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杂传
- 佛法金汤编
佛法金汤编
诠。字秀硕。野之族子。尚情高逸。酷嗜坟典。【标】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本传)。
宗炳
炳。字少文。南阳人。【标】刘裕领荆州牧。辟为主簿。答曰。吾栖丘饮谷三十年矣。岂可於王门折腰为吏耶。乃入庐山筑室。专修净业。尝着明佛论(本传)。
孟顗
【标】顗。平昌人。事佛精恳。谢灵运谓顗曰。生天须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义熙中顗为会稽太守。初昙翼法师东游会稽。入秦望山。诵法华经越二十年。有女子身披彩服携筠笼。盛一白豕两根大蒜至师前曰。妾入山采薇。日已夕矣。豺狼当道。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师却之甚坚。女哀鸣不已。遂以草床居之。夜半号呼腹疼。告师按摩。以布裹锡杖遥为按之。翌日。女以彩服化祥云。豕化白象。蒜化双莲。凌云而上谓师曰。我普贤菩萨也。以汝不久当归我众。特来相试。观汝心中如水中月不可染污。既而天雨宝华地皆震动。乡人闻见莫不称叹。是日顗方晨起视事。忽见南方祥云光射庭际。隐然丝竹金石之音。访知普贤示化。遂以师道行闻於朝。勑建法华寺(今天衣寺)。师亡。漆真身留山中(统纪)。
陶潜
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大司马侃之曾孙。为彭泽令之官八十余日。乃解印去县。赋归去来辞。及宋受禅。居柴桑。常往来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以行。时远法师与诸贤结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标】尝着搜神录。多载佛之灵验(本传)。
罗含
含。字均彰。湘中人。尝昼梦彩鸟入口。自是藻思日新。为桓温别驾。征为尚书郎。【标】致仕。着更生论。略曰。万物有数。天地无穷。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天地无终则更生可知矣。又神质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离。而莫慰离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识散之必聚。今谈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即昔我耳。达观者所以齐死生。亦云死生为寤寐。诚哉是言(弘明集)。
顾凯之
凯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工画。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时沙门慧力建瓦官寺。朝贤施者不过十万。长康素贫。诺钱百万。人皆笑之。一日於殿壁画维摩像。将点眸子曰。第一日见者责施十万。第二日见者五万。第三日任例责施。及开户。光明照寺。施者填塞。果得钱百万(金陵志)。
范宁
宁。字武子。累迁中书侍郎。出补豫章大守。尝请慧持法师讲法华经及毗昙论。四方云集。王珣与宁书云。远公.持公孰愈。宁答书曰。诚为贤兄贤弟也。珣重答书曰。但令如兄诚未易有。况弟复贤耶(慧持传)。
谢尚
尚。字仁祖。鲲之子。仕晋为镇西将军。尚尝梦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气至。人当之必死。汝宜修福建塔造寺可禳之。若未暇建塔寺。可於杖头刻作塔形。见有气来可拟之。尚寤。遂刻小塔施之杖头。恒置左右。后果有异气从天而下。始如车轮而渐弥大直冲尚家。尚以杖头指之。气即回散。阖门获全。气所经处。数里无复孑遗。尚遂於永和四年舍宅造寺。名庄严寺(建康录)。
何无忌
无忌。东海人。义熙中迁江州刺史。与卢循战。握节而死。崇信佛法。造枳园寺。以安帝西还皇运凯泰。劝帝兴起释门修营功德(辨正论)。
桓伊
伊。字叔夏。小字野王。太元中以淮淝之功封永修县侯。惠远法师自襄阳至庐山。寓慧永之西林寺。欲於山东建寺。经营之际。山神降灵愿加资助。信宿风雷夜作云雨晦冥。明发就观。则有良木殊材骈罗委积。时伊为九江刺史。惊其神异奏立寺焉曰东林。殿曰神运(东林寺记)。
六朝僭伪十六国
汉
刘渊据平阳。至刘曜。国号赵。三主。二十六年。
后蜀
李特据成都。五主。四十五年。
前凉
张轨据凉州。八主。七十四年。
后赵
据襄国。六主。三十四年。
石勒
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刘渊以勒为辅汉将军。刘曜署为大司马加九锡进爵赵公。国号后赵。【标】永嘉四年。天竺佛图澄来洛阳。妙通玄术。常服气自养积日不食。善诵神咒能役鬼神。会洛阳宼乱。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事杀戮。欲往化之。勒将郭黑略素奉佛法。澄即见之。略受五戒。崇弟子礼。略随勒战。澄皆预记胜负。勒以略有异。见问之。曰有澄也。勒召见之。问曰佛法何灵。澄以钵盛水咒之。须臾青莲现钵中。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之。及与刘曜战以访澄。澄曰。塔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言军出捉得刘曜也。勒出战果生擒曜。奉澄弥敬。勒爱子斌暴卒。叹曰。吾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澄取杨枝沾水洒之。执斌手曰可起矣。斌遂苏(晋书)。
石虎
虎。字季龙。勒之从子。【标】迁都于邺。奉澄尤谨。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太子。公卿扶翼升殿。使司空李农旦夕问起居。五日一朝。澄之所在。无敢向其处涕唾便旋者。国人化之。争造寺宇。削发出家率多事佛。澄知石氏将灭。先从化矣。虎为凿圹营坟。澄将卒。谓虎曰。国家存心佛法。当蒙福祉。布政猛虐。终无福佑。乃安坐而逝(晋史)。
前燕
慕容廆据辽东大棘城。五主。三十九年。
后燕
据中山。四主。二十六年。
慕容垂
垂。皝第五子。【标】与泰山朗和尚书。略曰。澄神灵绪。慈荫百国。凡在含生。孰不蒙润。朕承籍纂统。元戎克兴。征扫暴乱。至人通灵。随权指化。愿不血刃。四海混伏。今遣使送官绢百疋。袈裟三领。绵五十斤。幸为咒愿(弘明集)。
南燕
据广固。二主。十三年。
慕容德
德。皝之少子。【标】与泰山朗和尚书。略曰。遭家多难。灾祸屡臻。朕以无德。生在乱兵。和尚大恩。神祗盖护。今遣使送绢百疋。并假东齐王俸高山荏二县封给。书不尽意。称朕心焉(弘明集)。
北燕
慕容盛冯跋据龙城。二主。二十八年。
前秦
据平阳。七主。四十五年。
苻坚
坚。字永固。雄之子。洪之孙。攻拔襄阳。获道安.习凿齿。迎至长安。坚出东苑命安同载。仆射权翼谏曰。道安毁形。不可参乘。坚曰。安公道德所尊。乃令翼扶安登辇。时蓝田得古鼎。腹有篆文。朝无识之者。以问安。安曰。鲁襄公所铸也。坚勑三馆学士有所疑皆以问安。国人语曰。学不师安。义不禁难。安貌侻而姿黑。喜谈论。故谚曰。漆道人。惊四邻。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世号印手菩萨。【标】坚与泰山朗和尚书。略曰。大圣应期。灵权超轶。荫盖十方。化融无外。若山海之养群生。等天地之育万物。今遣使安车相。请并送紫金数斤。奴子三人。可备洒扫。幸望纳受。【标】坚闻鸠摩罗什居龟兹国。遣吕光等率兵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光破龟兹。乃获罗什。还至凉州。闻坚为姚苌所害。光留什於凉(晋史并弘明集)。
后秦
姚苌据长安。凡三主。三十四年。苌。弋仲第二十四子也。
姚兴
兴。字子略。苌之长子。少崇三宝。锐志讲习。【标】及吕光父子败。兴伐吕隆。隆降。乃迎罗什归秦。什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叹曰。吾若着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子比也。今深识者寡。将何所论。惟为姚兴着实相论二卷。兴奉之若神。尝讲经於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容观听。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听什演说佛经。由是公卿以下皆奉佛法。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北史)。什弟子道[(丰*力)/石]。奉律精苦。兴重之。自什入关僧尼以万数。以[契-大+石]为僧正。诏曰。大法东流。於今为盛。僧尼寝多。宜设纲领。[契-大+石]法师早有学义。晚以德称。可为僧正。给舆吏力。秩比侍中。又以僧迁.禅慧为悦众。以法钦.慧斌为僧录。班秩有差。什寻览旧经多所舛谬。皆厘正之。乃译出金刚.仁王.大品般若.法华等经。兴着通三世论以示因果。王公钦赞(僧史.高僧传)。
西秦
乞伏国仁据陇右。四主。二十七年。
南凉
秃发乌孤据广武。三主。十八年。
后凉
吕光据姑臧。四主。十八年。
北凉
假业据张掖。三主。四十三年。
沮渠蒙逊
蒙逊。丐奴之种。杀假业。自立后徙姑臧。龟兹沙门昙无谶至。蒙逊留之。译大涅盘及悲华.光明等经。逊初於凉州之南百里许设五佛像。或以石刻或以土塑。千变万化。又为母造一石像。甚灵。逊因子亡。而有毁寺逐僧之心。像则泪下如泉。逊稽首礼谢。倍复精虔(感通录)。时拓跋珪王中山。闻谶。思一瞻礼。遣使来迎。逊不许。珪再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凉王。加九锡。谕之曰。昙无谶道德广大。朕思一见。可驰驿送至。逊曰。臣奉事朝廷无所负也。前表乞留。今复来追。此臣师也。有死则已。欲往则不可。顺曰。朝廷钦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以一道人亏损大功。不忍一朝之忿。吐所不当言。失朝廷待遇之意。切为大王不取。逊竟不遣。谶西归而逝(统纪)。
西凉
李暠据敦煌。三主。二十二年。
夏
赫连勃勃据朔方。三主。二十五年。
佛法金汤编卷第二
天台释如惺重校
佛法金汤编卷第三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宋(南朝)
都建业。起武帝庚申。尽顺帝戊午。凡八主。五十九年。
武帝
帝讳裕。姓刘。字德舆。彭城县绥里人。帝微时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以白帝。帝喜曰。上人无妄言。帝为宋公时。以京口故宅为普照寺。永初元年设斋内殿。沙门道照陈词。至百年迅速苦乐俄顷。帝善之。别施嚫资三万。【标】帝尝手写戒经口诵梵本。造灵根.法王等四寺。又建东山寺(帝纪.统纪.稽古略)。
文帝
帝讳义隆。高祖第三子。元嘉五年帝造禅灵寺。常供【标】千僧。八年。帝问求那跋摩曰。朕欲斋戒不杀。迫於狥物。不获于志。跋摩对曰。帝王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将何以济。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民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则风雨应时百谷滋茂。如此持斋。德亦大矣。宁在辍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帝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如师之言。可论天人之际矣(弘明集)。九年。竺道生还都。止清园寺。帝深嘉叹之。因幸大庄严寺设大会。帝亲同四众地坐。及斋。众以过午不食。帝曰日才午矣。生曰。白日丽天。何得非中。举钵便食。帝悦(宋史)。天竺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至金陵。帝遣使郊迎。命居祇洹寺。累延入内供养。何尚之及诸王公并师事之(本传)。
孝武帝
帝讳骏。字休龙。文帝子。【标】孝建元年文帝讳日。帝於中兴寺建八关斋戒。中食竟。从臣远敏孙等更进鱼肉。帝怒并与免官。二年。诏沙门道猷为新安镇寺法主。甚允时望。大明二年。帝诏法师昙宗忏罪。帝因曰。朕何罪而劳卿为忏。宗曰。舜称予违尔弼。禹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履道思冲。宁得独异。帝大悦。【标】七年。沙门慧益欲焚身钟山。至云龙门辞帝。帝出门迎。益以佛法凭嘱。焚身之日道俗满山。帝亦临幸。益手自执烛以焚。口诵药王品。火及眼。声乃绝。帝夜梦益振锡而至。复嘱以佛法。帝明日为设会度僧。焚身之处建药王寺(僧传)。
明帝
帝讳彧。字休。景文帝第十一子。泰始三年诏於建阳门置兴皇寺。勑沙门道猛为纲领。帝曰。人能弘道。道藉人弘。今得法师。非直道益苍生。亦乃有光世望。【标】遂勑猛讲成实论。公卿毕集。帝亲临听。诏曰。猛法师风道多济。朕所宾友。可给钱三万及吏与车。又诏僧瑾为天下僧正。赐法伎一部。月给钱三万及车与吏力(释监)。四年。帝造湘宫寺成。大开讲席。勑法瑗为法主。帝临讲筵。公卿会坐。观者荣之(僧传)。帝尝问志公云。牛首山有何神圣。志曰。文殊领一万菩萨。夏居五台。冬居牛首。又辟支佛入定於此。由是称其寺曰佛窟(辟支佛塔记)。帝造丈八金像。旦常蔬食。日诵般若。感得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何尚之
元嘉十二年。文帝谓侍中尚之曰。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本在济俗。若求性灵真要。则必以佛理为指南。近见颜延之折达性论。宗炳难黑白论。并明达至理开奖人意。若率土皆淳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尚之曰。度江已来。王导.周顗.庾亮.谢安.戴逵.许询.王蒙.郗超.谢尚.王坦之。臣高祖兄弟(何充兄弟)。莫不禀志归依。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此明旨所谓坐致太平者也。【标】故图澄适赵。二石减暴。灵塔放光。苻犍损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观。至於土木之功。虽若巨费。然值福报恩不可顿绝。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谓秦楚强兵。孙吴吞并。将无取於此也。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息。贵仁德则兵气销。以孙吴为志。动期吞并。则将无取乎尧舜之道。岂特释教而已哉。帝说曰。释门之有卿。犹孔门之有季路。恶言不入於耳也(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