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感应神异传
-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赞曰。猗与大圣。妙慧攸同。无心而应。无念而通。不尽於有。不住於空。何思何虑。而有成功。
诚应篇第六(并序十章)
昔者宋景移星。鲁阳回日。孟宗擢笋於冰序。刘殷拾堇於霜辰。[示*匕]良之云。言未终而已合。景山之雨。车所到而咸沾。况乎无受无心。诚而必应。无为无得。感而遂通。行不执之慈。深仁普洽。导不知之慧。圣贤监遐覃。德无远而不该。岂唯三界。明无幽而不察。何止十方。故以诚应之篇。继之於后。
梓州慧义寺僧清虚。俗姓唐氏。以圣历元年六月内。在豫州。正逢亢旱。官人士庶。祈祷不获。百姓惶惶。罔知所向。其僧即入禅院佛前。至心启请。愿诸佛大慈。龙王欢喜。降施甘雨。救济苍生。弟子至明日中时。为龙王等诵一百遍金刚般若。愿日中时。早降甘雨。及至明日中时。诵经亦竟。天即降雨。沟渠泛溢。原隰普沾。润泽有余。灵验若此。
圣历二年五月内。清虚在唐州桐柏县常乐山中。常乐寺坐夏。还逢天旱。五谷焦卷。土人打鼓烧山。以此祈雨。求之历旬。逈无征应。遂将泥水入寺。将欲浇灌诸僧。其僧报言。檀越莫污湿师僧。贫道为檀越祈雨。明日必足。其从五月二十日之午。入道场诵般若经。比至明日中时。天遂降雨。须臾并足。高下普沾。
大足二年五月内。属亢阳。奉勑遣州县祈雨。合京城师僧二十口祈请。一滴不得。其僧清虚。遂向丰国寺见复礼师。平章祈雨。礼遂问其僧。阿师将何法祈雨。报云。将十一面观世音咒及金刚般若经。精心诵念。以此祈雨。云。几日可得雨足。答言。三日三夜。雨必得足。复礼愠而言。饶你七日祈请。如其七日不雨。送你与薛季昶枷项。遣你作饿死鬼。僧闻此言。心增激励。报复礼曰。明日食时。雨下未足。非满三日。雨必普沾。其僧即入道场。至心念诵。比至明日食时。雨即便降。可得四五寸。还即却晴。复礼弟子元济。语清虚言。明日即是三日满。今见十里无云。不知阿师将何为验。答言。不须愁。雨三日内必足。及至明日向暮。天上犹无片云。清虚精心恳发。恐无征效。重启十方诸大菩萨.罗汉.圣僧.一切贤圣弟子。今日一心为法界苍生祈雨。如今夜雨若不足。弟子於此处舍命。以为苍生。遂竭诚至心诵金刚般若。二更将尽。雨遂滂沱。比及天明。一尺以上。周回五百里内。甘泽并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从此祈雨。便向丰国寺坐夏。
其年仲冬季冬。并无雨雪。律师怀深。又遣请雪。一心念诵金刚般若。至于三日。还蒙上天降雪。其灵验有如此者。
长安三年。清虚从悟真寺坐夏。讫至七月二十日。暂入城中。向资圣寺停。至八月一日。天降大雨。直至五日不绝。米麦涌贵。车□不通。百姓迫惶。莫知生计。其僧至五夜。忘寝与食。平晓严持香炉。遂入佛堂。方欲启请。念诵般若。以止於雨。三五众僧下堂来见。语其僧曰。阿师欲作何物。□□。欲念诵止雨。僧等咸曰。可由你止得。几许漫作。其僧答言。此亦难信之事。以两贯敌一贯。共阿师倍赌。(音睹)一一限时。不劳到暗。其僧等言。容你到暗得止。我请输你一贯。清虚报言。诵满十遍。且得雨止。诵十五遍。即遣云高。至二十遍。即遣日出。至二十五遍。四边云散。至三十遍。除云总尽。僧等闻出此言。即擎其僧衣被将去。伊既出此矫言。前身负我众物遣伊。故出此语。亦不能自知。其僧即入道场。诵金刚般若。恰至十遍。雨即得止。至十五遍。云高。至二十遍。日出。其僧等见此稍异。咸亦惊骇。至二十五遍。四面之云。一时散尽。僧众失声齐叫。至三十遍。除云总尽。僧等一时起至。欲缚其僧。报云。你非是娑竭龙王。晴亦由你。雨亦由你。其中有解事者。瞋诃始休。嗟乎。般若威神。非言能述。下士闻道。必大笑之。去长安三年十月内。驾幸□□。至十一月末。清虚向众香寺停。从十月□□□□月无雪。众香僧众。请清虚祈雪。其僧即入道场。一心念诵金刚般若。限三日内雪足。诵满三日。天降□雪一日一夜。远近咸足。亦般若之灵验也。
长安四年十一月内。本平公 奏清虚。为大圣天后患风。入内念诵二七日。勑问。阿师是住寺僧。为客僧。遂对云。是住寺僧。公主及宫人语其僧言。阿师诳勑。大合有罪。且放阿师出去。其僧自恨薄业。悞对圣人。即入道场。乞一境界。唯诵金刚般若经。一日一夜。梦见两僧向众香寺禅院。问主人曰。清虚师身名不知立未。祠部僧籍安名以否。主人报言。欲似尚未。其僧语清虚曰。日西为阿师安名。及至神龙三年十月内。驾幸长安。十二月并无雨雪。齐州三藏及阳俊阇棃。奏其僧入内念诵经二七日。应天星皇帝。即遣清虚。任选寺而住。所云日西者。盖属圣上西归也。般若神力。无愿不果。
去神龙元年。左补阙赵延喜。奏清虚入内祈雨。入经三宿。被一供奉僧诳其僧□。□城殿上。好安道场处。其僧不解。遂即进□□□。六僧放阿师出外。祈请即出。向望春宫南山中。有□弥勒阁。於彼祈雨。一入道场。云合还散。至三日内。□觉疲极。乃向涧底取水洗面。因卧眼合。见一给□□□把杖打其僧头。阿师故向此间。因何卧地。努力强□。□僧即起。还向阁下。尽心诵经。及至日西。四面云合。不逾念顷。遂即大雨。直至明朝。雨便普足。
阆州阆中县丞吕文展。常诵金刚般若。三万余遍。灵验若神。六七年前。一牙无故自落。至诚发愿。牙即渐渐而生。今始长一半许。开元五年正月二日。又牙无故自落。依前发愿。牙遂更生。老而牙生。盖亦神助。
去开元三年。盛夏亢旱。草木燋黄。刺史刘瑗。令其精心诵金刚般若经一遍。未终。流泽滂沾。远近皆足。年谷以登。其年春季。淋雨妨损蚕麦。别驾韦岳子。亦令文展诵经。应时晴朗也。
开元四年七月。当州亢旱。降长史刘孝忠。又令祈雨。从午时至申。细雨微降。及至初夜。天遂晴朗。即於庭前。至心发愿。念诵般若一□未终。雨遂普沾。高下俱足。
开元五年正月二十□日。属以阴雨。刺史刘瑗。以明日既是甲子。若雨不□□恐经寺亢旱。遂令文展念诵般若。至心祈晴。启□□经。应时雨霁。至甲子日。天甚晴朗。般若之力。其应若□。
赞曰。道元一法。迹有三身。其化逾远。其德弥真。忘心而圣。不念而神。惟诚惟恳。应感斯臻。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终)
(本奥云)长宽元年七月下旬沙门章观书写了。
同年八月七日一校了。
元禄十七年甲申正月二十二日南阳释升子和南拜写(字高云俗寿三十六僧腊二十四)同二月十日一校了。
悲夫原本艹书间有蠧灭望于后得善本校正补书。
(京城西北梅尾高山寺经藏本云)承历第三之岁孟夏下二之天为结后缘染秃笔奉书写毕。 霜台老 藤师国
(野州日光山慈眼大师经藏本云)天仁四年五月六□□□(恐是三字乎此年。即天永元年庚寅也)於大原来迎院廊书写了。 桑□□源书
天永四年(自己未年后三十五年也)六月二日 时点了。
宝永二年。乙酉二月二十五日。重以异本校正补书。始于正月二十九日。终于今朝。伏愿以斯般若功力。洛阳檀越性荣信女灭罪生善发菩提心。孝子松永氏源公息灾延命福智现前。乃至自他法界苍生齐生般若种智者。
南阳愚僧升和南谨识(俗寿三十七)
虽先书一本。宝永元年四月十一日为暴火烧却。以故重书盈余书库。伏愿功德余风本师空老人福智圆满诸愿成就者也。
南无大慈大悲天满大自在天神。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广济众厄难
宝永六年己丑夏四月 洛阳毛利源公亭子再校此书了释升常 四十一岁谨志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
南阳后学释 升堂 录
三宝感通记曰。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又曰唐益州西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繁后具自言之(会盈耳)。
唐临冥报记曰唐吴郡□□素家贞观二十年失火○具自言之(右三□□□苑珠林第□□六卷)。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州刺史乐安任义方○义方自说(右一验出□□珠林第五□□)。
法苑珠林(第一百十六卷)送终篇□□□耶王之弘贞观年中○不复更来(右此一验见弘自说也)。
又(第一百二卷)六度篇曰唐萧氏是司元大夫崔○具说如是。
大唐寿州寿春府永庆寺金刚经碑本跋语曰。唐乾元季中广州僧虔惠自幼受持此经○云气徐徐上升天界。
刻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后序
般若。诸佛智母深重难议。当时鹙峰得度诸生。虽超生死而疑根未拔本智不现。及至般若会中天调御以金刚智而决断之。直使圣凡情尽生灭见忘。而本有智光豁尔披露。以此义为正法眼藏。宝函所在天人拥护。故有望空写经遇雨不湿者。有持经题命尽上生者。此之灵验不可举言。依之历代着验记者众焉。然一策子未有锓□□□日东诚可不名阙典。与予往在东武获唐孟□□验记。如觏良友益师。乃叹曰。惜乎此编淹涉时□□灭颇多。噬脐不及。日者虽亦得一本。脱误不可□□□在北山重对古本复存得失既陶瓢诸本更无有□叶。然昆山片玉岂可弃捐。因旁加邦语付诸印生。欲公海内览者尚得好本补来是望。
宝永六年初夏日南阳后学释升堂谨序于洛北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