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次第初门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受喜乐心。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内净支 二喜支 三乐支 四一心支
  一内净支 心无观觉之浑浊。故名内净。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净。故名内净支也。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之为喜。行者初得内净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为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为乐支也。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谓之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停不动。故名为一心支。
  三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离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一。澄渟不动。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乐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乐。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者爱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念自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将息。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木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何故此四禅中。独名不动定也。初禅觉观动。二禅喜所动。三禅乐所动。是四禅中先离忧喜。今复除苦乐。故名真定也。三界胜定。无复过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则因此定发真无漏。有漏外道无慧方便。入此定时。不坏身色。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为涅槃。是为邪倒。非涅槃也。从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从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四无量心初门第十六

  一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
  次四禅而辨四无量心者。四禅但是自证禅定功德。而未有利他之功。故乐大功德者。当怜愍一切众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此四通名无量心者。从境以得名。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心。亦随境无量。故悉受无量心名。
  一慈无量心 能与他乐之心。名之为慈。若行者于禅定中。念众生令得乐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慈定。是慈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 能拔他苦之心。名之为悲。若行者于禅定中。念受苦众生令得解脱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悲定。是悲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悲无量心也。
  三喜无量心 庆他得乐。生欢悦心。名之为喜。若行者于禅定中。念众生令离苦得乐欢喜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喜定。是喜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 若缘于他无憎无爱之心。名之为舍。行者于禅定中。念众生悉念同得无憎无爱如证涅槃。寂然清净。如是念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舍定。是舍相应心。无嗔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舍无量心。

  四空定初门第十七

  一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次无量心而。辨四空处定者。四无量心中。虽有大功德。而未免形质之患累。若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故次无量以明四空处定。通言空者。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 若灭三种色缘空而入定者。名空处定。行者厌患色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故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为虚空处定。
  二识处定 若舍空缘识而入定者。名识处定。行者厌患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名为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若舍识处心。依无所有法而入定者。名无所有处定。行者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为无所有处定。有人解云。舍多识取少识。缘之入定。名无所有处定也。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若舍二边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无想定。行者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更有定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非无想之法。心与非有非无想法相应。是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亦云。凡夫外道得此定。谓证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实知有细想。依四众而住。故云非无想得失。合而立名。故云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略明三界十二门禅。极在于此也。

  六妙门初门第十八

   一数 二随 三止 四观 五还 六净
  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门者。前来所明禅定。虽复深远。而并是世间旧法。从初至后。厌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门禅。不能发真悟道。是以生死无绝。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岂同上也。此六通言妙门者。涅槃为妙门。谓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一家所明。有十种六妙门。今但略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门以为次者。此六门既是亦有漏亦无漏禅。于余亦有漏亦无漏禅中。浅而且局。故以为次也。
  一数息门 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也。
  二随息门 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故以止为门。
  四观门 分别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住定心。则有无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
  五还门 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
  六净门 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发。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发。即断三界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

  十六特胜初门第十九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云云)。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辨。适取意用之。
  一知息入 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所以然者。数息则闇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也。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者。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二知息出 修特胜者。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初调心法也。意如前释。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三知息长短 修特胜者。藉观以调心。心既静细。则照了渐明。若得粗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胜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也。
  五除诸身行 修特胜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发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如明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别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身念处观。
  六受喜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七受乐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念处。犹属受念处观。
  八受诸心行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受念处观也。
  九心作喜 修特胜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也。
  十心作摄 修特胜者。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也。若对念处。犹属心念处观。
  十一心作解脱 修特胜者。离二禅入三禅。常有观照。是故若发三禅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心念处观。
  十二观无常 修特胜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发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也。若对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十三观出散 修特胜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空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逍散。而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四观离欲 修特胜者。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发识处定。即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五观灭 修特胜者。离识处入无所有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发无所有处定。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六观弃舍 修特胜者。离无所有。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发非想定时。即观照分明。知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特胜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略辨特胜竟。言少则意难见。读者必须细心比类令知地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而观慧有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