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法界次第初门
法界次第初门
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
二黄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
三赤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也。
四白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白色。使一切处皆白也。
五地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地色。使一切处皆地色。
六水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水色。使一切处皆水色也。
七火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火色。使一切处皆火色也。
八风一切处 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风色。使一切处皆风色。
九空一切处 还入前虚空背舍定。使一切处皆空也。
十识一切处 还入前识处背舍。使一切处皆有识也。
十四变化初门第二十七
初禅二变化 二禅三变化 三禅四变化 四禅五变化合十四变化
次十一切处而辩十四变化者。上所明观禅。正体虽备犹未辩其功用。今欲学六通之用。必须先修变化心也。通言变化者。能使无而欻有有而欻无。故名为变化也。
一初禅二变化 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
二禅三变化 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三禅四变化 一三禅三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三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三三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四三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四禅五变化 一四禅四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四禅三禅化。能变化下三禅地也。三四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四四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五四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六神通初门第二十八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通者。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 修天眼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是为天眼通。
二天耳通 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为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修他心智者。若于深禅定中。发他心智。即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数法。种种所缘念事。是为他心通。
四宿命通 修宿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宿命智。即能知自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为宿命智也。
五身如意通 修身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身通。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是为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修漏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见思真智则三漏永尽。是为漏尽神通也。
九次第定初门第二十九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
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杂故名次第定也。
初禅次第定 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定时。是中初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初禅定。是为初禅次第定。
二禅次第定 若从初禅。入二禅时。是中二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二禅定。是为二禅次第定。
三禅次第定 意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四禅次第定 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五虚空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六识处次第定 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次第定 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九灭受想次第定 若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于是定前。自识其心要期心利。心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灭受想定。是为灭受想次第定也。
三三昧初门第三十
一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法。而无定名。九定名数虽多。不取中间。三昧名数虽少。而通中间合取九定。一往从诸禅理事以得名三昧。一往从诸禅事理而受称。是为小异。故次九定以明三三昧也。通言三昧者。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直故。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初禅及方便中。则一切觉观俱禅。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中间禅。则一切无觉有观禅。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无觉无观禅中。则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一切定。观诸无觉无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无观三昧也。
师子奋迅三昧初门第三十一
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一奋迅入 二奋迅出
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异上所得诸禅定也。故名师子奋迅三昧。
一入禅奋迅 师子奋迅入三昧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
二出禅奋迅 师子奋迅出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起。还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三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
超越三昧初门第三十二
一超入 二超出
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相。若声闻人但能超入一。而不能超二。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也。是中明超入有三种。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也。细心约义自作可解。
二超出三昧 云何名超出三昧。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人超出。但能超一禅出。而不能超二。何况能自在超出也。是中超出有三种。一顺超出。二逆超出。三顺逆超出。足前三种超入。合为六种超越三昧。如来于此六三昧。而入涅槃也。齐此明三乘行行共禅竟也。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上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四谛初门第三十三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十六行初门第三十四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
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缘 四生
灭谛下四行 一尽 二灭 三妙 四离
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迹 四乘
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实之理。故名行也。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谛也。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行者。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二苦行者。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也。三空行者。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空即是空。四无我者。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相。是为无我行也。
集谛下四行 一集行者。观烦恼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二因行者。观六因生苦果。故名因行。三缘行者。观四缘生苦果故名缘行。四生行者。还受后有五阴。故名生行。
灭谛下四行 一尽行者。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尽。二灭行者。观涅槃诸烦恼火灭故名灭。三妙行者。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四出行者。观涅槃离世间生死法故。名为出也。
道谛下四行 一道行者。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名道。二正行者。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三迹行者。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四乘行者。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
生法二空初门第三十五
一众生空 二法空
次四谛十六行而辩生法二空者。正明声闻之人。虽云通于三藏教门入道。而三藏教门。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谛十六行者。亦应有别。是以。毗昙见有得道。成实证空成圣。此皆约二空教门。有斯之异也。今为分别。修四谛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辩生法二空也。通言空者。空以无有为义。无此生法二有。故名为空。
一众生空 若观生死苦果。但见名色。阴入界实法。从因缘生。新新生灭。是实法中空。无我人众生寿者等。十六知见。如龟毛兔角毕竟不可得。是为众生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