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切业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至诚心  忏悔六情根

  夫行人欲行大忏悔者。应当起大悲心怜愍一切。深达罪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尚无有福。况复罪耶。但众生不善思惟。妄执有为而起无明及与爱恚。从此三毒。广作无量无边一切重罪。皆从一念不了心生。若欲除灭。但当反观如此心者从何处。起若在过去。过去已灭。已灭之法则无所有。无所有法。不名为心。若在未来。未来未至。未至之法即是不有不有之法。亦无此心。若在现在。现在之中。刹那不住。无住相中。心不可得。复次若言现在。现在者为在内外两中间耶。若言在内。则不待外。内自有故。若言在外。于我无过。复次外尘无知。岂得有心。既无内外。岂有中间。若无中间。则无停处。如是观之。不见相貌。不在方所。当知此心毕竟空寂。既不见心。不见非心。尚无所观。况有能观。无能无所。颠倒想断。既颠倒断。则无无明及以爱恚。无此三毒。罪从何生。复次一切万法。悉属于心。心性尚空。何况万法。若无万法。谁是罪业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观罪无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诸罪根本性空常清净故。故维摩罗诘。谓优波离。彼自无罪。勿增其过。当直尔除灭。勿扰其心。又如普贤观经中说。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悉如是。无住无坏。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名无罪相忏悔。行此悔者。心如流水。念念之中。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故知深观无生。名大忏悔。于忏悔中。最尊最妙。一切大乘经中明忏悔法。悉以此观为主。若离此观。则不得名大方等忏也。问曰。观无生忏悔。云何知罪灭相。答曰。如是用心。于念念中。即诸罪业念念自灭。若欲知障道法转者。精勤不已。诸相亦当自现。观此可知。如前观相中所说。善梦灵瑞定慧开发等相。此中应具明。复次若行者观心与理相应。即是罪灭之相。不劳余求。故普贤观经中言。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于一念中能灭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以此为证。若得无生忍慧。则便究尽罪源。此则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第二明罪灭阶降不同者。忏法既有别异。当知灭罪亦复不同。所以者何。罪有三品。一者违无作起障道罪。二者体性罪。三者无明烦恼根本罪。通称罪者。摧也现则摧损行人功德智慧。未来之世三涂受报。则能摧折行者色心。故名为罪。一明作法忏悔者。破违无作障道罪。二明观相忏者。破除体性恶业罪。故摩诃衍论云。若比丘犯杀生戒。虽复忏悔。得戒清净。障道罪灭。而杀报不灭。此可以证前释后。当知观相忏悔。用功既大。能除体性之罪。三观无生忏悔罪灭者。破除无明一切烦恼习因之罪。此则究竟除罪源本。第三明复本不复本相者。问曰。忏悔清净得复本不。答曰。解者不同。有言不复。如衣破更补。虽完终不如不破。有言得复如衣不净。更浣净。与本无异。有言。有复有不复。如律中所明。初二篇不复。后三篇可复。初教经所明。作羯磨忏悔四重悉复。今言不必定尔。应当对前三种忏法。还为三义。一者复义。二者过本义。三增上过本义。今当借譬显之。一者作法忏悔。罪灭或复不复。如冷病人。服于姜桂所患除差。身有复不复。二者观相忏悔。非唯罪灭。能发禅定。此则过本。何以故。本无禅定故。如冷病人服石散等。非但冷除。亦复肥壮过本。三者观无生忏悔。非唯罪灭发诸禅定。乃得成道。此为增上过本如病服于仙药。非直病除。乃得仙通神变自在。此而推之。岂得一类。问曰。有戒者可然。其无戒者云何。答曰。无戒者当更受戒。或有因忏发戒。此如普贤观经中所说。复次若菩萨戒者。众生世世以来。或已遇善知识。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但于生死中。颠倒造罪。妄失违犯。因今归依三宝。重更练之。兼复忏悔清净。用此本戒亦发禅定。是故虽无事戒。菩提本戒。或已有之。复次如摩诃衍论说。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若不受戒行善。名尸罗者。既有尸罗。岂不得发诸禅三昧耶。问曰。若尔者何用受戒为。答曰不然。一为助道。二定佛法外相。岂可不依。问曰。上来所说。初坐禅者。必须忏悔。亦有不然。答曰。不必一向。如妙胜定经所明。但能直心坐禅。即是第一忏悔。若于坐中有难转。多不得用心者。必须忏悔。第二明衣食具足者。今明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等学道但畜一衣。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此上人也。二者如迦叶等。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须余长。此是中人衣法。三者若多寒国土及下士不堪。如来更开畜百一物等。而要应说净作法。知量知足。若过贪求则于道有妨。具足食法者。食有四种。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人。果菜随得。趣以支命。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名圣种。四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四维口食。四方口食。此是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木女说。是中应广分别。三者阿兰若受檀越送食。四者于僧中结净食。有此等食。名缘具足。是名衣食具足。若无此资身因缘则心不宁。于道有妨。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此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二里。此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之中皆是闲居静处也。第四息诸缘务者。缘务众多。略说有四。一息生活缘务。所谓不作一切有为事业。二息人事缘务。所谓不追寻俗人朋友亲识。断绝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所谓不作世间工匠医方药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所谓读诵听学义论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于修定有废。心乱难摄。不得定也。第五近善知识。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是则略明五缘具足。第二诃五欲及弃五盖者。经中说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离欲者。即是诃责五欲。恶法者。即是弃五盖。言五欲者。即是世间上妙色声香味触等。常能诳惑一切凡夫。坏于善事。若不明识过罪诃责厌离。则诸禅三昧。无由可获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子女人。形貌端严。修目高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即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色过罪。如摩诃衍中广说。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颂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著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闻甄迦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如摩诃衍中广说。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著。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著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种种因缘。知香过恶。如摩诃衍中广说。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著酪味。命终后即生酪中。受于虫身。如是等种种知味过罪。如摩诃衍中广说。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独角仙人。因触欲故。退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触欲过罪。如摩诃衍中广说。问曰。云何诃五欲。答曰。诃欲之法。如摩诃衍中。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益。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此五欲法与众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坠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当急远之。如禅经中说偈。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冢  广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贪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间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五欲过罪。心不亲近。如离怨贼以远离故。心无热恼。欲想不生。此为修禅之要。诃五欲相。如摩诃衍广说。第三弃五盖者。一者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第一弃贪欲者。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生欲。所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复次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欲。无由近道。如除盖偈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于五欲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悲恼  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  已诃能舍之
  得福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贪欲盖。如摩诃衍中诃欲偈说。第二弃嗔恚盖者。嗔是生诸不善法之根本。坠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复次行者于坐时思惟。此人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恼故生嗔。嗔故生恨。恨故生怨。怨故欲加报恼。彼嗔恨怨恼觉观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以答言。
  杀嗔则安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除灭之。令心清净。如摩诃衍中佛教弟子诃嗔偈。是中应广说。第三诃睡眠盖者。内心惛暗。名为睡。放恣支节。委卧垂熟。名为眠。复次意识惛冥。名为唾五情闇蔽惛熟名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阿毗昙中说为增心数法。能破今世三事。谓乐利乐福德。又能破今世后世实乐。如此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余盖情觉可除。眠如死人。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有菩萨教睡眠弟子言。
  汝起勿抱死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未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白刃间  尔时云何而可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诃眠盖。警觉无常。灭损睡眠。令无惛覆。若睡眠心。重当用禅镇禅杖等却之也。第四弃掉悔者。掉有三种。一身二口三心。身掉者。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口掉者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谈论。及世俗言话等。心掉者。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心。如人摄心。犹不得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著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著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无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大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复次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说。二者如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烦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种种因缘。诃掉悔盖。心神清净。无有覆盖。常在善心。则寂然安乐。以是因缘。心得法喜。第五弃疑盖者。以疑覆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复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谓三种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师。三者疑法。疑自者。若人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器乎。作此自疑定法终不发也。欲去之者。无得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臭皮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此事如摩诃衍中。释萨陀波沦。求善知识具明。是中应广说。三疑法者。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之法。不能即信。故不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神。何以故。如诃疑偈中说。
  如人在岐道  疑惑无所取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