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唐神悟
字通性。李氏。其先居陇西。晋南度。为长水人。世儒素。悟幼而材颖。然有恶疾。莫治疗。开元中。溪光律师教之理事二忏悔法。因爇一指。以致精恪。感瑞光如月。於菩萨像前。天宝四年。始披缁受具足戒。八年。举异行。获隶名兹山。山即石圯山也。地当劳劳之东。晚节结宇幽僻。每置法华道场。九旬修观佛三昧。尝语门人曰。夫阴薄日以何伤。风运空而不动。苟达於妄。孰非性者。久之猛兽驯於禅榻。祥云垂於法堂。一夕有神人。谓悟曰。弟子隋之新城侯曹世安也。职典斯地。今师至止。愿以永奉行道。言讫而隐。吏部员外李华。殿中侍御史崔益。同谒悟。从容问及三教优劣。悟曰。路伽邪典籍。皆心外法。味之者劳而无证。其犹朽壤滋华。乾池映月。比释教。其辽哉邈矣。如是酬唱再四。华益唯唯。不知首之累肯也。
十年春稍寝疾。仍加跗坐而逝。寿六十三。腊二十六。阇维收舍利。五百余粒。珠明玉润可爱。门人湛一圆一。树塔以葬。
唐乘如
未详其氏族乡里。精研律部。尤能力行不怠。代宗朝。与翻译。兼应奉两街临坛度人之任。当是时。凡僧寺皆隶有司。故五众身亡。衣资什具。悉入官库。正同籍没。殊非律指。於是如上言。乞加厘革。大历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今后亡僧物。随以入僧。仍斑告中书省牒天下遵行者。积弊顿除。如之力於教门多矣。终於西明安国二寺上座。平生盛着述。圆照编集为三卷。行世。
唐法真
长庆中上锐意佛事。真承诏入内殿。祇奉四年。赴禁中道场。上御法席。顾问三宝功德。真进对详尽。辨给援据。出入粲然。上大悦。
真因奏云。开坛受戒。久废不举。盖自两河用兵已来。虽僧之未全法者。亦皆老朽。惟陛下哀怜。寻诏两街佛寺。各置僧尼受戒。坛场。可始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两街功德使。选择有戒行僧。谓之大德者。考试男童女童等经。男童能暗诵一百五十纸。女童一百纸者。即与度。诏可。
唐常达
字文举。姓顾氏。世居海隅。蚤岁自河阳大福山。游学江淮诸剎。纳戒之余。专讲南山律钞。兼治涅盘圆音法华止观。涉猎阴符老庄之书。模勒二王之笔迹。后参禅指。颇臻其妙。会武宗惑邪说。废大教。叹曰。我生不辰。有如此者。由是山栖野处。以适其变。宣宗时。佛法荐兴。伽蓝兰若。往往修举。视乡里尤甚焉。则达畴昔之化然也。太守韦曙加敬慕。咸通十二年。合郡四众。请绍教戒。而达则啸傲垧牧。不入城府。动经数载。虽贵士单事诣门。莫得而见。工诗章。喜唱和。用元和体。着青山履道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方卧疾。因绝食七日而逝。寿七十四。腊五十一。门人会清等。奉柩殡于寺东南三百步。既三年。就坟建塔焉。颍川陈言撰铭。
赞曰。
法无二致 所处而尊 苟非其类 恶足槩论 孔氏李氏 东国素敦 释氏西届 顾独腾骞 以故纷纭 相率廷辩 诸公乃能 据经援典 摧邪黜妄 俾靡有争 道德是治 仁义是行 慈悲之化 导利群生 超然三界 畴足抗衡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忍辱学
佛之法。诚未易以进修也。然而欲以进修者。则必摄其念。於事物之可好可恶。可喜可惧。可憎可慕。可怜可怒。而不动。则外之为辱者遣矣。持其志。於情欲之能骄能逸。能蔽能惑。能慢能昵。能矜能愎。而不生。则内之为忍者得矣。辱以念摄。忍以志持。内无所出。以挠其身。外无所入。以撄其心。佛法之进修易矣。摄念持志二科。寔学忍辱者之指归。系之其下。尤宜哉。
摄念科
晋帛远
字法祖。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文章知名。州县辟皆不就。远才俊绝人。既出家。日诵几万言。方等经论。世间坟典。研味贯穿。皆知其要。尝译唯达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经。造精舍於长安讲解。禀受其义者。常千人。河间王颙镇关中。敬仰以为师友。每宿西府讲道时。俊又毕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远以方事争战。欲遁去。会张辅为秦州刺史。镇陇上。载与俱。辅以远有盛名。欲缝掖之。以为己僚佐。远不答。辅由是怨之。有管蕃者。论议尝屈於远。以是谗毁。无所不至。远至洴。谓弟子曰。更数日。我对当至。便分长物作别。翌日诣辅。语忤其意。收付史。一众惊问。远曰此宿负。非今事也。乃呼佛发愿。尽此报已。当为辅善知识。无使其受杀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辅旋悔。
远道化关陇。羌晋奉之如神。闻者为流涕。羌以精骑五千。欲迎远西归。中途闻遭横逆。咸愤。欲为报雠。辅遣军御陇上。羌逆击之。会辅帐下督富整斩辅。羌遂解去。分远骨石。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誉。以博士征不就。年二十五出家。化被关陇。梁州刺史张光。尤敬事之。每说令返服。光以祚将惩其兄之见杀於辅也。必从己言。然祚终无意。曰有死而已。光竟害之。时春秋五十有七。光字景武。江夏人。后为武都王杨难敌所围。发愤死。
晋康法朗
中山人。少弃家。有律学。诵经见双林鹿苑事。流涕曰。吾已不及见圣师。独不能瞻拜遗迹乎。结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绝行踪。草木芜没。迷所往。中有故寺败屋两间。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诵经或卧病。虽相比。不相料理。而卧病者。屎尿纵横。臭秽莫可近。朗谓其徒曰。出家以法为亲。不见则已。见之。其可弃去乎。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满室香气错莫。谓朗曰。邻房我和尚也。已得无学。可往见之。朗至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欵诚契圣。皆当入道。但功业小未熟耳。然何必远游。於事无益。唯自力行道。使不失时可也。朗因复游诸国。研究经论。后还真丹。聚徒授法。不知其终。
弟子令韶。生雁门吕氏。少喜猎。感悟出家。学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不起。移柳泉山凿穴以坐。刻木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晋道宝者
琅琊人。丞相王导之弟也。少弃家。亲旧泣留之。宝笑不答。将落发乃咏曰。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源。竟以道学知名。
晋于法兰
高阳人。不甘处俗。十五即弃家入道。以精严自持。风骨颀然。三河化其德。性嗜山水。坐禅岩石中。大雪。群虎依止不去。山祇亦时求授教。尤爱石城。遂定居之。今元华寺也。思游五天。至交州象林寺殁。
晋竺法崇
不知何许人。性敏慧。有律学。尤长於法华。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好女子。来求授戒。舍所居为寺。以奉之。后还剡之葛岘山。茅茨涧饮。学者凑焉。鲁国孔淳之。每盘游信宿不去。神思颀豁。叹曰。[纟*丐]想尘外三十年矣。恨相得之晚。注法华义四卷。殁於山中。
晋法和
荣阳人。少与安公同学。相厚善。其为人恭让。议论纯正。能解疑释惑。石氏之祸。避地西蜀。闻襄阳陷。入关中住阳平寺。后於金舆容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曰。此山高耸。游望者多。一从物化。竟测何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因与安公详定新经辞义。顷之赴姚绪蒲坂讲席。寻语弟子曰。俗网烦恼非一。乃正容服。绕佛拜起。还室以袈裟蒙首而化。寿八十。
晋昙邕
生杨氏。关中人。少仕伪秦。为卫将军。长八尺。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寇。为晋所败。归长安。师事安公。安化。又事慧远。倒志经论。多所通解。且屡为远入关。致书罗什。专对不辱。流辈忌之。远以微罪遣邕。邕识其意。无忤容。独结庐於山之西南居焉。山神来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国匕箸。精巧特异。及远亡。奔赴号恸如礼。后殁於荆州竹林寺。
宋法成者
凉人也。少为沙门。辟谷食松肪。讲习禅律。游广汉。尝诵宝积经。才至半。忽疾作。急使侍者读徧。乃化。或见空中有绀马负棺而去。
宋慧果
豫州人。宋初游京师。止瓦棺寺。诵法华十地等经。登圊罢。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维那也。以过失。报堕圊中。法师以诵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脱。愿济拔。我有钱三千。埋柿树下。可取以作功德费。果以其言告众取之。造法华一部。设会以忏。后梦。鬼以生胜处来谢。然视其状貌。则与前日殊不类。
宋僧隐
出李氏。秦州陇西人也。八岁弃家。十二为沙门。通十诵。诵维摩法华。从西凉玄高法师。究明禅慧。而深晓律要。复西游巴蜀。还止江陵琵琶寺。且咨业於慧彻。声被荆楚。时山阳王刘休佑为州将。张岱为长史。皆禀戒法。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税驾问道。及病。问日早晚。曰已中。乃索水盥漱。泊然而化 有沙门道房者。生张氏。广汉五城人。有律学。殁寿一百二十岁。
又释道荣者。不知何许人。有律学。住问心寺讲授。殁寿八十三。
宋昙斌
出苏氏。南阳人也。年十余。师事道袆。为沙门。听十诵律於吴郡僧业。听涅盘经於建邺静林。听泥洹胜鬘於吴兴法瑶。听华严杂心於南林法业。大通群义。学者追随。还止樊邓间讲授。孝建之初。移新安。讲小品十地。陈郡袁粲。令望当时。乃躬垂候之。劝令入觐。斌辞以方外之人。岂可尔也。并申顿悟渐悟之旨。时心竞之徒。纷然致难。斌既辞惬理诣。终不屈。粲益高之。殁寿六十七。
宋慧亮者
出董氏。东阿人。师事慧静。有高名。能讲法华涅盘大小品。过江止何园寺。学徒云委。颜延之张绪叹曰。安汰玉振於前。斌亮金声於后。微言妙论。将绝复兴。此岂易得哉。元徽中殁。寿六十三。着通玄论。
宋僧镜者
生焦氏。陇西人。客吴中。有孝行。轻财好施。母亡。太守赙赠。不受。负土为坟。庐于傍。莳松栢。三年乃为沙门。住吴县华山寺。入关寻师授法。东海徐湛之。请为一门之师。后返姑苏。适上虞谢灵运。尤致欵素。与游嶀嵊。元徽中。诏至都。止定林下寺。频建法会。注法华维摩义疏毗昙玄论。殁寿六十七。同时有释昙隆。亦以高行名世。
宋超进
生颛顼氏。长安人。有志节。解大小乘经。年少为沙门。名闻关中。西羌赫连孛孛犯长安。避止东都。久之游吴。会稽太守孟顗。迎居山阴灵嘉寺。太始初。被诏至都下。讲大法鼓大涅盘等经。道俗常千人。以嗜披读。致双瞽。犹俾弟子。唱涅盘经日一过。元徽中殁。寿九十四。时有昙机道凭者。皆以讲学知名。
宋法瑶
生杨氏。河东人。少好学。能求师於万里之外。元嘉中。过江住吴兴武康小山寺。迹不涉人间者。十有九年。太明六年。诏郡以礼致京师。与道猷同止新安寺。讲顿渐二悟义。降跸临筵。百辟陪从。九年着涅盘法华大品胜鬘等疏。元徽中殁。寿七十六。
齐僧宗
生严氏。雍州冯翊人。九岁师事瑗公得度。受道於斌济二师。善大涅盘胜鬘维摩诸经。每上讲。难者莫能折。性超放。忽绳墨。有所思即诣。不间墙壁。人以是非之。文惠太子。起恶念。忽梦有苦之者。於是革意谢焉。魏主致书。请开讲。齐世祖不许。以平生信施。造太昌寺。寺成而殁。寿五十九。
梁僧林
吴人。大同中。游蜀至潼州。居豆圌山神祠中。山西北。去城百四十里。神尤灵异。民所祭谒。林每禅默。一日有巨蟒。蟠屈绳床前。举首俯仰。如揖让状。林为受三归已。即去。自尔稍加构辟安帖。卒无他。
蜀山多猿。独此山之北。涪水之阳。素无有。及林居之。俄两猿不知何许来。栖托久不去。岁月淹迈。孚乳既繁。数盈百十。偶林出山。则群送至龙门口。又伫望其回。物情之感慕如此。未几宿留赤水。岩而旧居屋宇尽倾摧。归因露坐丛薄中。虎踞前。视林若有所待。林为说法乃去。竟卒于潼。
梁尚圆
姓陈氏。广汉洛人。平生以祝术。利益生物。时武陵王纪。宫中美人女子。皆为鬼所崇。或歌或哭。纷纭不能宁谧。鬼忽现形。王令善射者射之。鬼即接取其箭。还掷射者。辄皆中伤。如是久之莫止。乃诣圆持祝宫中。初至则见龙蛇狼虎。哮吼驰骤。出没隐显。变怪杂前。圆安坐告曰。汝小家鬼耳。何敢妄入王宫。汝谓能有所变耶。苟能使我身变者。乃可谓变。然变自身。虽至万种。秪是小鬼。非鬼之大者也。汝令且住。听我一言。诸鬼则合掌而立。圆因唱曰。南无佛陀。诸鬼一时皆失所在。武帝闻之。大加赏遇。后终於所住之冶城。寿八十一。
梁道珍
未详何许人。初於庐山。习弥陀观。尝於定中。见人乘舟。行大海中。曰欲之阿弥陀佛国。珍因求载。其人曰。未作净土业。岂可得哉。当时意谓。营治浴室。念阿弥陀经。为净土业也。出定如所意作之。绵历岁月。忽有白银台。降於其房之山池上。人莫知之也。独记其事於经函底。及卒之夕。半山如列数千炬。望者以为异。后又偶获经函底所记故迹。始复审其往生之验。
又法归禅师。襄阳汉阴人。久习禅业。尝於定中有神人。请游庐山。然庐山者。平生未尝识者也。及出定乃造焉。则树石寺塔。宛如定中所见。遂结宇以住。即今之峰顶寺是也。甘露峰亦此山之别峰。昔慧景禅师方示灭。手握两指。虽伸之复屈。论者以为此证二果之验。且山之草木。皆被甘露。峰因以名。三德一时。至今为山中盛事。兹并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