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观音慈林集
观音慈林集
续藏经 观音慈林集
清 弘赞辑
观音慈林集目录
上卷 诸经
观音普门品玄义 悲华经 观音势至授记经 大悲陀罗尼经 观音普门品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华严经 无量寿经 十一面神咒经 庄严宝王经 请观音经
中卷 感应
大商主 孤山灵像 清辩论师 作光王 求那三藏 尊称三藏 法密三藏 不空三藏 无畏三藏 释慧虔 竺法纯 释法桥 释道舟 释法义 释开达 郭宣之 潘道秀 栾 苟 释法智 子 敖 孙道德 刘度平 窦 传 竺长舒 吕 竦 徐 荣 张 崇 昙无竭 尼明感 尼令宗 盖 护 张 畅 裴安起 徐 义 毕 览 释僧苞 释道汪 释道洪 释道冏 邵 信 张 兴 王 琰 伏万寿 顾 迈 释慧和 韩 徽 彭子乔 邢怀明 王 球 卞悦之 竺慧庆 尼僧端 尼玄藻 释法显 释昙颕 王玄谟 释超达 释僧明 释道泰 释法力 道 集 法禅等 孙敬德(梅挚妻) 释僧朗 释法林 宝志大士 释道融 释慧简(刘霁) 释僧实 释洪满 释慧恭
下卷 感应
释昙藏 释法常 释普明 释静之 释智勤 释法通 释智显 释元康 三藏玄奘 释知玄 文 宗 僧伽菩萨 岸禅师 释法朗 释僧衒 释怀玉 释神智 董 雄 徐善才 释慈藏 释自觉 释僧忍 释慧日 吴蛮卒 欧阳粲 许 俨 释道翊 释智觉 慧 锷 岑文本 释义寂 释宗渊 释继忠 王 古 释彦伦 释慧才 边知白 大士签 张 抗 王氏女 释遵式 释古鼎 释契嵩 张孝纯 翟 楫 许知可 包 凭 周世亨 杨 亮 林 翁 千手眼赞 礼观音文 仁 宗 英 宗 曾公亮 孝 宗 理 宗 真海秀 释蒙润 释真净 释弘济 释会常 释元长 文帝赞 鱼篮赞 刘名贤 释显示 释宝金 释愿登 释梦窗 尼成静 释智嵩 张明达 潘国章 黄可明 刘藟叔 邵以贞 尼等龄 黄扩生 何隆将 麦传晟(连峰) 彭一乘 邓承诏
观音慈林集记
观音慈林集目录(终)
观音慈林集卷上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编
上篇 诸经
观音普门品玄义(天台智者大师作)
夫法界圆融。像无所像。真如清净。化无所化。虽像无所像。无所而不像。化无所化。无所而不化。故无在无不在。化应九道之身。处有不永。寂入不二之旨。是以三业致请。蒙脱苦涯(三业谓身.口.意。事如请观音经所明)。四弘为誓。使沾上乐(一誓度众生。二誓断烦恼。三誓学法门。四誓成大道)。故娑婆世界受无畏之名(梵语娑婆。华言忍土。谓此众生忍受三毒.种种诸苦。不求解脱)。宝藏佛所。禀观音之目。已成种觉。号正法明(种。即种智。唯佛乃具。详如下释)。次当补处。称为普光功德(补处。犹储君之义也)。其本迹若此。宁可测知。方便随缘。趣举一名耳。今言观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耶娑婆吉低输。此言观世音(梵语婆卢枳底。华言观世。湿伐罗。华言自在。或言摄伐多。华言音。然梵本自有二种。故有两名。古译为观世光)。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万像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此即境智双举。能所合标也。
(清凉云。观即能观。世是所观。若云音者。亦通所观。即所救机。若云自在。乃属能化之用。孤山曰。法华云。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则音在他机也。楞严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此则音属自行也。应知因中自行。果上化他。二意兼备。两经所说。各举一边耳。交光云。观字随俗虽作平声。理实应是去声。良以纳声为闻。达理为观。特取达理。故於音声不言闻。而言观也。又所达之理。非音声中理。乃耳根中性理也。然必托音声。方彰闻性。故又不言观耳根。而惟称观世音也。更须当知利他.自利虽别。而能之法同彰耳根。殊胜无二矣。温陵曰。观音者。观世言音。圆悟圆应之号也。於音言观者。以观智照之。不以耳识闻之也。此二师皆依楞严释。故与天台释法华略殊也。)
悲华经
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恒河在中天竺。广四十里。沙细如面。故佛以此为数。阿僧祇。华言无数)。此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时宝藏如来出现於世。王有千子。长名不眴。次名尼摩。有大臣名曰宝海。即宝藏如来之父。宝海大臣劝王及千子。并诸眷属.无量人天。发菩提心。今各於十方界。成等正觉。其宝海大臣者。即今释迦如来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是姓也。号牟尼。华言寂默)。时王与千子供养如来。从佛出家修道。佛与王改字为无量清净。复与授记。於西方安乐世界作佛。号曰无量寿(安乐。即极乐。梵语阿弥陀。此言无量寿)。
时太子不眴白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菩提。华言佛道)。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世尊。我今复为众生故。发上胜愿。愿今转轮圣王。於安乐世界成佛。号无量寿。於无量劫作佛事已。入般涅盘。乃至法住时。我於其中修菩萨道。能作佛事。其正法於初夜灭。我即於后夜成等正觉。(谓佛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等正觉)。
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已能作大佛事。次无量寿佛成等正觉。号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本觉谓之如。始觉谓之来。本始不二。故曰如来。又云先佛得诸法如相来至佛道。今佛亦如先佛道来。佛者。觉也。乃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
第二太子。亦於宝藏佛前。发大誓愿。愿次观音成佛。国土庄严。一如观音无异。时佛即授记作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复告曰。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为得大势至。
时王千子。皆於佛前发愿行菩萨道。佛悉为之授记作佛。
(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世尊者。谓十号德备。天上.人间所共尊重故。菩萨者。梵音详言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以佛道而觉悟有情也。有情乃众生之别称也。)
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
佛告华德藏菩萨。乃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即今之极乐世界也)。其国有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是佛剎土。所有清净严饰之事。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滴大海水。其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有庄严之事。如一毛端水。金光师子游戏佛国。如大海水。声闻.菩萨差降。亦复如是。时彼如来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正法治世。多诸子息。国无女人。众生皆悉化生。净修梵行。禅悦为食。王於八万四千亿岁。奉事如来。不习余法。时佛为王演说无量法印。其王於园观中。入於三昧。王之左右。有二莲花。从地涌出。杂色庄严。香气芬馥。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宝意。二名宝上。王从定起。见二童子。共诣佛所。头面礼足。时二童子。同声以偈问佛。佛为说法。即发弘誓。不求声闻.缘觉。惟修无上菩提。於万亿劫。广度众生。誓取清净庄严世界。如金光师子游戏佛土。
华德藏。尔时威德王者。我身是也。时二童子。今观世音及得大势至菩萨是也。是二菩萨。於彼佛所。初发无上菩提心。华德藏。此恒河沙悉可知数。而此二大士。先供养佛。种诸善根。不可称计。
华德藏。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盘。般涅盘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度。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盘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如来。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华.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彼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於七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转号曰众宝普集庄严。自然七宝。众妙合成。所有庄严之事。比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土。胜於百千万亿兆载倍。乃至算数所不能及。其国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中。
彼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随其寿命(如幻三摩地经云。彼佛寿命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劫。正法住世六十俱胝劫)。得大势至菩萨亲近供养。至於涅盘。般涅盘后。奉持正法。乃至灭尽已。即於其国成等正觉。号曰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如彼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诸菩萨众。乃至法住。等无有异。
若善男子.女人。得闻过去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及未来普光.善住二如来名字之者。随彼聚落族氏之中。一切女人。皆转女身而成男子。四十亿劫中。皆於生死。转生当得清净出家。常得见佛闻法。承事僧伽。世世所生。具宿命智。及得总持.无碍辩才。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后文出如幻三摩地经。彼经译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为普明高显吉祥峰王如来。译善住功德宝王如来为善住功德宝峰王如来。悲华经译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善住珍宝山王如来。以西国言音文字。与此方不同。译人按其义译耳。随据一译。称之无过。俱胝。华言十万。那庾多。即那由他。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万劫。终有穷极者。此是佛化身也。为度众生故。应现世间。众生缘尽。佛示涅盘。如我释迦如来。降诞王宫。示同世寿。说法四十九年。满八十岁。众生缘尽。便般涅盘。若佛法身。则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是故一切诸佛皆具三身。所谓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也。梵语般涅盘。华言入圆寂。福.慧众德皆备。谓之圆。烦恼.业.报诸障永尽。谓之寂。又云大灭度。旧云不生不灭。阿耨多罗。华言无上。谓天上天下一切众生。无有上於佛者。又诸法之中。无有上於佛之涅盘法也。三藐三菩提。华言正等正觉。亦言正徧觉。谓说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徧。出生死梦。故言觉。又云正徧知。谓知一切法故。)
大悲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愍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於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登八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愿言。若我当来堪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我身。从此已后。复於无量佛所。重更得闻。亲承受持是咒。复生欢喜。便得超越无数劫微细生死。从是以往。常所诵持。未曾废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花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佛告阿难。此咒能大利益三界众生。若不过去久远已来广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此观世音自在菩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於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梵王.帝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音三昧经云。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为彼佛作苦行弟子。近世传观音是妙庄王第三公主。出家修行成道。宁不大谬。自招愆咎乎。虽云菩萨随类现身。而第三公主考之无据。决非所现。故正讹集云。观音香山卷中。称观音是妙庄王女。出家成道。而号观音。此讹也。观音过去古佛。三十二应。随类度生。或现女身耳。不是才以女身修成道也。彼妙庄王。既不标何代国王。又不说何方国土。虽劝导女人。不无小补。而世僧乃有信为修行妙典者。是以发之。)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圆行。能观一切音声。随向而答。应无不遍。所谓自在之业。普门示现。故曰普门品者。义类相从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是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七宝。入於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梵语罗剎。此云暴恶。亦云可畏。啖人鬼也。多住大海洲中。或住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