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警训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辞宗族。  无亲无疏清净无欲。  吉则不欢凶则不戚。  超然纵容豁然离俗。  志存玄妙轨真守朴。  得度广济普蒙福禄。  如何无心仍著染触。  空诤长短铢两升斛。  与世诤利何尽僮仆。  经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毁辱。  今故诲示宜自洗浴。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  父母不敬君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计富贫。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减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报恩。  倚纵游逸身意虚烦。  无戒食施死入太山。  烧铁为食融铜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陈。  今故诲约宜改自亲。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  秽杂不著惟道是钦。  志参清洁如玉如冰。  当修经戒以济精神。  众生蒙祐并度所亲。  如何无心随俗浮沉。  纵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浅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与世同尘。  今故戒约幸自开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  当务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扰动不乐闲居。  经道损耗世事有余。  清白不覆反入泥涂。  过影之命或在须臾。  地狱之痛难可具书。  今故戒励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  形虽鄙陋使行可观。  衣服虽粗坐起令端。  饮食虽疏出言可餐。  夏则忍热冬则忍寒。  能自守节不饮盗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处私室如临至尊。  学虽不多可齐上贤。  如是出家足报二亲。  宗族知识一切蒙恩。  今故诫汝宜各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学无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禅中士诵经。  下士堪能塔寺经营。  岂可终日一无所成。  立身无闻可谓徒生。  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  道法革性俗服离身。  辞亲之日乍悲乍欣。  邈尔绝俗超出埃尘。  当修经道制己履真。  如何无心更染俗因。  经道已薄行无毛分。  言非可贵德非可珍。  师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损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

  舍家出家何所以。  稽首空王求出离。  三师七证定初机。  剃发染衣发弘誓。  去贪嗔除鄙吝。
  十二时中常谨慎。  炼磨真性若虚空。  自然战退魔军阵。  勤学习寻师匠。  说与同人堪倚仗。
  莫教心地乱如麻。  百岁光阴等闲丧。  踵前贤学先圣。  尽假闻思修得证。  行住坐卧要精专。
  念念无差始相应。  佛真经十二部。  纵横指示菩提路。  不习不听不依行。  问君何日心开悟。
  速须究似头然。  莫待明年与后年。  一息不来即后世。  谁人保得此身坚。  不蚕衣不田食。  织女耕夫汗血力。  为成道业施将来。  道业未成争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  咽苦吐甘大辛苦。  就湿回干养育成。  要袭门风继先祖。  一旦辞亲求剃落。  八十九十无依托。  若不超凡越圣流。
  向此因循全大错。  福田衣降龙钵。  受用一生求解脱。  若因小利系心怀。  彼岸涅槃争得达。
  善男子汝须知。  遭逢难得似今时。  既遇出家披缕褐。  犹如浮木值盲龟。  大丈夫须猛利。  紧束身心莫容易。  倘能行愿力相扶。  决定龙华亲授记。

  南岳法轮寺省行堂记

    超然居士赵令矜撰
  尝谓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省病为最。是故古人以有病为善知识。晓人以看病为福田。所以丛林为老病之设。今丛林聚众。凡有病使归省。行堂不准修省改行以退病。亦欲人散夜静孤灯独照之际。究索大事。岂徒然哉。既命知堂以司药饵。又戒常住以足供须。此先佛之规制。近世不然。堂名延寿。鄙俚不经病者不自省咎。补躬乖方汤药妄投。返成沉痼至有酷疾。不参堂以务疏逸者。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知堂名存实废。或同路人常住急。于日用殊不存抚。又复失优波待老病之意也。由是病人呻吟痛楚日益增。极过在彼。此非如来咎。纵有亲故问病率皆乡曲故旧。心既不普事忽有差。今法轮病所奂然一新。盖有本分人是事色色成办。无可论者。惟有病人宜如何哉。省躬念罪。世之有识者皆能达此。衲僧分上直截机缘。当于头痛额热之时。荐取掉动底。于声冤叫苦之际。领略彻困心。密密究思。是谁受病人。既不见病从何来。人病双亡复是何物。直饶见得分明。正好为他将息。

  周渭滨沙门亡名法师息心铭

  法界有如意宝人焉。  久缄其身铭其膺曰。  古之摄心人也。  诫之哉。  诫之哉。  无多虑无多知。
  多知多事不如息意。  多虑多失不如守一。  虑多志散知多心乱。  心乱生恼志散妨道。  勿谓何伤其苦悠长。  勿言何畏其祸鼎沸。  滴水不停四海将盈。  纤尘不拂五岳将成。  防末在本虽小不轻。  关尔七窍闭尔六情。  莫窥于色莫听于声。  闻声者聋见色者盲。  一文一艺空中小蚋。  一伎一能日下孤灯。  英贤才艺是为愚蔽。  舍弃淳朴耽溺淫丽。  识马易奔心猿难制。
  神既劳役形必损毙。  邪径终迷修途永泥。  英贤才能是曰昏懵。  洿拙羡巧其德不巧。  名厚行薄其高速崩。  涂舒污卷其用不恒。  内怀憍伐外致怨憎。  或谈于口或书于手。  要人令誉亦孔之丑。  凡谓之吉圣谓之咎。  赏玩暂时悲忧长久。  畏影畏迹逾走逾剧。  端坐树阴迹灭影沈。  厌生患老随思随造。  心想若灭生死长绝。  不死不生无相无名。  一道虚寂万物齐平。
  何胜何劣何重何轻。  何贵何贱何辱何荣。  澄天愧净皦日惭明。  安夫岱岳固彼金城。  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洞山和尚规诫

  夫沙门释子高上为宗。  既绝攀缘宜从淡薄。
  割父母之恩爱。  舍君臣之礼仪。  剃发染衣持巾捧钵。  履出尘之径路。  登入圣之阶梯。  洁白如霜清净若雪。  龙神钦敬鬼魅归降。  专心用意报佛深恩。  父母生身方沾利益。  岂许结托门徒追随朋友。  事持笔砚驰骋文章。  区区名利役役趋尘。  不思戒律破却威仪。  取一生之容易。  为万劫之艰辛。  若学如斯徒称释子。

  慈云式忏主书绅

  知白汝知日之所为。  害善之法偏宜远之。  损恶之道益其用之。  口无自伐心无自欺。  勿抱内蠹勿扬外仪。  欲人之誉畜己之私。  杀义之始陷祸之基。  自恃其德必有余讥。  自矜其达必有余非。  眷属集树汝宜远之。  利养毛蝇汝宜畏之。  释而思之。  惩恶之余何则是宜。  清香一炷红莲数枝。  口勿辍诵意勿他思。  安禅礼像其则勿亏。  量衣节食其志勿移。  造世文笔如佛戒之。  说人长短如法慎之。  纵对宾侣口勿多辞。  频惊光影坐勿消时。  芭蕉虚质非汝久期。  莲花净土是汝真归。  俾夜作昼勤而行之。

  愿文

  愿我此身安隐修道。  离诸缘障正法无难。  国土丰乐。  常居林野乐独寂静。  衲衣菜食随分知足。  常畏信施如御强敌。  常离眷属如远大怨。  常保禅慧如护珍宝。  常弃诸恶如去弊疾。
  法衣锡杖御魔甲兵。  绳床香灌资道调具。  舍此之外更无所贪。  习俗生常愿莫相近。  嗜欲名利永非我徒。  毁赞虚向犹风过耳。  安忍违从志全道业。

  圭峰密禅师座右铭

  寅起可办事。  省语终寡尤。  身安勤戒定。  事简疏交游。  他非不足辨。  已过当自修。  百岁既有限。  世事何时休。  落发堕僧数。  应须侔上流。  胡为逐世变。  志虑尚嚣浮。  四恩重山岳。  锱铢未能酬。  蚩蚩居大厦。  汲汲将焉求。  死生在呼吸。
  起灭若浮沤。  无令方服下。  番作阿鼻由。

  白杨顺禅师示众

  染缘易就道业难成。  不了目前万缘差别。  只见境风浩浩凋残。  功德之林心火炎炎。  烧尽菩提之种道念。  若同情念成佛多时。  为众如为已身。  彼此事办。  不见他非我是。  自然上敬下恭。  佛法时时现前。  烦恼尘尘解脱。

  永明智觉寿禅师垂诫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为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末世谁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日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见已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饶尔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熏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札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八溢圣解脱门

  礼佛者。敬佛之德也。念佛者。感佛之恩也。持戒者。行佛之行也。看经者。明佛之理也。坐禅者。达佛之境也。参禅者。合佛之心也。得悟者。证佛之道也。说法者。满佛之愿也。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然此八事犹如四方四隅阙一不可。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六波罗蜜亦须兼行。六祖云。执空之人滞在一隅。谓不立文字自迷犹可。又谤佛经罪障深重。可不戒哉。

  大智照律师比丘正名

  梵语苾刍华言乞士。内则乞法以治性。外则丐食以资身。父母人之至亲。最先割舍。须发世之所重。尽以剃除。富溢七珍弃之犹同于草芥。贵尊一品视之何啻于烟云。极厌无常深穷有本。欲高其志必降其身。执锡有类于枯藜。擎钵何殊于破器。肩披坏服即是弊袍肘串络囊便同席袋。清净活命已沾八圣道中。俭约修身即预四依行内。九州四海都为游处之方。树下冢间悉是栖迟之处。攀三乘之逸驾。蹈诸佛之遗踪。禀圣教以无违真佛弟子。遇世缘而不易实大丈夫。可以战退魔军。挥开尘网。受万金之胜供。谅亦堪消。为四生之福田。信非虚托。乞士为义期。斯之谓乎。

  舍缘铭

  追远报恩弃儒从释。  刮磨旧习洗涤世缘。  截断众流壁立千仞。  文章笔砚尽把焚除。  雪月风花无劳嘲咏。  酒肴财色更莫回头。  声利荣华岂须著眼。  末流狂妄正法浇漓。  但欲变形何尝涉道。  虽云舍俗俗习不除。  尽说出尘尘缘不断。  才亲讲肆拟作阇黎。  未入丛林望为长老。  避溺投火岂觉盲痴。  却步求前实为颠倒。  释心儒服代不乏人。  释服儒心世途目击。
  律防粗暴禅息妄缘。  深究苦空常思厌离邪师恶友畏若豺狼。  善导良朋亲如父母。  低心似地缄口如愚。  摧挫我人消停意气。  端居静室课念遣时。  送想乐邦一心待尽。  若能如此吾复何忧。  厥或不然子当裁酌。

  座右铭

  四体不勤百事无阙。  端坐受用宁知所来。  但养秽躯鲜营净福。  纵怀惭耻尚恐难堪。  况处学庠滥参听教。  求人长短坏彼规绳。  假托他缘闪避众法。  轻陵先觉荧惑后生。  规度利名结构朋党。  不遭恶疾必有余殃。  虚费精神终无成结。  升沉由已善恶无门。  福谢祸来虽悔何及。  斯言非妄汝曹思之。

  规绳后跋

  咨尔学众听吾直言。父母生身义当侍养。师长受度理合供承。而乃远别乡闾。躬栖讲肆。是宜亲仁择善。建志立身讨论不弃于寸阴。持守无忘于跬步。若乃纵无明之逸马。任业识之野猿。见善不迁作恶无耻。或遭责罚。或被摈治。岂不负累宗亲耻辱师傅。滥他净众枉彼施心。号无惭人遭不如意。且依律检略示条章。来学同遵令法久住。

  缁门警训卷二终



  缁门警训卷第三


  抚州永安禅院僧堂记

    无尽居士撰
  古之学道之士。灰心泯志于深山幽谷之间。穴土以为庐纫草以为衣。掬溪而饮。煮藜而食。虎豹之与邻。猿狙之与亲。不得已而声名腥芗文彩发露。则枯槁同志之士不远千里。[果/衣]粮蹑屩来从之游。道人深拒而不受也。则为之樵苏。为之舂炊。为之洒扫。为之刈植。为之给侍奔走。凡所以效劳苦致精一。积月累岁不自疲厌。觊师见而愍之。赐以一言之益。而超越死生之岸。乌有今日所谓堂殿宫室之华。床榻卧具之安。毡幄之温。簟席之凉。窗牖之明。巾单之洁。饮食之盛。金钱之饶。所须而具所求而获也哉。呜呼古之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因永安禅院之新其僧堂也。得以发吾之绪言。元祐六年冬十一月。吾行郡过临川。闻永安主僧老病物故。以兜率从悦之徒。了常继之。常升座说法。有陈氏子一历耳根。生大欣慰。谓常曰。谛观师诲。前此未闻。当有净侣云集而僧堂狭陋。何以待之。愿出家赀百万。为众更造。明年堂成。高广宏旷殆甲江右。常遣人来求文曰。公迫常于山而及此也。幸卒成之。吾使谓常击鼓集众。以吾之意。而告之曰。汝比丘此堂既成。坐卧经行惟汝之适。汝能于此带刀而眠。离诸梦想。则百丈即汝。汝即百丈。若不然者。昏沉睡眠毒蛇伏心。暗冥无知昼入幽镶。汝能于此跏趺宴坐。深入禅定则空生即汝。汝即空生。若不然者。猕猴在槛外睹樝栗。杂想变乱坐化异类。汝能于此横经而诵研味圣意。因渐入顿因顿入圆。则三藏即汝。汝即三藏。若不然者。春禽昼啼秋虫夜鸣。风气所使曾无意谓。汝能于此阅古人话。一见千悟。入红尘里转大法轮。则诸祖即汝。汝即诸祖。若不然者。狗啮枯骨鸱啄腐鼠。鼓喙呀唇重增饥火。是故析为垢净。列为因果。判为情想感为苦乐。漂流汩溺极未来际。然则作此堂者。有损有益。居此堂者。有利有害。汝等比丘宜知之。汝能断毗卢髻。截观音臂。刳文殊目。折普贤胫。碎维摩座。焚迦叶衣。如是受者。黄金为瓦。白银为壁。汝尚堪任。何况一堂。戒之勉之。吾说不虚。了常咨参悦老十余年。尽得其末后大事。盖古德所谓金刚王宝剑云。元祐七年十二月十日南康赤乌观雪夜拥炉书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