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徐陵传。陵少而崇信释教。经论多所精解。后主在东宫。令陵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每讲筵商较四座。莫能与抗。目有青睛。时人以为聪慧之相也  孝克陵之第三弟也。东游居于钱塘之佳义里。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每日二时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天嘉中除郯令非其好也。寻复去职。太建四年。征为秘书丞。不就。乃蔬食长斋。持菩萨戒。昼夜讲诵法华经。高宗甚嘉其操行。孝克以疾卒。时年七十三。临终正坐念佛。室内有非常异香气。邻里皆惊异之。
  佛祖统纪。陈永阳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为东阳刺史。请大师出镇开讲。致书至三。师遂往。王与子湛家人。同禀菩萨戒。执弟子礼。昼聆讲说。夜习坐禅。讲事将解。立法名曰静智。制疏文设大会。度人出家。铸大士像。其疏有云。愿生生世世。与天台阇黎及讲众。黑白恒结善友。俱向一乘。师谓门人智越曰。吾欲劝王修福禳祸。越曰。府僚非旧。或有炎凉遂止。其后王出游。坠马将绝。师为率众行观音忏法。遂觉微醒。凭几而坐。见一梵僧。手擎香炉。绕王一匝。香气徘徊。痛恼顿释。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尚陈武帝女会稽长公主位仪。同受大师菩萨戒。制疏请住。瓦官开法华经题。宣帝勅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时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周弘正。俱服戒香。同餐妙法。仍请一夏。剖释元义。道俗俱会。开悟为多  毛喜字伯父阳武人。少好学善草隶。陈宣帝时。为五兵尚书。瓦官法会。获预听众。恳求禅要。躬执弟子礼。受六妙门。及四十二字法门。旦夜研习。不因事废。
  魏书崔浩传。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诵读。浩怒取而焚之。捐灰於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於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末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始浩与冀州刺史颐。荥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颐。三人别祖。而模颐为亲。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颐。模谓人曰。桃简正可欺我。何合轻我家周儿也。浩小名桃简。颐小名周儿。世祖颇闻之。故诛浩。时二家获免。浩既不信佛道。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像。浩大笑之云。持此头颅。不净处跪是胡神也。
  法苑珠林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任崔浩。邪佞谄谀。崇重宼谦。号为天师。残害释种。殷破浮图。废弃法事。诸臣佥曰。康僧感瑞。太皇创寺。若也除毁。恐贻后悔。又於后宫内掘地得一金像。浩乃秽之。阴处尤痛。叫声难忍。太史卜曰。由犯大神故。於是广祈名山。多赛祠庙。而痛苦尤重。内痛弥甚。有信宫人。屡设谏曰。陛下所痛。由犯释像。请祈佛者。容可止苦。浩曰佛为大神耶。试可求之。一请便愈。欣庆易心。乃以车马迎康僧会法师。请求洗忏。从受五戒。深加敬重。方知宼谦阴用邪悞。乃加重罚。以置四郊。埋身出口。今四衢行人。皆用口厕。以尽形命。徒党之流。并皆斩决。至庚寅年。太武遭疾。方始感悟。兼有昙始白足禅师。来相启发。生愧悔心。即诛崔浩。到壬辰岁。太武帝崩。孙文成立。即起浮图。七年还兴三宝。至和平三年。昭元都统沙门释昙曜。慨前陵废。欲今再兴。故於此台石室寺。集诸僧众。译经传流通。后贤之徒。使法藏住持。千载不坠。准此掘地获像。明知秦周已有佛教验矣。
  魏书高允传。允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
  释老志。沙门统昙曜。与天竺沙门常那邪含等。译出新经。十四部。又有沙门道进僧超法存等。演唱诸异。显祖即位。敦信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元之士。与论理要。
  佛法金汤编。献文帝雅好佛学。每引朝士沙门。共谈元理。有遗世之心。延兴元年六月。诏传位太。子徙居崇光宫。称上皇。建鹿野寺于北苑。与禅僧居之。讲习元要。
  魏书韦缵传。缵字遵彦。年十三。补中书学士。聪敏明辨。为博士李彪所称。除秘书中散迁侍御中散。高祖每与名德沙门。谈论往复。缵掌缀录。无所遗漏。颇见知赏。
  杨谦之传。谦之以父舅氏沮渠蒙逊曾据凉土。国书漏阙。谦之乃修凉书十卷。行於世。凉国盛事佛道。为论贬之。因称佛是九流之一家。当世名士。竞以佛理来难。谦之还以佛义对之。竟不能屈。
  冯熙传熙文明太。后之兄也。除车骑大将军开府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洛阳虽经破乱。而旧三字石经。宛然犹在。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废毁分用。大至颓落。熙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写一十六部一切经。延致名德沙门。日与讲论。精勤不倦。所费亦不赀。而在诸州。营塔寺。多在高山秀阜。伤杀人牛。有沙门劝止之。熙曰。成就。后人惟见佛图。焉知杀人牛也。
  城阳王长寿传。长寿次子鸾。世宗初。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后转安北将军定州刺史。鸾爱乐佛道。修持五戒。不饮酒食肉。积岁长斋。缮起佛寺。劝率百姓。共为土木之劳。公私费扰。颇为民患。
  裴叔业传。植字文远。叔业兄叔宝子也。少而好学。览综经史。尤长释典。善谈理义。临终神志目若。遗令子弟。命尽之后。翦落须发。被以法服。以沙门礼。葬于嵩高之阴年。五十。
  李同轨传。同轨赵郡高邑人。阳夏太守义深之弟。体貌魁岸。腰带十围。学综诸经。多所治诵。兼读释氏。又好医术。年二十二。举秀才射策。除奉朝请领国子助教。转着作郎典仪注修国史。迁国子博士。加征虏将军。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讲法。勅同轨论难。音韵闲朗。往复可观。出帝善之。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萧衍。衍深耽释学。遂集名僧。于其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盘大品经。引同轨预席。衍兼遣其朝臣。并共观听。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卢景裕卒。齐献武王。引同轨在馆。教诸公子。甚加礼之。每旦入授。日暮始归。缁素请业者。同轨夜为说解。四时恒尔。不以为倦。
  酉阳杂俎。魏使陆操至梁。梁王坐小舆。使再拜。遣中书舍人殷炅。宣旨劳问。至重云殿。引升殿。梁王着菩萨衣北面。太子已下。皆菩萨衣。侍卫如法。操西向以次立。其人悉西厢。东面一道人。赞礼佛词。凡有三卷。其赞第三卷中。称为魏主魏相高。并南北二境士女。礼佛讫台。使其群臣。俱再拜矣。
  魏李骞崔劼至梁。同泰寺主客王克舍人贺季友。及三僧迎门引接。至浮图中。佛傍有执板笔者。僧谓骞曰。此是尸头。专记人罪。骞曰。便是僧之董狐。复入二堂。佛前有铜钵中燃灯。劼曰。可谓日月出矣。爝火不息。
  先觉宗乘。北魏杨衒之。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达磨至魏。住禹门千圣寺。衒之问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愿师慈悲开示宗旨。达磨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交并曰。惟愿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佛祖统纪。孝静帝天平元年。洛州刺史韩贤。素不信佛。白马寺有汉明帝时经函。时放光明。世藏为宝。贤往寺斫破之。未几。州人韩木兰作乱。一贼自尸中起。以刀斫贤。胫断而死。人谓毁函之报。若是其速。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衣食居处。一与苦行沙门同。有小弟子。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杀蛇。因指以示之。弟子乃见蛇头齚袴裆而不落。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来诣法和法和。曰有。一断头牛。就乡征命殊急。若不为作功德。一月内报至。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上洛王思宗传。思宗子元海。周建德七年。於邺城谋逆伏诛。元海好乱乐祸。然诈仁慈。不饮酒啖肉。文宣天保末年。敬信内法。乃至宗庙不血食。皆元海所谋。及为右仆射。又说后主禁屠宰断酤酒。然本心非靖。故终致覆败。
  杜弼传。弼加通直散骑常侍中军将军。奉使诣阙。魏帝见之於九龙殿曰。朕始读庄子。便直秦名定是体道。得真元同齐物。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弼对曰。佛性法性。止是一理。诏又问曰。佛性既非法性。何得为一。对曰。性无不在。故不说二诏。又问曰。说者皆言法性宽佛性狭。宽狭既别。非二如何。[弓*丙*弓]又对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宽非狭。诏问曰。既言成宽成狭。何得非宽非狭。若定是狭。亦不能成宽。对曰以非宽狭故。能成宽狭。宽狭所成虽异。能成恒一。上说称善。乃引入经书库。赐地持经一部帛一百匹。
  崔暹传。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魏梁通和。要贵皆遣人。随聘使交易。暹惟寄求佛经。梁武帝闻之。为缮写。以幡花宝盖。赞呗送至馆焉。然而好大言调戏无节密。令沙门明藏。着佛性论。而署己名。传诸江表。
  佛法金汤编。颜之推。武平中。为黄门郎仕。至光禄大夫。举家蔬食。深信佛教。有颜氏家训。行于世。其归心篇曰。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费。颇为虚放。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劝汝曹学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素归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於经论。不复於此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其戒杀训曰。儒家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高柴曾晳。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含生之类。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原夫四尘五荫。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俱空。千门入善。辨才智慧。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老庄之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典五常符同。仁者不杀之禁。义者不盗之禁。礼者不邪之禁。智者不酒之禁。信者不妄之禁。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周书薛善传。善弟慎。选侍太祖读书。太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元宗者。一百人。于第内讲说。又命慎等十二人。兼学佛义。使内外俱通。由是四方。竞为大乘之学。
  卢光传。光历陕州总管府长史。性崇佛道。至诚信敬。尝从太祖。狩于檀台山。时腊围既合。太祖遥指山上。谓群公等曰。公等有所见不。咸曰。无所见。光独曰。见一桑门。太祖曰是也。即解围而还。令光於桑门立处。造浮图。掘基一丈。得瓦钵锡杖各一。太祖称叹。因立寺焉。
  佛祖统纪。建德元年。时长安有李练者。神异不测。每夜於街上。大哭释迦牟尼佛。如此屡月。后二年。果有废释之事。
  启颜录。隋令卢思道聘陈。陈主用观世音语。弄思道曰。是何商人。赍持重宝。思道即以观世音语报曰。勿遇恶风漂堕罗剎鬼国。陈主大惭。
  隋书李士谦传。谦善谈元理。尝有一客在坐。不信佛家应报之义。以为外典无闻焉。士谦喻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之应邪。佛经云。轮转五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东而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黄熊。杜字为鶗鴂。袖君为龙。牛哀为兽。君子为鹄。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鼋。宣武为龟。邓艾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乌书。生为蛇。羊祜前身李家之子。此非佛家变受异形之谓邪。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士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而作。木岂有心乎。客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亦不能难而止。
  辛彦之传。彦之迁洛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彦之又崇信佛道。於城内。立浮图二所。并十五层。
  佛法金汤编。杨素字处道。奇策高文。为一时之杰。累官上柱国封越国公。尊重佛法。造光明寺。又于华岳造思觉寺。素尝行道。观见壁间画像。问道士曰。此何图也。道土曰。老子化胡成佛图。素曰。承闻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变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则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老子安用化胡为佛。何不化胡为道。道流不能对  裴寂字元真。蒲州桑泉人。隋大业中。为晋阳宫副监。高祖即位。谓寂曰。使我至此者公也。拜尚书右仆射。高祖一日。问群臣曰。傅奕每言。佛教无用。卿等何如。寂对曰。陛下昔创义师。志冯三宝。言登九五。誓启元门。今六合归仁。富有四海。而欲纳奕之言。岂不亏往德。而彰今过乎。
  唐书箫瑀传。瑀好浮屠法。间请舍家为桑门。帝许之矣。复奏自度不能为。又足疾不入谒。帝曰。瑀岂不得其所邪。乃诏夺爵下除商州刺史。未几复其封。加特进。
  佛法金汤编。虞世南越州余姚人。贞观八年。世南上疏曰。弟子早年。忽遇重患。当时运心。差愈之日。奉设千人斋。今谨于道场。供千僧蔬食。以其愿力。希生生世世。常无病恼。七世久远。六道冤亲。并同今愿。后世南卒。太宗梦见之。因诏曰。世南德行纯备。志存忠益。奄从物化。良用悲伤。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进谠言。有若平生之旧。可即其家。造五百僧斋。佛像一躯。以资冥福。以申朕思旧之意。
  酉阳杂俎。国初僧元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元奘。麻屩及匙筯。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