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疏

  超境第五 超谓超越。境谓境界。明涅槃之法。超越有无之境界也。无名曰有无之数诚法无不该。诚信也。该括也。统摄也。然其所统俗谛而已。而有无之法。但摄俗法也。经曰真谛何也下。此是引经文。或是释经语。引经文者。通真俗两句。皆是经文也。释经语者。经言真谛者。涅槃是也。经言俗谛者。有无是也。何则有者有于无下。对明有无。皆俗法也。然则有生于无下。有从无生。无从有生也。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此直世间之事耳。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言有言无。皆俗谛有法也。此乃言像之所以形下。言必言于有无。像必像于有无。是之与非。皆因有无而起。或有以有为是。以无为非。或有以无为是。以有为非也。岂是统夫幽极。此之有无。既是是非之境。不得统摄涅槃幽极法也。良以有无之教止于六境耳。有无之数。但在六尘境界也。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耳。六境既非涅槃。故云涅槃出有无耳。云言也。庶希道之流。庶冀望也。希冀慕也。仿佛谓近真而非真也。幽途谓玄道也。托情谓安心也。绝域谓至理也。得意亡言。取意弃言也。言者所以在意。得意亡言。吾安得亡言之人。与之言哉。体者解也。解其非有非无。明是中道也。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不离有无。条然别有一妙有。谓之涅槃也。经言三无为下。解前无为难也。纷挠谓邪乱也。笃甚也。尤过也。绝有之称莫先于无。破有要假于无。故说三无为明涅槃。是数缘灭以破众生有病耳。故借无以明其非有。借无为名。明涅槃不是有为也。明其非有非谓无也。但言非有。非即无也。
  搜玄第六 搜谓搜括。玄谓玄妙。搜括玄妙之所在。故云搜玄也。有名曰论云涅槃既不出有无下。牒前语也。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而得之下。定宗也。求之无所使应都无然复不无其道。既无定求之处。则应都无涅槃。而复不得云无涅槃也。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言幽玄途略可寻求耳。所以千圣同辙。千圣言多佛。多佛谓诸佛。诸佛皆同此辙。辙车辙。喻正道也。诸佛皆遵此辙。无有虚返。虚返者。谓前无涅槃。然后却返也。其道既有下。既有涅槃之道。而复言其不出不在。必应有意。愿欲闻也。
  妙存第七 非有非无。是谓妙有。故云妙存也。无名曰夫言由名起下。言因名字。名字因体相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也。若以义分之。则因可相属前科。谓相貌因可相而立也。无相无名下。覆遣前语。诸法无相。是故无名。以无名故无言说。以无言说故不可闻也。若以文势读之。则相因可相。无相无名为句也。经曰涅槃非法非非法下。涅槃十九云。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等。今述彼大意也。子欲闻之耶。而汝欲闻。当为说也。小雅云。而如汝乃。尔若皆汝也。虽然善吉有云。此大品经文也。庶述其言亦可以言。汝既望述其言。今亦可以言说也。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此是彼舍利弗章中语耳。天女曰不出魔界下。即净名天女语也。彼云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解脱佛界也。淫怒痴魔界也。然则玄道存于妙悟。若然者。妙悟即见道也。妙悟存于即真。知即俗是真是。谓妙悟也。即真则有无齐观。既知即俗即真。即有无齐一同实相也。齐观即彼已莫二。既能齐观。则此彼何别。已是此也。所以天地与我同根。同一道根也。万物与我一体。同一道体也。同我则非复有无。既知同矣。更无有无之别也。异我则乖于会通。若言万物与我异者。则不能会通也。所以不出不在下。正以万物无别故。道在其中。体之则不出。惑之则不在也。何则夫至人虚。心默照下。释所以不出不在也。虚心者无执。默照者潜通也。妙理皆尽。故无不统耳。怀六合于胸中下。四方上下六合也。明见六合于心中。而心智有余力也。明见万有于心中。而心神无滞执也。至能拔玄根于未始。无始已来。玄理根源。而能拔出。又如群动即静也。恬淡渊默妙契自然。恬淡静也。渊默如渊之澄静也。妙契谓妙悟也。自然谓天然之理也。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处有不同有也。居无不同无也。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下。居无不同无。亦不无于无也。处有不同有。亦不有于有也。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正以处有不有故不在有中。不有于有故不出有中。居无不无故不在无中。不无于无故不出无中耳。然则法无有无之相下。若然者。则知诸法无有无之相等也。无有定有定无相。无有定有定无知也。圣无有无之知故则无心于内下。心是内法。数是外法也。此彼寂灭物我冥一。此谓内心也。彼谓外法也。物我亦是内外彼此也。泊尔无朕乃曰涅槃。寂泊无迹也。图度绝矣。言不可测度也。容可责之于有无之内下。何容可责于有无之内求涅槃也。又可征之于有无之外。容字贯下句。何容复可问有无之外征涅槃乎。
  难差第八 史记云。言论相拒。谓之难。今难三乘三位两种差别。故云难差也。有名曰涅槃既绝图度下。领前言也。斯则穷理尽性下。穷尽至理究竟物性也。理其然矣。谓其理实然。无有差别也。而放光云三乘诸道。大品经文也。金刚般若亦云尔也。佛言昔我为菩萨名曰儒僮于燃灯佛所已入涅槃。儒僮之名。诸经散说。已入涅槃。是法华文。彼云。于此时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今所引者。义意与法华有别。法华燃灯佛涅槃。今引言儒僮涅槃。恐是旧经。翻译有异也。于七住初获无生忍。关河大德。凡言住者。皆是地也。儒僮菩萨见燃灯时。位当七地。得无生忍也。进修三位者。谓八九十三地也。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下。双难前三乘之三。及三位之三也。如其有三则非究竟者。若有三乘。若有三位。明知未究竟之道。下既云究竟。何有升降之殊。升谓高升。降谓降下也。众经异说下。诸经各说不同。何为耶中正耶。
  辨差第九 辨别也。分别三乘差别。故云辨差也。至于三位差别。下第十四章中重难。第十五章中方答耳。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言究竟之道。实无差别也。法华云下。引正法华文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称无为。皆同无为。而有差别也。所乘不一故有三名。随其所乘之因不同。故有三乘之果耳。结其会归一而已矣。结论终归同一无为也。此以人三三无为非无为有三者。以三人分无为成三耳。无为无三也。故放光下。说声闻结尽。习不尽已来。通是经文也。请以近喻。将事显理也。如人斩木。斩去一尺。一尺在木。不关虚空。断除烦恼亦复如是。但在于人。不关无为也。夫群生万端下。明根性不同。大小有异。深者大。浅者小。厚薄亦然。所以俱之彼岸下。之适也。小雅云。造之如往适也。彼岸岂异异自我耳者。彼岸不异。异自三人也。众经殊辩其致不乖也。经说同一无为。复云三乘差别。以解脱是同。故云同一无为。以断结有异。故云三乘差别。言虽有异。理致不乖也。
  责异第十 责三乘之异。故云责异也。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下。法喻双明也。三子俱出火宅。三乘同出生死也。而彼岸无异异自我耳者。牒前言也。若我即无为下。若一则人法无别。不得言法同而人别也。若我异无为下。若异即人法全别。不得言人会无为也。无为自无为下。明所以异不同是一。故曰不通也。然则我与无为下。双结一异两关也。一则不合有三乘。异则不得有一乘也。三乘之名何由而生者。一异两关。既无有三。何得有三乘名字耶。
  会异第十一 会释三乘之异。故云尔也。无名曰夫止此而此下。此谓有为。彼谓无为。在有则同有。在无则同无也。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老子云。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也。而在有同有在无同无。事如在得同得。在失同失。所言得失者。则善恶是非等也。我适无为我即无为者。定宗也。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法虽是一。不妨人自不一也。譬犹三鸟出网下。此喻分明历然可见也。如是三乘众生下。合喻分明也。樊者笼也。庄云。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郭注云。蕲求也。樊所以笼雉也。今以惑妄樊笼系众生。如雉在于笼也。然则我即无为下。我谓三乘人也。无为谓三乘法也。所以无患虽同下。覆明前法喻两种同异也。升虚有远近。明三鸟异也。幽鉴有深浅者。明三乘异也。无为即我我即无为也。既双明法喻。此类可知也。今结答意。偏明法耳。无为涅槃。即三乘人。三乘人亦即无为涅槃更无别也。此非我异无为。明所以有三也。
  诘渐第十二 诘责也。渐消也。出广雅。今诘三乘渐断烦恼。不能顿尽也。有名曰万累滋彰本于妄想。滋彰多也。老子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而本由妄想。所以万累多也。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者。祛遣也。有本作去。亦是除遣也。二乘烦恼尽。故云得尽智。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云得无生智也。二乘得尽智。结缚永除。菩萨得无生智。妄想都尽。结缚既除心则无为者。悟无为也。心既无为理无障翳。若悟无为。则于理明见无障翳也。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此大品经习应品文也。二乘但出。即不在也。菩萨之人。不出世间。知诸法皆空故也。又曰无为大道平等无二。此正法华文也。既曰无二。则不容异心。法既无二。体法之者。不应心有异也。不体则已体应穷微。已止也。若不体止而不论。既论体悟。则应穷尽微。妙也。而曰体而不尽是所未悟也。难前以未尽无为。故有三也。所未能解。故云未悟也。
  明渐第十三 明三乘渐悟。故云尔也。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无为之中。无有二法。已如前说也。结是重惑下。结谓烦恼。烦恼重惑。而言顿尽。不解此也。经曰三箭中的三兽渡河。此鞞婆沙论文也。名论为经。故云经曰。如迦旃延造发智论。名发智经也。三箭谓三人射箭也。的即渡齐也。三兽谓象马兔也。中度无异下。三箭皆中。中无异也。三兽皆渡。渡无异也。兽力有不同。故入的有浅深。入水亦有浅深耳。三乘众生下。合喻也。十二因缘如河津也。四真谛法如射的也。绝伪即真同升无为。断烦恼结。故云绝伪。证悟涅槃。故云即真也。升高升也。然其乘不一下。三机不同。故所行之法各别也。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崖。万有非一。故云群有。虽云不一。终有涯畔也。正使智犹身子下。正犹身子之智满愿之辩。不能知群之畔齐。况虚无而能顿尽乎。书不云乎下。言为学日益。谓渐益知见也。为道日损。谓渐损学华也。损谓损折耳。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修无为道。故名为道也。为于无为而日日损。修无为道。而言渐损也。此岂顿得之谓。此不谓顿损。故云渐损也。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者。损之更损。然后都尽。无可顿损也。经喻萤日智用可知者。维摩云。无以日光等彼萤火。今言佛智如日。声闻如萤。何能顿除烦恼令尽。即同佛耶。所以优劣不同。故有三乘之别耳。
  讥动第十四 讥判菩萨进修涉动。故云如此也。此章乃是前第八难差章中之义。今更发起。然后答也。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为境下。七地已上菩萨悟无生忍。得法性身。心形如此。何得云儒僮菩萨进修三位。广积众德耶。夫进修本于好尚下。进修为有好尚之心。积德谓有涉求之意也。好尚则取舍情现下。取胜舍劣。有损有益也。既以取舍为心下。若有此心。则非寂灭也。此文乖致殊下。谓取舍寂灭。两文乖异。理致殊别。而今会在一人之上。事如指南为北。晓悟迷人。不可得也。
  动寂第十五 动即是寂。故云动寂也。无名曰经称圣人无为下。圣人自在。无为即为。为即无为也。无为故虽动而常寂下。虽动常寂。故曰无为。虽寂常动。故无不为也。物莫能一者。人不能令其常寂也。物莫能二者。人不能令其常动也。逾动逾寂者。虽动常寂。故越动越静也。逾寂逾动者。虽寂常动。故越动越静也。所以为即无为下。以动而常寂。故为即无为也。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虽异不可言异也。道行曰心亦不有亦不无。此谓圣人心也。不有者下。择上不有不无也。何者有心则众庶是也下。众庶谓众生。庶品众也。众庶止于妄想下。众生止有妄想心。大虚无鉴照也。岂可以止妄想下。不得以众生之有大虚之无。为无生之道般若之心也。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谓之无下。明圣心也。不有不于有。不可即言无。下句反此也。不有故心想都灭下。既云不有。明知无心想也。既云不无。明知契妙理也。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既契妙理。所以修德齐物。既灭心想所以忘己无我也。所以应化无方下。复明动寂不二义也。经曰心无所行无所不行信矣。圣心如此。何不信也。儒僮曰昔我于无数劫下。此是当得记时之言。言今施华知空。故名施耳。又空行菩萨入空解脱门。此智度论文也。言今行空。不应取证也。然则心弥虚行弥广下。第二正答也。七地已上。心益空行益大。何得不进修耶。是以贤劫称无舍之檀者。贤劫经第四云。一切诸法无有与者。是曰布施也。成具美不为之为者。彼经云。不为而过为也。禅典唱无缘之慈者。彼经广明无缘大慈义也。思益演不知之知。彼经云。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也。圣旨虚玄殊文同辩。旨意也。诸经殊文同辨圣意。动即寂也。岂可以有为便有为下。言不可也。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下。维摩经也。而以南北为喻下。非前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