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灯正统

  示众。前念是凡。后念是圣。一刀两段。更莫迟疑。是以涅盘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言。我是千佛一数。虽然。若无举鼎拔山力。千里乌骓不易骑。
  示众。言前辨旨。句下明宗。东计山炽然。说法湛渎水。专为流通者里构得。未免递相钝置。若或尚存观听。扰扰匇匇。晨鸡暮钟。
  上堂。声色为无生之鸩毒。受想乃至人之坑阱。者般说话。阿谁不知。然粗餐易饱。细嚼难饥。
  上堂。世界未形。乾坤泰定。生佛未具。觌体全真。无端镜容大士。向鹰巢跃出。擘破面皮。早是遭人描邈那。更缺齿老胡。不依本分。遥望震旦国。有大乘根器。迢迢十万里。来意在搀行夺市。直得凤楼鼓响。阿阁钟鸣。转喉触讳。插足无门。合国难追。重遭揭露。新蒋山。迫不得已。跨他船舷。入他界分。新官不理旧事。毕竟如何。拍禅床曰。戍楼静贮千峰月。塞草闲铺万里秋。
  上堂。五峰峭峙。到者须是其人。一镜当空。无物不蒙其照。祖师基业。依然犹在。衲僧活计。何曾变迁。着手不得处。正好提撕。措足无门时。方堪履践。直得山云澹泞。涧水潺湲。一曲无私。万邦乐业。正恁么时。功归何所。车书自古同文轨。四海如今共一家。
  至元戊子春。僧录杨辇真加奉旨。集江南教禅诸德。朝觐论道。上问。禅以何为宗。师进前奏曰。禅也者。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觉知之所可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上又曰。禅之宗裔。可历说乎。师曰。禅之宗裔。始於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拈金色波罗华。普示大众。惟迦叶一人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分付於汝。迦叶受嘱。由此代相授受。而至菩提达磨。达磨望此东震旦国。有大乘根器。航海而来。止少林九年。而得慧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为禅宗也。上嘉之。师因从容奏曰。禅与教。本一体也。譬如百千异流。同归於海。而无异味。又如陛下坐镇山河。天下一统。四夷百蛮。随方而至。必从顺承门外而入。到得黄金殿上。亲睹龙颜。方可谓之到家。若是教家。只依文字语言。不达玄旨。犹是顺承门外人。若是禅家。虽坐破六七个蒲团。未得证悟。亦是顺承门外人。谓之到家。俱不可也。是则习教者。必须了达玄旨。习禅者。必须顿悟自心。如臣等今日亲登黄金殿上。亲睹龙颜。方可称到家人也。上喜。赐食而退。陛辞南归。会径山复危荧惑。师为竭力营建。焕然一新。癸巳六月十七日。书偈而逝。师生於嘉定己卯二月十七日。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九。塔於寺之西麓。

  湖州府何山铁镜至明禅师

  福唐长溪黄氏子。首谒尧叟蓂於嘉禾天宁。复见偃溪於净慈。久之获印证。访清溪沅於虎丘。藏叟珍於双径。至元辛巳。出世何山。移大梅。大德庚子。复归何山。
  上堂。着意驰求。驴年见面。尽情放下。瞥尔现前。香严闻击竹声。彻见本来面目。即不问。且道。恁么热。向甚么处回避。归堂吃茶去。
  上堂。原野秋阴。寒螀悉吟。枫林落叶。片片赤心。达磨顶门无骨。儿孙海底摸针。忽然摸着时如何。谁道龙王宫殿深。
  上堂。达磨不来东土。官路少人行。二祖不往西天。私酒多人吃。何山门前。一条大路。南来北往。知是几多。只是中间一块石头。未曾有人踏着。众中莫有踏着者么。掷下拄杖曰。看脚下。
  上堂。今朝八月二十五。记得洞山离查渡。落在云门网子中。有屈至今无处诉。竖起拂子曰。云门大师来也。合吃何山手中棒。且道。过在甚么处。不合鼓弄人家男女。
  仁宗延佑乙卯十一月十五日。呼其徒嘱后事。索纸大书曰。绝罗笼。没回互。大海波澄。虚空独露。掷笔翛然而逝。寿八十六。

  宁波府天童止泓鉴禅师

  初住信州真如。移席天童。上堂。诸佛不真实。说法度群生。菩萨有智慧。见性不分明。白云无心意。洒为世间雨。大地不含情。能长诸草木。古德与么提唱。於四谛法中。开凿人天。不妨善巧。若据衲僧分上。何啻白云万里。
  上堂。拈拄杖曰。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拄杖子闻与么道。不觉忻忻笑曰。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掷拄杖下座。
  举太阳玄问梁山。如何是无相道场。山指大士[巾*(穴/登)]子曰。者是吴处士画底。玄拟进语。山急索曰。者是有相底。那个是无相底。玄遂有省。便作礼。山曰。何不道取一句。玄曰。道即不辞。恐上纸笔。山笑曰。此语上碑去在。颂曰。真空无相绝名模。空底精兮画底粗。道即不辞难上纸。西天胡子没髭须。

  天童阡禅师法嗣
  九江府庐山圆通雪溪逸禅师

  题兴化像曰。中原一宝有来由。拶得君王引幞头。到此若无青白眼。当机谁敢谩轻酬。

  双林朋禅师法嗣
  杭州府灵隐悦堂祖誾禅师

  南康周氏子。端平甲午八月一日生。年十三。依郡之嘉瑞僧偃。剃发受具。一日阅华严。至惟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忽有省。即往见别山智於蒋山。山问。近离何处。师曰。江西。山曰。马大师安乐否。师叉手进前曰。起动和尚。未几。至杭见断桥伦於净慈。慈问。临济三遭黄檗痛棒。是否。师曰。是。慈曰。因甚大愚肋下筑三拳。师曰。得人一牛。还人一马。慈颔之。慈逝。栢山介石补其处。一日。石室中。举庭前栢树子话。师拟议。石抗声曰。何不道黄鹤楼前鹦鹉洲。师言下顿悟。即命侍香。久之归庐山。东严日住圆通。延师分座。九江守聘师。出世西林。至元甲午。迁开先。又迁东林。元贞初。奉诏入对。称旨。赐玺书通慧禅师号。并金襕法衣。大德乙巳。迁住灵隐。尝勘一僧曰。微尘诸佛。在你舌头上。三藏圣教。在你脚跟底。何不瞥地。僧罔措。师便喝。
  问僧。释迦弥勒是他奴。他是阿谁。僧拟对。师便打。
  问新到。何处来。曰闽中师曰。彼处佛法如何住持。曰饥即吃饭。困则打眠。师曰。错僧曰。未审。和尚此间。如何住持。师拂袖归方丈。至大己酉。一日集众诀别。说偈曰。缘会而来。缘散而去。撞倒须弥。虚空独露。乃泊然而逝。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三。

  灵隐济禅师法嗣
  宁波府天童石门来禅师

  尝作剪刀颂曰。浑钢打就冷光浮。两刃交锋未肯休。直截当机为人处。何曾动着一丝头。

  宁波府雪窦野翁炳同禅师

  新昌张氏子。参大川。一日入室次。川举腊月火烧山话。师拟开口。川遽拈竹篦拄之。师豁然悟旨。后缚茅仗锡峰。日扃户书法华。尝有老来非厌客。静里欲书经之句。晚应雪窦。
  送僧之华顶见溪西偈曰。高高峰顶屹云中。八十溪翁眼界空。相见莫言行脚事。累他双耳又添聋。成宗大德壬寅中秋日。升座辞众而逝。

  天宁彻禅师法嗣
  岳州府灌溪昌禅师

  山居偈曰。闲来石上玩青松。百衲禅衣破又缝。今日不忧明日供。生涯只在钵盂中。

  雪峰信禅师法嗣
  绍兴府大庆尼了庵智悟禅师

  生福州王氏。幼礼祥山普升得度。诵维摩经。至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豁然顿悟。时北山。退漳之南院。闲居鼓山西庵。师往参叩。山问。上座甚么处住。师曰。不住南台江边。山曰。毕竟住在甚么处。师不审便行。山叱曰。走作甚么。合吃山僧手中棒。师面热汗下。次日复往。请益曰。某甲昨日祇对和尚。有甚么过。山厉声曰。更来者里觅过在。师释然曰。月明照见夜行人。山顾旁僧曰。看。渠根器不凡。遂赠以偈。有相逢若问其中事。风搅螺江浪拍天之句。后出世苏之西竺。一日痴绝来访。乃问。子悟处。如末山见大愚。忽然撞着灌溪来时如何。师曰。大海不让细流。痴绝一笑而已。宝佑戊午。住大庆。僧问。灌溪道。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末山娘娘处得半杓。毕竟是有是无。师曰。八花球子上。何用绣红旗。
  上堂。拈拄杖曰。天垂十二阑干角。风满三千世界中。热恼变成清净境。禅心顿觉悟真空。靠拄杖曰。有甚共语处。
  上堂。太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古人恁么道。未免坐在者里。大庆即不然。山转疑无路。溪回别有村。
  上堂。柳絮飘风。杏叶沐雨。好个生机。快须荐取。以拂子击禅床曰。咄。三十年后。不得错举。

  荐福灿禅师法嗣
  福州府支提愚叟澄鉴禅师

  宁德张氏子。参无文於荐福。遂得入室。后出世白云。至元辛卯。世祖敕住支提。赐号通悟明印大师。其示寂曰。沐浴更衣。书偈曰。八十二年。落赚世缘。跃翻筋斗。应迹西乾。掷笔危坐而逝。

  续灯正统卷十二
  续灯正统卷十三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二十一世
  太原益禅师法嗣
  汾州筏渡普慈禅师

  初参径山端。高峰妙。各有契处。后北还游燕。如五台。礼文殊。感大士放光。居台二年。入太原。参益和尚。尚问曰。行脚高士。发足甚处。师曰五台。尚曰。文殊与汝说甚么。师曰。脚下草鞋。唱成一百文。尚曰。脚跟为甚么不落地。师曰。且喜老汉见得亲切。尚曰。老僧罪过。师喝一喝而出。自此常造室中。久之益嘱曰。汝缘当在本处。他后设大法药。宜号筏渡。礼谢归汾州。
  天历己巳。出住祥符。上堂。灵锋宝剑。觌露现前。照夜神珠。随机变转。谁家灶里无烟。不曾欠多欠少。只为面前路径稍窄。一身毛窍太多。障蔽自己一段光明。庆劫已来。空被埋没。如今事不获已。为诸仁。略露些子光铓。俾汝等乐业荣家。乃以拄杖横肩曰。看看。老汉入葛藤窝里去也。至正壬寅六月一日。偶示微疾。沐浴更衣。书偈曰。性海波澄。太虚寥廓。报与诸人。无法可说。端坐而逝。阅世八十有八。夏六十有五。葬全身于祥符之西崦。

  径山端禅师法嗣
  杭州府灵隐竹泉法林禅师

  别号了幻。台之宁海黄氏子。依法安太虚同出家。因看睦州语有省。往参元叟於中竺。机契。俾掌藏钥。行省左丞相。请主万寿。迁中竺。至佛殿曰。拨尘见佛。谁知佛亦是尘。罕逢穿耳客。多见刻舟人。
  上堂。法是常法。道是常道。拶破面门。点即不到。雪峰一千七百人善知识。朝夕只辊三个木球。赵州七百甲子老头陀。见人只道吃茶去。中峰居常见兄弟相访。只是叙通寒温。烧香叉手。若是金毛师子子。三千里外定誵讹。
  至元戊寅。迁灵隐。上堂。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曰。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师曰。赵州虽则善用太阿。截断者僧舌头。未免伤锋犯手。灵隐则不然。忽有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他道。今日热如昨日。
  上堂。古杭管内灵隐名山。肇建於东晋咸和年间。慧理法师。为第一代。今日上元令节。诸处放灯。知事直岁。各各照管风烛。便下座。
  为森监寺秉炬。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即今为汝拈却金刚圈栗棘蓬了也。唤甚么作一法。二由一有。一亦莫守。火里乌龟。作师子吼。
  大龙翔虚席。星吉大夫。三返往遣币聘。师辞不赴。避会稽山中行院。知不可强。乃具疏请。师仍领灵隐。三年退处了幻庵。至正乙未春。感微疾。二月二日。集众叙平生行脚本末。且诫众曰。佛法下衰。无甚今日。宜各努力。吾世缘止於斯矣。索笔书偈曰。七十二年。虚空钉橛。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奄然而化。留龛十日。颜色不变。葬全身於松源塔西。

  杭州府径山古鼎生铭禅师

  奉化应氏子。受业金峨得度。会竺西坦主天童。往依之。典内记。复走闽归浙。适元叟住灵隐。师往参谒。一日入室。请益黄龙见慈明因缘。叟诘曰。只如赵州道。台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骂耶。你道。二老用处。是同是别。师曰。一对无孔铁锤。叟曰。黄龙直下悟去。又且如何。师曰。也是病眼见空华。叟曰。不是不是。师拟进语。叟便喝。师当下廓然。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迁宝陀。次中竺。至正丁亥。迁径山。顺帝锡师慧性文敏宏觉普济禅师号。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破畚箕秃苕帚。僧礼拜曰。谢师指示。师曰。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
  问。如何是佛。师曰。秤锤蘸酢。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仰面不见天。曰记得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曰。乾屎橛。又作么生。师曰。云门不是好心。曰乾屎橛与秤锤。蘸酢相去多少。师曰。镬汤无冷处。僧拟进语。师便喝。
  上堂。将十方世界。安向诸人眼睫上。丝毫不动。把四大海水。倾向诸人脚跟底。涓滴不流。会医还少病。知分不多愁。
  上堂。举大愚示众。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师曰。宗师为人。如蛊毒之家。置毒於饮食中。未尝不欲断人命根。虽然。是冤对者。能有几人。
  中竺用贞良谓。师尝阐化是山。请归了幻庵。至正戊戌。将迁寂。遗书嘱丞相外护。复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虚充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掷笔而逝。茶毗。舌根数珠皆不坏。舍利无数。径山隆教宝陀三处。分而塔焉。世寿七十九。僧腊五十五。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行世。

  台州府天台国清梦堂昙噩禅师

  慈溪王氏子。祖父皆名宦。母周。师幼有远志。稍长博通经史。藻思浚发。年二十三。白母出家。访道吴楚。渡江。从雪庭传於长芦。遂剃染受具昭庆。教相诸宗。靡不研究。及雪庭迁灵隐。师往依侍。踰年。雪庭寂。元叟由中竺来补其席。一见吻契。即命掌内记。至元己卯。出世庆元之保圣。迁慈之开寿。台之国清。最后住象山之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