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第六约对二种著我共相收摄。何者二我。一众生著我。于彼诸阴集用之中。谬计我人。二法著我。于阴法中。妄取定性。二我如是。今以此二约倒分别。先对有为四倒。以论。依名以定。二种著我。是四倒中我倒所摄。随义通论。二种我中。各具四倒。若于五阴集用之中。建立我人。是众生我。即计此我为常乐净。此常乐等。虽非我见。相从判属众生著我。故龙树言。若计神常。是众生我。乐净亦然。若于阴法建立定性。是法著我。即取此我为常乐净。此常乐等。虽非我见。相从判属法著我中。故龙树言。若计法常。是法著我。乐净亦然。问曰。如是法著我者。与彼三倒所取何别。通释三倒亦是法我。于中别分。三倒之心。迷性立相。此法著我。迷相立性。相状如何。情相诸法。以无为性。三倒之心。迷此无性。立因缘相。我倒之中法著我者。迷向所立因缘之相。立为定性。有斯别耳。有为粗尔。次辨无为。无为倒者。迷覆真法。横计无我无常乐净。此是邪见。非二我摄。
第七门中。约对十使分别诸倒。言十使者。一是身见。二是边见。三是邪见。四是戒取。五是见取。六疑。七贪。八嗔。九痴。十名为慢。于身见我。名为身见。取断立常。名为边见。谤无因果一切诸法。名为邪见。非真对治。妄谓能净。名为戒取。取劣为胜。名为见取。于道犹豫。称之为疑。染境名贪。忿怒名嗔。愚闇曰痴。自高凌物。名之为慢。十使之中。前五是其利使。后五是钝。此义广释。如十使章。今对此十分别诸倒。于中先对有为四倒分辨其相。经论不同。所明亦异。如彼毗婆阇婆提说。常等四倒。是十使中三使少分不尽三使。就我见中分取我见。以为我倒。我所见者。不说为倒。边见之中。分取常见。以为常倒。不取断见。就见取中。分取乐净二种见取。为乐净倒。自余一切。取劣为胜。皆悉不取。以此重故。偏说为倒。我所见等轻故不说。又依达摩多罗所说。欲令四倒于十使中全摄二使及一小分。我倒之中。全摄我见。乐净二倒。全摄见取。常倒如上。于边见中。但摄一边。杂心论主。存依后释。成实亦然。问曰。何故唯说此等为四倒乎。杂心释言。具三义故。说此为倒。一者使断执取之义。二者妄置自有建立。三一向倒全违正道。言使断者。简别五钝。言妄置者。简别断见。邪见无所立。故言一向倒。简异戒取。以戒取人犹为果报持禁戒故。有为四倒。辨之粗尔。次辨无为。无为倒中。常见无常。我见无我。乐见无乐。净见无净。是邪见摄。常为生灭。乐见为苦。净计为秽。此等皆是妄置之心。非是谤无。毗婆沙中名为邪智。非是邪见。若通摄之。亦是邪见。更无余义。问曰。断常二种。相对俱名边见。无常见常。常见无常。此二亦对。以何义故。不俱名边。而于常法。计为无常。是邪见乎。通释应齐。但今为明一法异见是其边见。异法异见不名边见。一法异见名为之边。对彼一法彰边显故。无常见常。常见无常。异法异见。不对一法。彰边不显。故不名边。若如是者。无常见常。亦应非边。何故偏说常见为边。以彼常见对断故。边非对无常。摄使如是。
第八门中。约境辨倒。境别无量。今且约就四谛五阴二门分别。今先约境明有为倒。后辨无为倒。辨有为中。先约谛论。后对阴说。约谛如何。如毗昙说。唯迷苦谛见苦断故。故杂心言。四倒不能远寻至根。故不缘集。灭道妄言集。是苦本。故名为根。若寻至根。便知自身苦无常等。自然不起有为四倒。故不缘之。成实法中。净倒一种。偏迷苦集。苦集二谛。是不净故。常乐二倒。迷苦集道。此三皆是无常及苦故。迷此三计常计乐。悉名颠倒。我倒一种。通迷四谛。彼宗四谛。悉无我故。大乘亦尔。次对阴说。义有通别。别而论之。迷色计净。迷受计乐。迷识计常。迷想迷行。而计于我。通而论之。迷于五阴。通起常乐我净四倒。有为如是。次辨无为。于中先约四谛以论。后对阴论。小乘法中。无常苦倒。唯迷灭谛。不净倒者。通迷灭道灭道二谛。皆是净故。其迷道者。唯得名为不净之倒。而不得名为无为倒。所迷道谛。非无为故。小乘不说无我为倒故废不论。大乘法中。无为四倒。通迷灭道。真实灭道。皆是常乐我净法故。言对阴者。小乘法中。无常无乐迷于灭故。不缘阴生。不净倒中。迷灭谛者。不缘阴生。迷道谛者。缘五阴起。迷于无漏五阴法故。此缘阴者。亦不得称为无为倒。所缘阴法。非无为故。大乘法中。无常等四。通缘如来五阴法起。于中通别。对前有为相显可知。
第九明其治断差别。有为四倒。毗昙法中。有伏有永。见道已前。一向伏断。见道已上。一向永断。就伏断中。有通有别。别相念处。别伏四倒。观色不净。伏除净倒。观受是苦。伏除乐倒。观心无常。伏除常倒。观法无我。伏除我倒。总念已去乃至世间第一法来。总缘五阴。通伏四倒。就永断中论说不同。如上建立十二倒家。见中四倒一向尽。在见谛道中。心想倒中常倒我倒。此亦尽在见谛道中。心想倒中乐倒。见修通断。以见道中断除乐净二倒不尽。学人犹有习行欲事。如大智论随喜品中。亦同此说。如彼达摩多罗所说。有为四倒。尽在见道。不至修中。若尔学人何故行欲。释言。圣人虽无四倒。烦恼牵故犹行欲事。如人饥急吞食不净。若依成实。大位以分。见道已前一向伏断。见道之中。一向永断。就实通论。四现忍中。亦分永断。彼宗所说四现忍中。现见空故。大乘法中。大位以分。世间伏断。初世永断。就实通论。种性已上。分有永断。究竟永尽在于初地。故地论言。诸见缚者。初地时断。问曰。若使有为四倒尽在初地。何故地经。于四地中方说远离身见我慢。彼四地中所远离者。是三倒中我见心也。以三地中犹见假我。是有不无四地离之。亦可此据地相为言。三地已还。相同凡夫。是故不说。远离著我。四地出世。方说离之。有为法中四倒如是。次辨无为。毗昙法中。四现忍心学观四谛。伏除彼倒。见道永断。成实论中。不说是倒理实有之。治断如何。闻思地中。别缘四谛。渐次伏之。四现忍去。次第永断。大乘法中。治断处所。与有为同。十信位中。于大菩提真信成就。正能伏除。种性已上。随分永断。初地穷尽。八倒之义。略辨如是。
九结义
言九结者。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称为结。结义如是。然此结义。随别异论。难以限算。今据一门且论九种。九名是何。一名爱结。二名嗔结。三名痴结。四名慢结。五名疑结。六名见结。七名取结。八名悭结。九名嫉结。名字如是。九中前七。犹是十使五见之合之为二。余五各故有七种。加以悭嫉。故合为九。相状如何。言爱结者。于顺境界。贪染名爱。此犹贪使。言嗔结者。于违境界。忿怒名嗔。此犹嗔使。言痴结者。于中境界。缘而不了。故名为痴。此犹痴使。总相虽同。宽狭有异。痴使则宽。痴结则狭。痴使之中。有二无明。一者不共。二者相应。言不共者。于理于事缘而不了。不与一切烦恼俱起故。名不共。言相应者。除前不共。自余一切诸烦恼中。阇彰之心。名为相应尔。此唯取不共无明。以收痴结。何故如是。九结之中。要取作意独立之者。以之为结。以独立者力坚强故。故杂心云。独立烦恼。入九结中。言慢结者。方他自高。名之为慢。此犹慢使。言疑结者。于正道中。犹预不决。故名为疑。此犹疑使。言见结者。身边邪见。此之三种颠倒推求故名为见。此即是其身见边见邪见使也。言取结者。戒见二取。取执境界。故名取结。此犹戒取见取使也。问曰。何故身边邪见合为见结。戒见二取合为取结。杂心释言。以名等故。及事等故。言名等者。杂心释言。身边邪见。是其女名。戒见二取。是其男名。男女相对故云名等。何故三见说之为女。女是内人。身边邪见。亲迷于理。义在于内。故从所迷就喻名女。何故二取说之为男。男是外人。戒见二取。随他从起。不亲迷理。义在于外。故就喻目说之为男。名义如是。言事等者。彼此名是十八使性故云事等。何者十八。见结之中三界各六。故有十八。欲界六者。欲界邪见。通迷四谛。即以为四。身边二见。属迷苦谛。即以为二。通前说六。欲界既六。色无色界类亦同然。故有十八。取结之中。三界各六。亦有十八。欲界六者。欲界见取。通迷四谛。即以为四。戒取迷于苦道二谛。即以为二。通前说六。欲界既然。色无色界类亦同尔。故有十八。事等如是。具斯两义。三见为一。二见为一。若依成实。则不如是。彼说。十使俱迷四谛。不可说为名等事等。但以二取过患重故。别为取结。云何过重如彼成实九结品说。戒取之过。难可舍离。世间之人。多取为道。不见其过。如内道人取粪扫衣以为道等。诸外道人取彼行以为道等。又此戒取乖违八正。以有此故。虽有所行。空无所得。又能令人得二世苦。如持牛戒为鸡戒等种种苦行。受现世苦。当堕恶道受后世苦。戒取如是。见取过者。执著一切虚妄之法。不得真实。当知。皆是见取之力。过状如是。以有此过。说为取结。不由名等。言悭结者。于己身财。悭惜不舍。故名为悭。言嫉结者。忌他胜己故。名为嫉。此二犹是十缠之中悭嫉缠也。何故缠中唯说此二以为结乎。论自释言。悭嫉独立离于二。故八九结中。自力孤起。不与他合故。云独立。问曰。一切诸烦恼中。皆有无明及睡掉等。云何言独。释言。有以。无明睡掉。一切处有。彼此通。言废不论。除此已外。不与一切诸使共起。故云独立。此悭与嫉唯言不善。非善无记。故云离二。何故唯取独立为结。此如上释。独立烦恼。其力坚强。结缚牢固。故说为结。又前七结。并是独立。今为同彼。唯取独立。何故唯取离二烦恼以之为结。不善烦恼。其力强盛。结缚牢固。所以偏取。若如是者。前七结中身边二见。唯是无记。上二界中一切烦恼。亦是无记。非不善性。何故名结。释言。前七是其使性。使性坚强。假令无记亦能结缚。故说为结。余非使性。势力轻微。要不善者。方能结缚。不类前七。既在于此。间曰。睡掉何故非结。论自释言。睡掉二缠诸结俱起。不名独立。又通不善秽污无记。不名离二。为是不取。又问。眠缠何故非结。论自释言。眠与一切诸使相应。故非独立。眠通三性。故非离二。是以不取。无惭无愧。何故非结。论自释言。无惭无愧。虽复离二。而不独立。是故非结。此无惭愧。唯与欲界不善俱。故名为离二。何故悔缠不说为结。论自释言。悔虽独立。而不离二。所以非结。善不善中。皆有悔故。忿覆二缠。何故非结。论自释言。忿覆虽独立。而复离二。有人欲令是使性故。所以不说。忿是嗔性。覆是贪性。如是说者。但立八缠。地持论中。亦同此说。问曰。六垢何故非结。论自释言。急缚烦恼。说之为缠。轻系烦恼。说以为垢。急缚之中。稍微之者。犹尚不取。何况轻系。是故不说。若依成实。则不如是。彼说云何。悭嫉二缠。是弊烦恼。故说为结。更无异义。云何是弊。彼论释云。以有悭故悭著身财。虽见贫苦。无心济拔。以有嫉故。忌他得利。又复没贪嗔最多罪过。嗔堕恶道。多由贪嗔。以是过故。贪中出悭。嗔中分嫉。又悭与嫉。多悭天人。故偏说之。余不如是。废而不说。九结如是。问曰。颇有见相应法为爱结。系非见结系而得名为见使使不。杂心言。有。谓见道中集智已生。灭智未生。尔时于彼灭道谛下。戒见二取。相应心法及非心法生住灭等。为灭道下爱结所系。以爱缘于有漏生故。而非见结。灭道谛下所有邪见。亲缘理生。不缘有漏。是故不能结缚此法。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已断除故复不系此。是故不名见结所系。而为同时戒见二取。所使缚故名见使也。良以二取。九结之中非见结故。不名见结。十使之中。是名见使。九结辨之粗尔。
大乘义章卷第五(末)
大乘义章卷第六
远法师撰
染法聚烦恼义中此卷有七门(十使义 十缠义 十障义 十四难义 十六神我义 六十二见义 八万四千烦恼义)。
十使义十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三性分别二 利钝见修分别三 相应不同四 约境随界分别五 九十八使等分别六 缘缚不同七 成义差别八 发业润生九 因起次第十)
第一门中。先总释名。后辨其相。所言使者。如地论说。随逐缚义。名之为使。盖乃就喻以名烦恼。如世公使随逐罪人得便系缚。烦恼亦尔。久随行人。系缚三有。不令出离故名为使。毗昙成实亦同此说。故杂心云。使之随逐。如空行影水行随。成实说言。使之随逐。如母随子。亦如疟病鼠毒未发。如热铁黑相。如种中牙。如债未还。此等皆是随逐义也。有人释言。驱役名使。于义无爽。但非经论。名义如是。次辨其相。使义开合广略不定。今就一门且论十种。所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贪嗔痴慢及疑。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明。从其所迷故名身见。故杂心云。于五阴中。审尔计著名身见也。以见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相状如何。身见有二。一众生著我。二法著我。于五阴中。建立我人。名众生著我。于阴界入。取性执相。名法著我。此二如前无我章中具广分别。言边见者。断常乖中。故名边见。相状如何。若依毗昙。唯于苦中计断取常。名为边见。若依成实。一切法中。取断计常。皆名边见。故彼成实边见品云。一切法常是名常见。一切法断是名断见。一切法有是名常见。一切法无是名断见。身与神异。身灭神在。是名常见。身与神一。身灭神亡。是名断见。地水火风苦乐寿命七分。是常是名常见。七分断灭。是名断见。死后更作。是名常见。死后不作。是名断见。如是一切皆名边见。问曰。无常横计为常。说为边见。常计无常。何故非边见。此义如前八倒章中具广分别。言邪见者。谬执乖正。故名邪见。相状如何。如经中说。谤无因果一切诸法。是其相也。问曰。五见斯皆是邪。何故谤无偏名邪见。成实释云。此见重故。偏名为邪。言戒取者。于有漏法取为能净。故云戒取。相状如何。戒取有二。一者独头。二者足上。不依诸见。直取苦行乌鸡戒等。以为圣道。说为能净。名为独头。依诸见起。名为足上。诸见是其戒取之本。戒取脚足。取此诸见。以为能净。名足上也。问曰。戒取所取非一。或取苦行以为能净。或取持戒。或取布施。或取礼拜粪扫衣等。或取诸见。以为能净。如是非一。何故经中但云戒取不说施取苦行取等。杂心释言。是中略故。且云戒取。若具应言戒等取也。问曰。等略以何义故偏就戒名不就余者。释言。戒行取执者多。故偏言耳。取云何。取多。诸内道人多取持戒。以之为道。诸外道人。多取乌鸡鹿狗戒等。以之为道。是故名多。自余一切苦行等事。唯外道取非佛弟子。是故名少。从多立称。故名戒取。言见取者。取诸见等。以为第一。故云见取。相状如何。见取有二。一者独头。二者足上。言独头者。不依诸见。直取有漏下劣之法。以为第一。故名独头。如不净中妄计为净。苦计为乐。无想天报谓涅槃等。言足上者。依诸见起故名足上。诸见是其见取之本。见取脚足。依此足上取为第一。名足上也。问曰。见取所取非一。何故经中但云见取不说余者杂心释言。是中略故但名见取。若具应言见等取也。又问。等略何故就见以彰取名不就余者。以从多故。一切世人。多取己见以为第一。故偏说之。又取见者。心则坚强。执固难舍。故偏说见。所言贪者。于境染爱。名之为贪。贪相如何。于中广略开合非一。或分为二。一爱己身。二爱所须。或分为三。前二如上。加爱妻色。或分为四。前三上。加爱亲戚。或分为五。前四如上。加爱名称。或分为六。前五如上。加爱豪贵势力自在。或分为七。前六如上。加爱死灭。如论中说。无有爱等。或分为八。前七如上。加爱己见。或分为九。前八如上。加爱善法。如说爱佛爱菩提等。若广分别。贪有无量。若依大乘。此等一切皆是贪使。若依小乘。善贪非使。又小乘中。依如毗昙。唯贪是使。悭等非使。若依成实。多欲恶欲悭著憍逸。如是一切皆是贪使。所言嗔者。违境忿怒。故名为嗔。依如毗昙。唯嗔是使。自余忿恚恼恨嫉害。如是一切。斯不名使。若依成实。忿恚恼恨嫉妒杀害狠戾专执不忍不悦不调等事。悉是嗔使。大乘亦尔。言无明者。依如毗昙。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若依成实。邪心分别。无正慧明故曰无明。何故如是。毗昙闇惑为过。成实唯以取执为患。故说不同。大乘法中。痴闇取执。并是过患。两义兼取。名义如是。体相云何。宗别不同。所说亦异。有一论师。宣说无法。为无明使。彼人所说。无智慧处即是无明。更无别法。如人不语正名无语。是中更无不语法生。成实论中。非破此义。经说无明为生死因。若是无法。云何为因。若依毗昙。有二分别。一对诸使以别无明。无明有二。一者不共。二者相应。言不共者。于彼谛理及以色声香味触等。缘而不了。不与一切诸使和合。名为不共。言相应者。除前不共。自余一切诸烦恼中无智之心。与诸使合名为相应。二约境分别。无明有二。一者迷理。于四真谛。闇惑不了。二者迷事。于阴界入色香味等。不能正解。起诸业行。此等皆是无明使也。依如成实。无明亦二。一者取性。二者现起。言取性者。一切凡夫执性之心。此之取性。遍通一切善恶无记三性之心中。故彼成实无明品云。一切凡夫未入空者。常有邪见。名为无明。彼文复言。贪中无嗔。嗔中无贪。无明不尔。一切处有。明知。是通。此之取性。是无明中根本正使。有人释言。此取性者。是十使地。非无明使。彼人何故作如是说。言此微细不能驱役往来生死故不名使。此语不然。依何文证得知非使。如成实中解无明使。正说于此。云何言非。若言此是十使地故非无明使。与十为地。何妨是其无明使乎。又若取性是十使地。不得说为无明使者。三苦之中即行即苦。是三苦体。亦应非是三苦之中行苦所摄。然彼虽是三苦之体。而得摄在行苦之中。此亦应然。若言取性不能驱役令非使者。三有受生。皆由取性。若离取性虽有诸业。不能牵果。是则取性驱役最强。何为非使。又复论中。随逐解使。不以驱役解释使义。驱役之言。自出人口。不关经论。何为用此辨定是非。然彼论中。随逐解使。随逐之中。无过取性。何为非使。以斯征穷。取性是使。不得言非。言现起者。作意而生。止在不善。不通余心。何者是乎。论文不定。人释种种。有人释言。贪嗔痴慢及诸见中。各有九品。分前八品。为无明使。第九一品。为余九使。此言定非。十使之中。皆有九品。云何说言。贪嗔等中无前八品。无明使中。无第九品。是大难解。又如论说。于欲界中贪嗔痴慢。各有九品。断前六品。成斯陀含。断后三微。成阿那含。若贪嗔等无前六品。竟何所断。无明使中。无有后三。复何所除。以此推研。此言叵依。又人复言。简去钝使。直就五见。随义以分。五见之中前之八品。见心未明。不得名见。但可说之为无明使。此同前破。又成实中。不以闇障为无明使。何须分取不了之心为无明使。又成实说。邪明之中。无正慧明。名为无明。若五见中前之八品。见未成故非见使者。前之八品。邪明未成。亦应不得说为无明。又成实言。邪见未成。说之为疑。今云何言邪见未成说为无明。以此推穷。定知。不以见前八品为无明使。若尔用何以为无明。当知。无明就诸使上。随义以分。无别心体。云何义分。解释有三。一就余九使。随义以分。余九使中。有闇障义。斯是无明。故因缘中无明支者。过去烦恼。悉名无明。又论说言。一切烦恼。迷覆人心。皆令盲冥。盲冥犹是无明义也。二三毒分别。除贪除嗔。自余一切。悉是无明。故论说言。除贪除嗔。余之八使。从舍生故斯名痴也。三就邪见无正慧明。说为无明。此就五见。随义以分。于五见中。邪心推求。斯名邪见。即此五见。无正慧明。尽是无明。故论说言。邪见之心。无正慧明。名无明也。若无别体。应无十使。释言。义别故得有之。虽有三解。准依论文。后释应是无明使体。成实如是。大乘法中。无明有二。一事中无知。不解世法。二性结无明。迷于理实。于中有三。谓粗中细。粗者与彼四住相应。如小乘说。中者所谓恒沙无明。细者所谓无明住地。此等皆是无明使也。问曰。何故小乘法中。不染无知非无明使。大乘是使。小乘法中。但为断除染污烦恼得灭。不用。不求如来一切种智。故不说使。大乘法中。求佛种智。不染无知。障佛种智。故说为使。言慢使者。陵物名慢。慢相云何。如涅槃说。慢有八种。八名是何。一直名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增上慢。八名邪慢。此义广释如八慢章。所言疑者。于境不决。犹预曰疑。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十使名相。辨之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