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

  愿彼山僧无恙(忧)道俗通佳 莲社名流僧俗兼有。
  承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虽未清承。然服膺(心)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严劲)养徒幽岩抱一冲(深)谷遐迩仰咏何美如之。每亦翘(举足)想一隅悬庇(荫)霄岸(际)无由写(尽)敬致慨良深 清承下未能禀承远公之清范。然于高轨已服心归仰。所以企立仰慕时亦日久。公以下但叙前书。抱一者。守道也。不独景仰之。而又歌咏之也。每亦下自叙一隅者。以晋在东南故。论主每想庐山德化。如悬盖天际蒙其清荫。但江山远阻尽敬无由。致令感慨深也。
  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 但欲写敬恨我无因。君独清对终朝悟心之欢。快哉多矣。
  即此大众寻常什法师如宜 草堂义学俊彦五百众总三千。
  秦王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堑三宝弘道事务。由是异典胜僧方远而至。灵鹫之风萃(集)于兹土 谓秦王好法之心。出自天然机亦性也。谓聪睿之性高出俗主。观通鉴。姚兴虽例五胡。实亦英主。城堑下谓护持于法如城如堑。由是下德既如是。善必相应。异典胜僧方且不远万里而来也。略如下示。法门胜事无出斯时。似移鹫岭之风集于此土。晋书什传云。罗什入关。人从化者十室而九。
  领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法师二人。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深)旷(远)日有异闻。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不)懈。邕邕(和)肃肃(敬)致(尽趣)可乐矣。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详)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 领公者。支法领也。据远公传似远公弟子。亦远公使之令去西域。华严梵本等皆此师寻至。恨无正传。华严大钞略述元由。请大乘禅师者。即佛陀婆陀罗。此云觉贤。据本传智严所请。以贤学禅业于罽宾佛大仙。严亦学此固请贤行以传其事。弘始中入秦。于瓦官寺教习禅道。江南慧严慧观关中玄高等。皆从师受。论主亦在中矣。三藏一人即弗若多罗也。本传云。罽宾人备通三藏。姚兴待以上宾之礼。令译十诵。功及兼半而亡。昙摩流支续译方终。毗婆沙法师二人者。昙摩耶舍。昙摩掘多也。俱载梁传。不繁引之。出新下或自赍梵文。或支公取得者。本末等者。本谓四重。末谓余篇。新译精详如见如来初制之戒也。余文可解。
  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睹释迦只桓之集。余复何恨。而慨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论主自庆也。明时难遇而遇。正友难逢而逢。方等深规律论遍睹。遭遇既盛感庆良多。但恨身不厕于祇园。目不接于圣彩。同列身子共听圆音。而慨下前叹自已不得清承于远公。此慨遗民亦不能美预于嘉会。然观二书似各斗美于一方。然亦两宣其实也。郁郁陈迹灿于传记。流芳衰世。何其寥寥。
  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赞)中途(路)还(词缘切回也)南。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绝句)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之唱也。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 生公入关依什数载。与论主同止。亦频赞遗民也。不得终世相友。故云中途回南。君得下谓生南去亦归庐阜。故复相见更再也。近亦未再承于书问也。惘悒下慨慕良多口不容言也。传说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良以骈肩八俊联衡十哲。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二人莫逆千古共谈。威道下莲社修西方行。故诸贤作念佛咏。社主亦作。又制序也。威公南来附至关内。此作者指咏及序也。兴比兴也。寄托也。致犹理也。谓所寄清兴既高。亦令辞理清婉。婉美也。能文下谓关中善文什之人皆称其美。可谓下论主赞之。谓作咏众贤优游如来之门庭。扣击玄关之唱咏。君与下因见咏序。宜多有文集。何故来者少耶。
  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贫道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绝句)以为注解。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君闲详(绝句)试可取看 午年者。即弘始八年丙午也。出维下谓什公且译且讲。论主参译而听。及承禀之暇辄又条贯记录什公已成之言。注解一经。盖谦也。师序云。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辞虽下谦也。有本者。谓亲承什公。君闲下瑶本云。详议取看甚通。
  来问婉(美)切(当)难为郢人。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笔语。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云云不已(止)竟何所辨。聊以狂言。示酬来旨耳 郢者。州名。庄子略云。郢人垩漫其鼻端。薄如蝇翼。使大匠斫之。匠者乃运斤成风。斤下垩尽而鼻不伤。郢人亦立不失容。意谓。斫者虽妙而承者尤难。以喻公之难美而切当。譬匠者妙斫。论主答之难如郢人。盖谦谦尔。云云者。言说也。言多丧真。故云尔也。聊以下许也。
  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复何足以人情之异而求圣心之异乎 自疏云。至者矣。即前刘公就叙论旨之言。以此下三句许其所得无差。复何足下责其迷昧复求心异。通斯意云。既知圣心冥寂有无一致。自可外忘权实之异名。内得圣心之无异中心印定不复求异可也。何故复以人情分别之心。而求圣心权实两异乎。
  疏曰。谈者谓穷虚极数妙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心体自然虚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上举难下出意)意谓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名。虚怕独感不可称群数以息 出问大意也。义如前释。
  两言虽殊妙用常一。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 两言者。瑶和尚云。妙尽冥符为一言。虚怕独感为一言。源公指权实为两言。义意甚同今依之。前两句直约圣心权实无异。后二句潜责求异。迹者。谓二智照理达事之殊迹。但我人情分别为异。非圣心权实两殊。我虽通称。且属刘公。
  何者(征)夫圣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 答前初难。初四句谓妙尽冥符寂照双绝。何有下二句反责当此同无极处。岂容定慧异名。问曰若如是者。何故前云寂即用用即寂耶。下释云。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意云。定慧之名即同无之寂照。岂离同外别有二名。
  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 遣妄执也。言生者。恐妄计云。同非定慧但定慧生于同内。下遣云有称非同谓有定慧两名。依名取相便非同也。若称生同外者。谓定慧二名同异而出。下复破云。称非我也。我指同无。无得之般若焉有同无之外。别生定慧之名哉。
  又圣心虚微妙绝常境。感无不应会无不通。冥机潜运(动)其用不勤群数之应。亦何为而息耶 答前第二难也。初二句正智无相亦无为也。次四句量智应有亦无不为也。后二句反责。清净忘照故曰虚微。非色非心可云妙绝。冥犹默也。深也。机目智也潜亦冥潜。如量无思不应而应。智用何勤。故韦提恳切。运通而出于宫中。胜鬘仰祈。应念而现于空际。智则即实而权身亦即真而应。而言几息。是何言欤。
  且夫心之有也以(因)其有有有不自有 自此已下答前二智体殊。谓正答心异。兼通有知也。初句标妄。次二句辨释。诸心心所由四缘起。缘有之有故不能自有。
  故圣心不有有不有有故(蹑上)有无有(非有)有无有故。则无无(非无)无无故圣心不有不无不有不无。其神乃虚 初句承前妄心有有。以显圣心非缘有而有。故不有有。蹑此三字展转释。成非有非无。中道莫寄。至虚至寂之心。文相可解。
  何者 亦双征真妄。
  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 欲明圣智双非。先示有无妄念。为下双非义因。初二句中影因质起响自声腾。谓心缘有无之时。有无之相是心之影响。心者如质如声。言也下谓心缘有无二境复生言象。言象既立心于其中。计有计无追攀缘虑也。此同起信由心现境。智复分别。相续执取等。大乘二十颂略云。如人画罗叉自画还自畏。
  有无既废则心无影响。影响既沦(丧)则言象莫测。言象莫测则道绝群(诸)方(象)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道本(休)乎无奇 初句蹑前不有不无也。连下三句相蹑。但翻前妄心。后有八句亦相因而成。至妙尽无寄。心境亡寂用泯皆无寄。拟大意连后一唱。只就难辞蹑而通之。显二非殊也。
  夫无寄在(因)乎冥寂。冥寂故虚以通之。妙尽存(因)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虚以通之故道超名外 初三句冥真。次三句成权。环而释之。意显非异文亦尤难。今细示之。问何得无寄。答由冥寂故。冥寂即穷虚也。问何得妙尽。答由极数故。数以应之者。即实成权也。了俗由于证真。证真不离诸数。岂非即应耶。此中妙尽非谓宰割。悟其性空即是尽义。次二句应事。后二句合。谓心境冥寂非名非相。只就刘难。二知何殊。
  道超名外因谓之无。动与事会。因谓之有。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 此论有无。含有二义。一有体无体之有无。二有知无知之有无。前后例同。此中之意为超名相。故曰无。无岂断灭为与事会故曰有。有岂常存。然般若约表四句。皆是约遮四句皆非。表以显德遮以离过。故胜热四火居之四边。中有刀山取之则四焚。虚心则通照。分别则割体。忘怀则断惑。后有四句复拂。以真智妙存且以有名之。此犹剩之。真岂属有。以后例前无亦强谓。
  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舍利品云。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不得。照明品云。般若能照一切法毕竟净故。三慧品云。一切无所为般若亦无所为等。此中合集前后。引之以显圣心知而又为。证权实不异也。兼证有知无知一致。
  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也 初句显体下皆正责。有无不羁。何云有知。动静不乖。何云心异。已上答前二智体殊。此下方答二智有知。亦正答有知潜答心异。以第一难中显难心异潜难无知。故答中亦显答心异。潜答有知。难中以相次而起。答中亦相次而答也。
  而今谈者多即言以定旨。寻大方而征(求)隅。怀前识以标(指)玄。存(执)所存之必当 初句泛指时辈。亦在问者。次句随声取义。过失尤多不必雷同。故云多等。多字贯下诸句。次二句大方前识俱出老氏。彼云。大方无隅。又云。前识者道之华。如人欲游大方反求廉隅。以况欲悟非有非无之般若。反于有知无知中求。前识即惑取也。存分别之识标。指无分别玄妙之智。恰与相反。后句所存者。谓胸臆所见也。执胸臆之见。定为允当。
  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 由前四谬。成此二见。
  有无之境边见所存(示过)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不合中道。反堕断常。
  何者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初二句缘生故万殊。性空故常一。二谛之境非一非异。下二句缘生无性故。不可为物。无性缘生故。亦非不物。
  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 初二句迷也。可谓取著则成于名相。名相纷纭不达三假。故云异陈。贤首大师云。真空滞于心首。恒为缘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成名相之境。后二句悟也。物非主宰。受取亦空不舍名相。而入圆成后句恐误。宜云即物而真。
  是以圣人不物(取)于物。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 初二句从缘非有故。云不物。缘起不无故。云不非等。后四句承前以辨中道。
  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不舍故妙存即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即真非无知也 不取者。名相本空取之不得故。不舍者。实相妙存离之不得故。次四句中由不舍故。即事而真湛然无相故。曰妙存。由不取故。名相无因而起。又名与相相因而生。苟不取著相因自亡。后四句中蹑前释成双非。非有知者。所知空故。非无知者。心妙存故。
  故经云。般若于诸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 放光第十三中文具云。般若波罗蜜于诸法等无知下复在别卷。如前引。以五阴乃至十八不共等。相空故无取。无取则无知。妙存故无舍。无舍则无不知也。此攀缘下论辞举体而责。可知。
  请诘(问)夫陈有无者。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法本无相圣智何知。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虚无情之流。灵鉴幽烛(照)形(显)于未兆。道无隐机(微事)宁曰无知 初句诘前。但今谈者。夫智下四句对妄显真。以示无知。世称下拣异木石以示有知。灵鉴下正显智体。形于下示智用。遍知未来故曰未兆。悉觉现在故无隐机。现未既然。过去应尔。华严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宁曰无知者。四无所畏征之而汗竟弗生。十力所能照之而事无不契。达僧祇之数量。尘墨难名。穷法界之泉源。太虚何限。遍知若此。岂曰无知耶。
  且无知生(因起)于无知。无无知也无有知也 字误。应云无知生于有知。谓无知亦相待而起。第一义中二名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