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大光明藏
大光明藏
法融禅师嗣法
二世智岩禅师
师在岩谷中入定。遇瀑涨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山谷。寻访谓师曰。郎将狂邪何为住此。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冒宠荣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太息而去。贞观中归建邺。入牛首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已而祖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决。所得都忘。设有一法过于涅盘。吾亦说如梦幻矣。一尘蜚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于汝。师禀命为二世。以后付正法于方禅师。
三世慧方禅师
师洞明经论。后入牛头山谒岩禅师咨询秘决。岩观其根器堪任正法。遂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於是不出林薮十年。谓众曰。吾欲他行随机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嘱持禅师。
四世法持禅师
师至黄梅席下闻法心开。复遇方禅师为之印可。乃继牛头宗祖。及黄梅谢世。谓弟子玄赜曰。复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一也。后以法眼付威禅师。
五世智威禅师
师闻持禅师出世乃往礼觐。传受正法。学徒犇走。中有慧忠者来。乃曰山主来也。即感悟。有偈示之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转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忠以偈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师曰。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忠曰。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乃付法化导。
六世慧忠禅师
师因巡礼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谓曰。慧忠回时此藤再生。及回果如其言。即付法讫。平生一衲一铛。常有供僧谷两廪。三虎为之守。灵异甚伙。度人亦甚众。示众曰。人法双净。善恶俱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宝昙曰。牛头所说之法。大体不夺其师之所畀授。其一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最为精绝。然终不若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之。为要切也。逮印记岩公一语。得非岁晚佛事邪。厥后五世父子相传。但能扶立牛头正宗而已。彼融威两翁三世犹有旁出。类正传者。安国天柱径山鸟窠其人也。如海岸之沉地道熏烈。略无祖翁香味一铢。非从夜摩善变化天来。未易及此。
智威禅师嗣法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
师因长安讲华严。僧来问五祖。真性缘起。其义云何。祖默然。时师侍立次。乃谓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缘起。其僧言下大悟。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南北。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师因僧问如何是天柱境。曰。主簿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时还有佛法也无。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良久曰。会么。自己分上。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问。如何是解卜底人。曰。汝才出门便不中也。问。如何是天柱家风。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师因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鲤鱼水底蓬尘。马祖令人送书至。发缄见一圆相。於中画一画。封回。忠国师闻知云。钦师犹被马师惑。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曰。待吾灭后即向汝道。马祖令智藏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去时有信。藏曰。即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溪。代宗诏至内庭。一日见帝起身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师因华严论师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代宗诏国一至阙下。师乃谒授以正法。因栖树上。时为鸟窠。有侍者会通辞去。师谓曰。汝今何往。曰。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即悟。白居易礼谒问曰。禅师住处甚危崄。师曰。太守危崄犹甚。白曰。弟子位镇山川何崄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五祖一世旁出
北宗神秀禅师
耶舍三藏志师曰。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师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忍大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祖曰。吾尝度人多矣。至於悟解无及汝者。得法住江陵当阳山。唐武后诏至敬安内道场。王公大人莫不望风而靡。暨中宗即位尤加重焉。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礼。师有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去。
宝昙曰。论人不可一槩而定。方秀公之在黄梅也。未尽其师之旨。故有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之语。后世因以疑之。及其道盛行。得人亦甚伙。启发之际无愧於其师。降魔藏之徒皆卓绝超迈。有大过人处。古今所难。尝遣其弟子往曹溪诲之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之。汝往决疑。他日归来当为我说。此殆见黄梅之力欤。参同契有云。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真知言哉。
嵩岳慧安国师
师因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於言下大悟。更不他适。让机缘不偶。辞往曹溪。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加敬焉。武后问师甲子。对曰不记。帝曰。何不记耶。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
宝昙曰。余读老安传。见其为正宗甚明。何故书为五祖旁出。心固疑之。及考其见五祖岁年在唐贞观间。贞观乃太宗年号。是时四祖犹在。至永徽辛亥方始入灭。即高宗二年也。五祖见四祖却在武德中。武德去贞观才十年。今言老安见五祖於贞观中。是时犹未有六祖也。六祖在咸亨中始见五祖。咸亨去贞观已四十五年。安化於神龙二年。六祖示寂於先天二载。先天去神龙才九年耳。时老安已一百一十九岁。如是则当以老安为见四祖。五祖会中如明与秀皆见称。谓老安一代耆宿。独不见书此。又何如若以受衣为正传。无衣皆非正传。大非祖师意也。愚意授衣之后方得其人。正宗岂可废哉。试观四祖为懒安所说法门。融之所得於祖者可验旁出。若老安所用之机与其所度弟子。如仁险破竉堕元珪诸师辈。皆证法无生。辩说无极。岂苟然哉。余故於斯不得不辨。若传灯已定次序。不敢轻动之。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师陈宣帝之孙也。国亡流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称。依五祖无悟解。闻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率同志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犇至。即掷衣钵于盘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竦栗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下。连拜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处不。祖曰。汝若反照自己本来面目。密却在汝边。吾与汝说。即不密也。
宝昙曰。明南犇也。岂时至哉。五祖记。授衣之人命若县丝。大庾岭头几至不免。明王孙也。有将军之称。方仆仆然赪面研足而来。是不独攘其衣。殆将食其肉。卢老如闽人送蛊毒。行道之人逡巡举之。则蛊毒来矣。故一击而死。再击而活之。如试吹毛。吾术灵矣。善知识故有实证实悟。而一生未尝得人者。其病伊何。往往用力太过而亦有所不及。宝应老曰。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啄同时用。僧问。如何是啐啄同时用。曰。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时失。其有旨哉。
河北神秀禅师嗣法
五台山匡方禅师
师造北宗。秀禅师问曰。白云散后如何。师曰。不昧。又问。到此间后如何。曰。正见一枝生五叶。秀默许之。至上党寒岭居焉。
河中府条山智禅师
师罢讲。登武当山。见秀禅师印可。州牧卫文升请住新安院。牧因问曰。某今日后如何。师曰。日从蒙汜出。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能谕。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与师来往二十年。
兖州降魔藏禅师
师七岁出家。时野多妖魅惑於人。师孤形制伏曾无小畏。得降魔之名。抠衣北宗。秀公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木怪汝翻作魔邪。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秀县记之曰。汝与小皡之墟有缘。遂入泰山。道化大行。
广州道树禅师
师遇秀公。言下知归。晚成法器。结茅寿州三峰山。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於谈笑外化作佛形。菩萨形。天人形。或放光。或呈声响。学徒罔测。涉十年后无闻焉。师告众曰。野人作多伎俩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见。其伎尽矣。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
师初聚徒开法本州长寿寺。州牧卫文卿问曰。将来佛法隆替若阿。师曰。真实之物。无古无今无轨无躅。有为之法。四相迁流法当堙厄。君侯可见。
前嵩岳慧安国师嗣法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
此腾腾和尚也。唐天册间。天后诏入内至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翌日晋短歌十九首。天后览而嘉之。
嵩岳破灶堕和尚
师因嵩山坞中有庙甚灵。殿中唯一灶。远近祭不辍。午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三下咄云。汝本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又打三下。灶乃倾破。须臾有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曰。汝是何人。云。我本此庙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拜而没。侍僧云。某甲久在和尚左右。未蒙指示。灶神有何所得遂获升济。师曰。我别无道理。为他只向他道。汝本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侍僧默然。师曰。会么。云。不会。本有之性为甚不会。侍僧礼拜。师曰。破也堕也。
嵩岳元珪禅师
师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遂卜居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峨冠袴褶而至。从者极多。轻步徐舒。称谒大师。师睹其容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於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不生汝。焉能死吾。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於余神。讵知师有广大智辩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师即为张座秉炉正几与授五戒酒肉淫杀盗等语。师曰。如上为佛戒。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乃至无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之语。神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古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德。展我小神通。而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非自然者。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邪。愿如意垂诲。师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北非屏拥。汝能移北树於东岭乎。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间必有喧动。愿师无骇。作礼而退。师门送。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幡环佩凌空出没焉。其夕果有暴风迅雷犇云振电。栋宇摇荡宿鸟声喧。师谓众曰。无怖。神与我约矣。诣旦和霁。则北岩松括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矣。
宝昙曰。善知识岂特具正知见明识佛性而已。当知世出世间识为先导。善知识道德俱备而识不明。非独无以慰学者之心。而於佛法利害尤切。故外重内轻之谤从是而兴。人犹可欺而神不可欺也。余观岳神北面嵩岳一语已知嵩岳之尊。神既投诚然后乃为说法。戒一定之法。而嵩岳用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出没贯穿不见留碍不妨吻合佛意。而亦善於应机以本分事而始终之。善知识所当然也。神固聪明正直而识亦过人。及其不能则径以实对。报德之意至於再三。嵩岳拒之如却赇赂。善知识识度若此。得不为天人之所向慕乎。后世以痴福贪冒宠荣其身之不恤。况於佛法乎。况於鬼神乎。余故曰善知识当以识为先。有志之士不可不学。
前嵩山普寂禅师嗣法
终南山惟政禅师
师得法已。即入太乙山中。学者盈室。唐大和间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进送。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为异。即焚香祷之。乃开。俄见菩萨形。梵相具足。贮以金粟檀香合美锦覆之。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大乙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识。宜诏问之。帝遂下诏。师至。对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信心耳。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师曰。陛下见此为常非常信非信邪。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已闻说法竟。时师之对。漏下十一刻。皇情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