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宗镜录
宗镜录
问。如何是真供养。
答。契如理之心。无见佛之想。了自法身。是真供养。宝积经云。真供养者。无佛想。无能见佛。何况供养。若供养佛。当供养自身。
问。自身如何供养。
答。若舍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反照。随顺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养。故维摩经云。无前无后。一时供养。此是运无舍无得之意。起一际平等之心。则遍十方供养一切如来。尽法界含灵。一时受润。如是之供。施莫大焉。所以宝雨经云。如理思惟。即是供养一切如来。
问。云何如理思惟。
答。但一切不思惟。是真思惟。以顿悟一心。无法可思量故。是以十方诸佛。证心成道。故称如理。若了自心。能顺佛旨。即是供养一切如来。若不依此如理悟心。则随事施为。心外见佛。设经多劫。皆不成真实供养。为背诸佛指授故。如华严经颂云。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云何真实法。所谓了心真如无生之旨故。是以思益经问云。谁能供养佛。佛言。能通达无生际者。文殊般若经云。佛问文殊。汝云何供养佛。答言。世尊。若幻人心数灭。我则供养佛。台教云。供养佛者。只是随顺佛语。今顺佛教。修三观心。即是供养佛。为破五住得解脱故。即供养法。三谛理和。即供养僧。又众行心资观智心。即供养佛。观智心开发境界。即供养法。境智心和。即供养僧。此是真实供养。亦名法供养。如义海云。谓以无生心中。施一切珍宝。乃至微尘。皆能摄于法界。即以此法界尘而作供养。此供养。乃至遍通三世一切诸如来前。无不显现。彼诸如来无不摄受。何以故。由尘即法界。是理与佛法界相应。是故遍至一切。名广大供养。无空过者。何谓无空过。以心通即法通。法遍即心遍。一切处无非见理故。悉皆通达。则是一一承事无空过者。亦不碍香华等种种供养。以内外唯心故。破执显宗。故有是说。又若于正观心中。不唯供养。乃至行道礼拜。一切施为。皆须就已。方得其力。如三藏勒那云。正观修诚礼者。此明自礼自身佛。不缘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本觉。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故。唯敬他身。己身佛性。妄认为恶。若能反照本觉。则解脱有期。经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如涉远道。要藉自身。欲见佛性。要观己佛。体同无二。是名正观礼。
问。若心外无相。相外无心。如是圆通。名真供养者。云何教中说供养诸佛。得福无量。
答。如前已说。谛了一心。理事无碍。云何坚执疑境疑心。故维摩经云。各见世尊在其前。法华经偈云。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牛头初祖释云。如观贪即见贪性。贪即是众生。悟贪性智即是佛。贪众生自见佛在其前。一切例尔。又各供养其佛者。即是于一一法门。各自发明。如理思惟。即是各供养佛。设尔。事法香华供养者。经云。十方诸佛。机宜感出。既随感现。何离自心。如灵山四众八部。各随根力心念。见佛不同。如龙见是大龙王。鬼见是大鬼王等。则心外无法之诠。有文有理。空外执色之见。无理无文。设有恶慧邪见之人。抱疑不信之者。拟陈狂解强欲破之。似将一蚊嘴拟吸大海之水。如以十指爪。欲坏妙高之山。我此圆顿之诠。真如之理。如刀断水。似风吹光。徒自劳神。反招深咎。
问。如上剖析。义理虽明。犹是因他方便强说。云何得如今亲自现证。得见自心之佛。
答。当自审问。
问。如何审问。
答。还就人觅。岂有歇时。欲绝纤疑。应须亲到。
问。岂无他助之力。发自智照之心。
答。无正无助。非自非他。若以智求智则成解。解背圆宗。若起照心。照则立境。随照失旨。皆是彰事。不契斯宗。若了真心。自然无心合道。合道则言语道断。无心则境智俱闲。如庞居士偈云。须弥颓。五岳崩。大海竭。十方空。乾坤尚纳毛头里。日月犹潜毫相中。此是西国那提子。示疾不起现神通。妙德启口问不二。忘言入理显真宗。
问。如上所说。即心成佛之旨。事已皎然。只如禅宗从上先德云。如今须知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答。石牛生象子。木女孕婴儿。诸佛从中出。最初成道时。
问。既众生已成。理事圆备。则诸佛何以出世。更化众生。
答。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故经云。俱同一性。所谓无性。大悲相续。救度众生。随门不同。种种有异。约成佛门。一切成也。同一无性。故得现成。妄性本虚。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物物无性。故成种智。证斯同体。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续。只由不知无性故。教化不绝。虽现报化。法体不迁。如随色之摩尼。众相现而本体不动。似应声之虚谷。群响发而起处无心。不著自他。岂见众生之相。本非出没。常冥大觉之原。华严经云。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又颂云。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思益经云。大迦叶言。善男子。幻所化人。离于自相。无异无别。无所志愿。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无量众生。网明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即是一切众生性。一切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于是法中。我不见有利。不见无利。又云。网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希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也。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功德利。以无有对处故。若有众生可度。而求功德之利。斯则心外见法。全不识心。何名发大乘心也。以绝待心。无对处故。如楞伽经云。佛语外道言。若能了达有无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见。不生分别。不取外境。于自处住。自处住者。是不起义。不起于何。不起分别。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我法者。即众生心也。以不知不信故。自成疏外。有亦同无。所以祖师西来。只为直示众生。令自知有。顿入凡圣平等真原。如胜天王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心微细。作是思惟。世间炽然大火之聚。所谓贪欲火。嗔恚烟。愚痴闇。云何当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若能通达诸法平等。名为出离。如实知法。犹如幻相。善观因缘。而不分别。是以若欲舍劣就胜。厌异忻同。欲令凡圣一伦。垢净平等者。无有是处。但明宗镜。万法自齐。即究竟出离三界火宅义。亦是与诸子同住秘密藏义。如云。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凫截鹤。于焉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则青松绿蕙不见短长。鹏翥蜎飞。自忘大小。如肇论云。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耳。乃至经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庄子南华经云。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以明境智虽异而同。不待同而后同也。若能如上了达同异二门。或诸佛出世不出世。众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无高下。皆绝疑矣。若执同则滞寂。若执异则两分。迷此同异二门。皆智不自在。金刚辩宗云。以有镜故。男女之像于中现。以有法身故。而能处处应现往。只缘镜中本无像。所以能现男女像。佛身本无身。所以能现一切身。众生机感。无缘之慈任运能应。若定有身。即为所碍。肇论云。佛非天非人。而能天能人耳。故一切菩萨。皆以无所得为方便。能入无量无边尘劳幻网。以心外无法故。方成无所得慧。若心外有一毫所得。云何成无缘之慈。同体之化。以宗镜明。故能广照世间。观生也。如石女之怀儿。观住也。若阳焰之翻浪。观异也。同浮云之万变。观死也。犹狂华之谢空。是以深达无生。知皆无我。空生空灭。幻坠幻升。愍彼愚迷。盲无慧目。遂乃发无能作之智照。开无所舍之檀门。秉自性空之戒心。具无所起之精进。圆无所伤之法忍。修无所住之禅门。了无身而相好庄严。达无说而纵横辩说。游戏性空之世界。建立水月之道场。陈列如幻之供门。供养影响之善逝。遍习空华之万行。施为谷响之度门。降伏镜像之魔军。大作梦中之佛事。广度如化之含识。同证寂灭之菩提。
问。绝待真心。本无名相。云何成佛。又作异生。若云随顺世法立此假名。又因何法而得成立。
答。实际理中。本无凡圣可得。以一切众生。迷无性理。以无性故。不觉起妄。于真空中。妄立名相。故名为凡。了名相空。复称为圣。凡圣之号。因五法成。犹如幻化。名相非真。且如幻以术成。形因业有。术业俱假。形幻同空。俱有迷悟之名。本无凡圣之体。五法者。瑜伽论云。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真如。古释云。名相妄想三法成。凡正智真如成圣。名相妄想者。是凡夫法。名相二法。是凡夫境。妄想一法。是凡夫六识。迷事缘境而起。故名妄想。经偈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正智真如者。是圣人法。正智。是圣人对治金刚。缘修无漏断惑智。亦名能觉智。真如。是圣人心中所证之理。真如是体。正智是用。异者未曾异。同者未曾同。同者是真如。异者是正智。正智常用。故障生灭。真如常体。故无生灭。体用无碍。法界不思议真实义也。又凡夫心惑。不达名相空故。妄计为有。迷有不空。名之为妄。从妄起心。名之为想。正智者。觉知名相本来空寂。以知空故。妄想自息。息妄归真。显理分明。正智现前。不立名相。故名正智。经偈云。了心及境界。妄想不复生。真如者。即此正智心性真故。即名真如。故知但是一法。无中。执有成凡。达有本空成圣。不唯五法。乃至恒沙。义出无边。理恒一道。此唯心之道。即是如来行处。步步履法空故。亦是摩诃衍处。念念无所得故。如持世经云。佛言。诸善男子。是故我说。一切法是如来行处。如来行处。是无行处。何以故。一切法行处。是中无法可行。是故说无行处。文殊悔过经云。文殊师利言。吾往古时。希望诸法。求空处所。游于闲居。限节知足。少欲为得。不能识知。一切法空。心无所著。尔乃可谓。静处宴坐。住于法界。释曰。若了人法二空。见真唯识性。即常在三昧。住真法界矣。
问。云何说入此宗镜。一念相应。见道速疾。超过劫量。
答。实有斯理。世况可知。若不直下顿悟自心。功德圆满。即于心外妄求。徒经劫数。若能内照。如船遇便风。一念圆成所作无滞。如大涅槃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船欲渡。若得顺风。须臾之间。则能得过无量由旬。若不得者。虽复久住。经无量岁不离本处。有时船坏。没水而死。众生如是。在于愚痴生死大海。乘诸行船。若得值遇大般涅槃猛利之风。则能疾到无上道岸。若不值遇当久流转无量生死。或时破坏。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故知不遇宗镜之风。有为行船。终不能速度生死之波。直至涅槃之岸。有兹大利。广集无劳。唯嘱后贤。转相传授。如法句经云。善知识者。有大功德。能令汝等。于贪欲嗔恚愚痴邪见。五欲五盖众尘劳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如有人。持坚牢船。渡于大海。不动身心。而到彼岸。故知入宗镜中。即凡即圣。可谓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断五欲而净诸根矣。所以华严论云。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本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此宗镜录中。前后皆悉微细委曲。一一直指示了。见即便见。不在意思。才信入时。理行俱备。终不更兴恶行。似有纤疑。若不如然争称圆顿。以了心外无境故。则念念归宗。何有虚幻能惑。所以宝藏论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又如学人问大梅和尚。师常言神性独立。学人不识。乞师指示。答。阿谁教汝问。问。莫不问者便是不。答。若不是。是阿谁能如是问。问。神性非是声色。师所示。问者是神性。学人只识得声色。不识真性。乞师指示。如何得识。答。譬如大宝藏。众宝皆具足。上福德人见。直捉得明月宝珠。薄福德者。只见铜铁之类。非是藏中无宝。亦非主藏者不与。我如今向汝道。性不是声色。汝只见声色。我亦无过。汝知么。此神性。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须臾能到千里万里。山河石壁不能碍。汝如今扬眉动目弹指謦咳。口喃喃问答。总是此性。唤作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汝若疑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若是上根者。闻言下便会。更不作诸恶。唤作一受不退常寂然。中根者。亲近善知识。近于智者。数数闻说。不久还会。若是下根。千遍万遍与说。元来不会。虽然记得少许。如破布裹明珠。出门还漏却。汝知么。佛道不远。回心即是。若悟则刹那。不悟恒沙劫。
问。此一心宗。成佛之道。还假历地位修证不。
答。此无住真心。实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得。何以故。非取果。故不可证。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以本净非莹。法尔天成。若论地位。即在世谛行门。亦不失理。以无位中。论其地位。不可起决定有无之执。经明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若圆融门。寂灭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门。对治习气。升进非无。又染净阶位。皆依世俗名字分别。则似分阶降。不坏一心。譬如众生位如土器。菩萨位如银器。诸佛位如金器。土银金等三种器量虽殊。然一一器中虚空。遍满平等。无有差别。虚空。即喻一心法身平等之理。诸器。即况根器地位阶降不同。道本无差。随行有异。夫论行解。顿渐不同。现行烦恼有浅深。熏染习气有厚薄。不可一向。各在当人。业轻则易圆。障深则难断。只如登八地菩萨。亲证无生法忍。观一切法。如虚空性。此犹是渐证无心。至十地中。尚有二愚。入等觉位。一分无明未尽。犹如微烟尚须忏悔。又若未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无法。如患眼翳者。不信空中无花。以分别智。解心不亡。但缘他境。未住自地。如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所云大菩萨者。即八地已上。若八地菩萨。尚心外见净土。以智缘理。不名自住。若十地菩萨。虽心外不见境。犹有色心二习。是以有颂云。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并名破戒者。故知若入宗镜究竟一乘门中。方云持戒。方云见道。且知见有四。一知而不见。初地至九地。二见而不知。即十地。三。亦见亦知。唯佛。四不见不知。地前异生等。若得直下无心。量出虚空之外。又何用更历阶梯。如未顿合无心。一念有异者。直须以佛知见治之。然后五忍明其正修。六即拣其叨滥。则免堕增上慢。究竟圆满佛乘。若入宗镜中。则为普机。菩萨乘不思议乘。依普门法。一位一切位。如善财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此普贤机。乃见一切所见。闻一切所闻。即普眼境也。普法相收者。以心外无法。故名为普。一切行位。皆在心中。岂不相收耶。于行布门。似分深浅。又玄义格云。圆教四十二位。同一真理。就智论之。遂分明晦。太虚一也。日行空中。具有中旦。圆教登住。如船入海。似日游空。智皆无作。行亦无为。运运道风。自然增进。如止观云。入佛正宗免堕邪倒。创发圆信之人。须明十种观法。十种观法者。一观不思议境。二发真正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诸法遍。五善识通塞。六三十七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善知位次。九安忍强软两贼。十顺道法爱不生。如是不滥。方入圆乘。且最初一念信解之心。能成五品。台教云。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谓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闻此心。而修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一念心平等具足。不可思议。伤已昏沉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得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识己心及凡圣心。又安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著。十心成就。举要言之。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是名圆教初随喜品。从此具修十法。得入圆教初发心住。分真即中。初阿后茶。发心毕竟二不别。以行位念三不退故。台教接人上住于此。迩后直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位。所有智断升进。任运无功。念念圆满无上菩提。又广释不可思议境者。如华严经颂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者。十法界五阴也。法界者。有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十法界通称阴入界。其实不同。三涂是有漏恶阴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阴界入。二乘是无漏有漏阴界入。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阴界入。佛是非有漏非无漏阴界入。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无漏法也。无量义经云。佛无诸大阴界入者。无前九阴界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阴界入也。大经云。因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常乐重沓。即积聚义。慈悲覆盖。即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名五阴世间也。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涂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岂与凡下同。大经云。歌逻罗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异。芽时名字异。乃至果时名字亦异。且约一期。十时差别。况十异众生。宁得不异。故名众生世间也。十种所居。通称国土世间者。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未尽。同依人天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住。仁王经偈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净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此是十如。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即是三种世间。此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既自了达一心不思议境。遂起同体大悲。发真正菩提心等。已下九种观门成熟。华严论云。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后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拣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故。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自认身及心总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以是义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拣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从此信已。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复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而成一切种智海。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实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又如圆觉经云。金刚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乃至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还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无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故知圆觉妙心。如虚空之性。生死涅槃。即空华之相。翳眼不无起灭。真性。何曾有无。如矿藏金。金非矿有。又非销得。要以销成。迷时如未净之金。悟了若已成之宝。真金不动。垢净俄分。妙性无亏。迷悟自得。所以不思议佛境界经云。尔时须菩提。又问言。大士。汝决定住于何地。为住声闻地。为住辟支佛地。为住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汝应知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须菩提言。大士。汝可亦决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及以众生。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决定住于凡夫地也。须菩提。又问言。若一切法及以众生。即是决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诸地差别。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譬如世间以言说故。于虚空中。建立十方。所谓此是东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虽虚空无差别。而诸方有如是如是种种差别。此亦如是。如来于一切法决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于诸地。所谓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萨地。此是佛地。虽正位无差别。而诸地有别耳。所以天台云。四教如空中四点。四点虽历然。不坏虚空性。然此地位。至究竟位中。若理若行。方可穷尽。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佛子。第四十二地。名寂灭心妙觉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谛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佛亦照尽。乃至一切烦恼。一切众生果报。佛一念心。称量尽原。一切佛国。一切佛因。一切菩萨神变。亦一念一时知。住不可思议二谛之外。独在无二。是知先得宗本。然后炼磨。于炼磨时。不失道本。如巧炼金。不失铢两。于圆渐内。阶降宁无。从有为而至无为。因生忍而成法忍。圆融不坏行布。坏则失全理之事。行布不碍圆融。碍则失全事之理。然虽理事一际。因果同时。生熟之机似分。初后之心不混。直至妙觉。如月圆时。始尽因门。方冥果海。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