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感应神异传
- 金刚经持验记
金刚经持验记
续藏经 金刚经持验记
清 周克复纂
金刚经持验目录
上卷
魏博士卢景裕 梁释琰法师 隋赵文若 隋寺丞赵文昌 隋博士徐孝克 隋书生荀氏 隋邑令睦彦通 隋参军杜之亮 隋宋国公萧瑀 隋释法藏 唐苏仁钦 唐陈昭 唐刺史任义方 唐赵文信 唐大理司马乔卿 唐陈文达 唐尉白仁哲 唐尉陈利宾 唐元初 唐判司王令望 唐将军魏恂 唐王陁 唐田参军 唐丞李丘一 唐司马崔文简 唐博士吴思玄 唐县丞吕文展 唐王虞候 唐陈哲 唐丞苏朗 唐邑令李虚 唐吴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孙明 唐推司杨旬 唐孙翁 唐宋参军 唐节度张齐丘 唐府掾陆康成 唐张国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别驾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节度吴少阳 唐强伯达 唐司空严绶 唐吴可久 唐邢行立 唐赵安 唐倪勤 唐兖州军将 唐牙将宁勉 唐张政 唐房翥 唐窦夫人卢氏 唐烽子母 唐善化县婆 唐何轸妻刘氏 唐康仲戚母 唐宋衎妻杨氏 唐释明度 唐释明浚 唐释虔慧 唐三刀师 唐释会宗 唐释法正 唐释灵幽(后续唐卢弁唐张无是)
下卷
宋宋承信 宋朱进士 宋承局周兴 宋参军郭承恩 宋范文正公 宋冯侍御 宋司理柴注 宋华友 宋陆翁 宋李玄宗女 宋王迪功妻 宋王氏 宋蒋大士 宋释道宁 宋释嵩明教 宋释清虚 元释聪禅师 明孙廿二 明道士陈入玄 明严江 明周廷璋 明少保戚继光 明冯勤 明大参颜光裕 明周少岳 明进士陈明远 明州守李时英 明侍中锺复秀徐遵寿 明盛在德 明进士王泮 明县令屠隆 明张元 明大司寇姜宝 明王公方麓 明沈济寰 明沈公光华 明晋陵讼师 明邹軏 明内监张爱 明范氏仆 明胡燃 明宪副项希宪 明文伯仁 明吴奕德 明(邑令王立毂阆州龙义) 明郡守蔡槐庭 明汪公可受 明二府文元发 明朱恭靖公 明邓少峰 明吴君平 明(计仲伟高贵) 明李受伯 明施峄阳 明张守诚 明挥使朱寿增 明别驾唐时 明布政冒宗起 明庠生高孝缵 明钱永明妻张氏 明刘道隆母李氏 明唐别驾侄女 明谭工部母 明濮可重妻王氏 明费氏 明释怀林 明释楚石 明洞庭寺僧 明释普静 明释广彻 明释寒灰 明释法禅 明释周净山 明独目金刚尼 明尼慧贞 大清孝廉虞庶颜 大清周德闻 大清王有义 大清袁应和
念经仪式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净手焚香开卷。至心念净口业真言。净法界真言。各三遍。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
净口业真言
修哩修哩摩诃修哩。修修哩。萨婆诃
净法界真言
唵嚂
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归命十方佛 我今发弘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持验纪序
佛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则其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也。中峰云。六百卷广说般若。专为小乘人。融通陶汰。欲其净治心器。然后以上乘圆顿甘露之味贮之。故此经大旨。以无相无住无为为宗。重迭翻覆。随立随扫。极是谈空。究竟不是谈空。所谓如来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故又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此语最堪破俗。只看中间无实无虚四字。世尊已自道破全经注脚矣。实处都虚。虚处都实。不生不灭。灭灭生生。尘劳法相。一刀齐断。勇猛撇脱。直寻本来。是之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之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然经中一边说应住降伏。即一边说信心净信。一边说经义。即一边说果报。一片婆心。千般苦舌。其欲度善男子女人。急於护念。嘱付诸菩萨。其欲度一切众生。更急於度善男子女人。故凡所言诸法相。如潭中云影。雪上爪痕。空灵脱化。说无可说。独至来世有人。於此经受持演说。乃至四句偈等。辄盛推荷担。赞叹希有。极口许以无量无边福德。此语前后凡十数见。无非鼓舞五百岁以后人。一下破除诸相。亲证般若故。此经者世尊诲人不倦之书也。以众生度众生。以非众生度众生。实则众生各各自度。我非度众生。众生亦不见为我度众生。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无分相。亦无合相。或谓果报之说。专为第三等人说法。似於六祖诸师。高占地步。将作是纪者。不应以第一第二等人待来世耶。古云满街是圣。即可云满尘界是佛。既云是佛。何分三等。为此说者。所称凡夫之以我为见。犹之四相未空者耳。佛曾说应以某身得度者。即现某身而为说法。我今亦不论第一第二第三等人。只是有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受持此经者。即不难现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佛身而为说法。但令得闻是说。欢喜奉行。是诸佛慧命不断。自然虚空落地。铁树夜花。任搜罗增续。繁辞累册。如假柯古以来诸人。不过以佛语证明佛语。非另添一般说法也。佛又云。我若具说。人或狂乱。狐疑不信。今日倘有净信无疑之人。佛将以所欲具说。欢喜向其人倾倒吐之。佛固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况此编纪事。征信古今。又何狂乱狐疑之有。虽然。菩萨於法。应无所住。宁福德相可如是住乎。知无相无我。即知福德不应贪着。佛非但为诸菩萨言也。请为受持者转一语曰。佛说果报即非果报。是名果报。佛说不受福德。即非不受福德。是名不受福德。
劝流通金刚经引
金刚经为最上乘法。五祖於般若六百卷中。独推此经。为见性成佛要门。普劝僧俗受持。自秦魏诸法师翻译后。帝王宰官以迄士庶。无不奉行转诵。其持验灵应。代着明征。唐有假太常鸠异。宋太宗有太平广记。近代则唐宜之巾驭乘。王载生新异录。冒宗起受持果报诸编。莫不竭力宣扬圣铎。广度迷津。弘法施而续慧命。厥功诚不朽哉。集中所载。因果缕缕。火可使返。水可使出。疾可使苏。厄可使脱。算可使绵。名可使成。嗣可使续。福可使集。枷杻可使自开。刀锯可使自落。上可超拔先亡。下可消释宿冤。阴吏鬼使不敢近。太山神君不敢录。诸天设宝盖浮图覆贮之。阎罗具金榻银床供奉之。更能解脱尘劳。往生净土。冥府称之。曰续命经。功德经。其为幽明尊礼。至极可知。即书写诵读功德。已不可思议如是。而况能发明心地。精进受持者哉。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阐法。载宝之人。断断如矣。(克复)甫发心纂次记事。适遇同志善友。共发菩提。捐费助刊。汇古今。参闻见。颇竭心目之力。未能僭谓大成。较昔庶云善本。念从来诸刻多在吴中。他省尚希刊布。并生庄严佛土之中。未睹法事流通之胜。岂非天壤间一缺陷事。谨告同志善信。获见是纪。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编。其见闻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辑。俾足鼓励将来。归依不朽。昔贤有为劈窠图者。劝人念佛。卒以他人念佛。往往得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生净上。又善过格云。能以最上乘法授人。使之因言省悟。传一人者当十善。十人当百善。传大贵人。大力量。大豪杰者。当千善。搜采缮梓。印卷施人者。当万善。今此般若要典。无上密谛。诚能羽翼传播。自觉觉他。将见慧光不断。善果同圆。八部天龙。共拥琅函之轴。六尘火宅。齐开昙钵之花。谨疏短引。用劝同人。
同善道人 克复 敬恳
凡例八则
经文流传久远。前后凡六译。字句不无稍殊。兹一遵姚秦三藏法师原译。则诸疑可决矣。 本经三十二分。相传分自昭明太子。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遵原藏本。不标分数。实称融贯。近多因之。但标分世传已久。中峰略义。亦仍彼分。便诵持也。 经中字音。梵与华异。一字有读作数音。本字另读别音者。及间有难字。俱明注以便初学。 纪事首叙历朝。始自后魏。迄昭代。古今并列。方信从有据。但唐及明事颇详。而宋元遂尔寥寥。以时无假太常唐别驾诸贤故也。善事湮没。令名不彰。后起纂述之功。其可少乎。 纪事先善男子。善女人。次比丘比丘尼。往刻多广列缁属。空门弟子。崇信佛典。分固应尔。唯俗家学道。真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尤叹希有。故集中编次为详。 稗官野史。类多荒唐。风闻涂说。未堪传信。兹集考据最严。凡事迹稍涉可疑。俱行删汰。务使表章真实。足供激劝。每条下详注所出。以昭信也。 评论所以发明本案旨意。必言之前后。触处醒发。则阅者心眼顿开。自然关着痛痒。卮言无当之诮。庶几免之。
男石百拜敬述
历朝金刚持验纪上卷
荆溪周克复重朗纂
男周石订
吴门陈济生皇士参
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初。为国子博士。崇信释氏。注周易论语。族兄神礼据乡人谋叛。逼裕同力以应西魏。系晋阳狱中。至心念金刚经。枷锁自脱。齐神武作相。特见原宥。嗟夫。人有受阳世阴司之枷锁桎梏。而不求脱者乎。然眼前之恩爱枷锁。快乐桎梏。何以认为性命。而不知脱。且重重纠结。而不肯脱也大惑不解。可悲可怜。若能等一受持如景裕。则前因后际。一齐断绝。得大自在矣(出报应记)。
梁天监中。有琰法师。居长安招提寺。年十一。出家。偶同寺僧。往相士家。相士谓琰曰。可惜聪明。止十八岁耳。琰闻不乐。归诣藏经殿。焚香礼佛。愿赐经一卷。毕世受持。随手於藏函内。抽得金刚经。昼夜持诵。忽一日更深。房中有五色光明。须臾见一梵僧。身长丈五许。语琰曰。汝寿十八当亡。以真诚持大乘经力增延矣。言讫不见。琰年踰十九。复遇相士。愕然曰。吾夭师相全消。何修至此。琰曰。专心持念金刚经。相士曰。师寿当至九十二矣。届期坐化。异香满室(出金刚证果)。
隋赵文若。开皇初。病亡。经七日。家人将殓。忽缩一足遂停。既苏云。被一人追入冥城。王问在生有何功德。答云。惟持金刚经。王曰。此第一功德。算虽尽可延。又曰。诸罪更重杀生。卿每以猪羊充庖。遣使领至受苦处。北行二三里。高墙下有穴。仅可容身。从此穴出。登一高阜。四望遥阔。一城极高峻。烟火接天。黑气溢地。备闻哀号声。文若掩蔽耳目。叩头求出。仍觉心破。口中出血。使者引回见王曰。汝好啖肉。薄罚难免。索长钉五枚。钉头及两手足。痛楚异常。从此绝肉持经。后因公事至驿。忽梦一青衣女求救。因问驿吏。有何物食。报云。一羊甚肥嫩。视之则。青[牛*孛]也。文若云。我不食肉。遂赎放之。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乃至死死生生。互来相啖。赵文若虽持经延算。终以嗜肉受长钉。若无此功德。则杀报轮回。无休息矣(出太平广记)。
隋开皇十一年。大府寺丞赵文昌暴卒。惟心尚暖。复活云。初死。有人引见阎罗王。王问曾作福业否。文昌答以家贫。无力营善事。惟专心持诵金刚经。王合掌赞言善哉。汝持此因果甚大。使人引向藏内取经。昌西行五六里。见屋数十间甚华丽。满贮经典。信手抽取一卷。即金刚经也。捧至王所。一人执卷在西。文昌东立向诵。一字不遗。王大欢喜。即放昌还。令引从南门出。见周武帝在门侧房。身着三重钳锁。唤昌云。汝是我本国人。识我否。文昌云。臣昔宿卫陛下。帝曰。卿是旧臣。还家。可向隋皇帝说。吾诸罪辩了。唯灭佛法罪重难免。望代营功德。得离地狱。昌辞行出南门。见一人在大粪坑中。头发上出。引人指云。此是秦将白起寄禁於此。罪犹未了。昌既苏。奏闻。诏天下户口钱。为武帝转。金刚经。仍录事状入隋史。桉周世宗毁铜佛像曰。佛教以头目髓脑。有利众生。尚无所惜。宁复以铜像为爱乎。镇州大悲像。甚有灵应。击毁之。以斧钺自胸镵破。其后世宗北征。疽发洞胸。果报亦何惨也(出法苑珠林)。
隋国子博士徐孝克。自少钦信释典。经论多所解释。陈天嘉中。除剡令。大建四年。征秘书丞不就。遭侯景乱鬻妻养母。蔬食长斋。持菩萨戒。都宫省多鬼怪。孝克居之。妖变皆息。陈亡入长安。文帝闻其名行。召令於尚书都堂。讲金刚般若经。时开皇十二年。卒年七十三。临终念佛。室有异香。邻里惊异。史载孝克。徐陵弟。性至孝。出家改名法整(出受持果报)。
隋书生荀氏。居益州。新繁县西四十里王李村。素行韬晦。人莫知之。尝於村东空地上。遥望虚空。手书金刚经。遂感诸天龙神覆护。此地丈许。遇雨不湿。如屋覆然。诸牧牛小儿。皆於此处避雨。至唐武德中。有异僧语村人曰。此地空中。有人书金刚经於此。诸天设宝盖於其上。不可污亵。自是设栏围绕。供养佛像。每斋日。远近设供诵经。常闻天乐。声震一方。按金刚般若。体同虚空。世人书经。多繇福报起念。荀子向空书经。明是解空榜样。书而无书。所谓无住相书也。证悟从虚空不可思议来。感诸宝盖天乐。福德亦不可思议(出三宝感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