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录

  指月录总目(终)

  

  指月录卷之一

    那罗延窟学人 瞿汝稷盘谈集
    吴郡天池山人 严澄道澈甫较
    后学梅岩释 开慧 捐资重梓
    后学  释 义行 重  阅

  七佛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剎利。姓拘利若。父盘头。母盘头婆提。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

  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曜。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

  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

  ▲拘留孙佛(现在贤劫第一尊)

  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

  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盘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

  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幻寄曰。始予录指月录。七佛第书其偈。阿含化迹皆削焉。既见世之人。粗闻即心即佛者。率多拨无报化。乃悟昔人载此之妙密。盖偈阐法身之极致。阿含示化迹之大略。可谓断常俱遣。事理两融者矣。传灯成於道原。而裁定於杨大年。其旨不苟也。因具录之。此录稍录神通亦以此。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

  姓剎利。父净饭王。母摩耶。剎利氏。自天地更始。阎浮洲初辟已来。世为王。佛历劫修行。值然灯佛授记。於此劫作佛。后於迦叶佛世。以菩萨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至。乃降神於摩耶。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四(正宗作九)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胁诞生。生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
  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 云峰悦云。云门虽有定乱之谋。且无出身之路 琅琊觉云。云门可谓。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僧问九峰虔云。承闻和尚有言。诸圣间出。祇是传语人。是否。曰是。曰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为甚么却唤作传语人。峰曰。祇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以唤作传语人。
  自降生后。种种神异。具如经言。至四十二(正宗作二十七)年。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於四门游观。见生老病死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於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於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曰不断八苦。不成无上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也。净饭王思甚。遣其臣劝谕还宫者万计。确然不回。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於六年。世尊自思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脱。吾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於尼连河。天为之偃树。世尊援之而出。受牧牛氏女所献乳糜。寻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藉坐。景云祥风四起纷披。天魔念。世尊道成。且受折抑。率众作难。穷现可怖可欲诸境。世尊泊然不动。以指按地。地大震。魔皆颠仆。於是降之。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乃於穆王三年癸未(正宗作昭王三十三年戊寅)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时年三十矣。(或云成道於腊月八日。以周正二月。乃夏正腊月也)成道后六年。归为净饭王说法。王大喜。遣其族五百贵子。从之出家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芭蕉彻云。忙忙者匝地普天 雪窦颂云。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椎 幻寄曰。於斯荐得。则华严论所谓。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是顾虎头画人影。虽得其神。而终是画。香严上树话。雪峰望州亭与汝相见了也话。玄沙三种病人。亡僧面前触目菩提。深山岩崖佛法。高峰见雪岩。岩问睡着未梦主人。都是依样画猫儿。咦。此俱是画。如何是真。咄。不见云门云。且道非非想天。今有几人退位。过此更参三十年。
  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难白椎曰。请世尊说法。世尊云。会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故我不说法。阿难以他心通。观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还复默然。阿难又白。适来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说法。世尊云。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便下座。
  南堂静云。前箭犹轻。后箭深。
  世尊一日升座。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便下座 世尊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思佛。命匠雕栴檀像。及世尊下忉利天。像亦出迎。世尊三唤三应。乃云。无为真佛实在我身。
  咦。在那一个身。
  世尊在忉利九十日。及辞天界而下。四众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莲花色比丘尼。作念云。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后见佛。不如用神力变作转轮圣王。千子围绕。最初见佛。果满其愿。世尊才见乃诃云。莲花色比丘。汝何得越大僧见吾。汝虽见吾色身。且不见吾法身。须菩提岩中宴坐。却见吾法身。
  荐福怀云。莲花色比丘。被热谩且致。还知瞿昙老人性命在别人手里么。
  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所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 世尊因黑氏梵志。献合欢梧桐花。佛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梵志於言下悟无生忍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徧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於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於是普眼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云居舜云。诸仁者。且作么生会。云居道。普眼推倒世尊。世尊推倒普眼。你道普贤在甚处。
  世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仙人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雪窦显云。老胡元不知有那一通。却因邪打正 琅琊觉云。世尊不知。可谓因正而打邪。五通不知。因邪而打正 云峰悦云。大小瞿昙。被外道勘破了。有旁不肯底出来。我要问你。作么生是那一通 翠岩芝云。五通如是问。世尊如是答。要且不会那一通 宝叶源颂云。那一通你问我。口是祸门。招因带果。惭愧慈悲大法王。丙乙离壬不属火 断桥伦颂云。那一通你问我。玄关倒插无须锁。等闲一掣掣得开。三个老婆相对坐 妙喜云。今时有一种弄泥团汉。往往在那一通处。错认定盘星。
  世尊一日勅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因有比丘问。我於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证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世尊因耆婆善别音响。至一冢间。见五髑髅。乃敲一髑髅。问耆婆。此生何处。曰此生人道。又敲一曰。此生何处。曰此生天道。又别敲一问耆婆。此生何处。耆婆罔知生处 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在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具足。惟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有。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曰。憍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花於然灯佛。然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剎。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於指处插曰。建梵剎竟。时诸天散花相赞 世尊尝於阿难行次。见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礼。阿难曰。此是甚么人塔。世尊曰。过去诸佛塔。阿难曰。过去诸佛是甚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 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
  昭觉勤云。可惜放过一着。待释迦老子道你欲摈那个文殊。便与一椎。看他作么合杀 云居元云。一家有事百家忙。
  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乃至十指掌中。总皆是佛。
  雪窦显云。它虽是个老婆。宛有丈夫之作。既知回避稍难。不免吞声饮气。如今不欲见佛。即许你。切忌以手掩面。何故。明眼底觑着。将谓雪窦门下。教你老婆禅。
  世尊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於佛坐而入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勅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於是从定而出。
  五云逢云。不惟文殊不能出此定。但恐如来也出此定不得。祇如教意。怎生体解 翠岩真好问僧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子定不得。罔明从下方来。因甚却出得女子定。莫有能对者。独英劭武。方其问时。以手掐其膝而去。真笑曰。卖匙箸客未在 洪觉范曰。教中有女子出定因缘。丛林商略甚众。自非道眼明白。亲见作家。未能明也。大愚芝禅师每问僧曰。文殊是七佛之师。为甚出女子定不得。罔明菩萨下方而至。但弹指一声。便能出定。莫有对者。乃自代云。僧投寺里宿。贼打不防家。予滋爱其语。作偈记之曰。出定只消弹指。佛法岂用工夫。我今要用便用。不管罔明文殊。云庵和尚见之。明日升座。用前话乃曰。文殊与罔明。见处还有优劣也无。若言无。文殊何故出女子定不得。只如今日行者击动法鼓。大众同到座前。与罔明出女子定。是同是别。良久曰。不见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大众总是祖师门下客。参玄上士。试谛观看。若见得。出家事毕。解脱安乐。世俗尘劳不用闲观。喝一喝下座。云庵亦有偈曰。佛性天真事。谁云别有师。罔明弹指处。女子出禅时。不费纤毫力。何曾动所思。众生总平等。日用自多疑 妙喜云。有一种商量古人公案。谓之针线工夫。又谓之郎君子弟禅。如商量女子出定语云。文殊是七佛之师。为甚么出女子定不得。云文殊与女子无缘。罔明是初地菩萨。为甚么出得女子定。云与女子有缘。下语云。冤有头债有主。又有商量道。文殊不合有心。所以出女子定不得。罔明无心。所以出得。下语云。有心用处还成错。无意求时却宛然。又有商量道。文殊为甚么出女子定不得。杓柄在女子手里。罔明为甚么出得。如虫御木。又云因风吹火。又云争奈女子何。邪解甚者。至於作女子入定势出定势。推一推。弹指一下。哭苍天数声。伏惟尚飨。拂袖之类。冷地看来。惭惶杀人。妙喜颂云。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罔明与文殊。丧却穷性命 圜悟勤颂云。大定等虚空。廓然谁辨的。女子与瞿昙。据令何条直。师子奋迅兮摇荡乾坤。象王回旋兮不资余力。孰胜孰负。谁出谁入。雨散云收。青天白日。君不见。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未是白拈贼 尼妙总颂云。金不博金。水不洗水。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罔明文殊。靴里弄指 天衣怀颂云。文殊托上梵天。罔明轻轻弹指。女子黄面瞿昙。看他一倒一起 宝峰照颂云。拂拭瑶琴月下弹。调高雪曲和应难。五侯费尽平生志。从此诗书懒更看 石门易颂云。坐拥群峰覆白云。莺啼深谷不知春。岩前花雨纷纷落。午梦初回识故人 佛灯珣颂云。瞿昙身心如泥。女子肝肠似铁。文殊贪寻锅子。罔明由来着楔。历观大地众生。不解闭门作活。不动干戈建太平。雨过青山如黛泼 佛照光颂云。一亩之地。三蛇九鼠。仔细看来。是何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