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三智义两门分别(辨相一 就人分别二)

  第一辨相。言三智者。一道种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此之三种出大智论。道种智者。于一切道种别而知名道种智。又知一切化众生道名道种智。所知云何。如彼论中增数广辨。或说一道。所谓趣向涅槃之道。或分为二。二有多门。谓善与恶。世及出世。有漏无漏见之与修。有学无学无碍解脱向果得果。如是无量不可具辨。或分为三。三亦多门。谓三恶道及三善道人天涅槃三乘之道。戒定智慧见修无学止观及舍。如是无量。或分为四。四有多门。所谓凡夫三乘之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道。四念四勤四如意等。如是无量。或分为五。五亦多门。所谓五趣五度观门。凡夫二乘菩萨佛道。如是无量。或六或七乃至八万四千道法。知如是等道法差别名道种智。彼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有何差别。通释是一。于中别分凡有六种。一总别分别。总相知法名一切智。别相知法名一切种。如知苦谛是一切智。分别是苦有无量种名一切种。如是一切。二通别分别。知苦无常空无我等诸法通相名一切智。知五明等诸法别相名一切种智。三空有分别。知诸法空名一切智。知其种种世谛诸法名一切种。四广略分别。略知诸法名一切智。广知诸法名一切种智。如知分段因果对治名一切智。分段变易因果对治一分皆知名一切种智。亦如有人知一世界事名一切智。知于一切世界中事名一切种智。如是一切。五大小分别。小乘之智名一切智。大乘之智名一切种。问曰。向前道种智中知法已尽。何须别说一切智及一切种智。释言。向前道种智者直知道法。自余一切五明处等空无我等第一义法非彼所知。是以更明(此一门竟)。
  次就人论。人谓声闻菩萨及佛。约就此人辨义有四。一随人别分。如论中说。声闻之人有一切智。以能总相知诸法故。又复声闻但能通相知于诸法不能别知。又复但能略知诸法不能广知。是故说彼有一切智。菩萨之人有道种智。能知一切差别道法化众生故。诸佛有其一切种智。以能别相广知法故。二简胜异劣。于此门中下不兼上。上得兼下。以是义故声闻唯得有一分智无余二种。菩萨之人有道种智兼一切智无一切种。诸佛如来具足三智。三简大异小。佛菩萨大。声闻是小。小中单直有一切智。大中不尔。佛与菩萨兼具三智。四就实通论声闻之人小分具三菩萨渐胜。诸佛并极。三智如是。

  三量智义三门分别(释名义一 辨相二 就位分别三)

  第一释名。三量之义出于相续解脱经中。慧心取法各有分限。故名为量。量别不同。一门说三。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教量。地持成实亦有此相。地持说言。现智比智及从师同闻。成实论言。见闻及比犹此三矣。言现量者。现知诸法名为现量。又知现法亦名为现。于中分别有其二种。一者知事。二者知理。言知事者。随在何时何处法中不因比度。不藉他言而能知者同名现量。事相粗近随在何时何处之中能现知故。言知理者毗昙法中就处分别。知欲界法名之为现。以何义故。知欲界法偏名为现。毗婆沙云。得正决定必在欲界。要先见于欲界苦等后见上界。良以欲界法粗易见故先见之。先见分了。故偏名现。上界不尔。故知上界不名为现。又复行者于欲界苦有二现见。一离欲现见。以离欲道现照知故。二自身现见。欲界之苦身现觉故。于上界苦但有一种。离欲现见。身不在彼。不觉知故。如两担物。一则自担。二使人担。于自所担有二现见。一知是物。二知轻重。知欲界苦其状似此。于他所担但有一种知物。现见不知轻重。上界如是。以知欲界其二现故偏名为现。上界唯一。故不名现。成实法中约时分别。彼现有二。一据修始。见谛已前现在时中观假无性。名之为现。二据修成。见谛已上三世法中现见空理。同名为现。大乘通就时处分别。义释有四。一据修始。唯于欲界现在法中见诸法如。名为现量。欲界现法易观察故。二者修次。或于欲界见三世如。或于三界见现在如。同名现量。三者修成。于自分中现见三世一切法如。悉名现量。四据修息。到菩提时现见三世一切诸法。皆名现量。不简自分他分之别。故地持言。诸佛如来于一切法现知见觉。现量如是。言比量者。譬度知法。名之为比。于中分别亦有二种。一者知事。二者知理。言知事者。随在何时何处法中比度而知悉名比量。言知理者。毗昙法中约处分别。知上二界四谛之理名为比量。成实法中约时分别。见谛已前过未法中观假无性名为比量。大乘通就时处分别。义释有三。一据修始。以彼欲界现在法如比知他界他世法如名为比量。二据修次。或以欲界三世法如比上二界。或以三界现在法如比知过未名为比量。三据修成。以自分中所知三界三世法如。比他分中未所见处三界三世一切法如。名为比量。以何义故不说修息。到菩提时无复比故。然此比量经中亦名譬喻量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同类相比名为比量。异类相比名譬喻量。言教量者。有法玄绝自力不知藉教以通名为教量。于中分别亦有二种。一者知事。二者知理。于世谛中藉教知者名为知事。二谛理中藉教知者名为知理。此之教量法中亦名信言量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法邻自分藉言入者名信言量。法大玄绝依教知者名为教量。有人就此分量为四。现量为一。比量为二。教量为三。信言为四。此亦无伤。但非经论。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现量可知。比量有三。一同类相比。相似之法以此比余。如百论中。义别有三。一者如残。如人海中取一滴水尝之知醎则知余者一切皆醎。亦如有人于一法中见苦无常空无我等知余皆尔。如是一切。二者如本。如人先曾见火有烟后见余烟必知有火。亦如有人曾见诸法无常故苦后见法苦必知无常。如是一切。三共相比知。如似人见从东至西人有行动类天上日从东至西当知亦动。亦如有人见色生灭色性无常后见其余想受行等有生灭故性亦无常。如是一切。此三合为同类比也。二以劣比胜。如国无金用鍮比之。亦如经中以世虚空不生不灭比况佛性。如是一切。三以胜比劣。如国无鍮将金比之。亦如经中以大涅槃非有非无譬王杀罪。如是一切。此后两门通释。亦是共相比也。少分同故。比量如是。次辨教量。义别有三。一异时法。藉教以知。如过未法不现见故因说方知。二异处法。藉教以知。如他方事不现见故因说乃知。三者同时同处之法。藉教以知。如说身中如来性等。教量如是。此教量中所知不定。或深胜法藉教方知如彼佛性涅槃道等。或中间法藉教方知如苦集等。或粗浅法藉教方知如世间中难识事等(此二门竟)。
  次就位别位。谓习种性种解行十地佛地。于此位中辨义有三。一开始合终。习种为一。性种为二。解行已上合为第三。同观如故。于此门中或以三位共望一法以辨三量。所谓望于解行已上所观之法。习种望彼是其教量。在彼玄绝。藉教知故。性种望彼是其比量。位分相邻可比知故。解行已上望自所得是其现量。现证知故。或以一位别望三法以辨三量。习种还望自所证法是其现量。现证知故。望性种地所证之法是其比量。位分相邻可比知故。望解行上所证之法是其教量。法玄绝故。向前门中教浅现深。于此门中现浅教深。或以三位别望三法。向前三位自望所得皆是现量。是则现量是通深浅。二开中间以合初后。如地持说。习种性种合之为一。种子同故。解行为二。初地已上合为第三。同证如故。于此门中亦得三位共望一法。望初地上所证之法。种性位中是其教量。解行比量地上现量。亦得一位别望三法。亦得三位别望三法。类上可知。三合始开终。种性解行合之为一。信地同故。十地为二。佛地为三。于此门中亦得三位共望一法。望佛所证地前名教。相去玄绝。信教知故。地上名比。以自所得上比佛故。佛地名现。现证性故亦得一位别望三法。地前还望地前之法是其现量。望地上法是其比量。望佛所得是其教量。以玄绝故亦得三位。别望三法皆是现量。同现见故。三量如是。

  同相三道义两门分别(释名一 辨体二)

  第一释名。同相三道出地经论。名字是何。一是证道。二是助道。三不住道。言证道者。证是知得契会之义。心冥实性亡于分别契会平等。名之为证。言助道者。助是扶佐资顺之义。诸度等行迭相扶佐资顺菩提。故名助。言不住者。是离著之义。巧慧双游行无偏在。故曰不住。此三通论皆依法成。俱应名证。同能资果。并应名助。超凡异圣。齐名不住。为别三门。隐显异名等别三门。随显受目。证据心体。心净照明得法义显。故偏名证。所证如中无果可资。故不名助。染净相泯不住义隐。故不名不住。助是行修资顺义强。故偏名助。见果可求证如义隐。故不名证。背有求出不。不住义微。故不名不住。不住巧慧离著义显。故偏名不住。染净俱游证如义隐。故不名证。染净双随不偏求出。非专向果。故不名助。此之三种诸地通有。名之为同。同行体状目之为相。盖是体相非标相也。同行虚通目之为通。问曰。此三名为同相。见修无功名为别相。此证助等有别相不。见修等中有同相不。释言。亦有。何者是乎。如地经中三地已还名为世间。未能证法。所修诸行远资出世判为助道。第四地中初入出世。内证法明判为证道。五地已上得出世间后能随世名不住道。故地经中五地已上方始宣说不住道胜。此即是其证等别相。菩萨见解无地不有。行修亦然。无功用义亦该始终。故地论言。从初地来随分所行舍功用故不名染行。此即是其见等同相。若尔俱齐。何故证等偏名同相。见修无功偏名别相。释曰。此言隐显故尔。等是隐显何故证等偏名同相。此据成德。通有义显。故偏名同。何故见等偏名别者。此据修相。从解起修修熟舍功。阶别相显。故偏名别。何故证等偏据成德。何故见等偏是修相。释言。同相三道之中证行为首。助与不住依证而说。故是成德。别相三中见道为首。从见起修。修过前见。修心久纯方成无功。无功过修。渐次相起故说为修。修相阶渐。故名别相。成德同时。故名同相。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体相。通说皆用真心为体。于中别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证道体者是真识心。是心体中具足一切恒沙佛法。所谓法界常乐我净智慧三昧解脱等法。将心摄法无出一心。随法分心心有法界微尘等别。心于彼法同体照明净无闇障。性虽常净而为妄染相似不净。后修对治息除染累。本隐净心显成德。始显净德如甘心性内照法界。故说为证。盖乃自然无分别照非缘照也。助道体者。所谓有作六波罗蜜。是义云何。向修对治显证之时备修法界一切诸行。行熏真心故令心中真德集起说为助道。不住体者。略有三种。一就观解以明不住。二据行修。三就果德。言观解者。菩萨观法非有非无。见非有故不著有边。见非无故不著无边。于有于无不偏住著。故名不住。言行修者。义别有三。一证相对助以明不住证行寂灭。助行起作。助而常证不偏住作。证而常助不偏住寂。寂作俱游不偏住著故名不住。二偏就证以明不住。证实平等无法可住。故名不住。故地论中名如行道为不住道。三偏就助以明不住。于中有三。一自利利他二行分别。菩萨善修自利行故不住凡夫。修利他故不住二乘。故名不住。二就自行福智以明。福随有生。智依无成。以修福故不住于无。以修智故不著于有。故名不住。三应就诸行以明不住。如一施中不见施者受者财物及与果报不著于有。常依三事而行布施不住于无。故名不住。如施既然。诸行齐尔。此后三门合为助中不住之义。前就证助以明不住。次偏就证后偏就助。合为第二行修不住。第三门中言就果德明不住者。谓佛如来得大涅槃不舍世间。得涅槃故不住生死有为法中。不舍世故不住寂灭无为法中。故名不住。同相三道辨之粗尔。

  别相三道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定位二 辨相三)

  别相三道出地经论。亦得名为位别三道。名字是何。一见。二修。三无功用。初言见者。慧心推求明白名见。进习名修。修心久纯任运上升息于缘务名无功用。此之三种诸地不同。名之为别。别行体状目之为相。即此三行虚通名道。此三分异。是故亦名位别三道。名字如是(此一门竟)。
  次定位分。据实通论。一切位中皆具此三。随相别分局在出世。出世有二。一初地已上名为出世。二随地相四地已上方名出世。就初门中大位开分初地见道。故地论言。诸见缚者于初地中见道时断。二地已上乃至七地是其修道。八地已上名无功用。以实细分见有二种。一者缘见。在解行终心。故地持言。诸见缚者解行时断。二者证见。在初地始心。修道亦二。一者习修。在初地满心。故地持中宣说初地以为净心及初修慧行也。二者正修。在二地已上。无功用中亦有二种。一习无功用在七地中。故地经中宣说。七地修无功用。二成无功用。八地已上与无生忍。其义相似。始习无生在七地中。成就无生在八地上。初门如是。第二门中大位开分。第四地中初入出世名为见道。故仁王中名第四地为须陀洹。又地经云。身见为首。我人众生阴界诸入我慢所起出没等事第四地中皆悉远离。五地已上判为修道。八地已上名无功用。以实细分见有二种。一者习见在三地终心。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二者成见在四地中。正见诸法不生不灭。修亦有二。一者习修在四地终心。方便行中发勤精进。二者正修在五地上。无功用中二种如上。然经论中地位开合进退非一。或开前合后。或开后合前。或开中间以合前后。今据一门且分此三。位别如是(此二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