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正宗赞

  眼闻。乃曰。只此一偈。可起吾宗。
  示众。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又曰。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丝毫参差。事无不通。理无不备。良由一切语言。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只贵如今一时验取。珍重。又曰。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始会天下太平。大王长寿。久立。
  僧问。古德道。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如何是登天不借梯。
  师曰。不遗丝发地。
  曰。如何是遍地无行路。
  师曰。适来向你道什么。
  问。法眼宝印。和尚亲传。未审今日一会。分付何人。
  师曰。冬冬鼓。一头打。两头鸣问。古者道。敲打虚空鸣壳壳。石人木人齐应诺。六月降雪落纷纷。此是如来大圆觉。如何是敲打虚空底师曰。昆仑儿着铁袴。打一棒行一步。
  曰。恁么则石人木人齐应诺。
  师曰。你还闻么。
  问。饮光持释迦丈六衣。在鸡足山待弥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千尺之身。应量恰好。只如释迦身长丈六。弥勒身长千尺。为复是身解短耶。衣解长耶。
  师曰。汝却会。明拂袖而出。
  师曰。小儿子。山僧若答汝话不得。当有因果。汝若不是。吾当见之。
  明归七日呕血。浮光和尚劝曰。汝速去忏悔明至方丈。悲泣曰。愿和尚慈悲。许某甲忏悔。
  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不曾教汝起倒。
  明又曰。若许某甲忏悔。终身给侍。
  师为出语曰。佛佛道齐。宛尔高低。释迦弥勒。如印印泥。
  有传天台教义寂者。乃螺溪是。屡言于师。曰。智者之教。年纪浸远。虑多散失。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师闻于王。遣使航海传写。备足而回。迄今盛行于世矣。
  赞曰。
  心法双忘  乾坤独步  登天不借梯  遍地无行路  机翻石火  烁破石头城  掌握龙泉  笑出龙归寺  天盖地载  苦龙牙迭将馊饭祭闲神  百匝千重  被疎山左搓芒绳缚鬼子  去来隐显明诸佛实相  要且颟顸  欠剩有无说般若真宗  不妨莽卤  是曹源一滴水  悟玄机将豌豆作真珠  指通玄满目山  起吾宗变甜瓜成苦瓠  祖师门下客  辨风幡带水拖泥  大王长寿人  外声色抛沙撒土  得法眼亲传宝印  鞔皮鼓两头鸣  应木人敲打虚空  昆仑儿着铁袴  念南岳天台教乘磨灭  往新罗国缮写归  论释迦弥勒身衣短长  令兴教僧呕血去
  诸方异唱。古今玄键。决择不留踪。不谬为一国之师。名喧寰宇。

  永明智觉禅师

  师讳延寿。嗣韶国师。余杭王氏子。自幼知敬佛乘。既冠。不茄荤酒。日惟一食。持法华七行俱下。感群羊跪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属翠岩参禅师迁止龙册。大阐玄化。师遂求出家。请于朝。文穆王从其志。礼参为师。执劳供众。身惟一布衲。
  后往天台天柱峰。九旬习定。有乌类斥鴳巢于衣褶中。暨谒国师。一见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谓师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雪窦。上堂。雪窦者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奇岩万仞。无立足处。汝等诸人向甚么处进步。
  僧问。雪窦一径。如何履践。
  曰。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冰。又偈曰。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景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入灵隐。为第一世。明年。请住永明。为第二世。
  僧问。如何是永明旨。
  曰。更添香着。
  曰。谢师指示。
  曰。且喜没交涉。有偈曰。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僧问。学人久在永明。为什么不会永明家风。
  曰。不会处会取。
  曰。不会处如何会。
  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
  师着宗镜录一百卷。播於海外。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礼。又遣僧三十六人问道。皆承印记。前后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净慈。塔于大慈山。
  赞曰。
  一出头来  风标逈别  弃华亭镇将  腰佩宝刀  依龙册老僧  身被布衲  诵法华七行俱下  感群羊跪听座隅  习大定三月方回  有斥鴳巢栖衣褶  天台得片言悟旨  念念幻缘空  乳峰指一路通玄  步步寒花结  迅瀑千寻不停纤粟  探水丈痕深  奇岩万仞逈绝跻攀  望崖心路绝  牛胎生象子  垂示太分明  碧海起红尘  家风重满泄  枕藜床唤回清梦  野客吟残半夜灯  倚蒲团坐断白云  孤猿叫落中岩月  着宗镜一百余卷  点铁成金  印高丽三十六僧  证龟作鳖
  潜行密用。佛眼亦难窥。真精进幢。慧日峰前亘百世。光明灿发。
  法眼至此三世。师虽印高丽三十六僧。然传灯不载名字.机缘。兹不及赘。

  正宗赞终

  小师 居泾 焚香拜手稽首谨书于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