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汤编


  郑清之

  清之。相理宗。封魏国公。尝撰妙峰善公塔铭曰。西方心法难思惟。真净妙明无一丝。广长舌语包须弥。谁知认指为月非。九年面壁老古锥。传付不在钵与衣。非佛非法非事为。透地透天生光辉。余尘明极两若遗。悟者无有迷者谁。我识妙峰再见之。语真貌古无他奇。野隺同往云与归。昭琴虽鼓何成[(虎-儿+隹)*兮]。雪肥梅瘦扃泉扉。无边春意一枯枝。作死生观真游嬉。在旁知状惟穹碑。【标】又建东山寺於鄞之横溪。仿谢安东山也。

  吴潜

  潜。号履斋。相理宗。因赴贬所宿枫亭接待寺。谓寺僧曰。昔文殊告世尊曰。我初入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他想。常与定俱。此系心一缘乃成佛作祖之阶梯也。所谓系心一缘。如日观月观眉间毫相与鼻准白之类。事虽浅近。理实幽微。如赵州云。老僧十二时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沩山问懒安云。汝十二时当作何务。安云牧牛。沩云作么生牧。安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此皆系心一缘也。是后尊宿又生巧妙方便。令学人看个话头。如狗子佛性。麻三斤。乾屎橛。青州布衫。镇州萝卜。庭前栢树子之类。都是理路不通处教人取次看一则。看来看去疑来疑去。十二时中常不放舍。忽然鼻孔喷地一下。即是当人安身立命处。此皆系心一缘之证据也。此寺僧徒或行严洁诵经礼佛胁不附席。盖禅教律剎之所希有。亦谓精进矣。有此镃基更能趱上一层。系心一缘习定生慧。则人人是佛自家现成公案。不用借他珍宝开张铺席。可惜只在有为法上过了一生。纵然以今世持戒福德来世不失人身。又重作家计。脱壳入壳何时休歇。万一有少蹉跌。永劫扶头不起。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语最为悲切。履斋老子未能自度先愿度人。因书此以效法施云(资监)。

  刘谧

  【标】谧。号静斋。着三教平心论。首云。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画八卦而儒教始於此也。自老子着道德经而道教始於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於此。此中国有三教之序也。大抵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惩忿窒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雷霆众聩日月群盲则同一风化也。由粗迹而论。则天下之理不过善恶二途。而三教之意无非欲人之归於善耳。儒教在中国使纲常以正人伦。以明礼乐刑政四达不悖。天地万物以位以育。其有功於天下也大矣。故秦皇欲去儒而儒终不可去。道教在中国使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一洗纷纭胶轕之习。而归於静默无为之境。其有裨於世教也至矣。梁武帝欲除道而道终不可除。佛教在中国使人弃华而就实。背伪而归真。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无以加矣。三武之君欲灭佛而佛终不可灭。隋李士谦之论三教也。谓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岂非三光在天缺一不可。而三教在世亦缺一不可。虽其优劣不同。要不容於偏废也(平心论)。

  辽

  都上京。国号契丹。太祖姓耶律。讳阿保机。太宗迁都辽。起太祖丙子。尽天祚甲辰。九主。二百九年。

  金

  都上京。国号女真。太祖姓完颜。讳阿骨打。扬割太师长子。十六年称帝。改国号金。至世宗都燕。起太祖戊戌。尽哀帝甲午。九主。一百十七年。

  太宗

  太安讳晟。杨割次子。改元天会。迎请旃檀瑞像到燕京。建水陆会七昼夜。安奉於闵忠寺供养。

  熙宗

  熙宗讳亶。太祖嫡孙。改元天眷。尝诏海慧大师於上京。宫侧创造大储庆寺。普度僧尼百万。大赦天下。又诏海慧.清慧二禅师住储庆寺。迎旃檀像於本寺积庆阁供养。海慧迁化。帝亲奉舍利五处立塔。特谥佛觉佑国大禅师。复赐清慧佛智护国大师号并金襕大衣。

  世宗

  世宗讳雍。太祖孙。改元大定。迁都燕。勑建大庆寿寺。诏冥玄顗禅师为开山第一代。勅皇太子降香赐钱二万沃田二十顷。又诏顗禅师於东京创清安寺。度僧五百。作般瑟咤会。二十年勅建仰山栖隐禅寺於燕京之西山。仍诏顗禅师开山。赐田设会度僧。

  章宗

  章宗讳璟。显宗允恭之子。允恭未立而卒。章宗以皇太孙即位。改元明昌。【标】四年诏万松禅师於禁庭升座。帝亲迎礼。闻未闻法。开悟感慨。亲奉锦绮大僧伽衣。诣座授施。内宫贵戚罗拜拱跪。各施珍爱以奉供养。建普度会佛事。连日祥云连绵天际。从此年丰讴歌满路。每岁设斋。常感祥瑞。帝驾幸燕之仰山。有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之句。承安四年帝以太后遗命诏下和龙府建大明寺。造九级浮图。度僧三万。施以度牒。以荐冥福。

  东海侯

  侯讳允济。世宗第七子。章宗无嗣。群臣奉遗诏立之。改元大安。在位四年旃檀瑞像至金国。十三年此年迎置上京禁庭供养(已上金志)。
  金国志曰。浮屠之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禅多律少。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等。所赐之号曰大师曰大德并赐紫国师。服真红袈裟。僧录僧正限三年为任。并服紫袈裟。都纲亦以三年为任。有师号者赐紫。无者如常。僧维那僧尼有讼者。杖以下决遣之。杖以上者并申解僧录都纲司。

  李之纯

  之纯。字纯甫。自号屏山居士。弘州人。章宗承安间进士。官至尚书右司都事。资性英迈。天下书无所不读。其於庄周.列御寇.左氏.战国策为尤长。文亦略能似之。三十岁后徧观佛书。既而取道学诸家之书读之。一旦有会於其心。乃合三家为一。取先儒之说笺其不相合者。着为成书。所谓鸣道集说是也(黄文献集)。【标】其鸣道集说序曰。天地未生之前。圣人在道。天地既生之后。道在圣人。故自生民以来。未有不得道而为圣人者。伏羲神农黄帝之心见於大易。尧舜禹汤文武之心见於诗书。皆得道之大圣人也。圣人不王。道术将裂。有老子者游方之外。恐后世之人塞而无所入。高谈天地未生之前。而洗之以道德。有孔子者游方之内。恐后世之人眩而无所归。切论天地既生之后。而封之以仁义。故其言无不有少相龃龉者。虽然。或吹或嘘或挽或推。一首一尾一东一西。玄圣素王之志亦皆有归矣。其门弟子恐其不合。而遂至於支离也。庄周氏沿流而下。自天人至於圣人。孟轲氏泝流而上。自善人至於神人。如左右劵。内圣外王之说备矣。惜夫四圣人殁。列御宼驳而失真。荀卿子杂而未醇。杨雄.王通氏僭而自圣。韩愈.欧阳氏荡而为文。圣人之道如线而不传者一千五百年矣。而浮屠氏之书从西方来。盖距中国数千万里。证之文字诘曲侏[仁-二+离]。重译而释之。至言妙理与吾古圣人之心魄然而合。顾其徒不能发明其旨趣耳。岂万古之下四海之外圣人之迹竟不能泯灭耶。诸儒阴取其说以证吾书。自李翱始。至於近代王介甫父子倡之於前。苏子瞻兄弟和之於后。大易诗书论孟老庄皆有所解。濂溪涑水横渠伊川之学踵而兴焉。上蔡龟山元城横浦之徒又从而翼之。东莱南轩晦庵之书蔓衍四出。其言遂大小。生何幸。见诸先生之议论。心知古圣人之不死。大道之将合也。恐将合而又离。笺其未合於古圣人者曰鸣道集说云(集说共二百十七篇)。

  移剌真卿

  真卿。字楚材。本姓耶律。及金灭辽。真卿归金。改姓移剌。自号湛然居士。尝撰鸣道集说后序。略曰。李屏山临终出鸣道集说付敬鼎臣曰。此吾末后绝交之作也。子其秘之。当有赏音者。鼎臣闻余购屏山书。以此稿因万松秀公转致於予。予览而感泣者累日。昔予尝见鸣道集而不平之。欲为书紏其芜谬而未暇。岂意屏山先我着鞭。遂为序引。以针江左书生膏肓之病。为中原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发药矣。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五

    天台释如惺重校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元

  都燕。起世祖。至顺帝。凡八主。□十□年。

  世祖

  世祖讳忽必烈。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睿宗第四子。庚申即位。改元中统元年。大赦。普度僧尼。十二月以梵僧八念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事。二年五月赐僧子聪(刘太保也)怀孟刑州田各五十顷。赐庆寿寺海云大士陆地五百顷。三年十一月作大佛事於昊天寺七昼夜。赐银一万五千两(元史)。至元元年甲子都燕。设会度僧。诏国师扮弥达癹思八登座授秘密戒。八月拜刘秉中太保参领中书省事(通载)。二年诏谕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仍於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三年正月勑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观。诏以僧机为总统。居庆寿寺。六年十一月作佛事於太庙七昼夜。七年诏请胆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十二月建大护国仁王寺於高良河。勑更定僧服色。八年五月修佛事於琼花岛。十一年建国号曰元。九年集都城僧诵大藏经九会。十四年建大圣万安寺。【标】二月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除僧租税。禁扰寺宇者(元史)。十五年正月旦设会斋僧。十八年诏除道德经外其余化胡等经悉烧毁之。勅翰林院臣唐方.王构.李谦.阎复.李铸.王盘等撰碑(文具通载)。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江淮释教都总统杨辇真迦集江南禅教至燕京问法。径山住持云峰妙高对扬称旨(事备通载)。帝尝问帝师曰。修寺建塔有何功德。师曰福荫大千。由是建仁王寺。命帝师斋竟。天雨金华。帝曰何故有此祥瑞。师曰。陛下心华内发。天雨金华赞叹。帝问蜀僧元一曰。孔老徒众何以至少。如来徒众何以至多。元一曰。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帝设资戒大会随处放光。帝问帝师曰。光从何处来。师曰。感应道交。佛光应现。帝诏十高僧於内殿供养。帝端坐不动。诸大德亦复默然。帝乃曰此是真实功德。帝万机之暇自奉施食。持数珠课诵。帝召群臣曰。朕以本觉无二真心治天下。如观海东青取天鹅。心无二故。帝目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复之。普令缁侣安心办道。世祖实录百余篇。字字句句以弘教为己任(弘教集)。在位三十五年。寿八十。国语曰薛禅皇帝。

  成宗

  成宗。讳铁木耳。世祖之孙。裕宗真金第三子。即位改元元贞。是年诏悦堂誾公至阙。入对称旨。赐号通慧禅师并金襕法衣。大德元年给钞千锭建临洮寺。世祖尝以五台绝境欲为佛寺而未果也。帝继志建寺。赐名万寿佑国寺。命真觉国师文才为住持。三年命弘济大禅师江淛释教总统。补陀僧宁一山赍诏使日本九年。辇真监藏卒。赙金五百两。银一千两。币帛万疋。钞三千锭。仍为建塔寺。国语曰完者笃皇帝(元史并通载)。

  武宗

  武宗。讳海山。顺宗答剌麻八剌长子。即位改至大。【标】元年发军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帝幸上都。建佛寺於大都。又以银七百五十两。钞二千二百锭。币帛三百疋。施昊天寺为水陆大会。至大间特旨赐元叟端公师号曰慧文正辩并金襕袈裟(元史并塔铭)。国语曰曲律皇帝。

  仁宗

  仁宗。讳爱育黎拔刀八达。顺宗次子。武宗弟也。壬子即位改元皇庆。元年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师。赐玉印。赐大普庆寺金千两。银五千两。钞万锭。修香山普安寺(元史)。延佑元年勅建旃檀瑞像殿。封普庵禅师加号。诏曰。朕闻佛氏以空寂为宗。凡学所遵者宁欲建名号殊称谓以示天下后世哉。而国家非此无以昭尊德乐道之意也。朕自即位以来。闻袁州路南泉山慈化禅寺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贶大德慧庆禅师。绍临济之绪。超华严之境。德映当代。泽被方来。其道甚尊显。心切慕之。可加定光之塔曰定光灵瑞之塔(通载)。三年设水陆大会於金山。命元叟端公升座说法。竣事入观於便殿。从容奏对。深契上衷。加赐佛日普照之号并金襕袈裟(塔铭)。六年赐大兴教寺僧斋。食钞二万锭。乾元寺钞万锭。俾营子钱。供缮修之费(元史)。【标】帝闻天目中峰明本之道。聘之不至。制金纹伽黎衣赐之。号之曰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赐狮子院额曰正宗禅寺。勑翰林学士承旨吴兴赵公撰碑以赐(广录)。国语曰普颜笃皇帝。

  英宗

  英宗。讳硕德八剌。仁宗嫡子。即位改至治。【标】元年诏各路立帝师殿。勑建帝师殿碑(通载)。作大佛事於宝慈殿。以西僧牙八剌里为元永延教三藏法师。授金印。又命拜住造寿安山寺。又作佛事於光天殿。铸铜为佛像。置玉德殿。又修佛事於文德殿。以僧洪为释源宗主。授荣禄大夫。帝幸上都。遣使赐撤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五百两。袈裟二万。币帛旛茶各有差遣。咒师朵儿只往牙济.班卜二国取佛经。作金塔於上都。藏佛舍利。勑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勑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杨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胜会七昼夜。【标】三年诏僧儒书金字藏经。是年召湛堂澄公至京入对明仁殿。被旨於青塔寺校正经律论三藏。特赐金襕袈裟。帝重天目中峰之道。封香制衣遣使即其居修敬。帝为格坚皇帝(元史.广录.塔铭)。

  晋王(史称泰定帝)

  王讳也孙铁木儿。显宗甘麻剌之长子。裕宗嫡孙。即位改泰定元年。帝次中都修佛事於昆刚殿。命僧作佛事於大内。以压雷塑马哈吃剌佛像於延春阁之徽清亭。修西番佛事於安山寺。六月癸亥作礼拜寺於上都。修黑牙蛮塔哥佛事於水晶殿。【标】帝受佛戒於帝师。绘帝师八思巴像颁行各省俾塑祀之。二年命西僧作烧香坛佛事於延华阁。三年建殊祥寺於五台山。赐田三百顷。以西僧公哥为帝师。赐玉印。命帝师作佛事於天源延寿寺。致和元年命帝师修佛事於禁中。帝御兴圣殿受无量寿佛戒於帝师。命僧千人修胜会於镇国寺。诏帝师命僧修佛事於盐官州。仍造浮屠二百十六所以厌海溢(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