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六道集
六道集
于阗国
○沙弥般若弥伽薄。坚持戒行。专诵华严。时忽有人合掌言。诸天请师。愿师闭目。俄至天上。天帝释跪而请曰。今方与修罗战。屡被摧衄。屈师诵华严经。望法力加被。师乘天辂。心念华严。以诸天众。对彼勍敌。修罗见之。忽然溃散。须臾。送归。身染天香。终身不灭(出华严感应录)。
清
广州
○南海县。麻奢乡。陈公孺。性怀耿侃。喜客无倦。不尚奢美。惟好俭朴。晚年归信法门。受持六斋。倐兴创立精舍之念。於康熙丙午年。舍宅后地。为宝象林。建瑞塔禅寺。诱诸子侄。而趣向佛乘。故令一方知崇三宝。远恶修善。实藉公焉。癸丑岁。公年六十有六。感微疾数旬。至五月初五日。使人扶游荔圃。以赏新荔。是夜寂然长逝矣。本寺僧众。即为之修礼忏法。时有沙弥藏一。自东安石驎庵来。执大殿香灯职。午饭毕。趺坐殿后。俟茶上供。而头忽垂至膝。同坐者。谓其瞌睡。以手触之不动。方知已绝。呼人共舁上床。移时乃苏。众诘之。一曰。初见前殿门外。有数金甲神人。雄伟勇耸。列跪门前。天人杂沓。窒塞虚空。幢旛宝盖。香华灯烛。乐音徧界。中有一人甚高大。极目望不至首。有二大旛。一题云娑罗树王佛。一题云越三界菩萨。有二天童。各执一小旛。一题云。妙喜世界。一题云极乐天幢。复有一旛。遣藏一执。云。送山主往化乐天。一执之出门。方至桥首。见二长老在后唤云。你未得去。藏一闻之。即便回也。化乐。是欲界第五天也。余惜公入法门日浅。未知出世大道。由福报故。生化乐天。不然。即生第四兜率天。亲承弥勒大士。闻深妙法。与给孤长者。把臂同游龙华三会。证无生忍。宁不快哉(宝象林释慧弓绿○龙华。谓弥勒佛。当来坐於龙花树下。成等正觉。三会说法度人。故也。妙喜。是东方阿閦毗佛世界。极乐。是西方阿弥陀佛世界。阿閦毗。此云不动。阿弥陀此云无量寿。若据旛。则公当随生一佛世界。或其人采语不真。亦未可知。以化乐。极乐。音相近也。若人诚心绘塑佛像。即生妙喜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即生极乐世界。按上五旛。俱是接引徃生者。故有佛菩萨圣号。然造旛之法。须知有能严。所严。能严者。旛即供具。庄严供养於所供佛塔。或诸佛菩萨。不应安佛菩萨尊像。当作禽兽形。或书赞颂偈词。其所严者。是所敬之尊。乃书佛菩萨圣号。即以香华灯烛。种种果食百珍。而供养之。按诸经律。令造旛者。皆是能严之旛。如昔给孤长者。既作塔已。欲以旛旗。并杂绘彩。而为供养。佛言。应作。彼不解旛式。佛言。听作师子旛。犎牛旛。金趐鸟旛。及龙旛等。於上画作彼之形像。又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临终之时。若已命过。於其亡日。造作黄旛。悬着剎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旛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旛随风转。破碎都尽。成於微尘。旛一转时。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然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
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自见中阴相。行恶业者。见三恶受苦。或见阎罗持诸兵仗。囚执将去。或闻苦声。若行善者。见诸天宫殿。妓女庄严。游戏快乐。如是等胜事。故永明寿禅师云。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剎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受质。皆是等伦之果也。
六道集卷一
音释
帝释
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谓能为三十三天之主。昔为人时。姓憍尸迦。建立迦叶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共生忉利天。帝释为主。总名三十三天也。
身口七善业
身不杀盗邪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十恶业十善业
十恶者。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痴。不作是事。名为十善。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於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於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故也。
埏埴
上音膻。和土也。下音实。黏土也。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即打瓦也。
帢
音掐。帽也。
窘
群字上声。困也。
辘轳
上音六。下音卢。井上汲水圆转木也。
鄗
豪上声。邑名。在常山。汉光武。分鄗字为高邑。
舁
音于。对举也。
由旬
有三别。大者六十里。中者四十里。下者三十里。
八万四千
问曰。教中常言八万四千。何耶。答曰。此其大数也。亦人身中有八万四千毛孔。心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对治之。问。又常言七七之期。何耶。答。人在胎时。七七日。形具五体死时。极至七七日。必定托生也。余如后释。
小品般若
十卷。
大品般若
三十卷。
犎
音风。牛名。出罽宾国。形如槖驼。脊上高隆。
二十五有
一四州。东西南北。二四恶趣。修罗。鬼。畜。地狱。三六欲天。四梵天王。五无想天。六五那含天。七四禅天。八四空天。然此二十五有。总在六道中。有生有死也。梵王。无想。那含。总在四禅天。由外道谓梵王。为生万物之主。谓无想以无心为涅盘。五那含为真解脱。故此别立其名也。
八部
一诸天。二龙众。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四众
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俱受五戒者。
谴谪
上音牵去声。下音窄。责罚。
法喜禅悦食
以爱乐大法。得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不嗜世味。常持正念。是为法喜食。由得禅定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正念现前。心生喜乐不贪世味。是为禅悦食。
郗
音希○昔陈针。是智者大师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参军。年四十。仙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师令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后十五年。当生於此。果后见针。惊问曰。君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武帝为郗氏礼忏。尚生忉利。而针躬修忏法。岂不天堂预置乎。
十二缘生
亦名缘起。亦名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名三世因果。循环之法也。无明行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名现在果。爱取有三。名现在因。生老死二。名未来果。详如余处。
六道集卷二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
人道
梵语。那罗摩纳。此云人。人者忍也。谓於世间违顺之境。情能安忍故也。立世论云。何故名人道。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慧业所生。又由先造作增长中品身语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人趣。又多憍慢。故名人。於五趣中。憍慢多者。无如人也。又能寂静意。故名人。於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也。然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今人身已得。复闻正法。不闻正法。便缠世见。宁知三世六趣轮回。修人天因。造涅盘道。且光阴迅速。如白驹过隙。不谋早修。更待何时。转息即是来世。奚定生方。善因未建。恶果斯彰。一失人身。非论劫数。故付法藏经云。人身不坚。腐败危脆。犹如聚沫。须臾变灭。无常既至。谁有存者。口气不来。青肿臭烂。发毛爪齿。狼籍在地。故知人身惟苦无常。复有愚智贫富贵贱。种种不等。悉由前生所造善恶之业不同。故其果报非一。而所居处。亦复各异。是有四大州。及八中州。诸余小州之途分。然皆不免三灾八苦。智者观之。理应生厌。速求解脱。原其始也。爰此世界初成。大地为一海水。由风鼓激。和合一类。犹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结生。其海水后渐成於地。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时彼色界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来下。性多轻躁。以指尝其地味。如是转三。得其甜美。食之不已。渐生粗肥。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后有黑风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须弥边。安日道中。绕须弥山。照四天下。时诸人辈。见出则欢。见入则惧。自兹以后。昼夜晦朔。春秋岁数。终而复始。劫初成时。诸天来下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飞行。无有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食地味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泽。遂生胜负。因缘胜负。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恼。又生地皮。状如薄饼。地皮又灭。又生地肤。地肤灭故。又生自然地肥。地肥不生。便生两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葡萄不生。便生粇米。不种自生。无有糠秽。长於四指。旦暮收刈。苗即随生。至旦暮时。米便成熟。虽复数取。而无异状。以此充食。长寿而住。时彼众生。由段食故。滓秽在身。为欲蠲除。便成二道。遂有男女根生。便生染着。故相亲近。因造非法。诸余众生。见此事时。竞以粪扫土石。而弃掷之。不共同居。摈於众外。今时出嫁。以金银麻豆共掷。皆由昔日粪土弃掷之原本。由彼时人。驱摈出故。乐行恶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为最初营立家宅。便有家室。时诸众生。若日暮时。若日朝时。由饥取稻。每日充足。不令余残。有一众生。为慵懒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将暮时稻来。至暮时。有一同伴。唤共取稻。此人报曰。汝自取去。我旦来取稻。已兼两时粮讫。时彼同伴。闻斯语已。心便赞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时。兼二日粮来。如是彼此。递相效学。取二日。三日。七日。乃至半月。一月稻来。渐渐倍於前数。由此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诸糠秽。一刈之时。更不再生。设生之时。其实渐恶。於是诸人竞来收采。以贪心积聚故。糠秽转盛。其稻无力。收采不生。或有遗余。诸人见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便各各分之。因此义故。世间田地。始为耕种。遂立疆畔。时一众生。虽自有田。私盗他谷。再三不休。遂推往众中。陈说其事。彼反嫌言。为少稻故。对众辱我。由此缘故。大众共集。递相告曰。不知二人。是谁有罪。我等意欲众中。拣一众生。颜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达。立为田主。有过者治罚。无过者养育。我等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尔时众中。拣得一具足德人。即立为地主。彼即如法治罚。养育人众。既众立为地主。由此因缘。世间有剎帝利王种也。时有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惟。时彼入山。树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守道居贞。洁白其操。因是称为婆罗门。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迁居逐利。以自营生。因是世间。故有毗舍之种。(商贾也)又彼众生中。肆力田陇。习诸杂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农人也)由此因缘。故有四姓。而剎利为先。长寿共住。岁数无量。减至八万四千岁时。人身长八丈。过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人高一尺。复过百年。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减增。名一小劫。共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如是二十增减。名一中劫。共计有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然八劫已过。今当第九减劫。人寿当六七十岁间。人高六七尺。(当周尺也)如是住满二十小劫。则坏劫时至矣。初火灾。次水灾。三风灾。如是坏经二十小劫。山河大地。须弥铁围。尽皆碎末。又空空经二十小劫。乃入成劫。复经二十劫。方得成立。如是周而复始。运运无穷焉(光音天。乃色界二禅天也。人从梵天降下。故其语是梵语。书是梵书。自后人随地转。语音各异。今惟天竺存焉。婆罗门。此云净行。犹此方儒者也)。
宋。静斋学士刘谧三教平心论曰。张横渠。不信轮回之说。谓佛言有识之死。受生轮回。为未之思。此即庄子息我。以死之见也。意谓死则休息。更无余事矣。殊不知生死无际。轮回不息。四生六道。随业受报。而谓之无轮回可乎。南史载梁武帝。梦眇目僧。执手炉入宫内。欲托生王宫。觉而后宫生子。绎幼即病目。医疗不效。竟眇一目。是为元帝。名臣言行录载范祖禹将生。其母梦一伟丈夫。立於侧曰。我汉将军邓禹也。觉而产儿。遂名祖禹。以邓禹内行淳备。遂字之曰淳夫。以是证之。则儒家之书。固有轮回说矣。乃以释氏轮回之说为非。是何其不之察也。程明道。不信地狱之说。谓佛为下根者。设此伪教。怖令为善。此即小人以小恶为无伤之见也。意谓生作过恶。既死谁复穷治哉。殊不知天地神明。昭布森列。赏善罚恶。如影随形。而谓之无地狱可乎。名臣言行录载王荆公子名雱。所为不善。凡荆公悖理伤道之事。多出於雱。及雱死后。荆公彷佛见雱荷铁枷。立於门侧。於是舍所居之半山。为钟山寺。为修追冥福。以是证之。则儒家之书。固有地狱之说矣。乃谓释氏地狱之说为无有。何其未之思也。若曰。因果之说。不足信也。则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儒家固以因果教人也。岂谓教不足行。谓暴为无伤者。反为知道乎。若曰。斋洁之说不足取也。则不茹荤者。孔子以为祭祀之斋。致斋三日者。礼记以为清明之德。儒家固以斋洁教人也。岂垂肉为林。日食万钱者。反为美事乎。若曰杀生之戒非是。则成汤之祝网。赵简子之放生。皆是意也。齐宣不忍一牛。孟子谓之仁术。宋郊救诸蝼蚁。君子以为美谈。儒家曷尝不以护生为盛德之事哉。若曰饮酒之戒非是。则大禹之恶旨酒。光武之不饮酒。皆是意也。沈乱之酒。所以干先王之诛。醉而号呶。所以致宾筵之刺。儒家曷尝不以沉湎为招祸之本哉。若曰盗取之戒。非儒家之所尚。则伊尹所谓非其道也。非其义也。一介不以取诸人。东坡所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果何说也。若曰妄语之教。非儒家之所急。则司马温公。至诚之学。自不妄语始。又其作(资治)通鉴。谓秦孝公不废移木之赏。齐威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是果何意也。若曰。邪淫之戒为臆说。则美反正剌淫泆见於声诗之所咏。是儒家未尝纵人邪淫也。若曰。布施之说为狂言。则赐贫穷。赈乏绝。见戴礼之所记。是儒家未尝禁人布施也。若曰。死则永灭。不复有知。则系辞云。游魂为变。孝经云。以鬼享之。左传云。鬼犹求食。张睢阳云。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则是既死之后。固有见闻觉知之性也。若曰死虽有知。不复有罪。则书曰。天道福善祸淫。易曰。鬼神害盈福谦。左传曰。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庄子曰。为不善於幽闲之中也。鬼得而诛之。则是冥冥之中。固有赏善罚恶之事也。世有发奸擿伏如神者。固不致纵有罪。以长奸恶。况权衡予夺。真以神明司之乎。彼聪明正直。不可掩蔽也。不可欺罔也。不徇世人之私情。不畏阳间之权势也。则有罪者。何以逃刑哉。地狱之说。前既言之矣。至於死而变为畜生。见於儒家之所纪者非一。鲧为黄能。彭生为豕。载於左传。褒君为龙。载於史记。赵王如意为犬。载於前汉书。是中国未有佛教之前。纪载於儒书者如此。非释氏创为此说也。贾谊曰。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搏。化为异物兮。亦何足患。信斯言也。则知人有此身。不可以常保。背善趋恶。不免为异类。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今日乘肥衣锦。异时衔铁负鞍。今日操笔弄墨。他生戴角披毛。必然之理也。故佛以广大之心。示五乘之教。人乘者。教人持五戒。而常获人身。不堕於异类也。天乘者。教人修十善。而报得天身。不止於为人也。后之三乘者。教人由声闻。缘觉。以至於佛道。永断生死。常住不灭。证无上觉。还度众生也。天下之大道远理。孰有过於此者。世有大道远理。而懵然不知。方且恃其聪明。矜其声势。谤袭圣教。多积过愆。而自趋於恶道。其亦可哀也已。大抵人有此身。其生也甚难。其死也甚易。世尊握土。以示其徒。以为轮回於四生六道之中。得人身者。如手中之土。失人身。如大地之土。盖谓为善之时少。而谓为恶之时多。是以得人身时少。而失人身时多。则其生也。岂不甚难哉。可不竞竞业业。昼惊夕惕。为解脱之计乎。佛以解脱法门示天下。凡有血气心知之性者。皆可趋而入也。而惟根器不凡。智识超卓。得正知见。不堕邪解。能知之耳。李士谦曰。杜宇为鶗鸠。牛哀为虎。君子为鹄。小人为猿。黄母为鼋。宣武为鳖。邓艾为牛。徐伯为鱼。斯言皆出儒典。岂释教之所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