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五上分结义
五上分结者。如经中说。一是无明。二是憍慢。三是掉戏。四是色染。五无色染。痴闇之心。名曰无明。自举陵物。称曰憍慢。躁动之意。名为掉戏。色界贪爱。爱己色身。名为色染。无色界中贪爱烦恼。爱著己心。名无色染。然此五中。具三种上。名为上结。一者界上。二者人上。三所障上。言界上者。此之五种。同皆在于上二界。起故名界上。故成实言。有人谓。彼色无色界。为解脱故说为上结。言人上者。此之五种。斯皆是其学人所起。故名人上。故成实言。此五皆是学人行故。名为上结。所障上者。此之五种。通能障于无学上果。故名上结。若别分之。色无色染及彼掉戏。上界所起故名上结。问曰。掉戏欲界亦起。以何义故偏说上界以为结乎。成实释言。上二界中。无粗烦恼。掉戏明了。故偏说之。无明憍慢。此之二种。学人所起。以人上故。名为上结。问曰。痴慢凡圣此通起。何故偏说学人起乎。释言。理实凡圣通起。但今分取学人起者为上结也。若尔贪嗔亦凡圣通起。何不分取圣人所起以为上结。经中乃说。贪欲嗔恚。以为下结。齐类应然。但今贪嗔。系属下界。相状分明。故从下界判为下结。已判下结。不宜复说圣人起者以为上结。若论障果。不异前释。此之五种。通能障于无学上果。故名上结。问曰。下结能障下果。五上分结。能障上果。中间二果。谁为障乎。释言。就彼五下结中。贪嗔二结。以下界起说为下结。若论障果。通能障彼中二果。五上分结。略之云尔。
五悭义
五悭之义。如成实说。坚著不舍。目之为悭。悭随境别离分为五。一住处悭。二者家悭。三者施悭。四称赞悭。五者法悭。住处悭者。有人于己住处生悭作如是念。我独住此。不用余人。令我自在。是悭过患。凡有五种。一于未来诸善比丘。不欲令来。二于已来诸善比丘。嗔恚不喜。三欲令去。四藏僧物不欲与之。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计为恩德。此是五过。是人于彼共有法中。当不能舍。何况自身所有诸余。以是过故。于解脱中。终无有分。言家悭者。有人于彼往还俗家。生悭吝心。作如是念。我于此家。常独出入。不用余人。设有余人。令我最胜。是悭过患。亦有五种。一者白衣。有不吉事。与之同忧。二者白衣。有利益事。与之同喜。三断白衣所为胜福。四断受者令不得施。五生其家为厕中鬼及诸恶处。言施悭者。有人于彼施物之中。生悭吝心。作如是念。令我于此独得施物余者不得。设令与之。勿使过我。是悭过患。亦有五种。一常乏资生。二令施者不得为福。三令受者不得财利。四毁呰善人。五心常忧恼。以此过故。是人未来生地狱中。设得为人。常在贫穷无有资财。称赞悭者。有人于他称赞之中。生悭吝心。作如是念。令独赞我莫赞余人莫使胜我。名称赞悭。是悭过患。亦有五种。一闻赞余人。心常扰动。二毁呰善人。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恶名。五于未来百千世中。常无净心。言法悭者。有人于法生悭吝心。便作是念。令我独知十二部经莫使他知。设令他知勿使胜我。又自知义。秘而不说。是过差别。乃有七种。一所生常盲。二常为愚痴。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四退失圣胎。五诸佛怨贼。六善人远离。七无恶不造。五悭之义。辨之略尔。
五心[打-丁+裁]义
五心[打-丁+裁]义者。如成实说。[打-丁+裁]谓[打-丁+裁]蘖。疑谤之罪。心中发生。如世毒种所生[打-丁+裁]蘖故曰心[打-丁+裁]。[打-丁+裁]别有五。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戒。四疑教化法。五谗刺善人。言疑佛者。有人于佛心不正信。作如是念。为佛大邪。为大师大。言疑法者。有人于法心不正信。作如是念。为佛所说经法是邪。为当外道所说是邪。言疑戒者。有人于戒心不正信。作如是念。为佛所说戒法是胜。为外道说牛戒等胜。疑教化者。有人于彼五度门等。心不正信。作如是念。此五度等。实能令人得于涅槃。为当不得。言谗刺者。有人于彼善比丘所。横为谗刺。令人轻薄。五中初一。违于敬佛。中间三门。违于敬法。后之一门。违于敬僧。五心[打-丁+裁]义。略之云尔。
五心缚义
五心缚者。如成实说。烦恼恶法。缠心不舍。故名心缚。心缚不同。略论五种。一贪己身。二贪外五欲。三乐与在家出家众合。四于圣语心不喜乐。五于善法。得小为足。五缚如是。
六垢义七门分别(列名辨释一 约对使缠彰其差别二 约对十使彰其依别三 就识分别四 就界分别五 就性分别六 约道分别七)
第一列名。辨释其相。六垢之义。如毗昙说。所谓害恨诳高谄恼。于诸众生。残害之意。名之为害。嫌怨不舍。目之为恨。欺诈名诳。自举曰高。邪曲称谄。燋忧曰恼。此六皆能污秽净心。名之为垢(此一门竟)。
次对使缠彰其差别。如杂心说。烦恼之中根本增上。说之为使。所生津液说为缠垢。故彼喻言。如瓶盛苏津液流出。所盛之苏。喻使烦恼。所出津液。喻于缠垢。就此所生津液结中。急缚之义。说以为缠。轻系之义。说之为垢。如杂心中。注释如是(此二门竟)。
次对十使彰其依别。如杂心说。害恨二垢。依嗔恚生。由嗔使故。欲残害彼。亦以嗔故。结恨不舍。诳高二垢。欲生。由贪使故。欺诳前人。取其财利。又以贪故。得利自高。亦以贪故。爱著自身。便自高心。谄垢依于五见而生。非聪利人。不能谄故。恼垢依于见取而生。以见取人取小乃胜。求胜不得。便生恼故。故杂心言。害恨依嗔恚。诳高依贪欲。所谓五邪见谄依。由是生。说依见取果是恼。应当知(此三门竟)。
次就识分别。识谓六识。此之六垢。起在意地。不通五识。毗昙成实。例同此说(此四门竟)。
次就界分别。界谓三界。六垢之中。害恨及恼。是嗔恚性。唯在欲界。谄之与诳。上极初禅有其谄故。初禅梵王。诳谄梵众。言我最胜。莫至佛所。又以谄故。黑齿比丘。往彼难诘。默然不对。执黑齿手。屏地求之。高至三禅。若依成实。上界虽起。系属欲界。彼宗烦恼。得寄起故(此五门竟)。
次就性分别。性谓三性。此六垢中。害恨及恼。一向不善。余三不定。在欲界者。一向不善。在上界者。论宗不同。若依成实。亦是不善。依阿毗昙。上界所有。悉是无记(此六门竟)。
次约道分别。道谓见修。此之六种。是修道惑。修道所断。缘事生故。不通见谛。六垢之义。略辨如是。
七漏义
七漏之义。涅槃经中具广分别。如成实云。七漏之义。如七漏经。当应于彼涅槃经矣。一切烦恼。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漏别不同。一门说七。七名是何。一是见漏。二是修漏。三名根漏。四名恶漏。五亲近漏。六名受漏。七名念漏。言见漏者。盖乃从于所障为名。见疑烦恼。能障见道。故名见漏。言修漏者。亦从于所障为名。三漏烦恼。能障修道。故名修漏。言根漏者。如经中说。眼耳鼻等。能生曰根。依根生漏。故名根漏。言恶漏者。所谓一切恶象恶王恶国恶知识等。能损害人。说之为恶。恶能生漏。故名恶漏。亲近漏者。衣服饮食房舍医药。于此四事。近而生漏。名亲近漏。言受漏者。受觉能生诸漏。故名受漏。三恶觉者。如涅槃说。欲嗔及恼。是三觉也。言念漏者。邪念名念。念能生漏。故名念漏。名义如是。七中前二。是其漏体。后五是其生漏因缘。体谓一切诸结烦恼。约道不同。故分二种。障见谛者。说为见漏。障修道者。说为修漏。就后五种漏因缘中。根恶亲近。是其漏缘。受之与念。是其漏因。就彼缘中。有内有外。根漏是内。余二是外。外有违顺。恶漏是违。亲近是顺。此三同能远助生漏。故说为缘。就彼因中。因受三觉而生漏故。说受为因。因于邪念而起漏故。说念为因。问曰。经说。受想触欲同是漏因。今是何故不说为因。释言。皆是直是圣教隐显言耳。七漏之义。略辨如是。
七使义
七使义。如杂心说。随逐系缚。名之为使。使别不同。一门说七。七名是何。一贪欲使。二有爱使。三是嗔使。四是痴使。五是慢使。六是见使。七是疑使。然此七种。犹是十使。贪分为二。五见合一。故有七也。贪欲使者。欲界贪心。贪求五欲。名贪欲使。有爱使者。上二界中贪爱之心。名有爱使。外道谓彼色无色界以为涅槃。无有贪爱。为破彼见故说有耳。忿怒名嗔。愚闇曰痴。自举名慢。邪求称见。犹豫曰疑。此义广释如十使章。问曰。何故贪爱之心随界分二。余不如是。释言。贪心染事而生。事别内外上下之殊。故随所染上下分二。又复贪爱。受生上下。系力增强。故分为二。余不如是。故合为一。相状如何。如彼嗔使。正在欲界。上界无嗔。故说为一。痴见及疑。迷理之惑。理同一味。故随所迷通以为一。不随界别分为二矣。慢使虽复缘事而生。自举卑他。上下相同。无多异状。故合为一。不同贪使欲界贪外上界贪内。又复慢使。于上下界。系力微薄。是故不分。盖乃且就总相而言。若入九十八使门中。亦随界别分之为多。七使之义。辨之略尔。
八慢义
八慢之义。出涅槃经。成实论中。具广解释。自举陵他。名之为慢。慢别不同。离分为八。一直名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增上慢。八名邪慢。八中前五对人以分。后三就其所恃以别。就前五中。初之一慢。于下境界及等处生。次有一慢。唯等处生。后之三种。上境处生。初言慢者。于下自高。于等计等。此过轻故。直名为慢。此无所陵。何故名慢。成实释言。是中有其执我相过故说为慢。言大慢者。于等自大。名为大慢。言慢慢者。于上境处。谓己胜彼。此过最重。名为慢慢。不如慢者。他实过己。玄绝非伴。谓己少劣。名不如慢。陵他多边。故说慢矣。言傲慢者。有人于彼父母师长。不能恭敬。名为傲慢。此前五种。对人辨也。后三就其所恃以别。言我慢者。有人于阴横计有我。执我自高。故名我慢。此诸慢中。执我心也。然此我慢。通于凡圣。在凡名为示相我慢。在学心中。名不示相。迷见谛故。说示相慢。不迷见谛。名不示相。增上慢者。实不得圣。而谓己得。名增上慢。以其圣法是增上故。言邪慢者。无德自高。恃恶陵人。名为邪慢。就此八中。我慢是通。余者是别。八慢之义。辨之粗尔。
八种恶觉义
八恶觉之义。出地持论。邪心思想。名之为觉。觉违正理。故称为恶。恶觉不同。离分有八。八名是何。一是欲觉。二是嗔觉。三名害觉。四亲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思量世间可贪之事。而起欲心。名为欲觉。思量世间怨憎之事。而起嗔心。名为嗔觉。亦名恚觉。念知打骂乃至夺命。名为害觉。亦名恼觉。追忆亲戚。名亲理觉。念世安危。名国土觉。谓身不死。为积众具名不死觉。又积众具。资身令活。亦名不死觉。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性觉。念陵他人。名轻侮觉。侮犹慢也。此八犹是修道四使。欲亲国土。贪分摄。嗔害二觉。是嗔分摄。不死觉者。是痴分摄。族姓轻侮。是慢分摄。八觉如是。
八妄想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因起二 约对五住共相收摄三)
第一释名。八妄想义。出地持论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心法非一。以何义故。偏言妄想。不说妄受及余心法。分别取相。是其想义。故偏说之。虽复说想。余亦皆随妄想不同。分为八种。始从自性乃至俱相违。言自性者。取法自体名为自性。法实无性。妄谓有之。故云妄想。言差别者。于自性处。取诸法相。相别彼此。故云差别。摄受积聚者。于前自性差别法中。取其和合业用之相。此业用中。摄受多法。故云摄受。此摄受中。积聚多法。故曰积聚。取此之心。名为摄受积聚妄想。我我所者。于彼摄受积聚法中。有内有外。于内法中。妄谓有人。名我妄想。于外法中。谓有我所。名我所妄想。念妄想者。于前所取我所法中。取违顺中三种境别。取顺境界。用为顺情。可爱可念。名念妄想。言不念者。取违境界。以为违情。不可爱念。名为不念。非谓不缘说为不念。盖乃对于贪心以名。不为贪心所爱念。故名为不念。若对嗔心。违境是其嗔心所念。亦名为念。言俱违者。中容境界返彼前二。名曰俱违。取有俱违名为妄想。名义如是。
第二门中差别有四(一明八妄生于三事 二单就八妄明相因起 三唯就三事明相因起 四八妄三事并对一切烦恼业苦明相因起)初言八妄生三事者。如论中说。言三事者。一虚伪事。谓心所起妄想境界。是境不真。故曰虚伪。二见我慢事。颠倒之心。于身计我。执我明白。名之为见。此我见中境上重结。不同八中我妄想也。执我陵物。名为我慢。三贪恚痴事。顺境染爱。名之为贪。违境忿怒。说之为恚。中境不了。目之为痴。三事如是。云何八妄生此三事。如论中说。初三妄想。生虚伪事。故论说言。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此三妄想。是虚伪处。虚伪缘事。由此而生。如依梦心梦境界生。次二妄想。生见慢事。谓依轻微我我所心。起重身见及我慢也。后三妄想。起贪恚痴。念妄生贪。不念生恚。俱违生痴(此一门竟)。
次就八妄明相因起。就此八中。略摄为三。广分为五。所言三者。前三为一。次二为一。后三为一。前三是本。依此三妄。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于后三。所言五者。初三各一。次二为一。后三为一。就此五中。自性妄想。是其根本。依此起于差别妄想。谓于所取自性法中。取差别相。故论说言。于自性处。起差别妄想。依此差别。起于摄受积聚妄想。谓于所取差别法中。取其积聚和合用也。依此积聚和合之用。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念不念俱相违等。以我对所。便有违顺中客境别。故起念等三种妄也(此二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