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西方合论
西方合论
二净信者。智度论曰。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又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取。信亦如是。昔王仲回。问无为子曰。如何念佛。得无间断。无为子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仲回欣跃而去。未几得生。还来致谢。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顿悟。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一者。信金口诚言。决定当生故。二者。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故。三者。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故。四者。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阳焰空花无所有故。五者。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灸。不容一刻居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故。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故。八者。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故。九者。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同一不思议故。十者。信此身决定当死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举足下足。无非念佛。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无甚深信力。如无羽之鸟。决定不得飞故。
三净观者。众生无始垢秽。遍一切法。如面入沙。似金在矿。修净业者。当加种种观行。磨炼习气。为白法之垣坛。作往生之津梁。一净观。谓观佛相好。如十六观经所说故。二不净观。谓观身心不净。器世界不净。生厌离故。三无常观。谓观一切法无定。如一美色。淫人观之为乐。妒妇观之为苦。观行人观之。种种恶露。异类观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观。谓观是身是世界。是见闻觉知。如积木为屋。积土为垒。积杂彩为画。无实体故。五对治观。谓观自身。何结最重。当用何法对治。如轻冷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中为药。于余病非药。轻辛甘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为药。于余病非药。如是观察对治故。六惭悔观。谓观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递相淫毒。曾不觉知。如枭獍杀父母。牛羊鸽雀配其亲属。彼不自知。而人观之。惭愧讥笑。诸佛菩萨。见于我等。交后如是。是故当生大悔恨故。七念念观。谓观一切时中。几许忆念佛心。几许利生心。几许垢净沉掉心故。八平等观。谓观一切色一色。无好丑故。一切声一声。无誉毁故。一切受一受。无恩仇故。一切义一义。无浅深故。九微细观。谓观佛念法念。起于何来。去于何往故。十法界观。谓观一毛一尘。一草一木。皆具有无量净佛国土故。行者若行诸观时。以第一净观为主。余九为伴。如石中觅珠。若不破石。无缘得珠故。
四净念者。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决定。若不得念。即有散漫。三昧不成。一摄心念。谓一切处。摄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不隔念不异念故。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女所在。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三深心念。如大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故。四观想念。谓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五息心念。谓息一切名心。官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八一切念。谓见闻觉知。及与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故。九参究念。谓念佛一声。便念此声落处故。十寔相念。谓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有无心念。不以非有无心念故。是为上品念佛门。若如是念佛者。现生必得见佛。
五净忏者。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是故欲除重障。当勤忏悔。一内忏。谓忏心意识。不净因故。二外忏。谓忏一切色。一切声。一切不净法故。三事忏。谓忏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种种尘劳结使。障学阿僧祇劫。见佛利生诸行业故。四理忏。谓忏入道以来。所得往解。所学经论。所闻奥义。作止任灭等病。障佛无漏智故。五过去忏。谓忏无始世界所作黑业。如今生虽不偷盗。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盗业未尽。今生虽不邪淫。但值不随意眷属。即是淫业未尽。今生虽不谤法妄语。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谤法及妄语业未尽。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当知。前生无恶不造。一一当忏悔故。六未来忏。谓一切恶法。即今便止。尽未来世。永不相续故。七现在忏。谓忏现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业。种种烦恼业。举足下足业。起口动心业。一切微细不可称量业故。八刹那忏。谓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生灭一忏故。九究竟忏。谓等觉位中。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究竟洗涤故。十法界忏。谓法性中。无我无人。普为十方过现未来一切众生忏故。若能如是真寔忏者。一切障碍。悉得消灭。不离道场。得见诸佛。
六净愿者。智度论曰。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乏。譬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 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或闻欲天色夫。心愿乐者。命终之后。各生其中。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复次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答曰。虽得不如有愿。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以是义故。修净佛国土者。当发大愿。一者。不为福由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二者。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者。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者。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如来法轮。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者。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者。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七者。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者。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者不为一世界千世界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者。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生净土故。若能如是发大愿者。最后刹那。决定当如普贤愿中所说。是故当知。愿为截苦海之舟航。导极乐之明师故。
七净戒者。一切净法。以戒为址。如人作舍先求平地。如画师画诸山水。先治光明素练。然后著彩。戒亦如是。是故戒为诸善法之首。入净国之初门。若不持戒。如恶露敝女。欲入斋坛。无有是处。一悭贪戒。谓行财命二施及与法施。无爱惜故。二毁禁戒。谓五戒。律仪戒。乃至无漏戒。满足持故。三嗔恚戒。谓以忍调心及于身口。若遇恶口。刀杖所加。但自思惟。业因缘法。作偿负想。作导师想。作风寒冷热想故。四放逸戒。谓生死险道。无放身处。如人持满油钵行悬绳上。不得左右顾视。及生第二念故。五散乱戒。谓守摄诸根。息诸缘影。如护风灯。如防生鸟故。六愚痴戒。谓以智慧破诸迷闷。如作务人常借日光。若是长夜诸作皆废故。又如登览当用开目。若是盲人。及与睡眠。诸山河大地。与无等故。七憍慢戒。谓不应以才辩故贡高。不应以悟解故贡高。不应以诤论故贡高。一切所得。如大地上尘。如镜面上垢。不应以此垢骄彼垢故。八覆藏戒。谓一切处诸佛。一切处菩萨。一切处神明。无可覆故。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湿。沙中逃尘。无可逃故。九无益戒。谓一切嬉戏事无益。一切诗文无益。一切尘缘无益。一切口解脱无益。当远离故。十不住戒。谓如上持戒。但为生净土饶益众生。不求闻誉法。及诸人天二乘果故。菩萨如是行于净戒。则能摄诸众生。生于净土。何以故。一切众生。虽至冥顽。莫不钦仰戒德故。
八净处者。学道之人。既有志出尘。应当舍诸恶处。若不舍者。应是厌离未极。若厌离未极者。应是忻净土未极。龙树曰。菩萨心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是故随心所重。而生佛土。今小小适意处。尚不能舍。何况转轮圣王。如缚足欲行。系翅求飞。去住皆累两心虚萦。一繁华宣阗处。当远故。二歌楼酒肆处。当远故。三热焰薰灼处。当远故。四论除目及朝事处。当远故。五恩爱缠缚。及熟游历处。当远故。六诗坛文社斗章摘句处。当远故。七讥刺古今较长竞短处。当远故。八讲无义味道学处。当远故。九义解家斗名相。矜小智之处。当远故。十宗乘狂解。安谈顿悟。轻视戒律之处。当远故。是等挠道。与魔不异。是故当远。行者若离是诸处。一切道业。即当成辩。
九净侣者。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二轮。去一则蹶。是故世间文字诸戏论法。尚须同心印正。何况志求无上大道。因缘经曰。譬如风性虽空。由旃檀林薝卜林。吹香而来。风有妙香。若经粪秽臭尸而来。其风便臭。不如净衣置之香箧。出衣衣香。若置臭处。衣亦随臭。友亦如是。是以行道。求友者。当严别净秽。一山林间适之友当近。能止躁心故。二岩持戒律之友当近。能淡诸欲故。三智慧广大之友当近。能出迷津故。四总持文字之友当近。能决疑难故。五寂寞枯槁之友当近。能恬进取故。六谦卑忍辱之友当近。能销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当近。能抑诸过故。八勇猛精进之友当近。能速道果故。九轻财好施之友当近。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当近。能摧人我等执故。若无如是净侣。即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设为师。以经论为侣。其他嬉戏之徒。宁绝勿通。如人园中。虽无佳花。不植臭草。以无益赏心。徒增厌秽故。
十不定净者。一切众生根器利钝不同。如上诸法皆是上根利器。方得具足。是故如来有异方便。开九品之门。分上中下修习三等。一者。或解义谛。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诵读诸经故。二者。或但依语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贫穷折辱生信故。三者。或观金像。或随意观一相故。四者。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故。五者。或但忏诸粗重习气。及十不善业故。六者。或为怖生死。发愿往生。或遇苦难。发愿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诸福德愿故。七者。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杀盗淫妄故。八者。一切喧场不能卒离。但时时生厌离心故。九者。于诸世法中人。不能即断。但不随顺故。十者。如观经下品中说。或但临终十念故。如上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参。若有疑者。一切诸行。悉不成就。如人夜中独趋远道。不得生疑。是故众生闻法疑者。不如不闻。何以故。彼无闻者。但不闻法。非有障难。此则自作障难故。
西方合论卷之九(终)
西方合论卷之十
第十释异门
夫西方大旨。经中自明。净土要门。诸论具释。如天亲。智者海东越溪等。皆抉发幽微。举扬宗趣。近则云栖和尚。所著小本疏钞。条分类析。精宏渊博。真照夜途之长炬。截苦海之轻舟。诸师所发。已无余蕴。但诸经中。随时立教。逗根说义。时有差别。致生学者疑畏。今略为拈出。博采诸论。附以管见。会归一处。以便参攻。
一刹土远近释 二身城大小释
三寿量多少释 四花轮大小释
五日月有无释 六二乘有无释
七妇女有无释 八发心大小释
九疑城胎生释 十五逆往生释
一刹土远近者。问大小本经。皆云西方。去此十万亿刹。观经独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二说谁正。释以远近无定故。故言亦远亦近。何故。凡言某方者。某方至某方。至某方几城几刹者。是从色身建立。身相虚故。是故所计方向道里。亦皆不实。不得言谁近谁远。如滇人言燕地远。是从滇计故。燕实无远。齐人言燕地近。是从齐计故。燕实无近。又如十步之地。蚁子即远。大象即近。不应言远是实。何故。是地不当从蚁计故。亦不应言近是实。何故。是地不当从象计故。又则计十步者。亦非是寔。何故。是地既不从蚁不从象。亦不当从人计故。智度论曰。随世俗所传。故说有方。方实不可得。问曰。何以言无方是方亦有亦常。如经中说。日出处是东方。日没处是西方。日行处是南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后合。随方日分。初合是东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处是无分。答曰。不然。须弥山在四域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郁怛罗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于弗婆提人。是东方。弗婆提日中。是阎浮提日出。于阎浮提人。是东方。是实无初。何以故。一切方皆东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处是东方。日行处是南方。日没处是西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是事不然。问曰。我说一国中方相。汝以四国为难。以是故。东方非无初。答曰。若一国中日与东方合。是为有边。有边故无常。无常故是不遍。以是故。但有方名而无实。是则方所尚不可得。岂有程途。然亦不废方所及程途故。何故。以不当从阎浮提计。亦可即阎浮提计故。如日虽非东西出没。亦可言东出西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