犹神龙。不可得而系羁。能使我 圣祖。仅一见之。不及再见。至念其人不忘其处。诚足传持师道。将超然跨蔚而上之天际真人。宜乎 圣祖谓其有见识也。故予。不能尽无疑于图记之所见。而於图记之所未见。寓想增叹之深。不特秀公一人而己。
西竺来禅师传
本来禅师。西竺其号也。生抚州崇仁裴氏。七岁出俗十三谒一峰宁公。付以禅观之法。尝一定七日。偶闻人读清净经。豁然有省。颂云。几年外走丧真魂。今日相逢逈不同。身伴金毛石狮子。回头吞却铁昆仑。似一峰。峰用本色钳锤。痛与锥札。示以偈曰。青山迭迭雨蒙蒙。狮子金毛拨不通。我也自知时未至。十回放箭九回空。项峰示寂。师於定中。与峰相见。作转语数十。打破水碗。遂出定而垂泪嘘叹。因往金山。见慈舟济禅师。方得决了。遂嗣焉。舟以深居岩穴。为嘱师奉以周旋越后。 宁藩。闻师道迈。以礼三请。师不赴。且欲深隐。 宁藩恐竟失师。因进书问道要。师拈方便语示之。 藩信受。奉八字师号。以尊显之。从兹道誉徧寰区矣。乃走盱江黎川。隐寿昌禅院。学者踵集。复入闽之杉关。趋赴有加。盖以雷声虽远。闻者自震。虽欲痛晦埋踪。不可得也。众至无所容。主事措置土木。工甫毕。师焚香趺坐。索笔书偈云。这个老乞儿。教化何时了。颠颠倒倒任随流。是圣是凡人不晓。咄来来来去去去。海湛空澄。风清月皎。掷笔泊然就逝。阅世六十八。僧腊五十五。时永乐壬寅十月八日也。
如皎传
如皎。字性天。四明周氏子。七岁患肠痈。医剥生蟾蜍以治。师见惕然曰。物我皆命。奈何害之。夺而纵去。父母奇之曰。必佛种也。乃命出家。礼正庵中公为师。而落发焉。随侍正庵入京。参同庵简禅师于天界。典藏钥。究楞严。昼夜讲读不辍。过劳得咳血疾。同庵谢世。值正庵主饶之景德。师侍行。旧疾亟增。欲还天界养病。正庵曰。吾方赖汝匡辅。若去我独处此。无益也。遂退席偕还。疾愈。闻古拙俊公居繁昌。乃函香而往。古拙命参无字话。复还天界。立誓不出山。禁语千日。永乐丁亥。会古拙奉 诏旨天界。山居终老。师幸亲炙。一夕夜静推帘见月。蓦然有省。叹曰。元来得如此也。翌日见古拙。入门不作礼。震威一喝。古拙曰。皎上人。今日冷灰豆爆。莫是贫人得宝耶。师曰。宝即不得。得即非宝。曰。凭何如此。师即趋前问讯。退位叉手立。古拙曰。父母未生前。毕竟如何。师屹然一默。良久。古拙曰。还我向上句。语未绝。师以衫袖蒙首趋出。呈偈云。午夜推帘月一弯。轻轻踏破上头关。不须向外从他觅。只么怡怡展笑颜。古拙阅之。以掌抚师背曰。此正是持不语底人也。述伽陀为之助。喜遂归侍正庵。俄正庵示寂。乃飘然度岭。至西坑筑庵居之。影不出山者二十年。坐死关千日。宣德壬子。武林请主虎跑。不应。祖堂幽栖。复固请之。不获已一出。据猊提唱。学徒云集。将终。集弟子曰。文章佛法空中色。名利身心柳上烟。惟有死生真大事。殷勤了办莫迁延。复问云。死生既大。汝等且道如何了办。众不能对。徐云。我今无暇为君说。听取松风涧水声。言讫而逝。寿七十。徒众奉全身。塔於庵之左陇。师仪状魁伟。性格清奇。度量含弘。戒简坚峻。口不言人过失。徒众越度者。惟以冰颜示之。待其自化。有犯之者。怡然不与较。兼涉外典。平日漫成偈语。无非祖意。以示人光明显赫。近古耆宿难与为比也。
香严澄禅师传
觉澄。山后蔚州人。十岁不茹荤。从云中天晖[日/〦/水]公落发。痛绝人事。阅大藏。越五寒暑乃周。后因提无字话有省。道誉隆起。巨卿名公。交荐之住南阳香严寺。大为人所归。逾年弃去。上西蜀。游江南。受大戒於杭之戒坛。还登太冈山。访月溪和尚。又入投子。礼楚山琦禅师。遂获印记。俄而别去。养静固始之南山。星霜频易。又往五台。礼文殊请光瑞。得如所祈。密有感悟。还墉城。逢天界首座清宁。请居高座寺。寺后即雨花台。梁云光法师讲法华。天雨花处。师遐继芳躅。善於开导。键闭山居十余载。足不蹑城市。而闻风者从化。有药师科仪雨花集。行世。成化癸巳八月九日。端坐夷然而化。少息。众皆凄泣。又徐开目曰。不须如是。复瞑目长往。
无念传(附一觉)
无念学公。德安陈氏子。九岁出家。礼无极和尚为师。东游姑苏。见万峰蔚禅师。一喝下领旨。万峰出法衣。说偈送之。归宝林寺。道声蔼着。远近翕然宗之。宝林当四会之冲。天兵征陈友谅。寺毁缁流尽散。唯学一人守之。荒墟蔓棘。吊影数年。暨我 圣祖。削平僭伪。奄有四海。偃革崇文。聿兴吾教。学有复创之志焉。於是。善信云集。向化风从。不三四年。宝林金碧掩映。如化乐天宫矣。洪武十五年。 孝慈皇后。陟天楚藩。建大会。集千僧於洪山。学在焉。王见而异之。遂留邸馆。建九峰寺居之。学具福德相。行慈悲行。人见之意消。故有不言而化者。是能倡大缘举大剎。皆一呼而应。成之之易。如掇之也。当道者。荐於朝。 圣祖召见便殿命坐。应对称 上意。礼遇隆渥。欲留主京剎。固辞弗受。厚赐。遣中官送还。二十九年。再遣中官。奉 御制怀僧诗文一轴。松花实各一器至山。谕慰弥至。 勑曰。前者僧无念。戒行精於皎月。定慧稳若巍山。暂来一见。去此尝怀。怀之不已。遣人就见。特以松实供之。兼以诗劳之(云云)。又赐僧无念九岁出家诗。学皆如韵。和之以上。 上览之大悦。自是深信吾道。颇亦省刑宽法矣。永乐四年示寂。阅世八十有一。塔全身於九峰狮子岩之阳。
一觉。祝发精修。尝刺血书杂华经八十一卷。善吟咏。有寒泓稿。与太子正字桂彦良游。甚厚。一日彦良。侍 上文华殿。 上问。尔在乡里与谁游。对曰。有僧觉性原。尝与游。有诗赠之。因诵诗。 上称善。即 赐和。命考工监丞徐瑛书之。寄赠一觉焉。
无念受知 天子。见礼亲王。极一时之盛。全以实行感动。至一觉。则以桂重也。然一觉固有所以取重於桂者。儒尊士行。僧贵德业。我 圣祖。敬德慕道之心。世出世间一揆。深得灵山付嘱之意。即师号一节。在宋元时。何其纷纷也。至我 朝。卷迹一扫。故历代帝王。护法尊僧。非不及则过之。唯我圣祖。为体道得中云。
楚山琦传
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动止。寡言笑。九岁出家。从玄极和尚学禅。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正统六年。再参东普。普问。子数年住何处。曰我所住处。廓然无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师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师偈答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授之。师容止庄重。虽宴居。如对清众。具择法眼。勘验学者。百不失一。门徒数十人。唯宝山金者。深入堂奥。读师语录。直捷简明。不在古人下也。
古庭传(附净伦)
善坚。姓丁氏。永乐甲午。生於滇城南郭。其夜红光异香。充盈户室。十岁入五华寺。礼宗上人为师。易名善贤。十九参柏岩禅伯。自是习坐不辍。岩异之。勉持观音名号。宣德二年。巡按御史张公善相。谓诸老宿曰。此子。非凡间人。三十后当佩祖印。诸德宜善视之。庚戌走金陵。谒无隐道和尚。示师万法归一话。力究数年。偶阅圆觉经。至身心俱幻。划然自释。云。离此身心。谁当其幻。目前境物。非我之留。死去生来。安可息也。乙卯抵贵州拥萝山。因入蜀。胁不至席者数年。遂大悟。正统间。无际奉 诏住隆恩。师袖香见之。获印记。付信衣拂子。更号古庭。天顺间。住浮山。从化者众。师之玄言妙行。不获悉纪。观师所着闲闲歌。则知其槩矣。歌曰。君不见我闲处。我闲闲处闲闲余。迭嶂重峦锁碧居。松头每夜银蟾晖。放出清光照我闺。望高巅见远水。千山万山何已矣。环烟四绝境空如。坐卧繇吾心自主。闲中闲谁理会。山中更有深深地。雨过山青色更佳。满岩烟雾多苍翠。禅欲参道欲学。不学不参惟快活。绝无人事与相关。雅有鸟猿声聒聒。这闲翁何所据。年来日去谁相似。聪明知解没些儿。破衲蒙头惟一味。君不知我闲趣。万论千经徙指注。世尊良久落人机。见影追风犹累坠。不无无何有有。一见明星颠倒走。铁牛日午过秦川。木马追风夜半吼。间自在身几几。百年之事一弹指。富贵功名总属空。古今多少皆如此。众生心诸佛性。生生死死何时定。老胡掘地陷人坑。似与钵盂安把柄。闲中闲说向人。但得心安莫虑贫。眼空四海无相识。唯见依依岭畔松。闲散诞忒蹉跎。未尝开口念摩诃。总是闲情闲不过。大平无事且闲歌。又有山云水石集。盛行於世。暮年返滇。建归化禅林。以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迁化。肉身如生。四众龛而奉之。
净伦。号大巍。师门人中之皎皎者。针芥投於浮山。道化被於南服。黄慎轩太史辉。极其叹美。谓。古庭大巍。皆宗门开士。有远录公之遗风焉。
尝以诗寓道。山居吟云。无事山房门不开。土阶春雨绿生苔。此心将谓无人委。幽鸟一声何处来。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明 翠峰山公传(附圆月.明律)
德山。号翠峰。关陕西夏人。幼质朴。深慕禅悦。年三十始出俗。从灵南牛首寺海公为弟子。束戒缚禅。日积月磨。渐有契会。海公就化。师得以自便。因遍参丛席。足迹殆半天下。虽历诸禅老钳椎。而碍膺之物终未脱。然偶遇古峰上人。悯师为道之勤。劝见宝月潭公。潭公。为时大禅伯。声光显着。一见相契。遂示以法要。且曰。子期心固远。然终欠一番彻骨在。必过此一番。死中发活。始可面目向人。出言吐气。皆有着落。不然徒使伎俩。了没交涉也。师闻忽醒。即日辞去。入伏牛山。傍崖结茆。日食麸糠草根。不知身为何物。如是六年。而豁然融贯。瓣香为潭公嗣。不忘所本也。自是远近奔赴。法席大张。相从者动以千计。以众盛故。魔起浮言。 上闻。天威震怒。众皆为师危之。或劝师暂避。不从。安坐丈室。略无惧色。而卒亦无他。此在都门吉祥寺时事也。既而舍众归伏牛。而众终不舍师。故伏牛之众。视吉祥为尤盛。说法三十余年。度人不可称记。一旦谓众曰。归欤。归欤。吾北人。归化首丘。吾之愿也。遂还京。居延寿。延寿在吉祥东。师所创也。未几而寂。年八十有一。弟子奉全身。[疗-(日/小)+土]於寺普同塔之后。师梵貌颀伟。观视凝定。喜怒不形于色。有容人之德。学子不谕其意。师谆谆为教。必使达之而后已。持身甚约。所蓄无长物。得檀施辄缘手尽。以广二田。若於己无与焉者。有为师赞者曰。有风斯清。有月斯明。猗欤翠峰。玉振金声。师实录。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