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会同五年。幸菩萨堂。饭僧 按辽史太宗本纪。会同五年六月丁丑。闻皇太后不豫。上幸菩萨堂。饭僧五万人。
  穆宗应历二年。冬十二月辛卯。以生日。饭僧 按辽史穆宗本纪云云。
  景宗保宁六年。冬十二月戊子。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加兼侍中。
  保宁八年。八月癸卯。汉遣使言。天清节。设无遮会。饭僧祝厘 按以上俱辽史景宗本纪云云。
  圣宗统和二年。九月辛未。以景宗忌日。诏诸道京镇遣官行香饭僧。
  统和四年。秋七月辛巳。以杀敌多。诏上京开龙寺。建佛寺一月。饭僧万人。
  统和七年。夏四月己未。幸延寿寺。饭僧。
  统和九年。春正月丙子。诏禁私度僧尼。
  统和十年。九月癸卯。幸五台山金河寺。饭僧。
  统和十二年。夏四月戊戌。以景宗石像成。幸延寿寺饭僧。
  统和十五年。冬十月丁酉。禁诸山寺。毋滥度僧尼。
  开泰元年。八月丙申。那沙乞赐佛像。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
  开泰四年。冬十一月庚申。诏汰东京僧。
  开泰九年。十二月丁亥。禁僧然身炼指。
  太平四年秋七月甲戌。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 按以上俱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兴宗重熙八年。十一月戊戌。召僧论佛法。
  重熙十一年。十二月己酉。以宣献皇后忌日。上与皇太后。素服饭僧於延寿悯忠三学三寺。
  重熙二十三年。冬十月癸丑。以开泰寺铸银佛像。曲赦在京囚 按以上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道宗清宁十年。秋七月辛巳。禁僧尼私诣行在。妄述祸福。取财物。
  咸雍二年。冬十二月戊子。僧守志加守司徒。
  咸雍三年。冬十一月壬辰。夏国遣使进回鹘僧。金佛。梵觉经。
  咸雍四年。春二月癸丑。颁行御制华严经赞。
  咸雍五年。闰十一月己未。僧智福加守司徒。
  咸雍六年。十二月戊午。加圆释法钧二僧并守司空。
  咸雍七年。八月辛巳。置佛骨於招仙浮图。罢猎。禁屠杀 按以上俱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咸雍八年。饭僧。南京中京。春泰宁江三州人。请受具足戒。许之。御书华严经颂。示群臣。又赐高丽佛经 按辽史道宗本纪。咸雍八年春正月癸未。乌古敌烈部。详稳耶律巢等奏。克北边捷以战多杀人。饭僧南京中京。三月癸卯。有司奏。春泰宁江三州三十余人。愿为僧尼。受具足戒。许之。秋七月丁未。以御书华严经五颂。出示群臣。冬十二月庚寅。赐高丽佛经一藏。
  太康元年。三月乙巳。命皇太子写佛书。
  太康四年。秋七月甲戌。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
  太康五年。秋九月己卯。诏诸路。毋禁僧徒开坛。冬十一月丁丑。召沙门守道。开坛於内殿。
  太康九年。冬十一月甲寅。诏僧善知。雠校高丽所进佛经。颁行之。
  太康十年。春正月丙午。复建南京奉福寺浮图。
  大安元年。冬十一月己未。诏僧尼无故不得赴阙。
  大安九年。夏四月乙卯。兴中府甘露降。遣使祠佛饭僧。
  寿隆元年。冬十一月甲辰。夏国进贝多叶佛经。
  寿隆三年。冬十一月戊午。以安车召医巫闾山僧志达。
  寿隆六年。十一月丙子。召医巫闾山僧志达。设坛於内殿 按以上俱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又按道宗本纪后赞。道宗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

  宋一

  太祖建隆元年。诏以圣诞节。晋度行童。复诸路寺院及佛像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国朝会要。建隆元年。诏以二月十六日圣诞。为长春节。赐百官宴於相国寺。是日以庆诞。恩诏普度行童八千人 按佛祖统纪。元年六月。诏诸路寺院。经显德二年当废未毁者听存。其已毁寺所有佛像许移置存留。於是人间所藏铜像。稍稍得出。
  建隆二年。置建隆寺。为死於兵者。荐冥福。又设千僧斋。诏诞圣节。命僧祝寿 按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二年春正月戊申。以扬州行宫为建隆寺。秋八月辛亥。幸崇夏寺。观修三门 按佛祖统纪。二年诏前征李重进。凡死於兵者。以扬州行宫。置建隆寺。为荐冥福。如唐太宗贞观四年故事。四月上幸相国寺祈雨。出内帑。设千僧斋。已而大雨 按续文献通考。二年。诏诞圣节。京师及天下。命僧升座祝寿为准。
  建隆三年。诏馆西域僧於相国寺。又诏试行童通经者给牒。高昌国遣僧献佛牙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建隆三年。西域于阗国沙门善名七人来。诏馆於相国寺。十一月高昌国。遣僧法渊。献辟支佛牙 按续文献通考。三年诏。每岁试行童通莲经七轴者。给祠部牒披剃。
  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以佛舍利贝叶梵经来献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天竺国传。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道圆晋天福中诣西域。在涂十二年。住五印度凡六年。五印度即天竺也。还经于阗。与其使偕至。太祖召问所历风俗山川道里。一一能记 按佛祖统纪。道圆献佛舍利贝叶梵经。上召见便殿赐紫方袍器币。
  乾德四年。赐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钱各三万。至西域求佛书。召僧崇蕴。入内讲金刚经。又敕庄严佛像。以李蔼毁释教。勅流沙门岛 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四年春三月癸未。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各赐钱三万游西域 按天竺国传。四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诣阙上言。愿至西域。求佛书。许之。以其所历甘沙伊肃等州。焉耆。龟兹。于阗。割禄等国。又历布路沙加湿弥罗等国。并诏谕其国。令人引导之 按佛祖统纪。四年上初诏西川转运使沈义伦。於益州以金银字。写金刚经进上。至是召天清寺沙门崇蕴。入内讲演。勅内侍张重进。往峨眉山普贤寺。庄严佛像。因嘉州屡奏。白水寺普贤相见也。河南府进士李蔼造灭邪集。以毁释教。窃藏经以为衾。事闻。上以为非毁圣道。诳惑百姓。勅刺流沙门岛。
  乾德五年。禁毁佛像。勅沙门文胜。编修大藏经 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五年。七月丁酉。禁毁铜佛像 按佛祖统纪。五年诏曰。禁锢以来。天下多辇佛像赴京。顾惟像教世许尊瞻。忽从镕毁。甚乖归敬。应诸郡铜像依旧存留。但不许铸造新像。右街应制沙门文胜。奉勅编修大藏经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
  开宝二年长春节。诏天下沙门。殿试经律论义十条。全中者。赐紫衣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开宝三年。幸开宝寺观新钟。诏成都造佛经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三年九月己酉。幸开宝寺观新钟 按续文献通考。开宝三年。诏成都造金银佛经各一藏。
  开宝四年。诏馆梵僧於相国寺。勅雕大藏经板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开宝四年。沙门建盛。自西竺还诣阙进贝叶梵经。同梵僧曼殊室利偕来。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诏馆於相国寺。持律甚精。都人施财盈屋。并无用。勅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
  开宝五年。禁铁铸浮屠及佛像。诏僧入大内。诵藏经。又诏於尼寺。置坛受戒。又诏禁道场夜集士女。赐天竺沙门。紫服金币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五年春正月壬辰朔。禁铁铸浮屠及佛像 按佛祖统纪。五年诏京城名德元超等。入大内诵金字大藏经。车驾临幸。并赐紫方袍。又诏曰。僧尼无间。实紊教法。自今於尼寺。置坛受戒。尼大德主之。又诏曰。释门之本。贵在清虚。梵剎之中。岂宜污杂。适当崇阐。尤在精严。如闻道场斋会夜集士女。深为亵渎。无益修持。宜令功德司祠部。告谕诸路并加禁止。西天竺沙门可智法见真理三人来朝。赐紫方袍。西天竺沙门苏葛陀来贡舍利文殊华。赐紫服金币。西天竺沙门弥罗等十四人来朝。并赐紫服。
  开宝六年。幸相国寺。限诸州僧及百人。岁许度一人。诏天竺僧赴阙。赐紫方袍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六年。三月丙子。幸相国寺观新修塔。十二月限度僧法。诸州僧帐及百人。岁许度一人 按佛祖统纪。六年知鄜州。王龟从表称。中天竺三藏法天至。译圣无量寿经七佛赞。河中府梵学沙门法进执笔缀文。龟从润色。诏法天赴阙。召见慰问。赐紫方袍 按归田录。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侩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议者以为得礼。
  开宝八年。临幸佛寺。礼无畏三藏塔。手书金刚经。读诵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八年冬十一月。临视新龙兴寺 按佛祖统纪。八年三月。上幸洛阳。至龙门山广化寺。开无畏三藏塔瞻敬真体。四月上将郊天。而雨不止。遣使祷无畏塔。及期而霁。上自洛阳回京师。手书金刚经。常自读诵。宰相赵普。因奏事见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读兵书。可也。
  开宝九年。幸诸寺院观藏经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九年八月己亥。幸新龙兴寺。乙巳幸等觉院。遂幸东筑院。赐工人钱。又幸开宝寺。观藏经。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勅复官仓为龙兴寺。帝制新译圣教序。赐天竺僧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类苑。太平兴国元年。初周世宗。废龙兴寺。以为官仓。国初寺僧击鼓求复。至是不已。上遣使持剑诘之曰。前朝为仓日久。何为烦渎天廷。且密戒。惧即斩之。僧辞自若。曰。前朝不道。毁像废寺。正赖今日圣明兴复之耳。贫道何畏一死。中使以闻。上大感叹。勅复以为寺 按续文献通考。元年帝制新译三藏圣教序。赐天竺三藏法师。
  太平兴国二年。使改龙兴寺为太平兴国寺。立开先殿。以奉太祖御容。西天沙门吉祥来。进贝叶梵经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太平兴国三年。诏赐天下寺额。及僧紫方袍。又赐僧谥及塔号。遣赵镕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以僧统赞宁为翰林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太平兴国三年三月。赐天下无名寺额。曰太平兴国。曰乾明。开宝寺沙门继从等。自西天还。献梵经佛舍利塔。菩提树叶。孔雀尾拂。并赐紫方袍。四月诏谥庐山远法师。曰圆悟。塔曰凝寂。永法师曰觉寂。塔曰实智。中天竺沙门钵纳摩。来献佛舍利塔。敕供奉官赵镕。往吴越。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吴越王俶奉版图归朝。令僧统赞宁。奉释迦舍利塔。入见於滋福殿。上素闻其名。一日七宣。赐号通慧大师。除翰林。与学士陶谷同列。或诮之曰。青琐朱楹。安容此物。及与之语。师援据经史衮衮不已。诮者为之畏服。学士王禹称徐铉每有疑。则就质之。皆为下拜。事以师礼。滋福殿者。安佛像经藏立剎声钟。即内道场也。
  太平兴国五年。铸佛像。修建诸禅寺及僧塔。又建译经院。始兴译事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太平兴国五年正月。勅内侍张廷训。往代州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善菩萨像。奉安於真容院。诏重修五台十寺。以沙门芳润为十寺僧正。十寺者。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也。勅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嵋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诏重修峨嵋五寺。即白水普贤。黑水华严。中峰。乾明。光相也。河中府沙门法进。请三藏法天。译经於蒲津。守臣表进。上览之大悦。召入京师。始兴译事。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藏天息灾。乌填曩国三藏施护来。召见。赐紫衣。勅二师同阅梵夹。时上盛意翻译。乃诏中使郑守均。於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为三堂。中为译经。东序为润文。西序为证义。五月中天竺沙门护罗。来献贝叶梵经。勅赐紫服。沙门知则。进所着圣无量寿经疏。赐号演教大师诏建开圣禅寺於诞生之地。奉优填王栴檀瑞像。释迦佛牙。太祖亲缄银塔中梁志公真身锡杖刀尺。勅内侍卫钦往泗州。修僧迦大师塔。凡十三层。改普照王寺。为太平兴国。
  太平兴国七年。威虏军奏得佛舍利。深州奏得佛像。勅就邑寺安奉。诏僧天息灾等译经。因定仪式。又诏普度童行。西天竺附僧光远。进佛舍利 按宋史太祖本纪。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己丑朔。西京诸道。系籍沙弥。令祠部给牒 按佛祖统纪。七年正月。威虏军奏言。筑城穿土。得石函铁函铜函银函金函。凡五重中。有琉璃瓶。盛佛舍利。有刻石记云。贞观二十一年。藏佛舍利谨遣牙吏以闻。深州奏。陆泽县人王绪。牧牛田中。见一白兔逐之。入土穴中。探穴得石佛五十躯。制度奇古。长皆尺余。勅就邑寺安奉。像常放白光。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泪润文。殿直刘素监护。天息灾述译经仪式。於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目。曰大法曼拏罗。请圣贤阿伽沐浴。设香花灯水殽果之供。礼拜绕旋。祈请冥佑。以殄魔障。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於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天息灾言。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避。虑妨经旨。今欲依国学九经。但阙点画。诏答佛经用字。宣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僧。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难。天息灾等。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及服。诏新经入藏。开板流行。车驾亲幸译经院。召僧众赐坐慰谕。赐卧具绘帛什物。度其院童子十人。悉取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十二月诏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证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成都沙门光远游西天还。诣阙进西天竺王子没徒曩表。佛顶印贝多叶。菩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其表曰。伏闻支那国。有大天子。至圣至神。富贵自在。自渐福薄无由朝谒。远蒙皇恩。赐金刚座释迦如来袈裟一领。即已披挂供养。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一切有情。度诸沉溺。谨以释迦舍利。附沙门光远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