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问。此说真妄二心。为是法相宗。为是法性宗。
  答。准华严演义云。论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者。若取三界虚妄。即是所作。便属世谛。今取能作。为第一义。论释唯是能作。今经云。三界唯心转者。则通能所。然能所有二。若法性宗中。以第一义随缘成有。即为能作。所有心境。皆通所作。以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故。若法相宗。第一义心。但是所迷。非是能作。有三能变。谓第八等。唯识论云。又复有义。大乘经中说三界唯心。唯是心者。但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此云何知。如十地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与识及了别等。如是四法。义一名异。此依相应心说。非不相应心说。心有二种。一相应心。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等。皆心相应。以是故言。心意与识及了别。义一名异故。二不相应心。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故言三界虚妄。但一心作。是相应心。今依法性。故云第一义心。以为能作。言转者。起作义。亦转变义。
  问。如上所说。真妄二心。但是文理会归。何方便门得亲见性。
  答。妄息心空。真知自现。若作计校。转益妄心。但妙悟之时。诸缘自绝。如古佛悟道颂云。因星见悟。悟罢非星。不逐于物。不是无情。又宝藏论云。非有非空。万物之宗。非空非有。万物之母。出之无方。入之无所。包含万有。而不为士。应化万端。而不为主。道性如是。岂可度量。见性之时。自然披露。所以古偈云。妄息寂则生。寂生知则现。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见。又信心铭云。前际如空。知处悉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一心有滞。万法不通。去来自尔。不用推穷。
  如学人问黄檗和尚。秖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
  答。甚么心向境上见。设尔得见。元来秖是照境心。如人以镜照面。纵得眉目分明。元来秖是影像。何关汝事。
  问。若不因照。如何得见。
  答。若涉因。常须假物。有甚么了时。汝不见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问。他若识了。照时亦无物。
  答。若是无物。更何处得照。汝莫开眼寱语。师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道人。

  宗镜录卷第五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宗镜录卷第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宗镜本怀。但论其道。设备陈文义。为广。被群机。同此指南。终无别旨。窃不可依文失其宗趣。若悟其道。则可以承绍。可以传衣。如有人问南泉和尚云。黄梅门下有五百人。为甚么。卢行者独得衣钵。师云。只为四百九十九人。皆解佛法。只有卢行者一人。不解佛法。只会其道。所以得衣钵。
  问。只如道如何会。
  答。如本师云。如来道场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我于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见。无有行处。慧所不通。明不能了。问无有答。又古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隐隐常见。只是求其处所不可得。是以若定空则归断见。若实有则落常情。若有处所则成其境。故知此事非心所测。非智所知。如香严和尚颂云。拟议前后。安置中边。不得一法。没溺深泉。都不如是。我我现前。十方学者。如何参禅。若道如是。岂可会耶。所以古人云。直须妙会始得。斯乃不会之会。妙契其中矣。故先圣悟道颂云。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都总无。欲见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羊生得驹。如此妙达之后。道尚不存。岂可更论知解。会不会之妄想乎。如古德偈云。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先洞山和尚偈云。者个犹不是。况复张三李。真空与非空。将来不相似。了了如目前。不容毫发拟。只如云者个。犹不是。岂况诸余狂机谬解。所以经云。心不系道。亦不结业。道尚不系。降兹可知。入宗镜中。自然冥合。
  问。觉体不迁。假名有异。凡圣既等。众生何不觉知。若言不迷。教中云何说有迷悟。
  答。只为因本觉真心。而起不觉。因不觉。故成始觉。如因地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则觉时虽悟。悟处常空。不觉似迷。迷时本寂。是以迷悟一际。情想自分。为有虚妄之心。还施虚妄之药。经云。佛言。我说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诳小儿。是事不知。号曰无明。祖师偈云。如来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故知己眼若开。真明自发。所治之迷悟见病既亡。能治之权实法药自废。夫悟此法者。非假他智与异术也。或直见者。如开藏取宝。剖蚌得珠。光发襟怀。影含法界。如经颂云。如人获宝藏。永离贫穷苦。菩萨得佛法。离垢心清净。或不悟者。自生障碍。故通心论云。真常不易封生灭者。自移。至理圆通。执方规而致隔。此悉迷自性。但逐依通。应须己眼圆明。不随他转。如融大师颂云。瞎狗吠茅丛。盲人唱贼虎。循声故致迷。良由目无睹。若得心开照理之时。诸见皆绝。不见佛法是。不见世法非。以自性中。言思道断故。如云无所是是菩提。不应安佛菩提于有所是边。如今但不用安置。体自虚玄。如琉璃宝器。随所在处不失其性。若识得此事。亦复如是。任是一切凡圣胜劣之色。影现其中。其性不动。不知此事之人。即随前色变。分别好丑。而生忻戚。所以祖师云。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起信论云。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复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为本觉。然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原故。名究竟觉。不觉心原故。非究竟觉。乃至为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无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疏释云。若随染随流成于不觉。则摄世间法。若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觉。则摄出世间法。钞解云。于本始二觉中论摄法者。若本觉所摄。即是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等。若始觉所摄。即是三明八解脱。五眼六神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然此据实即同。义言且异。故疏云。于生灭门中。随流不觉。返流始觉。于义用。则摄法不同。若真如门中。则镕融含摄。染净不殊。谓以一真如理融之。使染即非染。净即非净。即染即净。深为一味。故不殊也。如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是知随觉不觉之缘。似生染净。缘生无性。染净俱虚。又云。离言说相。岂可以言谈。离心缘相。岂可以心度。实谓心言路绝。唯证相应耳。且夫凡言说者。从觉观生。是共相和合而起。分别者。因意识生。是计度比量而起。以要言之。皆因不觉。教观随生。若无不觉之心。一切诸法。悉无自相可说。除方便门而为开示。究竟指归无言之道。故论云。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以觉对不觉说。共相而转。若无不觉。觉无自相。如独掌不鸣。思之可见。乃至染净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毕无自体可说。如离长何有短。离高何有低。若入宗镜中。自然绝待。
  又钞中问。生灭真如。各摄诸法。未审摄义。为异为同。
  答曰。异也。何者。生灭门中。名为该摄。真如门中。名为融摄。该摄故。染净俱有。融摄故。染净俱亡。俱亡故。一味不分。俱有故。历然差别。摩诃衍论云。此二觉有二门。一者略说本觉安立门。二者略说始觉安立门。本觉门中。则有二门。一者清净本觉门。二者染净本觉门。始觉门中。又有二门。一者清净始觉门。二者染净始觉门。云何名为清净本觉。本有法身。从无始来。具足圆满过恒沙德。常明净故。云何名染净本觉。自性清净心。受无明熏。流转生死无断绝故。云何名为清净始觉。无漏性智。出离一切无量无明。不受一切无明熏故。云何名为染净始觉。般若受无明熏。不能离故。如是诸觉。皆智眷属。当证何理以为体分。谓性真如。及虚空理。如是二理。各有二种。云何名为二种真如。一者清净真如。二者染净真如。虚空之理。亦复如是。云何名为清净真如。二种净觉所证真如。离熏习故。云何名为染净真如。二染净觉所证真如。不离熏故。虚空之理。亦复如是。以何义故强名本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本觉各有十。体虽同字事。各各差别故。谓根明等义。论曰。本觉各有十。云何为十本。一者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德。譬如树根。能善住持一切枝叶。及华果等。不坏不失故。二者本字事本。本有法身。从无始来。自然性有。不从始起故。三者远字事本。本有法身。其有德时。重重久远无分界故。四者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成我故。五者体字事本。本有法身。为诸枝德作依止故。六者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转之义常建立故。七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于无住无去来故。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决定实际无流转故。九者坚字事本。本有法身。远离风相。坚固不动若金刚故。十者总字事本。本有法身。广大圆满无所不遍。为通体故。是名为十。云何十觉。一者镜字事觉。萨般若慧。清净明白无尘累故。二者开字事觉。萨般若慧。通达现了无障碍故。三者一字事觉。萨般若慧。独尊独一无比量故。四者离字事觉。萨般若慧。自性解脱。出离一切种种缚故。五者满字事觉。萨般若慧。自具足无量种种功德。无所少故。六者照字事觉。萨般若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无量境故。七者察字事觉。萨般若慧。常恒分明无迷乱故。八者显字事觉。萨般若慧。清净体中。净品眷属悉现前故。九者知字事觉。萨般若慧。于一切法无不穷故。十者觉字事觉。萨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觉照。无一一法而非觉故。是名为十。如是十种本觉字义。唯依一种本性法身。随义释异。据其自体。无别而已。此中所说。二本觉中。当何本觉。谓清净本觉。非染净本觉。染净本觉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染净本觉中。或各有十义。前说十事中。各有离性故。论曰。此本觉中。或各有十。所以者何。前十义中。各有不守自性义故。字事配属。依向应知。如是二觉。同耶异耶。非同同故。非异异故。以此义故。或同或异。或非是同。或非是异。是故皆是皆非而已。以何义故。强名始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从无始已来。无有惑乱时。今日始初觉。故名为始觉。论曰。从无始来。始觉般若。无惑乱时。而无惑时。今日始初觉。故名始觉。如是始觉前惑后觉。则非始觉。而无惑时。理常现。今常初。故为始觉。如是始觉。二始觉中当何始觉耶。谓清净觉。非染净觉。染净始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清净始觉智。不守自性故。而能受染熏。故名染净觉。虽无惑时而不守自性故。能受染熏。随缘流转。以此义故。是故名为染净始觉。以何义故强名真如。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性真如理体。平等平等一。无有多相故。故名为真如。论曰。性真如理。平等平等。虽同一相。亦无一相。亦无多相。无一相故。远离同缘。无多相故。远离异缘。以此义故。名为真如。如是真如。二种净智亲所内证。复次真如各有十义。一者根字事真。乃至第十总字事真。如是十真十种本义。相应俱有。不相舍离。是故同名表示而已。云何十如。一者镜字事如。乃至第十觉字事如。如是十觉义。相应俱有。不相舍离故。是故同名表示而已。所以者何。十种真理本有法身。有德方便。十真如理萨般若慧。有觉方便。以此义故。更重言词。作如是示。此中所说。二真如中。当何真如。谓清净真如。非染净真如。染净真如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清净真如理。不守自性故。而能受染熏。名染净真如。论曰。清净真如。从无始来。平等平等。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亦无去来。亦无住所。而真如理性。不守自性故。随缘动转。是故名为染净真如。如是真如。二染净智亲所内证。相应俱有。不相舍离。如是等义。观前所说。比类应知。以何义故强名虚空。字事差别。其相云何。虚空有十义。其体虽同。义事各各差别故。谓无碍等事。论曰。性虚空理。有十种义。一者无障碍义。诸色法中无障碍故。二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三者平等义。无拣择故。四者广大义。无分际故。五者无相义。绝色相故。六者清净义。无尘累故。七者不动义。无成坏故。八者有空义。灭有量故。九者空空义。离空著故。十者无得义。不能执故。是名为十。如是十事。义用差别。若据其体。无别而已。此虚空理。二种净智亲所内证。相应俱有。不相舍离。二虚空中当何虚空。谓清净虚空。非染净虚空。染净虚空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清净虚空理。不守自性故。而能受熏习。名染净虚空。论曰。清净虚空。具足十德。亦无染相。亦无净相。而虚空性不守自性故。能受染净熏。随缘流转。是故名为染净虚空。又起信论疏云。本觉者。以对始故。说之为本。言离念者。离于妄念。显无不觉也。等虚空等者。非唯无不觉之闇。乃有大智慧光明义等故也。虚空有二义。以况于本觉。一周遍义。谓横遍三际。竖通凡圣。故云无所不遍也。二无差别义。谓在缠出障。性恒无二。故法界一相也。欲明觉义出缠相显。故云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既法身之觉。理非新成。故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碍智。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大圆镜智。为法身等。皆此义也。何以故者。责其立名。有二责意。一云。上开章中直云觉义。何故今结乃名本觉。二云。此中既称本觉。何故论中直云觉耶。进退责也。释云。以对始故。说之为本。答初意也。以始即同本。以至心原时。始觉即同本觉。无二相故。是故论中但云其觉。答后意也。良以本觉随染。生于始觉。还待此始觉。方名本觉。故云本觉者。对始觉说也。然此始觉。是本觉所成。还契心原。融同一体。方名始觉。故云以始觉即同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