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次辨其实。既空情情相。妄想心息。便见真实如来藏性自体法界秘密法门。是其实也(此三门竟)。
次辨其用。依前真实如来藏体。缘起集成生死涅槃。是其用也。如经中说。十二因缘。皆一心作。又云。三界一心作。复言。法身轮转五道。名曰众生。此是真实起生死也。又如经中。如来藏性。显成法身。如是等义。起涅槃也。无我体相。粗况如是。
第三门中。约宗分异。于中有二。一定其宗别。二约宗辨异。言宗别者。宗别有四。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显实宗。此四如前二谛章中具广分别(此一门竟)。
次约宗辨异。初宗之中。但明生空。不说法空。虽说生空。但说阴上无彼凡夫横计我人。目之为空。未说众生因缘虚假无性之空。第二宗中。具明二空。五阴及生。揽别成总。是因和合。因和合中。空无定性名众生空。不同前宗阴上无人名众生空。苦空无常等。集成诸法。名法和合。法和合中。空无定性。是其法空。问曰。五阴因和无性。云何得名众生空乎。释言。五阴是我所法。从内作名。故曰生空。又复一切总因别起。通名众生。彼生无性。故名生空。第三宗中。亦具二空异于前宗。言生空者。前宗直就因和合中虚假无性。名众生空。不空假生。今此宗中。假生亦无。故名生空。如似空中无事见人。当知。彼人无人为人。人即非人。不待以阴离分破坏方为无人。如是一切。故维摩云。菩萨观生。如第五大第六阴等。言法空者。前宗之中。但说诸法苦无常等和合无性。故名法空。不说空无假名诸法。此宗所说。假法亦空故云法空。如空中华。无华为华。华即非华。不待以彼苦无常等离分破坏方为无。诸法如是。故维摩云。如燋谷互须陀见等。不但无性。相亦非有。第四宗中。亦具二空。与前复异。于中且以两门分别。一依持门。二缘起门。若论依持。妄想法空。名众生空。所依真寂。名为法空。良以妄想众生所起。故妄想空名众生空。所依真实。是法自体。法体寂。故名为法空。若就真实缘起门。说真如体寂。名为法空。缘用寂灭。名众生空。真体寂者。真实法界。恒沙佛法。同一体性。互相集成无别自性。故曰体寂。如说诸法以之为常。随义分别。诸法之外。无别常体。我乐净等一切诸门类。亦同尔。无有一法别守自性。是故诸法一切皆寂。此法体寂名法空也。缘用寂者。彼如来藏缘起。集成生死涅槃一切诸法。用相寂灭。名众生空。良以作用缘集在人。是故用寂名众生空。宗别如是。
第四门中。就人辨定。人谓声闻缘觉菩萨。菩萨之人。具解二空。声闻缘觉。经论不同。毗昙地持十地论等。说声闻人但得生空。缘觉亦尔。成实论中。说声闻等有得二空不简利钝。大智论中。说利根者具解二空。如先尼等钝根之者。单解生空。是义云何。释言。此等各有所以。于中略以三门释之。一明如来所说不同。二明声闻根有利钝所解各异。三正会其言。所说不同者。如来于彼立性宗中。唯说生空。后三宗中。具说二空。如上所辨。根利钝者。声闻人中。根有三品。谓下中上。此三品人。闻彼初宗立性之教。但解生空。以此教中未曾宣说法体空。故闻第二宗破性之教。钝者但能悟解生空。中上二人。通解二空。闻第三宗。中下二人。但解生空。利人俱解。闻第四宗。三品之人。同解生空。不解法空。以彼但于众生所起情相法中悟解空故。次会其言。阿毗昙者。据彼初宗。是故宣说一切声闻但解生空。成实执彼第二宗中中上之人能解二空。过分说言。一切声闻。莫问利钝。同解二空。成实有此过分之失。大智论中。据第三宗。说彼钝者但解生空利解法空。此乃中下。同名钝根。十地地持据第四宗。是故宣说声闻之人但解生空。妄想法中而得空故。亦可从彼初宗为言。无我之义。略判如是。
如法性实际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大小有无三)
第一释名。如法性实际义。出大品经。此三乃是理之别目。故龙树言。如法性等。实相异名。所言如者。是其同义。法相虽殊。理实同等。故名为如。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齐。故称为际。名义如是。
第二门中。辨其体相。于中有三。一通就二谛以别三门。二唯就真谛以别三门。三就观入以别三门。就初门中。论释有二。一通就诸法空有二义。以别三门。二通就诸法九义差别。以别三门。言就空有以别三者。世谛为有。真谛为空。如法性等。皆通此二。相状如何。如论中说。如有二种。一各各相如。谓地坚相水湿相等。问曰。此等事相各异。云何名如。良以诸法皆有自相。自相齐通。彼此相似。故名为如。又就地中有多种地。同皆是坚。坚义相似。故名为如。水等亦尔。亦可所说地等诸法如其体实。不如狂人颠倒所见。故名为如。二真实相。如论自释言。于彼相中。求实叵得。即是空义。此之空义。诸法同等。故名为如。言法性者。论释有二。一事法性。谓地坚性水湿性等。故论说言。用无著心分别诸法。各各自性。名事法性。二实法性。诸法实相名实法性。此二法性与地持同。言实际者。论言。法性即是其实。如亦是实。据后为言。证处名际。此就空有。以别三门。次就九义。以别三门。先辨九义。然后就之以别三门。何者九义。如论中说。一各各体。谓一切法各有自体。如彼眼根四大所造净色为体。如是一切。二各各相。相谓相状。一切诸法。各有相状。故名为相。三各各力。力谓力用。一切诸法。各有力用。四各各因。谓一切法各有所因。五各各缘。谓一切法各有所缘。因缘何别。盖乃亲疏以别二门。亲生曰因。疏发名缘。六各各果。谓一切法各自有果。七各各性。性谓三性。一切诸法无出善恶无记三性。故名为性。此非体性。若言体前体中摄。八者诸法各有限碍。谓一切法各有分齐。如阴唯五不得为多。如是一切。又如色法。唯有十入及一少分。不得有余。如是一切。名为限碍。九开通义。谓一切法义相开通。如似色义通于十入及一少分心通六识。如是一切。九义如是。如法性等。皆通此九。所言如者。论释有三。一者下如。谓前九义。各各差别。既言差别。云何名如。以一切法同有此九故。名为如。二者中如。谓前九义。皆是无常生灭之法。三者上如。谓前九义。皆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究竟清净。言法性者。论自释言。九法中性。名为法性。于中有三。谓下中上。义如前释。所言异者。向前直取相似为如。今此明其法之体性。故云法性。言实际者。论自释言。九中证果。名为实际。于前所说如及法性。穷证名果。一义如是。又论复言。此九法中。有相名如。空名法性。于中得果名为实际(此一门竟)。
次就真谛以别三门。于中有四。一遣生死涅槃之相。以别三门。二遣三世差别之相。以别三门。三就空理总别之义。以别三门。四就实性有无之义。以别三门。言遣生死涅槃相者。如论中说。观察生死涅槃皆空。名之为如。问曰。经说生死是其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涅槃是其常乐我净。云何言空。论言。为破颠倒心故。宣说生死苦无常等。不欲令人著无常等。以实相中无常苦等不可得故。又为破人颠倒心故。宣说涅槃常乐我净。不欲令人著常乐等。亦以实中常乐净等不可得故。良以诸法皆不可得。故故名为如。言法性者。入彼如中。舍离所观染净法相。不见生死涅槃可得。此不可得法性自尔。故言法性。故论说言。譬如小儿见水中月谓为实有。入水求之。求之不得便生愁忧。智者谓之水中无月。法性自尔。法性如是。故云法性。言实际者。如与法性。是其理实。此之理实。圣所证处故。名为际。言遣三世差别相者。如论中说。观三世法。不生不灭寂静平等。名之为如。斯乃三世空同曰如。言法性者。如论中说。法名涅槃。不戏论法性名本分。如黄石中金性白石中银性。一切法中有涅槃性。故云法性。言实际者。如向所说。法性名实。如亦是实。据后为言。入处名际。言就空理总别分者。随诠辨空。空有差别。说之为如。故论说。空有差品名为如矣。问曰。差品云何名如。以诸法中同有空义故名为如。言法性者。废诠论理。理是一味。一味之理。是法体性。故云法性。是以论言。总为一空名为法性。言实际者。论自释言。如及法性。名之为实。证处名际。言就实性有无分者。如经中说。如来藏中。具过恒沙一切佛法。不离不脱不断不异。是诸佛法。同一体性。互相集成。无有一法别守自性。虽无一性。而无不性。无有一性。即是如义。而无不性。即是法性。言实际者。彼如法性。即是其实。证处名际(此二门竟)。
次就观门入以别三门。于中有二。一就观入息染分别。二就观入舍净分别。言息染者。如论中说。何者是如。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以有无明诸烦恼故。转变邪曲。后息妄染。得于实相。如本不异。故名为如。言法性者。论言。实相体虽清净。与烦恼合名为不净。息除烦恼得本清净。净是一切诸法体性。故云法性。言实际者。如与法性是其理实。菩萨知此广大无边微妙最胜。更不余求。安住其中。住处名际。言舍净者。如论中说。菩萨观察实相法中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舍离凡夫常乐我净。亦舍是观。实相如本。故名为如。论自为喻。如水性冷从火变热。是火灭已水冷如本。故名为如。诸法如是。实相平等。如水性冷。随观转变。如水变热。观心息灭。实相如本。如火灭已水冷如本。故名为如。准验斯文。妄想缘智决定灭尽。言法性者。实相常住不变不动。法性自尔。故云法性。言实际者。若得证时。彼如法性。即是实际。体相如是。
第三次明大小有无。大乘具有。广如上辨。小乘亦具。云何得知。如龙树说。杂阿含中。说十二缘是如法相法住法位。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即是如义。又复如彼杂阿含中说。舍利弗善达法性。即是宣说法性之义。言实际者。龙树释言。小乘法中无其说处。虽无说处理实有之。云何知有。论言。涅槃即是实际。小乘法中说涅槃故。即是宣说实际之义。但涅槃法有种种名。或名为止。或名为妙。或名为离。或名为出。或名实际。是故涅槃即是实际。问曰。虽知小乘法中具此三义。相别如何。龙树释言。声闻法中。观法生灭名之为如。灭离诸观得法实相。名为法性。彼名涅槃为实相矣。即此法性。圣所证处。名为实际。如法性实际义。略辨如是。
大乘义章卷第一
大乘义章卷第二
远法师撰
义法聚中此卷有七门(三解脱门义亦名三空义 三有为义 三无为义 四空义 四优檀那义 四悉檀义 四真实义)。
三解脱门义八门分别(释名一 辨性二 分别三 制定其名四 制立其数五 次第之义六 就地分别七 重空之义八)
第一释名。三解脱门者。谓空无相及与无愿。所言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释。涅槃之法。舍离十相。故曰无相。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释有三义。一就理彰名。理中无有贪求愿乐。故名无愿。理中无有作用集起。是故亦名无作无起。二就生死法相以释。生死之法。不可愿求。故名无愿。三就行以论。于生死中不生愿求。故名无愿。不作愿求故名无作。不起愿求。故曰无起。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说。言三脱者。对果名也。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三法。能得涅槃解脱果。故名解脱门。对治门者。对障名也。如地论说。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理如一味。随诠以别。故有三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前三是数。后三胡语。言三昧者。此言正定。以心合法离于邪乱。故曰三昧。此等差别。故名为门。亦可通入趣入名门。名义如是。
第二辨性。三脱三治及与三空。以此法为体。三三昧者。以行为体。但就行中用慧为主。若论眷属。是五阴性。心王是识。想数为想。受数为受。余数为行。随生无作。即是色阴。问曰。此三用慧为主。何故经中说为三昧。释言。一切诸心心法。更相受名。如四念处。体实是慧而名为念。此亦如是。又龙树言。此三智慧。若不住定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为。以住定故能破烦恼。故从所依说为三昧。又三昧者。名为正定。一切禅定。若无此三退转不定。不名三昧。由此三故。正定不退。就能为目。故名三昧。体性如是。
第三分相。随法不同乃有三阶。一三法相对。分别三门。二两法相对。以别三门。三历就一法。以别三门。言三法者。一是生死。二是涅槃。三第一义空。就彼生死说无愿门。生死多过。不可愿故。就彼涅槃说无相门。涅槃寂静离十相。故就第一义宣说空门。次就二法以别三门。于中乃有三种差别。一生死涅槃二。法相对以说三门。生死虚无。名之为空。故涅槃云。空者所谓一切生死。涅槃之法。离十相故。说为无相。远离生死取舍愿心。故名无愿。故维摩云。不愿是菩提无贪著故。亦可生死体虚名空。相则鄙恶。不可愿乐。名为无愿。无相同前。二以生死对第一义。以说三门。就第一义。说空无相。就彼生死宣说无愿。彼第一义体寂名空。妙离诸相故曰无相。生死叵乐。称曰无愿。三以涅槃对第一义。以说三门。就第一义说其空门。就彼涅槃。宣说无相及以无愿。涅槃无相无愿之义。不异前释。次就一法以别三门。于中乃有三种差别。一唯就生死。二唯就涅槃。三唯就理。就生死中复有四种。一唯就外境以说三门。外境之中。有体相用。体空名空。相空之义。名为无相。用空之义。说为无作。无用可贪。亦云无愿。二唯就心以别三门。内心有三。谓心想见。妄想之体。名之为心。依心起相。随之分别。说以为想。依想执取。建立定性。说之为见。心体空故。名之为空。彼想空故。说为无想。彼见空故。说为无愿。三境二心一。以说三门。经说生死。要唯三种。一名二相三者妄想。外境无体。但是名有。故说为名。事相差别说以为相。就其内心说为妄想。彼名体空。说为空门。事相无故。说为无相。妄想心寂。说为无愿。四心二境一。以说三门。如地论说。障有三种。一者分别妄想之心。二者是相。谓依妄想起外境界。三者是愿。依前诸相起取舍心。彼妄想空名曰空门。彼相空者。名无相门。取舍愿空。说为无愿。上来四门。合为第一。唯就生死以说三门。次就涅槃以说三门。涅槃之中。有体相用。性净涅槃。以之为体。方便涅槃。以之为相。应作涅槃。以之为用。彼体寂者名曰空门。相寂之义。名为无相。作用寂者。名为无作。次就理法以说三门。如成实说。理体寂故。名之为空。是空理中。无诸相故说为无相。无愿求心说为无愿。又大智论亦同此说。故彼论言。摩诃衍中。三脱是一。以行因缘故说三门。观诸法空说为空门。于此空中不取于相。是时空门。转名无相。于无相中。更无所作。是时无相。转名无作。以同体故。若人入空。终不起相。亦无所作。乃至入彼无作门中。亦知空义。不取于相。但随人别观入不同故立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