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五灯严统目录
五灯严统目录
附录天皇道悟禅师碑文(出佛祖通载第十五卷第四叶)
荆州城东天皇道悟禅师。恊律郎符载撰碑。其略云。姓张氏。婺州东阳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发。二十五受戒於杭州竹林寺。初参国一。服勤五年。大历十一年。隐於大梅山。建中初。谒江西马祖。二年参石头乃大悟。遂隐当阳紫陵山。后於荆南城东。有天皇寺。顷因火废。僧灵鉴将谋修复。乃曰。苟得悟禅师为化主。必能福我。时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问法。致礼迎至。师素不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裴愈加敬。石头之道。殆盛于此。师患背痛。临终大众问疾。师蓦召典座近前。师曰会么。对曰不会。师拈枕子抛於地上。即便告寂。寿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世。曰惠真。曰幽闲。曰文贲。实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也。
附录天王道悟禅师碑文(出佛祖通载第十五卷第五叶)
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天王道悟禅师入寂。唐正议大夫户部侍郎平章事荆南节度使丘玄素撰碑云。道悟。渚宫人。姓崔氏。子玉之后胤也。年十五。依长沙寺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谒嵩山受戒。三十三。参石头。频沐指示。曾未投机。次谒忠国师。三十四。与国师侍者应真南还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於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师蒙旨已。便反荆州。去郭不远。结草为庐。后因节使顾问。左右申其端绪。节使亲临访道。见其路隘车马难通。极目荒榛。曾未修削。睹兹发怒。令人擒师抛於水中。旌旆才归。乃见遍衙火发。内外红焰。莫可近之。唯闻空中声曰。我是天王神。我是天王神。节使回心设拜。烟焰都息。宛然如初。遂往江边见师在水都不湿衣。节使重申忏悔。迎请在衙供养。於府西造寺。额号天王。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便入灭。寿八十二。夏六十三。嗣法一人曰崇信。即龙潭也(更考历代 帝皇佛祖稽古略第三卷第三十四叶。亦如是载。故不重录)。
附录人天眼目所载觉梦堂重较五家宗派序
皇朝景德间。吴僧道原集传灯三十卷。自曹溪下。别为两派。一曰南岳让。让出马大师。一曰青原思。思出石头迁。自两派下。又分五宗。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内有百丈海。出黄檗运大沩佑二人。运下出临济玄。故号临济宗。佑下出大仰寂。故号沩仰宗。八十四人又有天王悟。悟得龙潭信。信得德山鉴。鉴得雪峰存。存下出云门宗法眼宗。石头迁出药山俨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真。真得幽闲。闲得文贲便绝。唯药山得云岩晟。晟得洞山价。价得曹山寂。是为曹洞宗。今传灯却收云门法眼两宗。归石头下误矣。缘同时道悟有两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渚宫人。崔子玉之后。嗣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议大夫丘玄素撰塔铭。文几千言。其略云。马祖祝曰。他日莫离旧处。故还渚宫。一曰江陵城东天皇寺道悟。婺州东阳人姓张氏。嗣石头。元和二年丁亥化。协律符载所撰碑。二碑所载。生缘出处甚详。但缘道原采集传灯之日。非一一亲往讨寻。不过宛转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误可知也。自景德至今。天下四海。以传灯为据。虽列剎据位立宗者。不能略加究辨。唯丞相无尽居士。及吕夏卿二君子。每会议宗门中事。尝曰。石头得药山。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说宛转。且天王道悟下。出个周金刚。呵风骂雨。虽佛祖不敢婴其锋。恐自天皇或有差误。寂音尊者亦尝疑之云。道悟似有两人。无尽后於达观颕处。得唐符载所撰天皇道悟塔记。又讨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记。赍以徧示诸方曰。吾尝疑德山洞山同出石头下。因甚垂手处。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记证之。朗然明白。方知吾择法验人之不谬耳。寂音曰。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径山。今妄以云门临济二宗竞者。可发一笑。略书梗概以传。明达者庶知五家之正派如是而已。
附录雪窦明觉大师语录后塔铭节略
宋尚书员外郎吕夏卿。撰雪窦明觉大师塔铭。足二千余言。今节略内数言云。禅师讳重显字隐之。大寂九世之孙。智门之法嗣也。据此明序雪窦系马祖九世之孙。则云门一宗。的出自南岳派下。又与从上诸家所定宗派相合。尤见两枝明着无复议矣。
附录宋觉范洪禅师辨宗派说(出林间录上卷第十三叶)
荆州天王寺道悟禅师。如传灯录所载则曰。道悟得法於石头。所居寺曰天皇。婺州东阳人姓张氏。年十四岁出家。依明州大德披剃。年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受具。首谒径山国一禅师。服勤五年。大历中抵锺陵。谒马大师。经二夏。乃造石头。元和丁亥四月示寂。寿六十。腊三十五。及达观禅师所集五家宗派则曰。道悟嗣马祖。引唐丘玄素所撰碑文几千言。其略曰。师号道悟。渚宫人。姓崔氏。即子玉后胤也。年十五。於长沙寺礼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律德得尸罗。谒石头扣寂二年。无所契悟。乃入长安亲忠国师。三十四。与侍者应真南还。谒马大师。大悟於言下。祝曰他日莫离旧处。故复还渚宫。元和十三年戊戌岁四月初示疾。十三日归寂。寿八十二。腊六十三。考其传正如两人然玄素所载曰。有传法一人崇信。住澧州龙潭。南岳让禅师碑。唐闻人归登撰。列法孙数人於后有道悟名。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径山。今妄以云门临济二宗竞者。可发一笑。
附录宋灵隐大川禅师按传灯录考辩两家宗派说(出五灯会元第七卷第二叶)
按景德传灯录称青原下出石头迁。迁下出天皇悟。悟下出龙潭信。信下出德山鉴。鉴下出雪峰存。存下出云门偃玄沙备。备再传为法眼益。皆谓云门法眼二宗。来自青原石头。虽二家儿孙。亦自谓青原石头所自出。不知其差悞。所从来久矣。道悟同时有二人一住荆南城西天王寺嗣马祖。一住荆南城东天皇寺嗣石头。其下出龙潭信者。乃马祖下天王道悟。非石头下天皇道悟也。何以明之。按唐正议大夫户部侍郎平章事荆南节度使丘玄素所撰天王道悟禅师碑云。道悟渚宫人。姓崔氏。子王之后胤也。年十五。依长沙寺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受戒。三十参石头。频沐指示。曾未投机。次谒忠国师。三十四与国师侍者应真南还。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於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师蒙旨已。便返荆门。去郭不远。结草为庐。后因节使顾问左右申其端绪。节使亲临访道。见其路隘车马难通。极目荒榛。曾未修削。睹兹发怒。令人擒师抛於水中。旌旗才归。乃见徧衙火发。内外红焰。莫可近之。唯闻空中声曰。我是天王神。我是天王神。节使回心设拜。烟焰都息。宛然如初。遂往江边见师在水都不湿衣。节使重申忏悔。迎请在衙供养。於府西造寺。额号天王。师常云。快活快活。乃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便入灭。当元和三年戊子十月十三日也。年八十二。坐六十三夏。嗣法一人曰崇信。即龙潭也。城东天皇道悟禅师者。协律郎符载撰碑。乃与景德传灯合。其碑云。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发。二十五受戒於杭州竹林寺。初参国一留五年。大历十一年。隐於大梅山。建中初谒江西马祖。二年参石头乃大悟。遂隐当阳紫陵山。后於荆南城东有天皇废寺。灵鉴请居之。元和二年丁亥四月十三日。以背痛入灭。年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人。曰慧真曰文贲曰幽闲。今荆南城东有天皇巷存焉。唐闻人归登撰南岳让禅师碑。列法孙数人。於后有天王道悟名。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法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权德舆撰马祖塔铭。载弟子慧海智藏等十一人。道悟其一也。又吕夏卿张无尽着书。皆称道悟嗣马祖。宗门反以为悞。然佛国白续灯录叙雪窦显为大寂九世孙。祖源通要录中收为马祖之嗣。达观颕以丘玄素碑证之。疑信相半盖独见丘玄素碑。而未见符载碑耳。今以二碑参合。则应以天皇道悟嗣石头。以慧真文贲幽闲嗣之。而於马祖法嗣下。增入天王道悟。以龙潭崇信嗣之。始为不差悞矣。
附录宗门正名录考证禅灯世谱宗派说(孝廉王谷着)
自曹溪下出二派。一曰南岳。一曰青原。南岳出马祖。青原出石头。自二派下。又分五宗。马祖出八十四人。内有百丈海。海出黄檗运大沩佑二人。运下出临济玄。故号临济宗。佑出大仰寂。故号沩仰宗。八十四人内。又有天王悟。悟得龙潭信。信得德山鉴。鉴得雪峰存。存下出云门宗法眼宗。石头出药山俨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真。真得幽闲。闲得文贲便绝。惟药山得云岩晟。晟得洞山价。价得曹山寂。是为曹洞宗。今传灯录以云门法眼两宗。归石头下者。缘同时道悟有两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嗣马祖。丘玄素所撰之塔铭可据也。一曰江陵城东天皇寺道悟嗣石头。符载所撰之碑可据也。木陈忞公编禅灯世谱。据二碑以改正焉。然余观佛祖历代通载历代帝王佛祖稽古略之二书。亦据二碑以定之。非始于忞公也。司理黄公出考定宗派。一示于雪窦山中天童判之。详见直说中。兹不复赘。第黄公示中云。密云寄我雪峰广录一册。舟中无事。展玩终篇。及读至雪峰玄沙答闽王一段因缘内称。山僧自从先德山石头以来。传此秘密法门。然后信传灯之有据也。天皇果为马祀之子。则雪峰何不径称先德山马祖以来。反称先德山石头以来耶。天童於此处未以深辩。愚谓雪峰嗣德山。而及於石头者。盖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于洞山之法。亦曾染指。而洞山之祖为石头。因而及之。见得传此法门不止于本宗本师耳。一时泛论之见。原非叙述法派。何得即认为石头之裔耶。且取信当从其众者。又何可以石头二字。而扫抹诸家之文献耶。但此等援引剖分。尚在法派上辩明。端以事述为证据。不知法派之分全繇於宗旨。盖五家门庭。施设不同。各有师承。印其悟入。据悟入处。为人提掇。是为宗旨所在。虽流传之久。不相混滥也。凡若此者。姑不他引。即以雪峰论之。峰在洞山作饭头。偶淘米次。山问云。淘沙去米。淘米去沙。峰云沙米一齐去。山云。大众吃个什么。峰遂覆却盆。山云。观子因缘不在此。当往德山。后雪峰果法嗣德山。繇此观之。岂非洞山与德山宗旨不同。故洞山指之参德山乎。即宗旨之不同。便见法系之攸异。又何疑焉。余观诸家议论。犹在事迹证据中。惟张无尽之言。最为深切。与余所引雪峰因缘有互相发明者。无尽与吕夏卿论宗门中事曰。石头得药山。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说宛转。且天皇道悟下。出个周金刚。呵风骂雨。虽佛祖不敢婴其锋。恐自天皇。或有差误。后得丘玄素符载二记。赍以遍示诸方曰。吾尝疑德山洞山。同出石头下。因甚垂手处。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记证之。朗然明白。方知吾择法验人之不谬耳。此则直从施设处勘出。不同明宗旨以正法派一言而定千古之疑。譬如世人子嗣有讹考核宗谱固可辨明。若一滴血则真伪立剖。无尽之言。可谓滴血而得其真者矣。
附录寂音尊者弹斥荐福古遥嗣云门偃
林间录云。古塔主去云门之世。无虑百年。而称其嗣。青华严未始识太阳。特以浮山远公之语故嗣之不疑。二老皆以传言行之自若。其於己甚重。於法甚轻。古之人於法重者。永嘉黄檗是也。永嘉因阅维摩。悟佛心宗。而往见六祖曰。吾欲定宗旨也。黄檗悟马祖之意。而嗣百丈。故百丈叹以为不及也。
僧宝传曰。古说法有三失。其一判三玄三要。为玄沙所立三句。其二罪巴陵之语。不识活句。其三分两种自己。不知圣人立言之难。文字禅题古塔主论玄要云。吾无以征其失。将撼临济起而使痛叱之乃快也。又题论两种自己云。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此三言者。又足见目谓得悟立言杜撰师承之不可已。而妄攀宗祖之不可为也。即古塔主厕名於传灯。自是修灯者。无寂音之卓识。故不能奋董狐之笔。以滥入之。为后人僭窃之口实。然虽厕名传灯。而终不免于种种之弹斥。法门纪纲。如此其肃。后人当以为鉴。又岂可从而效之哉(此段正名录检出僧宝传更多弹斥不具录)。
较正五灯严统姓氏
张端。字中柱。学士。山东人。 刘肇国。字阮仙。学士。湖广人。 刘子壮。字克猷。修撰。湖广人。 范正脉。字介子。编修。河南人。 宋杞。字小暹。检讨。北直籍湖广人。 石申。字仲生 北直籍湖广人。 范周。字端人。翰林。江南吴县人。 韦克振。字声玉。刺史。湖广黄冈人。 韦成贤。字念莪。左春坊。湖广黄冈人。 曹勋。字莪雪。戊辰会元。历任礼部侍郎。浙江嘉善。籍江南华亭人。 庄元祯。号兹虞。戊辰进士。官至陕西关西道右参政。江南华亭人。 杨廷鉴。号氷如。癸未状元。江南常州人。 宋之绳。号其武。癸未榜眼。江南栗阳人。 吴伟业。字骏公。辛未会元。榜眼历任官詹。江南太仓人。 陆庆衍。子椒颂。癸未进士。江南华亭人。 曹溶。字秋岳。太仆卿。浙江平湖人。 单恂。号专氷庚辰进士。江南华亭人。 洗荃。字贞蕤。壬辰探花编修。江南华亭人。 李愫。字素心。壬辰传胪礼部精膳司主事。江南华亭人。 张安豫。号森岳。杭嘉湖分守道。江南华亭人。 张安苞。号再庵。知县。江南华亭人。 周茂源。号釜臣。己丑进士。刑部清吏司郎中。江南华亭人。 王广心。字伊人。己丑进士。行人司行人。江南华亭人。 张安茂。号蓼匪。丁亥进士。工部主事。江南华亭人。 朱绍凤。号仪圣。己丑进士。知县。江南华亭人。 吴琨。号约叟 江南太仓人。 吴克孝。号鲁岗。嘉湖道江南太仓人。 孙逢吉。号念莪。封翁。江南太仓人。 胡周鼎。号卣臣。庚辰进士。刑科左给事中。江南太仓人。 孙以敬。号令修。丁丑进士。江南太仓人。 王时敏。号烟客。太仆卿。江南太仓人。 王挺。号周臣 江南太仓人。 钱埴。号令涛。孝廉。江南太仓人。 周昌晋。字衷玄。代巡。浙江鄞县人。 陈朝辅。字平若。代巡。浙江鄞县人。 姚应翀。字磊斋。代巡。浙江鄞县人。 史鼎。字尔铉。县令。江南栗阳人。 吴晋锡。号梓授。开府江南吴江人。 庞霦。号象六。知县。江南吴江人。 叶绍颙。号季若。按台。江南吴江人。 金之矿。号念庵。刺史。江南吴江人。 周灿。号光甫。按台。江南吴江人。 吴有涯。号茂申。按台。江南吴江人。 沈圣揆。号戒凡。学政。江南吴江人。 沈自南。号留侯。进士。江南吴江人。 周永言。号安仁。中书。江南吴江人。 周永肩。号安石。国学。江南吴江人。 蔡嘉明。字君初。光禄寺。江南华亭人。 朱万禧。字匏庵。明经。江南华亭人。 李恪。字臣共。明经。江南华亭人。 张文嘉。字仲嘉。文学。浙江钱塘人。 彭宾。字燕又。孝廉。江南华亭人。 蔡联璧。字子谷。文学。浙江海宁人。 陈章。字惠文。文学。江南华亭人。 董仁绪。字尔潜。文学。浙江海昌人。 陈麟起。字机来。文学。江南青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