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次辨其舍。先有今失。名之为舍。于中具以五门分别。一就时分别。舍时虽众。今此且就命终以说。二就处分别。处谓三界。三就性分别。善恶无记三性。心中皆得命终舍彼诸根。不同受生唯在不善秽污无记。四渐顿分别。一切化生。皆顿命终。其犹灯灭。胎卵湿生。有渐有顿。任报自死。渐而不顿。横缘而死。容有顿者。如斩首等。五明所舍多少不同。于中先就欲界以论。欲界地中。若无记心渐命终者。或舍四根或五或六。无形之人。顿舍四根。所谓身根意根命根舍根。问曰。何故五根之中。唯舍身根。不舍余根。以其身根最后坏故。一形之人。顿舍五根。四根如上。男女根中。随舍一根。二形之人。顿舍六根。四根如上。加男女根。若欲界死。生上界者。必舍五根。所谓身根意命舍根男女根中。随舍何根。二形之人。不上生故。下余门中。类此应知。顿命终者。所舍不定。或舍四五六七八九。乃至舍十。相状如何。或有众生。于色根中。但有二根。所谓身根。余色根中。有一无余。如是众生。顿舍五根。谓身意命。余色根中。有者舍之。或有众生。于色根中。但有四根。所谓身根。余色根中。有三无余。如是众生。顿舍七根。谓身意命舍。余色根中。有者舍之。或有众生。于色根中。具足五根。所谓眼耳鼻舌及身。无男女形。如是众生。顿舍八根。谓眼等五根意命舍根。一形之人。顿舍九根。八根如上。男女根中。随舍何根。二形之人。顿舍十根。八根如上。加男女根。无记如是。若不善心而命终者。舍根多少。与前相似。若善心中而命终者。如上无记。一一门中。皆悉加于信等五根。问曰。舍恶与舍无记有何差别。释言。有异。无记力劣。为尚有其世断及刹那断。言世断者。隔世则灭。不得成就。刹那断者。念念尽灭。不得成就。以其世断刹那断故。命终之时。即是断舍。不善力强。对治方断。非是世断刹那断故。命终之时。不现行故。名之为舍。非断灭舍。问曰。舍善与舍不善无记何别。善望前二互有同异。若欲界死。生上二界。与无记同。即是断舍。若欲界死。还生欲界。与不善同。但不行故。名之为舍。非令尽灭。欲界如是。色界之中。若无记心而命终者。顿舍八根。眼等五根意命舍根。若善心中而命终者。顿舍十三。八根如上。加信等根。色界如是。无色界中。若无记心而命终者。顿舍三根。谓意命舍。若善心中而命终者。顿舍八根。三根如上。加信等根(此二门竟)。
  次辨成就。于诸根中。决定有者。说其成就。若不定者。则不说之。二十二中。意命舍根。此三遍通。趣有一种。必成余二。余则不定。云何不定。若在无色。无眼等根。在四禅上。则无乐根。在三禅上。便无喜根。初禅已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断善根者。即无信进念定慧根。凡夫则无三无漏根。若有身根。必成四根。所谓身根意命舍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若在色界及无形者。无男女根。在四禅上。则无苦乐忧喜四受。无信等根及三无漏。义如前解。若有眼根。必成五根。所谓眼身意命舍根。眼必依身。故成身根。余三遍通。所以具有。余皆不定。准前可知。耳鼻舌根。趣有一种。皆成五根。类眼可知。若有乐根。必成四根。所谓乐根意命舍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圣人生在无色界中。得成下地无漏乐根。于此乐边。无眼等根。凡在三禅则无喜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断善根人。无信等根。凡夫则无三无漏根。若有喜根。必成五根。所谓喜乐意命舍根。有喜之处。必定有乐。故有乐根。余三通故。所以有之。余皆不定。圣人生在无色界中。得成下地无漏喜根。于此喜边。无眼等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若在欲界。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是故不定。若有苦根。必成七根。所谓苦根喜乐舍根身意命根。余皆不定。根缺之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无形之者。无男女根。欲界地中那含罗汉。则无忧根。若有命根。唯成命根。余则不定。若在无色。无七色根。若在欲色。入灭定者。则无意根及余心法。若有身根。必成二根。身根命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若在色界及无形者。无男女根。若入灭定。则无意根及余心法。若有必成三根。谓眼身命。眼必依身。故有。命是报生。故有命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无耳鼻舌。若生色界及无形者。无男女根。入灭定者。则无意根及余心法。耳鼻舌根。但使有一。皆成三根。类眼可知。若有意根。必具三根。谓意命舍。余皆不定。无色界中无眼等根。凡夫之人。生四禅上。则无乐根。生三禅上。则无喜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欲界地中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三界凡夫。无三无漏。若有舍根。必成三根。与意根同。若有乐根。必成四根。所谓乐根意命舍根。乐必依心。故有意根。命是报主。故有命根。在下之时。必成上法。故有舍根。问曰。在下云何必得成就上舍。释有三义。一在下地。于上地中所未断处。一切味定。皆悉成就。故得有之。二在下地。于上地中所修净定。皆得成就。第三圣人身在下地。用上净定及下无漏。断上结时。同治修故。得成上地一切净定及无漏定。是故有乐必成舍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圣人生在四空地中。尔时成就三禅地中无漏乐根。无漏生上不失下。故彼乐根边。无眼等根。凡夫生在三禅以上。则无喜根。有漏生上。则失下故。凡夫在于初禅以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若在欲界。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是故不定。若有喜根必成五根。谓喜乐舍意根。命根有意命舍。义同乐说。云何有喜必成乐根。亦有三义。一在下地。于上地中所未断处。一切味定。皆悉成就。故有乐根。二在下地。于上地中。所修净定皆悉成就。故有乐根。第三圣人身在下地。用上净定及下无漏。断上结时。同治修故。得成上地世俗净定及无漏定。故有乐根。以是之义。但有喜根。必成乐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圣人生在四空地中。尔时有喜无眼等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若在欲界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是故不定。若有苦根必成七根。所谓苦根喜乐舍根身意命根。余皆不定。根缺之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无形之者。无男女根。欲界地中那含罗汉。则无忧根。问曰。那含罗汉无忧根者。亦应无苦。以何义故。得有苦根而无忧根。释言。忧者著欲故生。是故那含罗汉之人。有苦无忧。已舍欲故。见五欲乐坏之时。不生忧恼。苦则不尔。不从著欲分别而生。是故那含罗汉之人。有苦无忧。断善根者。无信等根。凡夫之人。无三无漏。是故不定。若有忧根。必成八根。谓五受根身意命根。余皆不定。如苦中说。若有男根。必成八根。所谓男根身意命根苦乐喜舍。余皆不定。根缺之者。无眼等根。丈夫一形。则无女根。那含罗汉及凡夫中得八禅者。则无忧根。断善根者。无信等根。凡夫之人。无三无漏。若有女根。且成八根。但无男根。余皆同前。若有信根。且成八根。信等五根意命舍根。余皆不定。生无色者。无眼等根。凡夫之人。生四禅上。则无乐根。生三禅上。则无喜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精进念定乃至慧根。皆同信根。若有知根必成十一。所谓知根信等五根喜乐舍根意根命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生无色者。无眼等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在修道故。无未知根及无知根。问曰。前说斯陀那含九根所得。云何今言必成十一。释言。有以。前据现用。喜乐舍等。不得并用。故有九根。今论成就故有十一。有无知根。且成十一。同前知根。但除知根。加无知根。有未知根。必成十三。前十一上。更加身根及与苦根。入见谛道。必在欲界故有苦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则无眼耳鼻舌四根。男女二根。随人不同。有无不定。若依初禅乃至四禅。入见谛道。则无忧根。故曰不定。
  第七门中。明其次第。一切受身六根为体。故先说之。既有六根。便可分别男女相异。故次明其男女二根。诸根相摄。不绝不断。故次说命。诸根对境能生觉心。故次五受。此前染法。染必有治。治谓净法。一切净法。因信等生。故明信等。由信等故。出生圣道。圣分三位。是故后说三无漏根。二十二根。略之云尔。

  大乘义章卷第四



  大乘义章卷第五(本)

    远法师撰
  染法聚第三此有六十门染法聚烦恼义中有三十门此卷有二十三门(二障义 三障义 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 三使义 三漏义 四缚四流四[枙]之义 四取义 四身结义 五住地义 五盖义 五下分结义 五上分结义 五悭义 五心[打-丁+裁]义 五心缚义 六垢义 七漏义 七使义 八慢义 八种恶觉义 八妄想义 八倒义 九结义)。

  二障义两门分别(释名第一 体相第二)

  第一释名。所言障者。随义不同。乃有多种。或名烦恼。或名为使。或名为结。或名为缠。或名为缚。或名为流。或名为枙。或名为取。或名为漏。或名为垢。或说为惑。或说为障。如是非一。劳乱之义。名曰烦恼。随逐系缚。称之为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众生。亦名为结。能缠行人。目之为缠。又能缠心。亦名为缠。羁系行人。故目为缚。漂流行人。说之为流。能令众生为苦所枙。故名为枙。取执境界。说以为取。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染污净心。说以为垢。能惑所缘。故称为惑。能碍圣道。说以为障。如是差别。无量无边。今随一义。且说为障。名字粗尔。
  第二体中。差别有二。第一略明五住之相。第二就之以别二障。言五住者。如胜鬘经说。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名字如是。体状如何。三界五见。名见一处。欲界所有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欲爱。色界所有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色爱。无色界中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有爱。三界无明。名无明地。无明之中义。复有二。一者染污。二不染污。迷理无明。名为染污。事中无知。名不染污。此二合为无明住地。此义广辨如五住章。言别障者。障别有三。一四住烦恼。为烦恼障。无明住地。以为智障。二五住性结。为烦恼障。事中无知。以为智障。三五住性结及事无知。同为烦恼。分别缘智。以为智障。
  就初番中四门分别。一定障相。二释障名。三明断处。四对障辨脱。言定相者。云何得知。四住烦恼。为烦恼障。无明住地。以为智障。以胜鬘经对地持论。验之知矣。胜鬘经中说。二乘人但断四住。不断无明。地持论中说。二乘人烦恼障净。非智障净。烦恼净者。胜鬘中所断四住。非智障净。犹彼不断无明住地。定之粗尔。次释其名。五住之结。通能劳乱。齐能障智。何故四住偏名烦恼。无明住地独名智障。理实齐通。但今为分二障差别。隐显异名。就隐显。各随功强。以别两名。四住烦恼现起之结。发业招生。劳乱义强。偏名烦恼。异心之惑。与解别体。疏而远翳。障智微故。不名智障。无明闇惑。正违明解。亲而近翳。障智义强。故名智障。任性无知。非是现起。不能发业招集苦报。劳乱微故。不名烦恼。名义如是。次明断处。略为二阶。第一大小相对分别。二就大乘世出世间相对分别。大小对中义别三门。一隐显互论。二乘之人。但除烦恼。菩萨之人。唯灭智障。二乘非不分除智障。所断微小。隐细从粗。是故不说。菩萨非不除断烦恼。所断相微。隐粗从细。是故不说。二优劣相形。二乘解劣。但断烦恼。菩萨治广。二障双除。故地持云。声闻缘觉烦恼障净。非智障净。菩萨种性。具足二净。三据实通论。二乘之人。二障双除菩萨亦尔(此一门竟)。
  言就大乘世间出世间相对辨者。解行已前。名为世间。初地已上。名为出世。于中分别。乃有四门。一废粗论细。地前菩萨。于彼二障一向未断。初地已上。二障并除。故涅槃中宣说。地前具烦恼性。良在于此。二隐显互论。地前世间。但断烦恼。初地已上。唯除智障。地前非不分断智障。所断微小。隐细从粗。是故不说。初地已上。亦断烦恼。隐粗从细。是以不论。三优劣相形。地前解劣。唯除烦恼。地上解胜。二障双断。四据实通论。世及出世二障双除。相状如何。烦恼障中。有其二种。一是子结。二是果缚。子结烦恼。地前所除。果缚烦恼。地上所断。子结之中。复有二种。一者正使作意而生。二者余习任性而起。正使烦恼。声闻缘觉乃至习种。断之周尽。习起之结。种性已上乃至初地。断之毕竟。故地持云。初阿僧祇。过解行住入欢喜地。断增上中恶趣烦恼。不善正使。名为增上。习名为中。入欢喜时。习悉皆断。果缚之中。亦有二种。一者正使作意现起。二是习气任运而生。正使烦恼。所谓爱佛爱菩提等。始从初地次第断除。至不动地断之周尽。故地持云。第二僧祇。过第七住入第八地。微细烦恼。皆悉断灭。八地以上。除彼余习。故地持云。第三僧祇。断除习气。入最上住。智障之中。亦有二种。一者迷相。二者迷实。情所起法。名之为相。不能悟解知其本无。说以为迷。如来藏性。说以为实。不能穷达。说以为迷。迷相无明。地前所除。迷实无明。地上所断。迷相无明。复有二种。一迷相立性。二迷性立相。言迷相者。妄法虚集。以之为相。不知虚集。建立定相。言迷性者。情所起法。无性为性。迷此性故。立因缘相。迷相无明。声闻缘觉乃至习种。断之穷尽。迷性无明。种性已上乃至初地皆悉断除。迷实无明。亦有二种。一迷实相。二迷实性。实空寂无为之法。是其实相。不能知是寂泊无为。故名迷相。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实善有。是其实性。不能穷证。说为迷性。此二无明。说断不定。若依地经。初地以上乃至六地。除其迷相。是故证得。为柔顺忍。七地已上。断迷实性。是故证得无生忍体。若依涅槃。九地已还断其迷相。是故说为闻见佛性。十地以上。断迷实性。是故说为眼见佛性。以此验求。烦恼障者。始终通断。智障亦然。治断粗尔。第四对障以别二脱。断烦恼障。得心解脱。断除智障。得慧解脱。是义云何。分别有三。一隐显互论断烦恼障。诸佛菩萨世谛心脱。断除智障。真谛慧脱。何故如是。烦恼染事故断烦恼。世谛心脱。断烦恼时。理实随有一切德脱。就主为名。偏言心脱。无明障理。故断无明。真谛慧脱。断无明时。即理所成一切德脱。就主作名。偏言慧脱。第二对障宽狭分别。断烦恼时。唯除事中染爱心。故世谛心脱。断智障时。除无明地。及断事中粗无明。故二谛慧脱。三随义通论。断烦恼障。二谛心脱。世谛心脱。义如前释。真心脱者。以彼爱结微细习气。与无明地。同一体性。缚真心故。断烦恼时。真谛心脱。如涅槃说。断除智障。二谛慧脱。备如前释(此一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