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普灯录


  临安府净慈混源昙密禅师

  天台人。族卢氏。年十二去家。师资福道荣。十六圆具。习台教。弃依大慧於径山。未几。往谒雪巢一.此庵元。入门留东.西禅。无省。遂之泉南教忠。求决於晦庵。俾悦众。会解事归前资。偶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述偈呈庵。与贤沙未彻语诘之。无滞。庵曰。子今始可见妙喜矣。即礼辞。至梅阳。服勤四载。乾道辛卯。出住苕溪上方。次迁台城.紫箨.鸿福.万年。淳熙甲辰夏。 诏居净慈。 上堂。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莫有天然气槩特达丈夫。为宗门出一只手。主张佛法者么。良久。曰。设有。也须斩为三段。 上堂。德山小参不答话。千古丛林成话霸。问话者三十棒。惯能说诃说夯。时有僧出。的能破的。德山便打。风流儒雅。某甲话也未问。头上着枷。脚下着匣。你是那里人。一回相见一伤神。新罗人。把手笑欣欣。未踏船舷。好与三十棒。依前相厮诳。混源今日恁么批判责情。好与三十棒。且道是赏是罚。具参学眼者。试请辨看。戊申十二月望。偈书入寂。寿六十九。腊五十四。

  西禅此庵守净禅师法嗣
  福州乾元宗颕禅师

  上堂。卓拄杖曰。性燥汉只在一槌。遂靠拄杖曰。灵利人不劳再举。而今莫有灵利底么。良久。比拟张麟。兔亦不遇。

  天童应庵昙华禅师法嗣
  庆元府天童密庵咸杰禅师

  七闽福清人也。 上堂曰。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捩子。有般漆桶辈。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便问如何是向上关捩子。何异开眼尿床。华藏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着。雨寒无处晒眼。今日普请。布施大众。良久。曰。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世尊不说说。拗曲作直。迦叶不闻闻。望空启告。马祖即心即佛。悬羊头。卖狗肉。赵州勘庵主。贵买贱卖。分文不直。只如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子定不得。河天月晕鱼分子。槲叶风微尘养茸。 上堂。卓拄杖曰。迷时只迷这个。复卓一下曰。悟时只悟这个。迷悟双忘。粪埽堆头重添榼[打-丁+(天/韭)]。莫有向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华藏自道去也。掷拄杖曰。三十年后。 上堂。举。死心和尚示众云。一人所在要须到。半人所在也须到。无人所在亦须亲到一回。召大众曰。三边一箭收功后。四海何愁不太平。

  南书记者

  三山人。久依应庵。於赵州狗子无佛生话。豁然契悟。有偈曰。狗子无佛性。罗睺星入命。不是打杀人。被人杀打定。庵见。喜其脱略。绍兴末。终於归宗。

  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法嗣
  常州华藏伊庵有权禅师

  上堂曰。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师子吼。栴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上堂。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

  大沩行禅师法嗣
  常德府德山涓禅师

  潼川人也。 上堂。横拄杖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循环逆顺数将来。数到未来无尽日。因七见一。见一亡七。踏破大虚空。铁牛也汗出。绝气息。无踪迹。掷拄杖曰。更须放下这个。始是参学事毕。 上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遂喝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众中忽有衲僧出来道。长老休寐语。却许伊具一双眼。 上堂。拈拄杖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拄杖子七纵八横。有时夺境不夺人。山僧七颠八倒。有时人境两俱夺。拄杖子与山僧削迹吞声。有时人境俱不夺。卓拄杖曰。伴我行千里。携君过万山。忽若撞着临济大师时如何。师喝曰。未明心地印。难透祖师关。

  双林用禅师法嗣
  婺州三峰卯禅师

  上堂。举野狐话曰。不落不昧。诬人之罪。不昧不落。无绳自缚。可怜柳絮随春风。有时自西还自东。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一
  音释

   玿音韶 遁音钝 晷音鬼 昉音仿 骓音锥 浏音留 颣卢对切 参音森 焠七内切 肄羊至切 赣音绀 霎山洽切 韫音蕴 箨音托 槲音斛 嚏音帝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二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圣君
  太宗皇帝

  以 圣极真谛而 广辟度门。 间发元机。鲜克如对者。如 幸相国府。见僧看经。 上问。看底是甚么经。云。仁王经。 上曰。既是朕经。为甚却在卿手里。僧无对(雪窦明觉重显禅师后尝代对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幸开宝塔。 问僧。卿是甚人。云。塔主。 上曰。朕之塔为甚么卿作主。僧无对(明觉代对曰。盍国咸知)。因僧见。 上问。卿居甚处。云。庐山卧云庵。 上曰。朕闻卧云深处不朝天。为甚到此。僧无对(明觉代对曰。难逃至化)。僧入对次。奏云。 陛下还记得么。 上曰。甚处相见来。奏云。灵山一别。直至如今。 上曰。卿以何为验。僧无对(明觉代对〔巳〕。贫道得得而来)。京寺回禄。藏经悉为煨烬。僧欲乙 宣赐。 召问。昔日摩腾不烧。如今为甚却烧。僧无对(明觉代对曰。陛下不忘付嘱)。上尝梦神人报云。请 陛下发菩提心。因早朝 宣问左右街。菩提心作么生发。街无对(明觉代对曰。实谓今古罕闻)。智寂大师进三界图。 上问。朕在那一界中。寂无对(保宁仁勇禅师尝代对曰。 陛下何处不称尊)。一日。朝罢。擎钵问丞相王随曰。既是大庾岭头提不起。为甚么却在朕手里。随无对(慈明楚圆禅师后尝代对曰。 陛下有力。白云端禅师拈曰。且道腕头有力。主天下有力。试请断看)。

  真宗皇帝

  临御以来。 历览贝文。 探赜祖教。乃於华严晓然自得。尝 制偈曰。寂寂太虚空。湛湛如秋水。拂拭本无尘。不属张王李。因建智海胜蓝。伟冠都下。广延禅衲。驰 诏正觉本逸禅师主之。逸至。入对称 旨。赐前偈令和。逸谢 恩已。厘为四章。一曰。寂寂太虚空。何人达此宗。本来无一物。佛祖永潜踪。二曰。湛湛如秋水。此心谁可委。唯有悟空人。相逢只弹指。三曰。拂拭本无尘。青天月一轮。堂堂无挂碍。全露法王身。四曰。不属张王李。从来自家底。山河及大地。通身无不是。 上大悦。乃 锡正觉号。

  仁宗皇帝

  垂佛心以治天下。四夷来。王 欲隆宗教。乃 诏僧怀琏入对便殿。 命升座。称 旨。赐号大觉禅师。 制诗颂褒之。余二十首。及 提纲语二篇。琏尝进偈。中有圆相。 上因制颂二章 赐琏曰。今伏睹净因长老於禅偈内画圆相○。此人人皆有。除钝根下愚人。不晓里面无安排鼻孔处。呵呵。又一重案底。寡学浅近敢吟颂一首。一曰。接引本无言。出没任往还。元无添减处。但同秋月圆。二曰。愚蒙全不会。上圣卒难知。三十年年后。更添一晕儿。令琏笺注。琏注已。并进三偈。乞归林下。 上注琏颂一首。仍 宣谕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令再住京国。且兴佛法。琏颂曰。千蔟云山万壑流。 上曰。佛法广大。非只渠壑也。归心终老此峰头。 上曰。不止峰头。更审细。莫错也。朝昏但祝尧多寿。 上曰。但是含生皆同天寿也。一炷檀烟满石楼。 上曰。徧法界白烟灰息也。琏复进二颂称 谢。有曰。中使传 宣出 禁闱。 再令臣此住禅扉。青山未许藏千拙。白发将何补 万几。 霄露恩波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 尧仁况是如天阔。应任孤云自在飞。二十日。 赐罗扇一把。题元寂颂於其上。又尝 制修心颂曰。初祖安禅在少林。不传经教但传心。后人若悟真如性。密意由来妙理深。明年春。琏坚辞。 上从之。特赐 御容一轴。以 示不忘之意。

  徽宗皇帝

  践祚之初。 留神禅奥。 诏芙蓉道楷禅师住持法云。以 问宗要。二年。佛国禅师惟白奏所集宗门续灯录三十卷。 上赐其序。政和三年夏四月。嘉州道傍有大树。风雷所摧。一僧晏坐树内。髭发被体。指爪绕身。本州以事具奏。获 旨令。迎至京师供养。时西天总持以金磬出其定。乃问。何代僧。曰。我东林远法师之弟也。因游峨眉。不记时代。远无恙否。持曰。远法师晋人也。去世七百年矣。遂不复语。持曰。师欲何归。曰。陈留县。即复入定。 帝命绘其像。颁行天下。并 制三颂。一曰。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二曰。藏山於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寄语庄周休拟议。树中不是负趋人。三曰。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会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高宗皇帝

  以 神武平海内。三教 一致。尤 宅心少林之道。 潜龙时。差侍臣韩子扆往天宁寺。 命主僧佛果禅师克勤升堂。勤据座说偈二章。曰。善因招善果。种谷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八万四千波罗蜜。一毫端上已圆成。棒头喝下承当得。高步毗卢顶上行。时靖康元年三月二十五日也。越三日。 复命升堂。勤遂举。天竺有王者。尝往见一祖师。即请说法。祖曰。大王。来时好道。去如来时。王叹伏。勤拈曰。佛法是世法。世法即佛法。直道而行。风行草偃。若未委悉。重说偈言。去也至简至易。最尊最贵。往还千圣顶[宁*页]头。世出世间不思议。弹指圆成八万门。一超直入如来地。韩录三偈以进 上。题其后曰。靖康改元四月初一。观佛果禅师善偈。理趣高妙云。二年。即皇帝位。未几。 幸维扬。十一月。 诏勤诣 行在引对。至 阙下。 上遣中使八人翊之。 赐座。 上曰。朕一一记得。昨过泗洲。见普照佛心长老。称是师弟子。朕亦素知师禅道高妙。可得闻乎。勤曰。 陛下以 仁孝治天下。率土生灵咸被 光泽。虽草木昆虫。各得其所。此佛祖所传之心也。此心之外。无别有心。若别有心。非佛祖之心矣。 上大喜曰。可赐圆悟禅师号。勤谢毕。 上曰。师居金山何如。勤曰。臣老且病。愿归林下。 上曰。不可。天下名山惟师择居之。勤固辞。 上曰。何山可住。勤曰。愿投老云居。 上从其请。勤复奉曰。 陛下既以佛心而化育生灵。万邦稽首。臣亦当传佛心宗。以酬覆寿。 赐茶罢。传 宣引谒五府。经夕奉 旨五府。以次就雍熙寺请开堂演法。

  孝宗皇帝

  道自 生知。 性由 天纵。 在普安潜藩。一闻径山佛日宗杲禅师之道。委内都监往问要旨。杲作偈以献。及 建邸。复令内侍赍束帛等。 命杲就山为众说法。 大书妙喜庵三字。仍 制赞 赐之。杲演成四偈以呈。 上甚喜叹。 即皇帝位。 诏杲引对。杲称疾。乃 特赐大慧禅师。一日。因门司黄彦节举传灯录所载二十二祖摩拏罗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上即悟其奥。乾道庚寅冬。景德灵隐禅寺虚席。 诏僧慧远住持。辛卯春 召见。 上举不与万法为侣 问远是甚么人语。远以庞居士奏之(语繁不录)。壬辰秋。 召入 东阁。 上曰。前日在此阁静坐。忽思向所举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朕从这里有个见处。远曰。不与万法为侣。 陛下作么生会。 上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且如何。 上曰。亦未曾欠缺。继 赐佛海禅师。癸巳春。 驾幸其寺。 御方丈。见远画像。 问曰。是谁。远曰。臣之陋质。学者写以求赞。 上曰。此是画底。那个是真底。远鞠躬奏曰。春气和融。恭惟 圣躬万福。 上大笑。 至东廓观画壁次。远奏曰。此乃历代高僧。 上曰。如今有否。远曰。西廓底笔尤工。淳熙丙申春。僧德光奉 旨补居灵隐寺。冬十一月。 召对便殿。光举灵云见桃华悟道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奏曰。那里是他不疑处。 上曰。空手牵铁牛。 上曰。若问长老。如何祗对。光曰。千闻不如一见。光复举。沩山问香严。汝试向父母未生已前道一句看。香严无对。 上曰。朕有一语。光曰。如何是父母未生已前一句。 上曰。昨夜今朝又明日。示光偈曰。大暑流金石。寒风结冻云。梅华香度远。自有一枝春。未几。 赐佛照禅师号。庚子秋。延径山主僧宝印於选德殿。 上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道理。印奏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上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各别尔。孔子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之教。何以安立世间。故华严亦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间法。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上曰。今之士夫。学孔氏者多。只攻文字。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唯释迦老子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开示众生。各令悟入。此为殊胜也。印曰。非独今之学者不见夫子之道。当时十哲如颜子。号为且体。尽其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竟捉摸未着。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与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而观。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蹉过也。昔张商英丞相云。惟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上曰。朕意亦谓如此。印曰。臣近见 陛下赐德光长老 御扎曰。今俗人乃有以禅为虚空。以语为戏论。其不知道也。如此切中今日流俗之病。盖流俗例以佛法为清净寂灭之教。遂引庄老之说以合佛意。以臣所观。庄老立地处。止做得经论中二乘人见解。 上曰。如何见得。印曰。墯肢体。黜聪明。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便是二乘人灰心灭智。厌身如桎梏。弃时如杂毒。所以去大乘人远矣。大乘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正如伊尹。有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又云。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此便是大乘人履践处。 上然之。尝 制布袋和尚赞曰。袋贮乾坤。杖挑日月。藞藞苴苴。僧中之杰。憨憨痴痴。[土*式]中之绝。令行兮一棒一条痕。逗机兮杀人须见血。别别分明一点红炉雪。又尝 游戏於圆觉大光明藏中。 备览诸经。 发於渊默。 疏其至奥。 警悟人天。如释清净慧章。至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则曰。菩萨初发心时名始觉。圆觉成就名究竟觉。今见诸障即究竟觉者。盖已入佛地。无一切差别心也。 释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则曰。得念是无念。失念是有念。佛知诸念本空。了无得失。故皆得解脱。 释成法.破法。皆名涅盘。则曰。进修曰成。毁谤为破。佛知诸法本空。了无成坏。故皆名涅盘。 释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则曰。智慧者。已悟之性。愚痴者。未悟之性。究其本源。同一佛性。故曰通为般若。 释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则曰。菩萨.外道所立之法。虽有邪正之殊。皆是菩提觉性。释无明.真如。无异境界。则曰。真妄一体。性本解脱。 释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则曰。涅盘经云。我以佛眼徧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释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则曰。佛知善恶二报。皆如空华。故谓苦乐二境。皆为净土。 释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则曰。有性。三乘也。无性。阐提也。佛眼观之。悉皆是佛。 释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则曰。佛谓烦恼本空。故云毕竟解脱。释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则曰。法界海慧者。佛之智慧。如法界之广。如大海之深故也。其慧光照了诸相。如太虚空。廓然无碍。方为佛之随顺觉性。如孔子之无可无不可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