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林间录
林间录
断际禅师初行乞於雒京。吟添钵声。一妪出棘扉间曰。太无厌足生。断际曰。汝犹未施。反责无厌。何耶。妪笑。掩扉。断际异之。与语。多所发药。辞去。妪曰。可往南昌见马大师。断际至江西。而大师已化去。闻塔在石门。遂往礼塔。时大智禅师方结庐塔傍。因叙其远来之意。愿闻平昔得力言句。大智举一喝三日耳聋之语示之。断际吐舌大惊。相从甚久。暮年始移居新吴百丈山。考其时。妪死久矣。而大宋高僧传曰妪祝断际见百丈。非也。
云居佛印禅师曰。云门和尚说法如云。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我语。佗时定贩卖我去。今对机室中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所闻。随即书之。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中。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可叹也。
玄沙备禅师薪於山中。傍僧呼曰。和尚。看虎。玄沙见虎。顾僧曰。是你。灵润法师山行。野烧迅飞而来。同游者皆避之。润安步如常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火至而灭。严阳尊者单丁住山。蛇虎就手而食。归宗常公刈草。见蛇芟之。傍僧曰。久闻归宗。今日乃见一粗行沙门。常曰。你粗。我粗耶。吾闻亲近般若有四种验心。谓就事.就理.入就.事理出就。事理之外。宗门又有四藏锋之用。亲近以自治。藏锋之用以治物。
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如传灯录所载则曰。道悟得法於石头。所居寺曰天皇。婺州东阳人。姓张氏。年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披剃。年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受具。首谒径山国一禅师。服勤五年。大历中。抵锺陵谒马大师。经二夏。乃造石头。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寿六十。腊三十五。及观达观禅师所集五家宗派则曰。道悟嗣马祖。引唐丘玄素所撰碑文几千言。其略曰。师号道悟。渚宫人。姓崔氏。即子玉后胤也。年十五。於长沙寺礼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律德得尸罗。谒石头。扣寂二年无所契悟。乃入长安亲忠国师。三十四与侍者应真南还。谒马大师。大悟於言下。祝曰。他日莫离旧处。故复还渚宫。元和十三年戊戌岁四月初示疾。十三日归寂。寿八十二。腊六十三。考其传。正如两人。然玄素所载曰。有传法一人崇信。住澧州龙潭。南岳让禅师碑。唐闻人归登撰。列法孙数人于后。有道悟名。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径山。今妄以云门.临济二宗竞者。可发一笑。
草堂禅师笺要曰。心体灵知不昧。如一摩尼珠圆照空净。都无差别之相。以体明故。对物时能现一切色相。色自差而珠无变易。如珠现黑时。人以珠为黑者。非见珠也。离黑觅珠者。亦非见珠也。以明黑都无为珠者。亦非见珠也。马祖说法。即妄明真。正如以黑为珠。神秀说法。令妄尽方见觉性者。离妄求真。正如离黑觅珠。牛头说法。一切如梦。本来无事。真妄俱无。正如明黑都无为珠。独荷泽於空相处。指示知见。了了常知。正如正见珠体。不顾众色也。密以马祖之道如珠之黑。是大不然。即妄明真。方便语耳。略知教乘者皆了之。岂马祖应圣师远谶为震旦法主。出其门下者如南泉.百丈.大达.归宗之徒。皆博绿三藏。熟烂真妄之论。争服膺师尊之。而其道乃止於如珠之黑而已哉。又以牛头之道。一切如梦。真妄俱无者。是大不然。观其作心王铭曰。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纵横无照。最微最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一一皆治知见之病。而荷泽公然立知见。优劣可见。而谓其道如明黑都无为珠者。岂不重欺吾人哉。至如北秀之道。顿渐之理。三尺童子知之。所论当论其用心。秀公为黄梅上首。顿宗直指。纵曰机器不逮。然亦饫闻饱参矣。岂自甘为渐宗徒耶。盖祖道于时疑信半天下。不有渐。何以显顿哉。至於纷争者。皆两宗之徒。非秀心也。便谓其道止如是。恐非通论。吾闻大圣应世。成就法道。其权非一。有显权。有冥权。冥权即为异道。为非道。显权则为亲友。为知识。庸讵知秀公非冥权也哉。
唐僧复礼有法辩。当时流辈推尊之。作真妄偈。问天下学者曰。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清凉国师答曰。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能迷非所迷。安得长相似。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圭峰禅师答曰。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此是众生源。穷之出生死。又曰。人多谓真能生妄。故妄不穷尽。为决此理。重答前偈曰。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予味二老所答之辞。皆未副复礼问意。彼问真法本净。妄念何由而起。但曰迷真不觉。则孰不能答耶。因为明其意。作偈曰。真法本无性。随缘染净起。不了号无明。了之即佛智。无明全妄情。知觉全真理。当念绝古今。底处寻终始。本自离言诠。分别即生死。
云庵和尚尝曰。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如起信曰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着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者。为弘法太峻者言之也。圆觉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者。为求道不精进者言之也。虽然。为弟子者能不忘精进。则为师者不害於太峻。方今学者未能尽致敬之礼。而责以悭法则过矣。侍者进曰。然则三世如来法施之式。可得闻乎。曰。法华曰。於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此佛之遗意也。
达观颖禅师初出东吴。年才十六七。泊舟秦淮。宿奉先寺。时寺皆讲。人见其禅者。又少之。不为礼。颖让曰。佛记比丘。恶客比丘至者。法将灭。尔辈安为之耶。有答者曰。上人即主此。敬客未晚。颖笑曰。我顾未暇居此。然能易道行者。使饭十方僧。报佛恩耳。时内翰叶公清臣守金陵。颖袖书谒之。叶公曰。昨晚至此。何以知建寺始末之详如此乎。对曰。夜阅旧碑知之。因极言律居之弊。败伤风化。叶公大奇之。奉先缘是乃为禅林。吴中讲师多讥诸祖传法偈无译人。禅者与之辨。失其真。适足以重其谤。颖谕之曰。此达磨为二祖言者也。何须译人耶。如梁武初见之。即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进曰。对朕者谁。又曰。不识。使达磨不通方言。则何於是时便能尔耶。讲师不敢复有辞。其挫服魔外之气。无师自然之智发自妙龄。而遇事则应无所疑畏。天性则然。后为石门聪之嗣。首山嫡孙也。
涅盘经。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佛世尊有秘密藏。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观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又曰。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言语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语未了者。即秘密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故石头曰。乘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药山曰。更须自看。不得绝却言语。我今为汝说者个语显无语底。长庆曰。二十八代祖师皆说传心。且不说传语。且道心作么生传。若也无言启蒙。何名达者。云门曰。此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说。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着口耶。予每曰。衲子於此彻去。方知诸佛无法可说。而证言说法身。如何是言说法身。自答曰。断头船子下杨州。
王文公曰。佛与比丘辰巳间应供。名为斋者。与众生接。不可不斋。又以佛性故。等视众生。而以交神之道见之。故首楞严曰。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又曰。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谓之正受。异於无明所缘受。故圆觉曰。三昧正受。释者谓梵语三昧。此云正受。而宝积云三昧及正受。则此释非也。
曹溪大师将入涅盘。门人行瑫.超俗.法海等问。和尚法何所付。曹溪曰。付嘱者二十年外於此地弘扬。又问。谁人。答曰。若欲知者。大庾岭上以网取之。圭峰欲立荷泽为正传的付。乃文释之曰。岭者。高也。荷泽姓高。故密示之耳。欲抑让公为旁出。则曰。让。则曹溪门下旁出之泛徒。此类数可千余。呜呼。逐鹿者不见山。攫金者不见人。殆非虚言。方密公所见。唯荷泽故。诸师不问是非。例皆毁之。如大庾岭上以网取之之语。是大师末后全提妙旨。而輙以意求。让公僧中之王。而谓之泛徒。详味密公之意。可以发千载之一笑。
老安国师有言曰。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不住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显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若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曹溪大师云。风幡不动。是心动。修山主有偈曰。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暗却本来人。
有僧问晦堂老人曰。五祖前身。栽松道者。尝托周氏女而生。彼三缘不和合。何从而生耶。老人笑曰。汝闻树提伽生於火中。伊尹生於空桑乎。对曰。闻之。汝於彼二人乃不疑其生不由三缘。而独疑五祖耶。方今士大夫之留意宗乘者。皆以此为疑。及闻此语。莫不释然。予以谓老人所示。未欲极教乘之本意。第就其机。息狂情耳。马大师曰。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机宜。能破一切众生疑网。出离有无等缚。其斯之谓欤。
宗镜录。曰。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从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消其妄业报。答曰。但了无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一生成佛。又曰。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来秘密之教。又凡作业。悉是自心横计外法。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取境。境自不生。无法牵情。云何成业。予尝作偈释其旨曰。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维摩经曰入不思议境。如借座灯王。取饭香土。促演其日劫大小之相容。可以神会妙旨。至曰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极难解通。首楞严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见道者。妄尽觉明。自见空殒。可也。而下文乃又曰一切魔王见其宫殿无故坼裂。为难和会。古诸法师俱有注释。校其所论。未容无说。
临济大师建立四宾主。今徒阅其语。竟莫能分辨之。知之者。未必真。不知者。以为苟然。又有四喝。一喝如金刚王宝剑。一喝如踞地师子。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偈用。如踞地师子。探竿影草。后学往往不省其何等语。安能识其意耶。不过曰此古人一期建立之辞耳。何足问哉。然则临济之言遂为虚语也。今系其偈於此曰。金刚王剑觌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锋铓。踞地师子本无窠臼。顾伫之间即成渗漏。探竿影草莫入阴界。一点不来贼身自败。有时一喝不作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
予游长沙至鹿苑。见岑禅师画像。想见其为人。作岑大虫赞并序。曰。如来世尊语阿难曰。汝元不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龙胜菩萨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以佛祖之辩。谈心法之妙。其清净显露如掌中见物。无可疑者。而末世众生卒不明了者。盖其迷妄之极。非其所闻之习故也。禅师悯之。故於所习之境譬之曰。若心是生。则梦幻空华亦应是生。若身是生。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亦应是生。大哉言乎。与首楞严.中观论相终始也。禅师大寂之孙。南泉之子。赵州之兄。开法於长沙之鹿苑。当时衲子倔强如仰山者犹下之。而呼以为岑大虫云。为之赞曰。长沙大虫。声威甚重。独眠空林。百兽震恐。寂子儿痴。见不知畏。引手捋须。几缺其耳。大空小空。是虎是你。如备与觉。可撩其尾。嗟今衲子。眼如裴旻。但见其彪。安识虎真。我拜公像。非存非没。百尺竿头。行尘勃勃。
白云端禅师曰。天下丛林之兴。大智禅师力也。祖堂当设达磨初祖之像於其中。大智禅师像西向。开山尊宿像东向。得其宜也。不当止设开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云居佑禅师曰。吾观诸方长老。示灭必塔其骸。山川有限。而人死无穷。百千年之下。塔将无所容。於是於宏觉塔之东作卵塔。曰。凡住持者。自非生身不坏。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於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众僧化。皆藏骨石於此。谓之三塔。二大老识度高远。可为后世法。然孤论难持。犯众难成。卒必有赏音者。吾将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