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五灯会元续略
五灯会元续略
苏州府万寿寺行中至仁禅师
饶之番阳吴氏子。自幼识见卓颕。参元叟。叟曰仁书记虎而翼者也。出世德章崇报万寿等剎。辞万寿归松林。示众。幻躯将逼从心年。松下经行石上眠。珍重。北山龙象众。普通年话几时圆。洪武初。 上问以鬼神之理。师以佛旨为书而 上大悦。临终书偈而逝。
绍兴府天衣天镜元净禅师
越之会稽倪氏子。上堂。即心即佛。嘉州牛吃禾。非心非佛。益州马腹胀。不是心不是佛。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良久曰。啼到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上堂。声不是声。观音三昧。色不是色。文殊法门。声色无碍。普贤境界。拈拄杖画一画曰。大鹏展翅盖十洲。篱边燕雀空啾啾。明兴建会锺山。师与璧峰被 召入内。从容问道。洪武九年主灵隐。以无罪被谪陕西。至宝应夜宿宁国寺。端坐而逝。
台州国清梦堂昙噩禅师
慈溪王氏子也。祖父皆官。洎长穷览儒籍。彻其义髓。尝叹曰。攻书修辞。此世间相尔。曷若求出世间法乎。参元叟。叟风规严峻。非宿学之士莫敢阚其门。师直前咨叩。机锋交触情想路绝。叟颔之。至元五年出世保圣。再迁开寿。三转国清。锡佛真文懿之号。洪武二年 诏征有道僧。而师与焉。既奏对。 上悯其年耄。放令还山。一旦无疾谓弟子曰。三界空花如风卷烟。六尘幻影如汤浇雪。亘古亘今惟一性独存。吾将入灭听吾偈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要得分明涅盘后看。言讫危坐而逝。
杭州府径山古鼎祖铭禅师
四明奉化应氏子。初谒元叟。一日入室扣以黄龙见慈明机缘。叟诘之曰。只如赵州云台山婆子被我勘破与。慈明笑曰。是骂耶。你且道二老汉为复肝胆相似。为复鼻孔不同。师曰。一对无孔铁锤。曰黄龙当下悟去又且如何。师曰病眼见空花。叟曰不是不是。师拟进。叟便喝。自是坦然无碍。命居记室。晨夕警发益臻阃奥。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寻主径山。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曰秤锤蘸醋。曰如何是佛向上事。师曰仰面不见天。曰。记得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曰乾屎橛。又作么生。师曰云门不是好心。曰乾屎橛与秤锤蘸醋相去多少。师曰镬汤无冷处。僧拟进。师便喝。一日微疾。书偈曰。生死钝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掷笔而逝。
杭州灵隐竹泉法林禅师
台州宁海黄氏子。参元叟於中天竺。叟问何处来。师曰天台。叟曰曾见寒山拾得么。师叉手向前曰今日亲见和尚。叟曰脱空谩语汉参堂去。看经次。叟曰看经那。师曰是。叟曰将甚么看。师曰将眼看。叟竖起拳曰何不道将者个看。师曰放下拳头将甚么看。叟微笑。至元四年主灵隐。上堂。法是常法。道是常道。拶破面门。点即不到。雪峰一千七百人善知识。朝夕只辊三个木球。赵州七百甲子老禅和。见人只道吃茶去。中峰居常见兄弟相访只是叙通寒温烧香叉手。若是金毛狮子子。三千里外定誵讹。上堂。举赵州布衫话。师曰。赵州虽则善用太阿。截断者僧舌头。未免自扬家丑。灵隐则不然。忽有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他道。今日热如昨日。上堂。古杭管内灵隐名山。肇建於东晋咸和年间。慧理法师为第一祖。今日上元令节诸处放灯。知事直岁各各照管风烛。便下座。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示疾。书偈曰。七十二年虚空钉橛。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奄然而化。
杭州径山复原福报禅师
台之宁海方氏子。参元叟。叟问近离甚虚。师曰净慈。叟曰来作甚么。师曰久慕和尚道风特来礼拜。叟曰赵州见南泉作么生。师曰头顶天脚踏地。叟曰见后如何。师曰饥来吃饭困来眠。叟曰何处学得者虚头来。师曰今日亲见和尚。叟颔之。出住东山。上堂。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古人恁么说话。正是抱赃叫屈。东山即不然。举二不得举一。放过一着落在第七。到者里须知有向上一路始得。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曰。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洪武初。驿召道行沙门。师赴京。屡入 内庭应对。称 旨留三年 赐还。两住径山。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请偈。师叱曰。吾世寿尚有三年。已而果然。及化之日。忽拍手曰。阿呵呵。大众。是甚么。看取意寂。
仰山熙禅师法嗣
金陵龙翔笑隐大欣禅师
南昌陈氏子。参晦机。机问曰。黄龙向泐潭得旨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污下。过在甚么处。师曰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又一日。以百丈野狐话诘之。且道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利害在甚么处。师拟答。机喝一喝。师始豁然。出世吴兴乌回。迁凤山天竺天历。己巳文宗以金陵潜宫为龙翔集庆寺。诏师开山。上堂。释迦世尊舍金轮而登佛位。今上皇帝从佛位而御金轮。收摄三千剎海於一印中。具足八万法门於一毫上。如华严会上菩萨得无尽福德藏解脱门。於一器中出生种种美味余食。又於众会仰观空中而雨种种珍宝。随众生心悉令满足。然后得其宝者尽证法门。食其味者咸成妙道。无一尘而不具足佛事。无一法而不圆满正宗。即今崇建宝坊阐扬法施。诸天音乐不鼓自鸣。梵呗咏歌自然敷奏。十方菩萨咸集道场。八部天龙同伸庆赞。还有不历化城径登宝所者么。击拂子曰。四海已归皇化里。时清体唱太平歌。文宗皇帝圣忌满散藏经。上堂。尊而无上高超象帝之先。贵不可名坐断鬼卢之顶。其顶之大则容摄十虚。其用之广则包括万类。如月涵众水无分净秽之殊。春在百华不见正偏之相。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所以道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掷大千於方外。纳须弥於芥中。於斯见得便见文宗皇帝。昔从佛地示现王宫。抚治邦家又安宗社。化导已周复归佛位。寂然不动智。普应於十方。廓尔无私化。已周於沙界。龙翔与么赞扬。且道还契圣意也无。良久曰。优钵天花吹不断。又从兜率下阎浮。上堂。言发非声。色前不物。着甚来由。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却较些子。所以道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蓦拈拄杖曰。水流黄叶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卓拄杖。至正甲申五月示寂。
金陵保宁仲方天伦禅师
明之象山张氏子。参晦机。机问曰。湖山蔼蔼。湖水洋洋。浸烂你鼻孔。塞破你眼晴。因甚不知。师曰。通身无影象。步步绝行踪。机曰未在更道。师拂袖便出。遂依座下。屡以此事扣问。机终不说。乃往吴兴桃花坞结茆。一日闻雷有省。彻见晦机用处。出世东泉佛岩保宁。臈八上堂。昨夜见明星悟道。后园风打篱笆倒。晓来无迹可追寻。雪山依旧生青草。上堂。初三十一。中九下七。七九六十三。九九八十一。朝往西天暮归唐土。一马生三寅。石牛栏古路。参。上堂。修多罗教如标月指。昨日有人从西州来。接得东州信。报道大食国里人。在眼睫上卖香药。喝一喝。
杭州中天竺一关正逵禅师
饶之鄱阳方氏子。参晦机。机问甚处人。师曰鄱阳人。机曰鄱阳湖水深多少。师曰瞪目不见底。机曰恁么则浸烂衲僧鼻孔也。师曰终不借和尚鼻孔出气。机曰毕竟借谁鼻孔出气。师曰恭惟和尚万福。机肯之。住后示众。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一念涉思惟。全身入荒草。所以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伦。头头显露。物物全彰。不从千圣借。不向万机求。内外绝承当。古今无处所。恁么解会犹是错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虽然。既是泗州大圣。因甚在杨州出现。良久曰。参。
明州育王石室祖瑛禅师
苏之吴江陈氏子。龆年出家。即策杖游方。闻晦机道化亟往投之。一见契合。出住隆教育王。谢平石砥禅师问疾偈曰。是身无我病根深。惭愧文殊远访临。自有岩花谈不二。青灯相对笑吟吟。临终示众曰。五十三年弄巧成拙。踏破虚空赤脚行。万象森罗笑不彻。
嘉兴府祥符寺梅屋念常禅师
世居华亭。黄姓。年十二依平江圆明院剃发。至大戊申晦机自百丈迁净慈。师往参。值机上堂举太原孚上座闻角声因缘颂曰。琴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从此杨州城外路。令严不许早开关。有省於言下。投丈室呈所解。智颔之。俾掌记室。服勤七年。延佑丙辰主祥符。着佛祖通载二十二卷。行於丛林。
灵隐誾禅师法嗣
江州东林无外宗廓禅师
南昌魏氏子。初参悦堂。堂问溪声尽是广长舌因缘。机语相契。遂承印记。初迁云居。晚住东林。临终偈曰。吾年七十一。世缘今已毕。挨倒五须弥。夜半日头出。倐然而逝。
鼓山凝禅师法嗣
蒙山异禅师
参皖山看个无字。未有省入。往承天谒孤蟾莹禅师。一日坐次。首座入堂烧香。打香盒作声。有省。颂曰。没兴路头穷。踏翻波是水。超群 老赵州。面目只如此。次依虚堂。堂指瓶梅曰做得颂者 归堂。师曰。战退群阴得意回。百花头上作春魁。看他方便为人处。放出春风和气来。堂曰归堂去。复参皖山。一日上石梯子廓然大悟。(语见皖山章)示众。苏州有。常州有。八角磨盘空里走。日面佛。月面佛。觌面和盘都托出。便与么掀倒禅床拂袖散去。法门幸甚。或有犹预之者。只得把手牵汝归家。闻声悟道见色明心。竖拂子曰。见么。见么是色。那个是心。喝一喝曰。闻么。闻底是声。那个是道。直下正眼豁开方得入门。犹是脱白沙弥。要与衲僧齐驱并驾。更进竿头一步。真性湛然离诸名相。虚而灵寂而妙。悟之者号大法王。才出母胎便乃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且道明甚么边事。者里荐得便见时时有诸佛下生。念念有诸佛成道。师垂三关语以验学者。曰。蟭螟虫吸乾沧海。鱼龙虾蠏向何处安身立命。又曰。水母飞上色究竟天。入摩酰眼里作舞。因甚不见。又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明眼人因甚落井。
金牛真禅师法嗣
舒州太湖无用宽禅师
一源参。师问何处来。源曰通州。师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源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师曰不着漕道。源曰请和尚道。师便喝。又一日举证道偈问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道速道。源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师振威一喝。源曰喝作么。师曰。东瓜山前吞扁担。捉住清风剥了皮。源不觉通身汗下。亟五体投地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师曰闭着口。
庆寿璋禅师法嗣
燕京庆寿寺海云印简禅师
山西宁远宋氏子。生而神悟。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师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父惊异。於是礼中观沼为师。一日扶观行。观曰。法灯禅师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汝作么生会。师将观手一掣。观曰者野狐精。师曰喏喏。观曰更须别参。后策杖之燕。过松铺值雨。宿於岩下。因击火大悟。自扪面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信道天下老和尚不寐语。谒中和璋禅师。遂承记莂(语见中和章)。辛卯师主庆寿。一日於廊下逢数僧。师问第一僧曰那里去。曰赏花去。师便打。问第二僧那里去。曰礼佛去。师亦打。问第三僧那里去。曰那里去。师亦打。问第四僧那里去。僧无语。师亦打。问第五僧那里去。曰觅和尚去。师曰觅他作么。曰待打与一顿。师曰将甚么来打。曰不将棒来打。师连打四下曰者掠虚汉。众皆走。师召曰诸上座。众回首。师曰是甚么。后示寂。谥佛日圆明大佛。
南岳下二十一世
万寿仁禅师法嗣
杭州径山南石文琇禅师
苏之昆山李氏子。出家邑之绍隆院。尝问法要於虎丘行中禅师。得言外旨。洪武五年住苏州普门。开堂日。僧问。世尊出世天雨四花。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师曰一牛饮水五马不嘶。曰。恁么则熙怡的旨传千古。寂照宗风播四方。师曰好事不如无。迁灵岩。上堂。正法眼藏亘古亘今。般若真灯照天照地。当阳无向背。直下绝承当。灵然独露。透色透声。廓尔现前。绝闻绝见。常在一切处。不为一切处所拘。非离一切时。不为一切时所摄。者里见得无迷无悟。非后非先。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不假思惟悉皆具足。建化法中斯为可矣。若是衲僧门下。直须向百尺竿头阔步。蟭螟眼里藏身。娑婆掷去他方。妙喜拈来此土。不知承甚么恩力。得恁么奇特。良久曰。惯从五凤楼前过。手握金鞭贺太平。未几退隐吴松之上。永乐初 诏天下儒释道流之深通文义者纂修永乐大典。师应 诏而起。留京三载。七年夏住径山。上堂。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前面是钵盂峰。中间是佛殿。唤甚么作一法。良久曰。国一祖师元是昆山人。越四载。师以老病退归於苏之北山松院。无疾而逝。
径山铭禅师法嗣
喜兴府天宁西白力金禅师
吴郡姚氏子。幼依宝积院祝发。初谒古鼎。鼎示以德山见龙潭话。从而有契。至正丁酉住瑞光。会天宁寺灾。师为起废。帝师授以圆通普济之号。师自幼丧父惟有母存。乃去城东一舍筑孤云庵以奉养焉。或讥之。师呵曰。你不见编蒲陈尊宿乎。何言之易易也。洪武初为净慈主席。四年春 诏住天界。五年冬 诏建大会。 大驾幸临。命师阐扬第一义谛。自公侯以下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一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当酬之。汝等勿以世相逼我。未几示微疾委顺而化。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