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五灯全书
五灯全书
四祖下二世(旁出)
金陵牛头山融禅师法嗣
牛头山智岩禅师
曲阿华氏子。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 尝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邪。何为住此。师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师后谒牛头融。发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盘。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於汝。师禀命为第二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石头城。於高宗仪凤丁丑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焉。
金陵锺山昙璀禅师者
吴郡人也。姓颜氏。初谒融禅师。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元旨。寻晦迹锺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则天天授辛卯二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
四祖下三世
牛头岩禅师法嗣
江宁府牛头山第三世慧方禅师
润州延陵濮氏子。出家开善。及进具。洞明经论。后谒牛头岩。岩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於是不出林薮者十年。方学者云集。师。一旦谓众曰。吾他行。随机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法持。自归茅山。越数载将欲灭度。见有五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旛华。曰诸法师嗣。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别。师谓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为吾报诸门人。门人奔至。师已入灭。时唐天册乙未八月一日。山林变白。溪涧绝流。七日。道俗悲慕。声动山谷。寿六十有七。腊四十。
四祖下四世
牛头方禅师法嗣
江宁府牛头山第四世法持禅师
润州张氏子。幼岁出家。年三十游黄梅。闻法心开。复遇牛头方。印可乃继席山门末。以法眼付智威。唐武后长安壬寅九月五日。终於金陵延祚寺。嘱令露骸松下。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旛从西而来。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林变白。七日而止。寿六十有八。腊五十。
四祖下五世(旁出)
金陵牛头山持禅师法嗣
牛头山智威禅师者
江宁人也。姓陈氏。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时中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忠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曰。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忠答曰。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师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随缘化导。唐开元己巳二月十八日。终于延祚寺。将示灭。谓弟子曰。将我於林中。施诸鸟兽。寿七十七。
四祖下六世(旁出)
金陵牛头山威禅师法嗣
牛头山慧忠禅师
润州王氏子。年二十三。受业於庄严寺。闻威禅师出世。乃往谒之。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於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谓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於殿东别创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 师有安心偈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大历戊申。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庚戌春。茶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
初参威禅师。侍立。次有讲华严。僧问。真性缘起。其义云何。威良久。师遽召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大悟。或问。南宗自何而立。曰心宗非南北。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彭州陈氏子。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乙巳。代宗赐额 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主簿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僧无语。师复曰。阇梨会么。曰不会。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师曰。汝才出门时。便不中也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师曰。潜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辉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甚么。曰为甚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可成 问。从上诸圣。有何言说。师曰。汝今见吾。有何言说 问。宗门。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 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 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师曰。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大历己未七月二十二日归寂。塔于山之北。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
延陵马氏子。晚参威禅师。遂悟性宗。后居鹤林 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曰为甚么不着。师曰。无汝栖泊处。天宝壬辰十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逝。寿八十五。塔黄鹤山。敕谥大律禅师。大和宝航之塔。
四祖下七世(旁出)
金陵牛头山忠禅师法嗣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
京兆长孙氏。初谒忠。大悟元旨。乃曰。天地无物也。物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如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隐於瀑布之西岩。宪宗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筑室庐。渐成法席。佛窟之称。自师始也。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师曰。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其勉之。阅二日。跏趺而寂。寿八十。腊五十有八。后三年。塔全身于本山(唐韩文公撰碑。今存国清寺)。
鹤林素禅师法嗣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苏州昆山朱氏子。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禅师。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师遂南迈。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问樵者。樵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 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蓬尘 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 马祖。令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溪 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於是有省 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乃赐号国一。后辞归本山。於德宗贞元壬申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逝。谥大觉禅师。
四祖下八世(旁出)
佛窟则禅师法嗣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
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徧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徧。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处不徧。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徧。师曰。凡夫。於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且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径山国一钦禅师法嗣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本郡富阳潘氏子。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於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於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 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师於穆宗长庆甲辰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十四。腊六十三。塔孤山之西。谥圆修。
四祖下第九世
鸟窠林禅师法嗣
杭州府招贤寺会通禅师
本郡吴氏子。本名元卿。形相端严。幼而聪敏。唐德宗时。为六宫使。王族咸美之。一日玩昭阳宫华卉。久之。倐闻空中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师有省。乃极生厌患。帝一日游宫。问曰。卿何不乐。对曰。臣志愿从释。帝不许。既而师容益悴。诏王宾相之。宾奏曰。此人。当绍隆三宝。帝始许。寻以母患归省。会韬法师。勉谒鸟窠。启曰。弟子七岁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为出家故休官。愿和尚。授与僧相。曰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师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白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可也。师曰。然理虽如此。於事何益。愿垂摄受。誓遵师教。如是三请。皆不诺。韬光。乃坚白鸟窠曰。宫使未尝娶。亦不畜侍女。禅师若不拯接。谁其度之。鸟窠始与披剃具戒。师常卯斋。昼夜精进。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毛侍者。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五灯全书卷第三
五灯全书卷第三补遗
东土应化圣贤
唐圣师李成眉贤者
中天竺人也。受般若多罗之后。长庆间。游化至大理国。大弘祖道。昭成王。礼为师。为建崇圣寺。基方七里。塔高三百余尺。后王嵯巅问曰。三尊佛那尊。大师应声曰。中尊是我。王不契。以师狂流於缅。未几灭度。冢间常光明。复生灵芝。大如伞盖。有盗盗其骨。商人货之。乃金锁骨也。王闻其事。取骨为中脏腹。志曰。师乃西天三祖商那和修后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