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净土群疑论

  问曰。若唯发愿是别时意者。如何别时意耶。
  答。佛以众生烦恼炽盛。流转生死沉沦苦海。无有出期。是以称赞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两报四种庄严。劝诸众生令生净土。诸众生类。虽闻佛法。障有轻重。悟有浅深。遂令依教胜劣差别。有一类众生。虽闻净教。诽谤毁呰。非但不生西方。亦自沉沦恶道。此全与西方远也。有一类众生。虽闻净教深信不谤。五欲缠心。乐居秽土。亦不发愿。亦不修行。此人修善。或生人天。或复造恶。沉沦恶趣。此人望生西方。亦为远矣。以并无心趣求。又诽谤毁呰故。清净平等觉经言。若有众生。闻说净土教法。闻如不闻。反生诽谤。我说。此人未得解脱。始从三恶道中来无信向。尔亦全无行愿。故未得解脱。有一类众生。与阿弥陀佛宿愿缘熟。闻说净土教门。净心信敬发弘誓愿。我往生西方净土。更不愿求人天果报。虽有此愿。然此人。或以烦恼因缘。耽著五欲。或复懈怠放逸。不能修道。以遇恶知识。广造十恶。或复临终时不逢善友。或以身婴重病。狂乱失心。或复多日失意。不解人语。遂使空有愿言。未曾修净行。虽不往生净土。此愿远是生因。或由发愿胜力。后必定能修行。或但起行之人。必有修行之意。彼虽未能起行。当有起行之功。方前二类之人。即有远生之义。故经记叹此人。为得生西方也。愚人将谓即得不假别修净因。论师释此经文。此是别时之意。非但唯由发愿而即得生西方。后人读论不解。即言行不得往生。此深错也。又有一类众生。善根深厚烦恼轻微。逢遇胜缘。听闻净教。深生净信。发愿修行临终往生。具如经说。此是行愿具足。即得往生。异彼空愿之人。故非别时之教。佛对前二类人未得往生之日故。记发愿之者而得往生。论师恐同行愿具足即得往生人故。别分离唯愿之人。是为别时之意也。故愿喻初一金钱。念佛修行等。是中间九百九十八金钱。往生净土是第一千金钱也。故摄论言。如以一金钱贸易得千金钱。又如念多宝佛。未即至不退位也。不退位在十住初心。此人当念多宝佛时。或是十信前心。或十信初心等。未可念多宝佛。即超十信十千劫即至十住初心。以须中间更修八万四千波罗蜜行方至初心也。而念多宝佛。与不退行为远缘。故名别时意也。上来以众多义显别时意。自关发愿非是起行之人。是彼摄论师言别时之意也。又摄论文别时意者。是报净土唯愿念佛。理未即生。若化净土唯愿念佛。必即得生。如华严经。不须疑惑。
  问曰。往生众生唯此人趣。得修净业。而得往生。为通余趣亦得往生。及已终者。于冥道中亦得往生不。
  释曰。于五趣中。悉能修西方净业。得生极乐。按诸天既能来听观经。乃观经下文言。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称赞净土经列众中言。无量诸天阿索洛等为闻法故皆来听法。故知悉欲愿生净土。皆能习净业。得生西方。又按菩萨处胎经第四卷说。化生龙持八关斋戒。金翅鸟欲食不得。请问其法。龙为说八关斋法。金翅鸟随龙往海龙王宫中。尔时龙子复与金翅鸟而说于偈。是时龙子龙女心开意解。寿终之后皆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又按随愿往生经说。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宇屋宅园林浴池。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功德力强。可得拔彼地狱之殃。以是因缘便得解脱忧苦之患。长得解脱。往生十方诸佛净土。以此准知。五趣众生。悉得往生极乐国也。
  问曰。于此三界秽土受生。但有色形。皆受中阴。死此生彼。往来传识。具有四有。所谓中有生有本有死有。未知从此生于净土。亦有中有不。
  释曰。此有二释。一言无有中有。以此命终坐莲华中。故知则是生阴摄也。以入莲华之中似同处胎也。今释。此义未必则然。且如秽土受生之法。必须至彼生处方受生阴。如欲界死生于色界。须从欲死受色中有之身。至彼色界方受生阴。无有于欲界受色界生有身。今生净土义亦如此。不可于秽土死则于秽土受净土生有身也。要须至彼净土之中宝池之上方成生有身也。又无色界无色。可无中阴传识受生。净土有色。处所既别。如何不许。有于中阴传识。至彼受生阴耶。
  问曰。若有中阴。则应生彼至宝池中。方入花中坐后乃花开。如何于此则入花中。与彼生阴有何殊别。
  答。岂以中阴入彼花中。即令同彼生阴摄也。生彼净土。福德力胜。虽是中阴乘花往生。不同秽土中阴无花。虽中生阴同在花中。然胜劣别。明晦有殊。以分中生二阴差别。亦以趣生至生义有差别。分中生阴异。不约有花无花分中生别也。若谓同在花中难可差别。即令无有中阴者。亦可。秽土中生二阴。同无有华。应言中生二阴不别。若谓中阴生阴虽俱无花即有受胎等差别者。卵等三生可有差别。化生生阴如何得殊耶。以此故知。有中阴也。又如地狱中阴。已被火烧。岂与生阴即无差别。翻显净土善业类同中生相似。然此所说中阴。然未见经论说生净土者去身是中阴非中阴文。不可定判说有无也。虽无经文。然取有义。为胜不尔。去身说是何耶。
  问曰。若有中阴者。未知此净土中阴。为著衣。不著衣。
  答。无经论文。然准定应著衣。以俱舍论言。欲界中阴除鲜白比丘尼。余一切中阴皆悉无衣。以欲界中有无惭愧故。一切色界所有中阴皆有衣。具惭愧故。以此准知。净土超胜色界。如何中阴无有衣耶。故净土中阴皆有衣服。
  问曰。净土中阴行相如何。
  答曰。亦以义准知。秽土生天中阴。足下头上。地狱中阴。头下足上。人鬼傍生。犹如鸟飞。平身行也。今生净土。足下头上。即此经文。坐莲华中。即其相也。又释。有别。生天中阴。足下头上。立趣受生。净土中阴。坐趣受生也。
  问曰。净土中阴。既未至彼极乐世界。于其中间十万亿佛土。食何食耶。
  释曰。欲界中阴。生缘未合。多时受彼中阴之身。可须食香以趣生有。净土中阴。如弹指顷。即得往生。时既不长。无劳食也。又经中间十万亿佛土。即于空中。食诸佛土香之气。以资阴身。趣受生处。其中有义无量繁多。不可具说。
  问曰。何故如来说经。皆为逗机化物。悉为信向者说。不为疑惑者宣。故药师经言。佛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而说经之中。有舒舌相劝物生信。有不舒舌但宣妙理。又说甚深法。凡夫难晓。怀疑生谤。如说法华经会二归一。二乘人等不生信心故。须多宝世尊涌宝塔。与证实佛舒舌相。现不诳以表真。三陈当信之言方申诚谛之语。今阿弥陀经。唯说西方依正两报庄严净相。劝物往生。易生正信。何须六方或十方佛同舒舌相劝物生信耶。
  释曰。按称赞净土经下文。佛自陈说。十方恒沙诸佛。见释迦牟尼佛说称赞净土经。了各在本土。异口同音俱时叹言。释迦牟尼佛。能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界极难信法。释迦牟尼佛。既得诸佛同声赞叹。告舍利弗。我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如来虽说百千等经。不言难说。唯称赞净土经。有九张纸。恒沙诸佛及释迦牟尼世尊。咸说此经难信难说。盖以佛说十二部经。一切外道皆生诽谤。是佛弟子咸发信心。今说阿弥陀经。言五逆十恶罪根众生唯能念佛皆生净土。虽佛弟子信向之者。亦生疑惑。不信此言。现见今时四部众。咸有正信。尚疑念佛不即得生。故知此经甚难生信。一切种智预知。未来有此众生。怀疑者众。故同舒舌相。表法至真。劝物修学。又往生净土。解行已上三贤菩萨或龙树等。得生西方。极恶凡夫亦生正信。彼诸胜人福多罪少。得生净土。有何可怪。五逆十恶罪恶凡夫。一念十念。至诚彻到。乘佛本愿。得生西方。十地三贤诸菩萨众。亦信此事。不起疑心。唯说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如此愚人。无恶不造。逢善知识教称佛名。具足十念即生净土。还是斯辈十恶众生。不信念佛得生净域。我等既是罪恶凡夫。无始已来是愆皆犯。念佛十声有何功德。令我重罪则得除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但是佛接引之言。或是远声作近声说。是第二阶法。或言别时之意。种种异解不信即生。欺谤极多。信顺甚少。故此言教为信者希。诸佛同舒舌相。遍覆三千之界。证法不谬决定得生。护念行人。令生净土。
  问曰。如华严经说。诸佛平等。皆具一切行满。本愿满方成正觉。号两足尊。今药师经。唯说药师琉璃光佛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无量寿经及悲华经等。说阿弥陀佛初发菩提心及修菩萨行发四十八愿。与华严经文不同。有何意也。
  释曰。此两经意各据一义。亦不相违。据实而论。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殊胜妙愿。无有增减。若有一愿不圆一行不满。即不得道成正觉名一切智人。诸佛功德有不平等过。维摩经言。诸佛如来功德悉皆平等。而药师经说十二愿。无量寿经说四十八愿者。此对所化之机说也。诸佛教化众生。皆约有缘接引。众生共佛有缘。必依如来本愿。如来化导群品。皆乘弘愿化生。诸佛本发菩提之心。即住广大之心。所有众生之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然众生界无边数。菩萨始于发心终于成佛。阿僧祇劫有初有末。于中行菩萨行。成等正觉。不可遍共一切众生皆悉见菩萨修行供养。菩萨不可遍众生界教化利益。众生界未尽。菩萨已成佛。心虽广大事即难周。然于因地。众生于药师琉璃光佛所发十二大愿。至诚殷重。其愿今熟。于阿弥陀佛本发四十八弘誓愿。至诚殷重。其愿又熟。虽彼此两佛皆具尘沙诸愿。对所化机偏明别愿。众生于药师佛十二大愿根熟。药师佛虽有四十八弘誓愿其机未熟。故佛偏举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机偏熟。虽有十二愿等佛亦不说。譬如医王药库之中。虽具一切药草。对所病者患冷患热吐痢不同。处方合药不同。一切药草偏取当病之者三五等味。捣筛和合。或丸与病者服。不可用药数少不信医王药库之中具一切药。不可为有一切诸药与一病。况合和汤药具用一切冷热诸药也。佛亦如是。如华严经。实具诸愿。悉皆平等。同彼医王药库药。或说彼佛十二愿。或说此佛四十八愿。如对病者合药和汤处分。故此两经不相违也。
  问曰。往生众生修净业者。有何相貌。知已即得定往西方。颇有教证知相不。
  释曰。有三圣教。证已得生。以教验人。即为证矣。一如称赞净土经云。于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又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二如清净平等觉经云。若人闻说净土教门。身毛为竖。如拔出者。我说。此人定得解脱也。三如贤护经第一卷说。众生学得诸佛现前三昧。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名号。而能系心相续思惟。次第不乱。分明睹彼阿弥陀佛。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因此三昧得见佛故。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世尊诸菩萨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刹中耶。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国便得生也。行者等自亲于此三经。随与一经相应。即知得生净土也。
  问曰。如此秽土色界诸天。亦无忧苦。但有喜乐。与彼净土有何胜劣。愿生净土。不乐生色界等天耶。
  释曰。彼色界天虽无有忧苦唯有喜乐。然非极乐。终有苦受。故修行者不愿上生。略以八义显非极乐。一上无寂乐。二下堕苦轮。三无圣归依。四不闻正法。五有诸味定。六邪见惑增。七三灾坏境。八八难成身。第一上无寂乐者。大涅槃寂灭之乐。生彼凡夫不能克证也。第二下堕苦轮者。生色无色受报毕已。欲界业熟还生下方也。第三无圣归依者。色界虽有五净居天。讵比西方多诸补处。第四不闻正法者。彼色界天岂方净土佛菩萨众水鸟树林昼夜六时恒宣妙法。第五有诸味定者。彼色众中。虽有净定多诸味定。以相间杂增生烦恼。净土无也。第六邪见惑增者。生色界者通诸外道。有生邪见。又受无想报。将生尽心生。谤圣涅槃堕地狱也。第七三灾坏境者。三禅已下。初火次水后风所坏。净土无也。第八八难成身者。色无色界虽无忧苦。然是八难之中长寿天难摄。具斯八义。虽有喜乐终沦苦恼。故乐非极乐。与彼净土胜劣悬殊。故往生之徒。不愿生于色界也。一生净土。毕竟不退故也。
  问曰。愿生净土。诸修行者。或持一日一夜斋戒。或复孝养二亲。此业如不愿往生。即感人天之报。阎浮上寿不越百年。天即六欲。上寿极多万六千岁。今即回斯戒行愿生西方。如何以此善因。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戒因无别。胜劣不殊。寿报短长延促悬隔也。
  释曰。此义甚深。难可解释。经陈业力不可思议。但知仰信。难以图度。今正一释者。虽复一日一夜斋戒无有差殊。然其受戒之心有于胜劣。由心上下。戒成差别。若本以愿心祈生净土。心求胜果。戒成妙因。感彼西方寿命长远。如愿生人天。心非殊胜。顺生死流。增长有业。故所感报命不遐长。故戒虽是同。由发戒缘别。成其胜劣之业。感报有斯长短别也。又戒因虽等。念愿有殊。缘胜助因便生净土。且如分段变易报业虽同爱愿润殊果成胜劣。此亦如是。讵劳生惑也。
  问曰。若本期心愿生净土。心成上品。戒成胜因。可能招彼长时延增寿命。若本期心生天受戒。垂至终日愿生西方。即将先所受戒无作功德。招净土报。如何复能感阿僧祇之命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