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感应传


  释明浚

  唐永徽元年。释明浚暴死。苏云见二青衣引至冥王。问。一生何业。浚答。但诵金刚经。王曰。善哉。若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乃放还。浚自此愈加精进。至二年三月卒。寺众咸闻异香。(出本传)。

  苏仁钦

  唐武德年间。长安苏仁钦。有父。前生尝於阴府借过受生钱。得托生处。世享富贵福。因循不曾答还。自死之后。堕厕中担负沙石。臭秽没身。受无量苦。又仁钦在生。恃其豪富。不知惭愧。恣意宰杀猪羊。烹炮物命。盖因被杀众生。各经阴府陈诉。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恶。致蒙阴司追录。仁钦魂识收系在狱。遂使阳间受诸重病。枕卧床廗。经年不瘥。以是杀生恶业。减算夭亡。见二使者。押见阎摩天子。勑曰。缘汝前生修善。以致今生富饶。汝今恣意享福。不识因果。杀害众生。遂使减算绝禄。令狱卒驱至刀山剑树之上。偿诸恶报。於是慞惶恐怖。仰告王曰。念仁钦生前虽不曾看经作善。尝施财请赎 金刚经一卷。舍与安国寺僧神敬受持。此僧迁化已。岂无报应。须臾有异香芬馥。见僧神敬手执 金刚经。直至天子殿前。言。贫僧久与仁钦受持此经。致有般若之功。於是特来告王。愿赐慈悲。再放仁钦还魂。改恶从善。王即合掌。判仁钦加五十年寿。复归阳间。因得还魂。乡邻远近见闻者。无不惊叹。各戒杀生。回心向善。仁钦得活。发心印施法华经一百部 金刚经一千卷。斋僧一百员。修设水陆大斋。作诸功德。忽夜梦亡父。言。我受地狱苦无量。谢汝修行佛法。功德之力。我已得生天界。汝若为我将田百亩。舍入寺供佛斋僧。此功德不可思议。功超七祖。福及子孙。仁钦遂依亡父所嘱。以满心愿。(出杂爼记)。

  杨旬

  唐大历中。夔州推司杨旬。常持 金刚般若。处心正直。积累阴功。感动 穹旻。有子年二十三岁。习科举业。一日禀父。欲入试场。父云。汝学未充。不可。其父当夜梦一金刚神。谓旬曰。汝念经阴骘有感。吾特来报。汝子将来必贵。若应科举。须改作杨椿名纳试奏。吾场屋中助子笔也。旬既得梦。次日令子作杨椿名纳卷。果得第六名。次年赴省试。椿自梦见一金刚神。语椿曰。今年省题。乃是行王道而王。汝可预留心意。切勿漏泄。正试之日。果如其梦。试中第九十六名。及殿试毕。试官纳三名卷子御榻上。择日拆号唱名。椿再再梦神语曰。汝策甚好。却不中主文意。打在第五甲。吾今将汝卷於 御榻上换了第一名卷。后日唱名。汝应夺天下都魁矣。缘汝父子平昔念经行善之报。至斯。果应其梦。史岩闻推司杨旬子。中天下都魁。请旬赐坐。令旬解职。旬告史君曰。念旬平日仰托二天之庇。奉公四十年。家无资产。唯积阴德。留得三个悭囊。乞台旨取来。当厅开看。第一个有三十九文当三钱。第二个有四千余文折二钱。第三个计万数小钱。史君不知所以。旬曰。每年承鞠勘公事。遇有死囚。详其情理。可逭定为流罪。即投一当三钱。有犯流罪者。定为徒罪。投一拆二钱。有犯杖罪者。量轻或释放之。便投一小钱。又每效周箎。行 太上感应篇十种利益。一。收街市遗弃婴孩。倩人看养。俟年舍伍愿识认者。还父母团栾。二。每年冬十一月初三为始。收六十已上。十五已下乞丐贫人。入本家养济院。每日给米一升。钱十五文。至二月初三日。已满一季。令其自便求趂。三。普施应验汤药。救人疾苦。四。施棺木。周急无力津送之家。五。有女使不中使唤。不计身钱。量给衣资。从便改嫁。六。旬处於世。专一戒杀。救护众生。遇有飞走物命。买赎放生。七。每遇荒歉之年。其粮食贵籴贱粜。赈济贫民。八。应有寺观崩损者。为修理之。圣像年深剥落者。为装饰之。或桥梁道路沟渠不通者。咸为治焉。九。有远乡士夫。客旅流落者。斟量远近。以助裹粮。而周令还乡。十。旬忝居推司。凡遇死囚。贷以复生。常推己及物。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感动穹苍。赐旬男今日夺天下都魁。皆因旬平昔奉公行善之所致也。岂敢舍公门退职而自求安逸耶。有诗二首。以呈史君 诗曰。
  夔郡杨椿作状元为文司权四拾年推情贷活人无数累积阴功感上天。
  人道公门不可入我道公门好修行若使曲直无颠倒脚踏莲花步步生。

  何轸女

  何轸妻刘氏。年二十六岁。生一男得两周。一女方周满。忽夜梦入冥司。判决刘氏来春三月命终。觉后思之。忧惶涕泣不已。其夫与亲属咸问哭泣之因。答曰。尝梦入冥司。判我只有半年在世。至期果死无憾。但愧儿女无依。忽一日自省。遂命画士绘画 佛菩萨像一轴。恭敬供养。断除荤酒。昼夜躬对 佛前。精处持念金刚般若经。回向发愿云。惟愿我 佛慈悲。增延世寿。若满四十五岁。儿女皆有娶嫁之期。死入黄泉。亦自瞑目。每日专心持念。至三十八岁。儿得娶妇。及四十三岁。女得嫁人。以满所愿。至太和四年冬。恰满四十五岁。悉舍衣资。庄严 佛像。为善俱毕。一日徧告骨肉亲缘曰。吾死期已至。何轸以为鬼魅所缠。不信有此。至岁除日。刘氏自请大德沙门。祗对 三宝之前。授以八关斋戒。沐浴更衣。独处一室。跏趺而坐。高声诵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诵毕寂然无声。儿女亲属俱入室看视。端然而坐。已化去矣。凛然如生。唯顶上热而灼手。凡四众士庶见者闻者。无不归敬 三宝。赞叹希有。其夫何轸。一依亡僧之礼。营塔安葬於荆之北郭。(出酉阳杂爼)。

  军校

  唐乾符年间。兖州都督使崔尚书。法令甚严。有一军校。衙参不到。崔公大怒。令左右斩之。其军校就戮。颜色全然不变。众或异之。当时斩讫。至三更。军校睡觉。祇见身体卧在街上。遂走归家。妻儿皆惊骇。恐是鬼魂。谓妻子曰。我非鬼也。初被斩时。如醉梦中。罔知所以。今忽睡觉归来。举家欢喜。明旦至帐前拜谢。崔公惊愕。谓曰。汝有何术。今敢复来。军校答曰。素无他术。自幼至今。每日持念 金刚经三卷。昨朝失晓。诵经过期。有犯军律。崔再问曰。汝知斩时否。答曰。初押出戟门外。只觉身如醉梦中。都不记忆。又问曰。汝所诵之经在何处。答曰。在家中佛厨函内。崔急令取来。及开函。只见五色毫光。取经看时。已作两段矣。崔大惊异。亦自悔过。抚慰军校曰。我与汝币帛。可买银箔。债写此经一百卷。就延寿寺。命僧看念忏悔。一时俱散施。留经十卷。恭就本寺 佛殿供养。仍令图画就戮之处。并斩经之像。以彰灵迹。(出报应记)。

  孙翁

  唐政和中。真州石匠孙翁。每日持念 金刚经三卷。一日同三十余人入山凿石。忽山崩。尽丧其中。唯孙公在石罅处得活。经一十二年。因子孙凿石。穿透。见翁端坐。容貌如故。子孙惊拜。问翁何以得生。翁曰。常持金刚经。又问饥否。曰。始初因吃一个酥饼。至今不饥。翁问曰。我昔所看之经在否。子孙答曰。有。遂还家。遥取经看经。上有一圆孔。恰如酥饼大。凡见闻者。无不赞叹此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能救护孙翁饥渴垂死之患难也。(出报应记)。

  刘县令

  昔毗山刘县令。为官清廉。家法甚严。日诵 金刚经三卷。寒暑不辍。前任运司幕官。同妻难月。梦见一僧从空而来。云。有事冒于尊听。贫道修行六十余年。盖因世缘未了。再令出世。念合下善根成熟。特来依投。愿收录。刘曰。既蒙不弃。无吝见教。其僧便入卧房。刘怒而觉。次日。其妻分娩得生一女。聪惠过人。年七岁。不曾从师。经书尽皆通晓。随父日诵金刚经。未及月余。便能暗诵。父母甚喜。年登十九。吟咏成章。女因患方愈。值夏月。忽作蚊蚋诗云。昨日曾未与君期今朝擅自入罗帏玉体任君餐一饱犹作娇声殢阿谁其父听得大怒。唤出厅前。深责情意。欲置之死地。母急来救。询问其由。女曰。昨夜蚊虫叮我。今朝作诗。别无他事。母即去白父。说其因由。父曰。汝既在室。安得有此等语。句句有情。女告父曰。不然请题。奴别作四句。父将剪子为题。女随口便答曰。有情两股合无情两股开快从腰里取长短任君裁父微笑不语。女便入房。索浴更衣。出厅白父。念奴适来。几乎不得其死。不如及早拜辞父母去矣。因成颂曰。十九年来作客清净。无花无逸了了分明。归去一任东西南北。生也了死也了。不论年多年少。今日拨转遇真空。一轮明月清皎皎。描也难描画也难画。满头插花盘膝坐化。

  宋承信

  宋绍兴二年。有宋承信。居秀州华亭县。因患翻胃之疾。数年百药不能治疗。忽一夜。梦见有一梵僧。谓承信曰。汝乃宿世冤愆。遂致今生受诸病苦。汝知否。应有世间男子妇人。或风瘫。或劳跛。或盲聋喑痖。或病缠身。经年累月。枕卧床席。将死不能。气绝者。其魂灵摄在阴司。考校前生今世所作罪恶。因缘果报。毫发无差。若有奉施金刚经。或自他书写。或毕世受持。才举心动念。遂惑阴府官曹。捡察善功。先放魂魄附体。次遇良医。其病即愈。睡觉省悟。明旦令妻焚香。躬对诸佛菩萨之前。发愿甘许奉施 金刚般若经一千卷。兼自尽形受持。尔后又复梦见有一金刚神。赐药一丸。令承信吞之。次日其病即瘥。将养月余。身轻体徤。容貌精神俱获复旧。凡见闻者合掌称叹。此经有起死还生之功。可不戒且敬哉。

  唐珍

  宋唐珍。乃绍兴府会稽县押狱。日常持诵 金刚经三卷。寒暑不易。绍兴八年。同楮旬诸茂偷据官钱。事觉。由县申解本府。赵相公判送司理院再勘。唐珍等至。夜梦一金刚神。语珍曰。汝得平日持念 金刚经有感。汝但放心。临断之际。吾当助相公神笔。先判楮旬诸茂。各决脊杖。配邻州。汝决杖一百。回监。俟赃足日呈放还家。睡觉。再三思量。我既为首。所犯刑名。其罪是一。安有轻重哉殊。不可晓。以至临决断之时。逐一果应其梦。毫发无差。所见所闻之者。咸疑其异。方知 金刚般若之功。有不可思议者也。遂感 金刚神力。冥助赵相公之笔。复何疑哉。尔后发愿印施金刚般若经三百卷。尽世专精受持。寿至八十五岁。无疾而终。(出杂爼记)。

  王氏

  宋绍兴九年。明州王氏。日常持 金刚经。因夫带往岐州任所。身怀六甲二十八个月。不能分娩。又以多病。形骸羸瘦。深虑生产之时。子母难全。忧惶不已。一日倚门而立。偶见一异僧。教化曰。同增福利。王氏将钱舍施已。僧云。娘子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刚经。若发心印施得一千卷。见世增延福寿。父母子孙团圆。所愿皆遂。福及七祖。先亡一切眷属。咸获超升。王氏猛省。依僧所嘱。遂印施 金刚经一千卷。斋僧一千员。就念经一千卷。躬就天宁寺。对三宝前忏悔。求愿保佑生产之日。子母双全。早祈感格。斋罢还家。至夜三更。得梦。自见一金刚神。以杵指王氏腹。其疼不可忍。及觉。已生二男子在床。相貌圆满。令人爱乐。仰藉般若之功。天神卫护。报应之速。王氏既得母子双全。不胜忻幸。尔后专心齐素。诵经不辍。年至六十一岁。无疾忽尔身亡。自见二使者引见阎摩天子。勅问。汝在生作何善业。王氏答曰。自幼持念 金刚般若经。至今每日不缺。天子赐金床与王氏。就殿侧坐。朗诵一遍。地狱辛酸之苦。一时停息。诸受地狱之人。普沾恩利。天子再问王氏。何不诵咒。答。世间无本。勑令鬼吏於藏中取咒本付王氏。嘱曰。汝归阳间。展转流通。切勿遗坠。天子又曰。王氏向后寿终。径生极乐世界。不复再来此处矣。
  补阙真言曰。
  唵 呼卢 呼卢 社曳 契 莎诃
  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无上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生净土

  朱进士

  宋朝苏州府朱进士。服儒衣冠。习举士业。平昔罔知佛法之妙。一日闲游。偶至虎丘寺。正值佛印禅师讲演 金刚般若经。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师逐一解说佛法大意。朱闻之甚喜。自念平日未尝闻此佛法。深有理焉。惜乎圆满。欢喜回家。次日午刻。忽睡去。梦一鬼吏。押五个罪人。朱亦随后。约行二里许。见一大街。入巷门。挂青布帘人家。鬼吏揭帘。罪人皆入。至厨房。见灶上桶内有汤。罪人皆去吃。朱亦觉渴。方欲饮。被鬼吏喝住曰。听佛法之人不得饮。因此惊觉。心疑此梦。信步行至大街。入巷。果有人家与梦中无异。朱扣门入。其家主翁见进士至。急忙相接。朱问。适来使宅厨房。有何动静。主翁遂问家人。言厨下方养得六个小犬。内一枚死者。朱即惊惶流汗。自谓若不得闻佛法之力。遂入狗胎。化为畜类矣。因弃其旧习。专心持念 金刚般若经。寒暑不辍。寿至八十九岁。功行圆满。於八月十五日。遍请诸山师德道友亲朋相送。就升於后园树枝梢上。说四句偈。与众相别。端然立化去矣。偈曰 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脚蹈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扬琰

  宋乾道七年。三月十三日。左中太夫龙图阁待制提举佑神观扬琰。和王之子也。偶梦见父和王偕母夫人。龙图省记考妣已弃诸孤。恐亟去。恳留为十月之欵。和王许之。龙图再拜。劝酒委曲如生之礼。龙图泣。和王及夫人亦泣。龙图禀考和王。寻常所修功德。烧献钱焉人物。用得否。和王曰。用得。再问。释道功果孰胜。和王云。一日但举手翻覆。龙又问。世间经文孰胜。和王答。阴府深敬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若为吾印施得一千卷。最为第一。龙图意谓欲冥器。即对云。容造以献。和王曰。可。时以暮矣。顷刻有一急足从水中行来。报覆酉时有金字牌过楚州。龙图再禀。大人今在何处。和王云。吾管地部。方眷恋间。忽然睡觉。不胜悲感。泪流枕席。遂念和王英爽不昧。神色如生。盖和王为宋大将。历百战戡定祸乱。大功不一。受降不杀。全活甚众。入扈殿垂四十年。未尝妄刑一人。忠厚明恕。宜得功德之助。有所主宰。且晤人间所修功德。看诵 金刚经文。所焚冥器。阴府皆得用之。又知善恶报应。冥阳一趣。无间彼此。亦足以劝世之为善者也。龙图恭睹 释迦世尊降生之日。就禅福资寺。修设天地冥阳水陆大斋一会。及斋僧若干。如法修礼 金光明三德妙忏一七昼夜。命僧众看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藏。计五千四十八卷。用资二亲冥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