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

  第二三乘浅深门者。于中有二。初辨三乘。后显浅深。二乘自说虽不作二谛观行入真。今说于彼亦证生空。加行观时许观真俗。涅槃云。世谛第一义谛。皆有中智及上智。故知世谛者名为中智。分别世俗无量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此乃俗谛中智上智。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是第一义。是名中智。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第一义。是名上智。此胜义中以种别智为上。一切总智为中。如下广说。同仁王经难世谛中有第一义谛不。若有谛不应一。若无智不应二。即显人法皆有二谛。以人相望。异生为下。二乘为中。如来为上。由此人法各分二重。是故三乘皆有二谛。声闻乘二谛者。第一世间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此中唯取所执实我不取实法。设执实法不障果故。亦不取之。第二道理世俗谛者。谓所安立蕴.处.界等三科体事。声闻多为三义观故。第三证得世俗谛者。谓所安立四圣谛理。依此加行修证得故。第四胜义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生空真如。依生空门证真如故。第一世间胜义谛者。谓所安立三科等法。第二道理胜义谛者。谓所安立四圣谛理。第三证得胜义谛者。谓所安立生空真如。第四胜义胜义谛者。谓非安立生空无我。废诠谈旨一真法界。此中安立非安立相。准前应知。故诸论中第二第三世俗谛等。多依声闻境界而说。独觉乘二谛者。此与声闻所执所证体虽无异。根有上下行有浅深故成差别。第一世间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既与声闻所执无别。亦唯取彼执实我等。非执法等。不障果故。第二道理世俗谛者。谓所安立十二有支流转等法。独觉多缘此为境故。第三证得世俗谛者。谓所安立十二有支杂染顺逆观察。及于净品顺逆因果等。七十七智.四十四智等法。依此加行修证得故。第四胜义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生空真如。第一世间胜义谛者。谓所安立流转有支。第二道理胜义谛者。谓所安立十二有支杂染顺逆.观察净品顺逆等。七十七智.四十四智等。第三证得胜义谛者。谓所安立生空真如。第四胜义胜义谛者。谓非安立生空无我废诠谈旨一真法界。既与声闻所悟证一。后二胜义不异声闻。又复独觉所悟所执虽同声闻。而根不同。行缘亦异。又上兼下。声闻行缘必独觉法。故蕴等法四圣谛理。亦独觉境。下不兼上。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七十七智等。除大利根非余声闻境。菩萨乘二谛者。既与二乘根性不同。行缘有别。悟执亦异。第一世间世俗谛者。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此中通取实执人法。障自果故。第二道理世俗谛者。谓所安立十六善巧。辨中边论第二卷。菩萨藏经第十七说。一蕴。二界。三处。四缘起。五处非处。六根。七世。八谛。九乘。十者有为无为善巧。菩萨缘此十种为境除我法执。瑜伽论说六种善巧。谓即十中前之六种。或说七种。更加于谛。第三证得世俗谛者。谓所安立三性.三无性.唯识妙理。缘此为境而证得故。第四胜义世俗谛者。谓所安立二空真如。菩萨双证二空如故。第一世间胜义谛者。谓所安立十善巧等。第二道理胜义谛者。谓所安立三性等理。第三证得胜义谛者。谓二空如。依二空门而证得故。第四胜义胜义谛者。谓非安立二空无我一真法界。所悟所执既异二乘。所证所断宽狭亦别。上必兼取下。二乘境行必菩萨境行。故十善巧摄蕴等法。诸论多说第二.三俗。三科.四谛以为体性。下不及上。菩萨境行非二乘所知故。法空如.三性.三无性非二乘境。二四谛中。初一俗谛假名安立。后三世俗.前三胜义有相安立。第四胜义废诠谈旨无差别相。唯非安立。自内证故。言浅深者。谓于人法浅深而推。依人依法皆通二四谛。依人浅深者。涅槃经言。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世谛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如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俗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依法浅深者。涅槃经中自具解释。下教摄中当广显示。如五蕴法若所执蕴。随其执情即第一俗。此五蕴事即第二俗。五蕴之上因果等道理即第三俗。观此五蕴无二实我。依二无我所显真理即第四俗。以说依诠显真如故。其五蕴事即第一真。因果等理即第二真。此五蕴上二我无时。依门显实即第三真。观五蕴如自内所证废诠谈旨一真法界即第四真。前前为粗。后后细故。成唯识论第七卷云。若依世俗说离于心别有心所。即第二俗。事差别故。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即第二真。因果道理非即离故。第三世俗准。亦如是。今望真说。又第七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即第二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即第四真。又彼卷解。八识自体非定一异即第三俗。对心言绝即第四真。虚妄识性是第一俗。真实识性即第四真。即以初俗对四真。第二俗对三真。第三俗对二真。第四俗对一真。理皆如是。由准是理一一推寻。从粗入细相对为言。通二四谛。
  第三相摄问答门。于中有二。一诸教相摄。二问答分别。诸教相摄者。如涅槃经第十三卷。迦叶菩萨白佛言。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其树叶告诸比丘问其多少。乃至未所说法如林中叶等。迦叶难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即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谛中。迦叶复言。若在四谛。如来何故唱言不说。佛言。善男子虽复入中。犹不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谛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二乘所知。是名上智。我于彼经曾不说之。处界及色受想行识此为苦谛。并集灭道皆说有中智及上智。善男子知世谛者。是名中智。总相知故。分别世谛有无量无边非一乘所知。是名上智。别相知故。知一切行无常等。是第一义中智。总知三法印故。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非二乘所知。是名上智。古来解云即恒沙万德无量无边。此上经文因迦叶问二谛所由。世尊答中显一一法皆有上中智。以明二谛别故。谛者实也。凡夫不了。唯圣者证。凡夫智缘而不能证名为下智。由对彼智但说依中上二智立于二谛。据实而说。法有胜劣。智有深浅。但立二谛。今形凡位智说中上。证实唯二。若总相说。二乘形上下。即下上摄故。如根上下智力。随其所应。次经当显。文殊白言。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佛妄语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此明二谛不相离义。世尊。若尔者即无二谛。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即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此明依人智有浅深显二谛别。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实。或复有法有名无实。善男子。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善男子。如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受者.作者.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诸阴界入。是名世谛。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善男子。世法有五种。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缚世。四者法世。五者执著世。善男子。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名为句世。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是名缚世。云何法世。如鸣钟集僧。严鼓试兵。吹贝知时。是名法世。云何执著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著言是沙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是名执著世。善男子如是名为五种世法。善男子。若有众生。于如是等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名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为世谛。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即名走者。或收刈时复名刈者。若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林木即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古来释云。五阴和合以来后之七番当法辨相。于中粗分有二。一大。二小。细分有四。一立性宗。即小乘中浅说诸法各有体性。萨婆多等也。二破性宗。即小乘中深说诸法假有无性。成实论等也。三破相宗。即大乘中浅破诸法因缘之相。宣说诸法毕竟空寂。中.百等论也。四显实宗。即大乘中深说妄情所取诸法毕竟非有真实法界常住不坏。涅槃等也。于此四中皆有二谛。上七番中。初三是其立性宗中所辨二谛。次二是其破性宗中所辨二谛。次一破相宗中所辨二谛。后一显实宗中所辨二谛。今此文中。以深摄浅故备论之。就初宗中依婆沙等。具说有七番。不能繁引。一情理分别。妄情所取我众生等。以为世谛。无我之理为第一义。二假实分别。瓶衣.车乘.舍宅.军林。如是一切假名之有名为世谛。阴.界.入等实法之有为第一义。故杂心云。若法分别时。舍名即说等。分别无所舍。是说第一义。三理事分别。阴.界.入等事名为世谛。其十六行法相道理为第一义。四缚解分别。苦集是世。灭道第一。五劣胜分别。苦集及道理中非上。同名世谛。灭谛精胜。说为第一。六空有分别。于彼四谛十六行中。除空无我皆名世谛。空与无我理中精妙。说为第一。七行教分别。教名世谛。行名第一。故杂心云。经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三十七觉品是名第一义。今此但彰初之三门。余略不辨。第一先就情理分二。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随所称计有我人。是名世谛。圣人解阴无有某甲离阴亦无。名第一义。第二约就假实分二。先分二法。有名有实是其实法。阴.界.入等依名求法有体可得故言有实。有名无实是其假法。瓶衣.车乘.舍宅.军众。如是一切假施设其名。推求无体故曰无实。下就谛辨假为世谛。实为第一。第三约就理事分二。事为世谛。理为第一。事有假实。如我众生乃至兔角旋火轮等。是其假事.诸阴.界.入是其实事。此等一切同名世谛。苦集灭道法相道理为第一义。次下就其破性宗中以辨二谛。于中两门。前门就其假法空有以辨二谛。后门就其实法空有以辨二谛。就前门中先明世谛。世法有五。后于是五法心无颠倒名第一者。知其性空不亦实性名无颠倒。就后门中若烧割等名世谛者。五阴诸法同名世谛。无烧割等名第一者。诸法性空名第一义。次下就其破相宗中以辨二谛。八苦之相以为世谛。无八苦相为第一义。问曰此宗所辨二谛与前何别。古来释云。前说因缘假有以为世谛。此宗宣说妄相之有以为世谛。前宗宣说无性之空为第一义。此宗宣说无相之空为第一义。有斯别耳。次就第四显实宗中以辨二谛。事相缘起以为世谛。法性缘起名第一义。先喻.后合。喻相云何。譬如一人随用分多。若其走时名为走者。收刈之时名收刈者。如是所说父母生边名为世谛。因缘生边名为第一。古来解云。因缘所生凡有六重。一事因缘所生。如毗昙说。二法因缘所生。唯苦无常生灭法数。三假因缘所生。如成实说。四妄相因缘所生。犹如幻化。五是妄想因缘所生。如梦所见。六是真实因缘所生。所谓佛性十二因缘如水起波。前五缘生并是世谛。今据第六故名第一。上解虽精。今解小别。此中二谛。唯明显实宗中二谛。不说小乘及破相二谛。显实自有破于相故。诸小乘计二十部殊。佛岂悬为大唐所有。说二小宗所有二谛。由此应言。后七番中初番举事。释前依人以立二谛。经言凡夫随其所称名为世谛。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故知但是重显前义。令知二谛依人相待亦建立之。以下六番依法胜劣相对建立。虽不分明差别分别。义推即是此中四重。前第二番有名无实是世俗者。即此初俗。显扬等说如我有情等。正与此同。有名有实名第一义。即论所说四种胜义。皆有名体故。即显我有情等唯俗非真实最为卑劣。余皆胜此可为胜义。或唯三科对我众生等。有名有实名第一义。亦不违理。相可知故。第三番中如我众生乃至诸阴.界.入是名世谛。四谛是第一义者。此以二类对四谛理俱名世俗。我乃至旋火之轮但有其名无体用。法更重说为世俗谛者。显不唯形于三科法名为世俗。亦形四谛等名世俗故。准余世俗皆可通形。其阴.界.入等有名有体。前第二番。以初有名无体用法。形阴.界.入。阴界入法名为真谛。即四真中初胜义摄。显此非唯是胜义故。复以三科形于四谛。事劣于理即为俗故。即是论中第二世俗。四谛即是第二胜义。第四番中世法有五。名为世俗。知世俗如此名真者。显初世俗不唯我等但有其名无体用法。其无实体有用之法亦初俗故。显扬等说房舍.军林等亦初世俗故。以无实体我等类同最卑劣故。无倒知此唯有蕴等都无真实名句等法。是第一义。四胜义中皆无所说五世法故。或三科中实无此五。此番状似说之非次。以蕴.界.入既说通真。恐此有用无体之法亦通真谛。为显不然因释彼疑。故今方说。五种世中。初二能诠。次二所诠。后一标相。显能所诠若情若事皆有假立非真实故。作差别说。更无异义。第五番中若烧.割等名世谛等者。此之一对显二无我名为世俗。外道异生执我常一。佛说为无。以五蕴等可烧割等。无彼实我一常之相故。烧割等二无我也。后番以此无我形于苦谛理等说为真谛。即第三真。今以之对一实真如。真如不依可烧割等诠门显故。即胜义胜义故。二无我等依诠显实名为世俗。第四胜义世俗所摄。不尔此言有何诠理。世尊不说无义言故。一实真如即是第四胜义胜义。第六番中八苦相等名世等者。前以四谛对蕴等名真。今以之对二无我等无八苦相法。即成世俗。第三证得世俗所摄八苦。即是苦谛理故。偏举一苦类余三谛。此番应在第五番说。前第五番应第六说。以言便故前后不定。第七番中所说法喻。总明二谛体无差别。随其人智及于法中。空有.事理.浅深诠旨四重二谛。胜劣相形成真俗故。世人但知父母所生名为世俗。出世之人知因缘生名第一义。此随人智以分二谛。父母所生假事粗浅名为世俗。因缘生者实法细深名为胜义。此随于法以分二谛。总明二谛差别法喻。更无别门。审观经意。虽有七重。以义而推与论无别。经为根本义依法相以宣扬。论是末宗禀佛言而成理。岂复自为[矛*牟]楯。苟出胸襟而已哉。故知经论所说无别。但由解者分别不同。作此会经亦应允当。何以得知形无烧割等。即一实真如胜义胜义所摄。涅槃又说。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所言实谛其义云何。佛言。善男子。言实谛者名曰真法。善男子。若法非真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颠倒。无颠倒者乃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无有虚妄。有虚妄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是佛所说非魔所说。非佛说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善男子。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即名为实谛之义。此意即说无烧割等真如为谛。唯是胜义非俗谛摄。最殊胜故。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真实为实谛者。此真实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佛告文殊师利。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文殊师利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此经文意。一实真如在缠名佛性。在果名如来。法性空如。亦因空显故名虚空。非安立故非四谛摄。此经即是废诠谈旨一真法界。苦集灭道是四谛事。谛即四理。实为四如。由此真如非苦非谛但是实摄。又如前所引。瑜伽.显扬说有二谛。但说俗有四与此四同。唯说真有一。即非安立。唯第四真。前三不离俗后三故。所以不说。又有差别名为安立。故说四俗。无有差别名非安立。故唯一真。成唯识论第九卷中四真具有。广具显故。示胜于俗亦有差别。胜鬘一谛第四真收。仁王二谛各自名摄。中边论.显扬.唯识第八。说此二谛各有三种。俗谛三者。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三自性。真谛三者。一义胜义谓真如。二得胜义谓涅槃。三行胜义谓圣道。此假世俗第一俗摄。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行世俗第二第三世俗所摄。有为事故。心上变似四谛相理。理不离事故依他摄。第二第三世俗摄也。显了世俗第四俗摄。依二空门所显了故。准义应入四胜义中。易可知也。其义胜义第四真摄。此得胜义第三真摄。因证显故约得辨故。此行胜义第二真摄。无漏真智理稍胜故。若随其事第一真摄。随其所应入四世俗。易可知也。若说四谛苦集灭道为得胜义。即第三俗第二真摄。论自说故。瑜伽第四十六云。何名谛施设建立。谓无量种。或立一谛。谓不虚妄谛。第四真摄。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仁王般若。波斯匿王白言。世尊。世谛中有第一义谛不。若有者谛不应一。若无者智不应二。与瑜伽同随名次第二谛所摄。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语谛。三用谛。所诠能诠体用离合有差别故。相谛通真俗。语用初三俗。唯非真中后二所摄。或立四谛。一苦。二集。三灭。四道。如前已说。杂染清净二类各有因果殊故。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智谛。四境谛。五胜谛。前四安立。后一非安立。安立之中能有.所有.心境异故。初因果谛。第三俗谛第二真摄。境通真俗。智唯第二第三俗谛。第一第二真摄。第五胜谛第四俗谛。第三第四真谛所摄。或初四种集苦道灭如次配摄。后一真如。或立六谛。一谛谛。二妄谛。三遍知谛。四应永断谛。五应作证谛。六应修习谛。胜义世俗二类有殊。染净因果两各异故。谛谛通四真。义理皆胜故。妄谛通四俗。义理皆劣故。或谛谛是理。非初二俗。是后三真。妄谛如幻是初二俗真第一摄。后四如次即是四谛。第三俗谛第二真摄。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集苦道灭次第初四。意解思惟圣凡所知种类异故。初四谛者第三俗谛第二真摄。意解思惟第四俗谛第三真摄。依诠行相二无我故。四真四俗皆是圣谛。圣知有无事理别故。凡于初俗坚著妄说以为实故。非二圣谛。圣知为无可初俗摄。余处或立七谛。爱味.过患.出离.应知.应断.应证.应修。单重二观观于四谛。第二观中除道谛故。亦第三俗第二真摄。或立八谛。一行苦性谛。二坏苦性谛。三苦苦性谛。四流转谛。五还灭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加行谛。依于三苦.生死.涅槃.有无漏品.圣因别故。初四及第六第二第三俗谛第一第二真谛所摄。第五及第七第三俗谛第二真谛所摄。净因果故。或第四俗第三第四真谛所摄。第八正加行谛。第三第四俗谛第二第三真谛所收。胜鬘经中亦说八谛。有作无作各有四种。对劣胜机说浅深理。种类别故。有作声闻四谛。定属第三俗谛第二真摄。无作四谛菩萨四谛第三俗谛第二真摄。或第四俗第三真摄。依诠显旨非安立故。或说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槃谛。九无余依涅槃谛。依苦四境后有常断二种爱集一道二灭而分成故。此是四谛即第三俗第二真摄。或说十谛。一逼切苦谛。二财位匮乏苦谛。三界不平等苦谛。四所爱变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初五有漏果。次二异熟因。次二出世道。后一无为灭。苦谛五中初一摄四苦。谓生老死怨憎会苦。第二即是求不得苦。第三是病苦。第四是爱别离苦。第五是略摄一切五取蕴苦。八苦二集两道一灭有差别故。第三俗谛第二真摄。此中且略配谛相摄。巨细义门皆应别说。颂曰。不虚.真.相.苦。因谛.及爱.行。无常与逼切。增十谛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