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重编诸天传
重编诸天传
摩竭提国西南隅 去尼连河十里余 有菩提树甚高耸 上有天神於此居 既乃守护令坚固 立名因此着经书 此即如来成道处 至今垂阴尚扶疎 佛始将往於其下 诸天缯盖预高舒 树神别名等增益 曾告流水乃其初 应当随名以定实 枯池速救十千鱼 故今天子蒙授记 信知因行果应如 金光明会对扬处 经文四品委谈诸 常发誓愿乐见佛 观一切性皆空虚 我佛即从三昧起 善哉快说以称誉 因果互严於佛化 端知真是大权欤
鬼子母天传
显正论云。鬼子母。父名欢喜。夫名圆满具足药叉。姊名炙匿。妹名摩尼钵。鬼子母生一千子。在阎浮提最小者名爱奴。偏所怜惜。常食人子。佛为化彼。将爱奴钵下藏之。母於天上人间觅之不得。佛遂化之。令僧施食与之。鬼子母经云。有一千子。皆为鬼王。一王统数万鬼众。五百在天上娆诸天。五百在世上娆帝王人民。或自称林木神水神地神船车宅舍。昼夜梦寐。恐怖作怪。佛为受五戒。得须陀洹。白佛言。我欲止佛精舍旁。呼千子。凡天上人间无子息者。我当与之。姊名炙匿主人产。妹名浮陀罗尼钵。主天上人间鬼。四海船车治生财产。陀罗尼集云。鬼子母。夫名德叉迦。大儿名唯奢叉。次儿名散脂大将。小儿名摩尼跋陀。女名功德天。寄归传云。西方诸寺画天母抱一儿於膝。乃四天王之众有疾病无儿膝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其名号也。或云诃利帝母。光明中连称诃利帝南鬼子母等。及五百神。百录云。诃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眷属。今古多疑为二神。故多不同。今准孔雀经云。散脂迦大将。诃利帝母。及五百子。则知只一神也。又诃利帝母真言法云。画作天女像。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缨络。坐宝台上。垂下两足。於足两边画二孩子。傍其台立。於一膝上各坐一孩子。又在怀中抱一孩子。於右手中持吉祥果。又其中自云。我本药叉女。如来授我三归依。其画像法与前寄归传文亦大同。是知止是一天。主人间男女。而鬼主母由授归戒。故旁为呼千子。同依佛宇。不恼天人。赞曰(有咒曰。唵弩弩莽哩迦呬帝娑婆诃)。
诃利帝南鬼子母 四王所统为药叉 父名欢喜居凡地 夫乃圆满德叉迦 亲生千子阎浮果 半居人世半天魔 女功德天吉祥者 长男立字号唯奢 妹名浮陀摩尼钵 主领财产及舡车 小儿爱奴偏护惜 或号之为尼跋陀 由兹鬼众数无量 食人男女日偏多 我佛化之以方便 取子琉璃钵覆遮 徧往四天无觅处 却来佛所愿回邪 既授三归持不杀 令僧施食饱河沙 旁招千子咸兴善 却依佛宇护禅那 人有新产令无害 求男女者裔其家 此实一切鬼之母 敢因法会荐香花
摩利支天传
梵语摩利支。或云大摩利支。此翻阳炎。由此天不可见。不可捉。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如阳炎故也。旧译有摩利支天经一卷。大宋新译有大摩里支菩萨经七卷。广略虽不同。而言此天神用不异。新译文云。佛言有菩萨名摩里支。恒行日月。不能得见。亦不能捉。不能禁缚。火不能烧。水不能漂。离诸怖畏。无敢轻慢。诸恶怨家皆不得便。我昔知彼名号。亦不能见其菩萨身相。乃黄金色。作童女相。挂青天衣。手执莲华。顶戴宝塔。坐无忧树下。孔雀经云。摩利支药叉。罗摩脚磋住。金光明鬼神品云。睒摩利子。皆梵音楚夏也。其经中新译七卷之者。广出诸咒。能令有情隐身於路。或水火王难盗贼军阵皆可隐身。令不得便。诸咒之中有六字最上心真言。曰。唵(引)摩(引)里支(引)娑缚(二合)贺。此真言印。二字合掌。十指微曲。如华开敷。却二大指。屈捻二中指。如拳相。结跏趺坐。安印相於脐轮上下。若求最胜上法而得用之。若中下事。不许用之。速能成就。别明成就法。令行人想彼菩萨。坐金色猪身上。着白衣。顶戴宝塔。左手执无忧树枝。复有群猪围绕。作此观已。若速出道路。如有贼等大难。以手执自身衣服。念心真言七徧加持衣角。复结彼衣角。冤贼等难不能侵害。又有大摩里支降伏冤兵之法。文广不录。复有观想法。想菩萨身作忿怒。有三面。面有三目。一作猪面。利牙外出。舌如闪电。为大恶相。身出炎焰。偏袒青衣。身黄金色。种种庄严。臂有其八。右手持金刚杵。金刚钩。左手持弓。右无忧树枝羂索。顶戴宝塔。立月轮内。右足如舞蹈势。左足蹈冤家。经中八臂执捉不同。或云左手持弓索无忧树枝及线。右手执金刚杵箭。其三面者。正面作黄金色微笑。左面黑色出舌颦眉。作大丑恶相令人怕怖。右面如同秋月圆满清净。然此等皆有所谓而对治之耳。此经七卷之文乃 宋朝大宗皇帝时西天译经三藏大息灾所译。印咒坛场。文其周备。 大宗皇帝御制圣教序以冠其首。故祈福之处参入天位。然印本旧译。经后附入感应。乃相州有人夜梦群猪绕一车。车中尽是文字。一鬼牵其车。因问其鬼。鬼曰。此乃合杀戮兵戈之籍。其人看之。尽录人之姓名。遂问曰。有名字如何得免。鬼曰。有大摩利支天经。若能诵之。并称天名。可得免也。及觉遂请其经。及日持圣号。不数月果有兵危。而得免之。若尔则不思议力诚可依凭。得不崇心以祈求安兵革者乎。赞曰。
有天号曰摩利支 行日月前谁见之 水火兵难及恐怖 一切冤魔难执持 身相乃作黄金色 颜如童子挂青衣 顶戴宝塔或端坐 手执无忧花树枝 或执莲华或八臂 前后围绕乃群猪 或执弓箭金刚杵 钩索等物示灵仪 或复正面金光聚 或如满月或颦眉 现以三面面三目 种种威容各对治 咒法观想令成就 冤魔销散免灾危 由我皇朝经再译 徧令佛宇建灵祠 每有感通垂化迹 持名诵咒伏慈威
或添作二十位者。更足成日月天子等四位。
日宫天子传
梵语须梨耶。此云日。说文曰。日者实也。太阳之精。上腾为日。中有金乌。下有大龙辅之。天文曰。日者阳星之宗。张衡志云。日天之精也。金精火珠所成。能热能照。大威德经云。亦名百光炽盛。无上圆形。普化令喜。胜意不瞋。无畏破暗。约有百名。若华严中日天子众号无量。今准法华云。日宫宝光天子也。十二游经云。成劫之时。人食香稻。黑暗便生。西方阿弥陀佛令宝应声吉祥二菩萨造其日月。开人眼目。异相云。日月天子白佛言。当作何业为日月天。佛言。由四缘故。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持行。三奉持戒法不犯威仪。四然灯供佛。次修十善不杀等行。得生其中。俱舍云。日齐须弥山半。去地五十一踰缮那。阿含云。日天子城郭纵横五十一由旬。楼炭经云。日宫城郭方正二千四十里。缨络经云。日宫殿七重。相去各七由旬。墙高十二由旬。有其千门。皆百宝所成。异相云。城方一百四十里。高四十里。光射人目。见之若圆。五风运持。不令停住。长阿含经云。日天宫殿高十六由旬。周匝栏楯。行时百千诸天神导引也。前之所说。或有不同。由城有内外见有小大。故见差别。楼炭经云。日天寿量与四天王同。右绕书云。天轮左转。日月右旋。其日乃自西南东北而行。由日行迟而天轮速。故带而转遂。令人间谓日自东南西北而转。智度论云。右绕者自东至南。自南至西。自西至北。自北至东。日月星辰围绕须弥亦复如是。因本经云。日天宫殿绕须弥山半。常行不息。南阎浮提日正中时。东弗婆提日则始没。西瞿耶尼日将出时。北郁单越正当夜半。六月北行渐移向北。每日六俱卢舍。六月南行亦渐移向南。每日六俱卢舍(一俱卢舍乃六里也)。在阎浮提最极南垂。他形狭近。日过速疾於冬分时。昼短夜长。六月过已。渐向北行。每一日中移六俱卢舍。故在阎浮提洲处中而行。北宽行久。所以昼长夜短。因本经云。须弥山外有佉提罗伽山等山。日天宫殿六月(此传言。六月以六月阴。六月阳。如庄子六月息者也。非谓定指季夏六月)之中向北道行。照触彼山。令生熟故。又须弥山佉提罗伽山。二山之间有须弥留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日天宫殿六月之中向南行时。照触彼海。令寒冷故。因本经云。日天子身光照阎浮檀。辇辇光照。宫殿光明相接。而有一千光明。五百傍照。五百下照其宫殿也。以天金及颇梨合成。起世经云。有五种故。障其光明而暗。谓烟云尘雾修罗手障。楞严经云。恶业众生同分妄见。遂见薄蚀。金光明中。由其国王专行暴恶。不修善事。故二日并现。或日月薄蚀。日月无光也。汉天文志云。日蚀。君王当修德也。夫日轮升天。六合皆照。则光明破暗。洎成熟万物。功实大矣。乃日天子之赐。得不兴供於法会焉。赞曰。
日之炎体太阳精 宝光天子御宫城 或号炽盛及胜意 如是共有百种名 由人成劫食香稻 遂即能令黑暗生 无量寿佛遣侍者 菩萨名为宝应声 来造日轮破长夜 遂得眼目开昏盲 其城高广千门启 一一无非七宝成 由光照辇及宫殿 两处交接映光晶 所以明曜射人目 世间皆谓是圆形 昼夜周行四洲上 五风运持不暂停 六月南行六月北 遂令寒暑有相倾 昼夜短长宽狭异 或时薄蚀有亏盈 大哉照世光明主 愿临法会赴虔诚
月宫天子传
梵语婆奴。此翻光者。又翻月也。释名云。月者阙也。太阴之精。阴星之宗。张衡云。水之精也。大威德经云。金脂星主光者。空主宿王等。凡五百名。华严中月天子无量。今依法华云。月宫明月天子。成劫之时。人食香稻。黑暗便生。吉祥菩萨造月轮以照夜。其修因寿量并同日光天子也。其去地也。俱舍论云五十踰缮那。阿含云月天子城郭纵广五十由旬。阿含云。月宫城郭广长一千九百六十里。俱舍云玻胝迦宝为体。水珠所助。能照能冷。周一百五十由旬。立世阿毗昙云。日月相去四万八千八十由旬。日行疾三由旬。白月初日在前。黑月初日在后。缨络经云。以五风运持不令停住。起世经云。月圆阙者有三义故。一背相转。由月天以天银及琉璃合成。宫殿背相而转渐圆者。白银见故。渐阙者琉璃面转故。二青衣天所覆光。三日光影覆。即日月相望及合璧而晦。因本经云。以何因缘月宫有影。此大洲中阎浮提树高大。影现月轮。以此有影。莲华经云。此树有鸡王。以栖其上。彼鸣则天下鸡皆鸣。法苑中云。婆罗痆斯国有三兽塔。是如来修行时烧身之处。劫初有狐兔猿相悦为友。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乃化作一老夫。安慰三兽。乃曰。今正饥乏。何以馈食。狐取鲜鲤。猿采果实。唯兔空回。兔令猿狐聚薪以火藏内。遂俟火炽投身火中。以身愿充一餐。老夫复帝释身。感其心。故寄之月轮。传乎后世。咸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汉纪云。月行之道。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东从青道。立秋秋分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青赤出阳道。白黑出阴道。若夏月失节度而妄行。出阳道则旱。出阴道则水。楞严经晕适背玦负耳虹蜺。种种恶相。净觉解云。此皆日月边之恶气也。汉天文志云。日月薄蚀。怪云变气。皆阴阳之精。本在地而上应於天者也。政失於此而变见於彼。犹影之象形。响之应声。又云。月者刑也。月食修刑。是以说文凡祸福等字画从示二。乃古文上字也。小者古文作川。即日月星辰三光也。天欲令人悔过。必於三光以垂象。下示於人。令其知过必改也。是知月光阴滋万物。夜发光明。功次於日光者焉。赞曰。
太阴之精号明月 天子居于白银宫 成劫时人食香稻 黑暗便生皆昏蒙 吉祥菩萨之所化 月轮於是乘五风 玻胝迦宝水珠体 能照能冷成阴功 去地五十缮那许 修因寿量与日同 右绕须弥常不息 与日迟速咸住空 圆阙由于城面转 青衣天覆及曈朦 阎浮提树光影现 上有天鸡鸣其中 佛作兔时曾结友 猿狐异类交情通 帝释试之观大器 各持所食共来供 唯有兔时无物至 自投入火以身充 帝释感彼希有事 月中寄迹传无穷 万物赖月滋永夜 宜尊宝像启修崇
娑竭龙王传
大集等经中云。娑竭罗。大云请雨经及光明经曰。婆伽罗王。须弥藏等经曰。婆难陀。孔雀经云。娑薛罗。乃梵音楚夏。此云咸海。华严疏梵语三慕达啰。此云龙王。即大咸海之中龙王也。须弥藏经云。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主。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主。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主。婆楼那龙王为一切鱼龙主。摩那苏婆帝龙王为一切虾蟇龙主。又孔雀经列一百七十七龙王。今娑竭罗当第七位。居大海龙王之次。大云经列百七十余龙王。当第三位。今所以独供娑竭罗者。一是蛇龙之主。为龙本类故。二是大权之中。每对佛弘护故。三佛之法宝在其宫故。四自唐已来徧灵应故。由集要云。蛇龙乃其本类。余皆旁类也。故知为五龙之主耳。又如海龙王经.法华.华严.大集偏称此位。故知大权弘护力胜。又如龙树入其宫。见法堂无量。法华中文殊师利所化八岁龙女。即娑竭罗王之女。大集亦云娑竭罗龙王有子。名青莲华。面身相端正等。处胎经云。吾於海中与龙说法。无数龙神龙子得道。吾留金色全身舍利百三十枚令供养之。故知佛之法宝在其宫中。又帝心尊者北塔铭云。唐大宗朝大旱。诸处祈祷无感。遂遣中使命顺和尚祈雨。顺令中使往抱腹山草庵中。有老僧着木履行道。可云终南山杜顺和尚伸意。天久不雨。愿降甘泽。使至果如其言。即述前语。老僧乃云。大凡降雨。须天符牒。今虽无天符。顺和尚有旨。则如天符牒无异。汝可速回。使回至都。雨即随至。太宗遣使往谢。顺问老僧何人。顺乃云龙王也。遂遣使抱腹山。传宣使至。止见草木深林。初无草庵。遂赐顺为帝心禅师焉。大凡诸龙业报不一。如熏闻记说龙有四种。一守护天宫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三蛇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主轮王及福德人藏。净名疏云。龙是畜生道。正报似蛇。依报七宝宫殿。与天无异。亦能变形。为端正人。通胎卵湿化四种生。寿一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寿尽为金翅之鸟所食。僧护经云。龙有五法不能隐身。一者生时。二者死时。三者睡时。四者瞋时。五者交时。迦叶诘难陀经云。龙有三苦。一者虽食百味饮。入口即化为虾蟇。二婇女端正。欲为夫归。二蛇相交。三背道布鳞。沙石生其中。痛乃连心。僧祇律云一。日之中三过皮肉落热沙薄身。海龙王经云。昔在人中作大福田。受天福故。神受自在。不持斋戒。受恶报身。金翅鸟日食五百水龙。一龙王能受八戒。则免斯害。具如菩萨处胎经说。又若得袈裟一片一缕安於身上。亦可得免。僧祇律云。往因布施。今日奉养。同天神力。广大龙宫。饮食有能尽寿销者。有二十年销者。有七年销者。今娑竭罗龙王乃大权菩萨现此龙身。故华严说位皆十地。住不思议解脱。欲降雨时。三日之中先布密云。所降之雨不从口出。不从身出。端坐深宫。举念之时其雨普洽。竖亘六天。横徧四域。以时雨[雨/汪]无所夭害。位居十地。迹示龙身。护法护民。其利博矣。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