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合论


  西方合论引

    荷叶庵石头道人袁宏道撰述
  夫滞相述心。有为过出。著空破有。莽荡祸生。达摩为救执相之者。说罪福之皆虚。永明为破狂慧之徒。言万善之总是。灭火者水。水过即有沉溺之灾。生物者日。日盛翻为枯焦之本。如来教法。亦复如是。五叶以来。单传斯盛。迨于今日。狂滥遂极。谬引惟心。同无为之外道。执言皆是。趋五欲之魔城。不思。阿难未得尽通。头陀摈斥。摩达微牵结使。尊者呵讥。蝉翅薄习。宝所斯遥。丘山丛垢。净乐何从。至若楞伽传自达磨。悟修并重。清规创始百丈。乘戒兼行。未闻一乘纲宗。呵叱净戒。五灯嫡子。贪恋世缘。昔有道士夜行。为鬼所著。宛转冢间。有甲父见之。扶掖入舍。汤沃乃醒。道士临别谓甲夫曰。羁客无以赠主人。有辟鬼符二张。愿以为谢。闻者笑之。今之学者。贪嗔邪见。炽然如火。而欲为人解缚。何其惑也。余十年学道堕此狂病。后因触机。薄有省发。遂简尘劳。归心净土。礼诵之暇。取龙树天台长者永明等论。细心披读。忽尔疑豁。既深信净土。复悟诸大菩萨差别之行。如贫儿得伏藏中金。喜不自释。会愚庵和尚与平倩居士。谋余褒集西方诸论。余乃述古德要语。附以己见。勒成一书。命曰西方合论。始于己亥十月二十三日。成于十二月二十二日。既寡检阅。多所脱漏。唯欲方便初心。尚期就正有道。略稽往哲。分叙十门。
  第一刹土门 第二缘起门
  第三部类门 第四教相门
  第五理谛门 第六称性门
  第七往生门 第八见网门
  第九修持门 第十释异门

  西方合论标注跋

  往予携郢中张明教(五教)参访袁中郎先生。一日出西方合论相视。予惊叹其禅土合源超绝乐邦诸典。从中有未甚了解者。随请质先生。命明教标注其首及持归南中。每欲梓以度世而未就也。岁己未海虞文学瞿元初(纯仁)。终后遗法财见施。予即就其灵前。许刻经十卷。荐为往生。适从吴门瑞光卧病。为忆前愿。因检付袁无涯(叔度)。重为诠次仇校。而属吾徒性成董其役。一以报袁先生法施之恩。一以了瞿文学财施之愿。至于撰述之精详。议论之卓越。是在明眼者自得之耳。予复何赘。
  旹
  大明泰昌改元岁在庚申畅月长至日喝石老人如奇力疾谨识

  珂雪斋纪梦

    袁中道
  万历甲寅冬十月十五日。予晚课毕微倦趺坐榻上。形体调适。心神静爽。忽尔瞑去。如得定状。俄魂与魄离跃出屋上。时月色正明。予不觉飘然轻举。疾于飞鸟云霄中见二童子。清美非常其去甚驶。予不暇问。但遥呼子曰。快逐我来。盖西行也。予下视世界。高山大泽。平畴旷野。城邑村落。有若垤土柸水。蜂衙蚁穴。子飞少坠。即觉腥秽不可闻。极力上振乃否俄至一处。二童子忽下至地。曰住。子亦随之而下。见有坦道如绳其平如掌。细视其地。非沙非石。光耀滑腻。逐路有渠。皆文石为砌。宽可十余丈许。中种五色莲花芬香非常。渠上有树。枝叶晃耀。好鸟和鸣。间有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树内隐隐。朱楼画阁。整丽无比。见楼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人。皆睨予而笑。童子行疾。子常追之不及。乃大呼曰。卿可于前金桥边少待。我当有所言。童子如言。予始及之。共倚桥上宝栏少息。予揖二童子。问卿何人。此地何处。幸为我言。二童子曰。予灵和先生之侍者也。先生欲与卿有所晤言。特遣相迎耳。予问曰。灵和先生何人也。二童子曰。即令兄中郎先生是也。今生西方净域。易今称矣。相见自为卿言。可疾往。予遂与二童子复取道。俄至一处。有树十余株。叶如翠羽。花作金瓣。树下有池。泉水汩汩。池上有白玉扉。一童先入。如往报者。一童导予入内。所过楼阁。凡二十余重。皆金色晃耀。灵花异草。拂于檐楹。至一楼下。俄见一人。下楼相迎。神情似中郎。而颜色如玉。衣若云霞。可长丈余。见予而喜曰。吾弟至矣。因相携至楼上。设拜共坐。有四五天人。亦来共坐。中郎谓予曰。此西方之边地也。凡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地。亦名懈慢国。其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皆托体于其中。时满则散居各处楼台之上。与有缘清净道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故胜解易成。不久升进为净土中人耳。予私念。如此美妙之处。尚是边地耶。仍问中即曰。兄今生在何处。中郎曰。我初亦以净愿虽深。情染未除生于此地少时。今已居净域矣。然终以乘急戒缓。仅与西方众生。同一地居。不得与诸大士同升于虚空宝阁。尚需进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凡诸佛说法之处。皆得往听。此实为胜。非诸众生所能及也。拉予行中郎冉冉上升。予亦不觉。飘然轻举。倏忽虚空千百万里。至一处。随中郎下。无有日月。亦无昼夜。光明照耀。无所障蔽。皆以琉璃为地。内外映彻。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剂分明。地上有树。皆旃檀吉祥。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数万千重。一一叶出众妙花。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无量。自然妙声。其底沙纯以金刚。其中生众宝莲叶。作五色光。池之隐隐。危楼迥带。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轩楹。种种满足。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大约与大小阿弥陀经所载。觉十不得其一抄一忽耳。予爱玩不舍。已仰而睇之。见空中楼阁。皆如云气上浮。中郎曰。汝所见净土地行。诸众生光景也。过此以上。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倍万倍于此。其神通亦千倍百倍于此。吾以慧力能游行其间。终不得住也。又过此以上为十地等觉所居。即吾亦不得而知也。又过此为妙觉所居。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即等觉诸圣亦莫能测度矣。语罢。复引予至一处。无墙垣。而有栏楯。其中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俱以何物为之。第觉世间之黄金白玉。皆如土色矣。共坐一楼下少谈。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然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则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则生品最高。其次戒急。则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学诸人矣。弟之般若气分颇深。而戒定之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至五浊。趁此色力强健。实悟实修。兼之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殊六斋遗法。见存遵而行之。诸戒之中。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于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于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轮回。莫不皆然。幸我此生。已得善地。恐汝堕落。故以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曰。生处皆佳。汝后自知。言已忽凌空而逝。俄已不见。予起步池上。忽如堕者。一骇而醒。通身汗下。时残灯在篝。明月照窗。更已四漏矣。

  西方合论卷之一


  第一刹土门

  夫一真法界。身土交参。十佛刹海。净秽无别。秖因众生行业有殊。诸佛化现亦异。或权或实。或偏或圆。或暂或常。或渐或顿。一月千江。波波具涵净月。万灯一室。光光各显全灯。理即一谛。相有千差。若非广引灵文。众生何所取则。爰约诸教。略叙十门。
  一毗卢遮那净土 二惟心净土
  三恒真净土 四变现净土
  五寄报净土 六分身净土
  七依他净土 八诸方净土
  九一心四种净土
  十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
  一毗卢遮那净土者。即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莲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小刹围绕。倍倍增广。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互相彻入。净秽总含。重重无尽。如法而论。一草一木。一毛一尘。各各皆具此无尽法界。佛及众生。无二无别。或曰。此是众生实报庄严。不同权教。推净土于他方。是为实教。或曰。众生虽具此实报。争奈真如无性。不能自证。漫漫长夜。无见日期。波波劫海。无到岸期。虽云地狱起妙觉之心。佛果现泥犁之界。其如眼前铁床铜柱何哉。辟之饿鬼渴死于海边。贫人数钱于金窟。秖见其虚。何名为实。若非假之方便。由权入实。众生岂有证毗卢之日也。答曰。若约诸佛化仪则可。实相土中无此戏论。夫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即无量寿表义。岂有胜劣。只因如来为一分取相凡夫故。说有阿弥陀。在于西方。亦如大云经中。阿弥陀佛告一菩萨言。有释迦在于娑婆世界也。未当释迦为生。则释迦遍一切。而阿弥陀为所遍之一处。当阿弥为主。则阿弥遍一切。而释迦牟尼为所遍之一处。如一人之身。当自自时。不妨为一切人之他。当他他时。不妨为一切人之自。以是义故。自他不成。自他不成。即自亦遍一切处。他亦遍一切处。岂定有他方可执。是故西方毗卢。非自他故。何以故。毗卢无不遍故。若言权言方便。即有不遍。有不遍者。毗卢之义不成。
  二惟心净土者。直下自证当体无心。即是净土。如维摩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经文繁多。不能广引。大约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心是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净土净。法尔如故。此语岂非西方注脚。多有执心之士。卑此法门。以为单接钝根者。由于心外见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岂非心净。心本含土。莲邦岂在心外。故知。约相非乖惟心。称心实碍普度矣。
  三恒真净土者。即灵山会上所指净土。引三乘中权教菩萨。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而未见。夫秽性本寂。俗相恒空。本寂故。菩萨居秽常寂。恒空故。菩萨入俗常空。正显净义。但以众生执海难清。识绳易缚。言业本空。则恣情作业。言行无体。即肆意冥行。犯永嘉之所呵。堕善星之所坠。以至生遭王难。死为魔眷者。往往而是。嗟夫。使尽大地皆菩萨。则斯言诚为利益。天下之菩萨少。而凡夫多。则斯言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矣。
  四变现净土者。如法华经。三变净土。移诸人天。置于他方。维摩经。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百千珍宝严饰。此是如来暂令显现。亦是法尔。然智如鹙子。尚且如盲。劣根众生。无缘复见。且人天置诸方外。全无接引之缘。神力暂现还无。讵是恒常之土。岂若安养净邦。尘劫常住。阿弥慈父。十恶不遗者哉。国土胜劣。居然可知。
  五寄报净土者。如摩醯首罗天。如来于彼成等正觉。此为实报净土。起信论云。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藏和尚云。何故。受用报身在此天者。以寄报十王。显别十地。第十地寄当此天王。即于彼身示成菩提。然彼天虽云无漏。未若莲邦直出三界。何以故。在色究竟故。
  六分身净土者。如涅槃经。佛答高贵德王云。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犹如西方极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世界。现转法轮。又央崛经。佛谓央崛曰。我住无生际。而汝不觉知。央崛云。若住无生际。何以生于此土。佛云东方有佛。汝往问之。央崛往问彼佛答言。释迦者。即是我身。大意谓。彼净土是佛实报。此是分身。虽彰一佛之报境。未具摄化之义。佛分上即有。众生分上即无。未为殊胜。
  七依他净土者。如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等者。以初地化百佛刹。则有百叶之花。二地化千佛刹。故花有千叶。若至三地应见万叶。四地亿叶。次第倍增。为是依他受用身分示报境。入地乃见。非如莲池会上。十念众生。顿见净佛国土故。
  八诸方净土者。如东方药师佛。南方日月灯佛。上方香积佛。佛佛各有净土。诸经所迷不可具载。皆是诸佛实报庄严。经中或有以佛神力。暂令显现。或诸大菩萨。诣彼供养。缘彼佛未言摄生故。诸众生亦无缘生彼。即如妙喜世界。释迦虽记有往生者。未闻无动有普引之言。且其国有铁围须弥诸山。及鬼神妇女。当知。严净不如安养也。又如药师如来。以十二大愿。度诸有情。经中亦言有信心者。应当来生。稽彼愿力。多是解脱一切忧苦。究竟安乐。未若阿弥如来。纯以念佛。摄一切人往生彼土。
  九一心四种净土者。一曰凡圣同居土。二曰方便有余土。三曰实报无障碍土。四曰。常寂光土。一凡圣同居土者。自分二类。初同居秽土。次同居净土。秽土之中凡居圣居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四趣共住。故名秽土。次同居净土者。如极乐中有众生。妙喜国中。有铁围男女之类。以无四恶趣。故名净土。余接同居秽土之中。既有诸圣。亦可名同居净土。如娑婆世界。在华藏世界第十三重。亦云华藏也。二方便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破见思惑。证方便道。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名曰有余。故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也。三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法身菩萨所居。尽尘沙惑。分破无明。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故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感报殊胜。七宝庄严。且净妙五尘。故名为实。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名无障碍。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一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诸佛如来所游居处。妙宗曰。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已尽染碍之相。非如大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大经曰。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是为极果。然十方刹土。随心异见。七宝砂砾。当处差别。故霅川曰。极乐国土。四土不同。何则约人天二乘。即前二种土。约菩萨佛。即后二种土。故知。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身。不妨更有丈六之身。华藏海会无边佛土。不妨更有尼连河土。何以故。是法尔故。非是神力变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