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第五门中。言总别者。小乘法中初修多罗。亦总亦别。统摄十二。莫不皆是一修多罗。是故名总。就中随义开分十一。余所不收。还复摄在修多罗中。是故名别。余之十一。一向是别。大乘法中修多罗部。望余十一。义同前释。方广望余。亦总亦别。统摄十二为一方广。是故名总。于中开出余之十一。余所不收。还复摄在方广部中。是故名别。余十一部。一向是别。问曰。若使修多罗中统摄余别。令修多罗具余别部。合为十二。就涅槃中开分四相。何不总别合为五相。如是类难法门非一释言。齐类亦得无伤。但经论中。彰法不同。不可一类。云何不同。不同有六。一唯总门。如说一乘一实谛等。统摄三乘。以为一乘。统收二谛。为一实谛。故名为总。如是一切。二唯别门。如阴界入十二因缘四真谛等。三总别通门。如六度等。如大品说六波罗蜜。一一为主。皆收余五。故通名总。分相各异。故皆名别。总别之义。彼此齐有。是故名为总别通门。大乘行德。多皆同尔。四总别异门。如经中说。众生佛性。不即六法。不异六法。言六法者。五阴及我。我唯是总。五阴唯别。又如三谛。一实唯总。二谛唯别。总别不通。故名异相。如是一切。五亦总亦别。及一向别门。如彼十力五眼六通三聚戒等。于十力之中。是处非处。亦总亦别。余九唯别。五眼之中。佛眼一种。亦总亦别。余四唯别。至佛之时。统收四眼。皆名佛眼。名之为总。分出余四。唯取见实。为佛眼者。名之为别。六通之中。神通一种。亦总亦别。余五唯别。三聚戒中。律仪戒者。亦总亦别。余二唯别。是等门中。并有斯义。是故名为亦总亦别及一向别。如是一切。六非总别门。废诠亡对。以论道理。理非总别。体非假集。是故非总。更无所成。是以非别。如上所说。涅槃四相。乃是第二一向别门。今此所论十二部经。乃是第五亦总亦别及一向别门。法门不同。有此差异。宁可一类。问曰。若使十二部中修多罗部亦总亦别。三藏之中修多罗藏。得如是不释言。亦得一切圣教。统摄皆是一修多罗。就中开出十二部经。修多罗部。亦总亦别。还即就此总修多罗。分为三藏。是故得说修多罗藏。亦总亦别。余二唯别。十二部经。辨之粗尔。
义法聚此有六门(佛性义 假名义 入不二门义 二谛义 二无我义 如法性实际义)。
佛性义五门五别(释名一 辨体二 料简有无内外三世当现之义三 明因义四 就性所以五)
第一释名。佛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觉。返妄契真。悟实名觉。举佛树性。故明佛也。所言性者。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所言种者。众生自实如来藏性。出生大觉与佛为本。称之为种。种犹因也。故经说言。云何名性。性者所谓阿耨菩提中道种子。大智论中。亦云性者。名本人分种。如黄石中所有金性白石银性。一切众生。有涅槃性。斯文显矣。二体义名性。说体有四。一佛因自体。名为佛性。谓真识心。二佛果自体。名为佛性。所谓法身。第三通就佛因佛果。同一觉性。名为佛性。其犹世间麦因麦果同一麦性。如是一切当知。是性不异因果。因果恒别。性体不殊。此前三义。是能知性。局就众生。不通非情。第四通说。诸法自体。故名为性。此性唯是诸佛所穷。就佛以明诸法体性。故云佛性。此后一义。是所知性。通其内外。斯等皆是体义名性。三不改名性。不改有四。一因体不改。说之为性。非谓是因常不为果说为不改。此就因时。不可随缘。返为非因。故称不改。故经说言。若杀众生。丧灭佛性。无有是处。又复说言。因不改者。得果之时。因名虽改。因体不亡。因体即是。如来藏性显为法身。体无变易。非如有为得果因谢。就体以论。故名不改。二果体不改。说名为性。一得常然。不可坏故。第三通就因果自体不改名性。如麦因果麦性不改。以不改故。种麦得麦。不得余物。如是一切。佛性亦尔。佛因佛果。性不改故。众生究竟。必当为佛。不作余法。经说佛性旨要。在斯第四。通说诸法体实不改名性。虽复缘别内外染净。性实平等湛然一味故曰不改。此是第三不改名性。四性别名性。性别有四。一明因性别异于果。二明果性别异于因。第三通就因果体性别异非情故。经说言。为非佛性一切草木石等。说于佛性。四就一切诸法理。实别于情相虚妄之法。名之为性。故经说言。如来藏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又复经言。佛性虽住阴界入中。而实不同阴界入也。以此界别故。名为性。佛性名义。庶判如是。
第二次辨性之体状。然佛性者。盖乃法界门中一门也。门别虽异。妙旨虚融。义无不在。无不在故。无缘而非性。无缘而非性故。难以定论。是以经中。或说生死。以为佛性。或说涅槃。以为佛性。或说为因。或说为果。或复说为非因非果。或说为空。或说为有。或复说为非空非有。或说为一。或说为异。或复说为不一不异。或说为有。或说为无。或复说为非有非无。或说为内。或说为外。或复说为非内非外。或说为当。或说为现。或复说为非当非现。或说色心以为佛性。或复言非。或说一切善恶无记以为佛性。或复言非。如是一切无非佛性。虽复异论。莫不皆入一性门中。性义既然。执定是非。无不失旨。经说摸象喻失在此。斯等诸法。云何名性。为性之义。备如初门。良以诸法无不性故。诠题异辨。广略难定。或立为一。乃至众多。所言一者。虽复缘别染净之殊。性旨一味湛然若虚空。故云一也。或分为二。二有四门。一约缘分二。缘有染净。染谓生死。净谓涅槃。生死涅槃。体皆是性故。涅槃中师子菩萨问于佛性。如来赞言。师子菩萨具二庄严。能问一二。佛具二严。能答一二。一谓涅槃。二谓生死。二体用分二。废缘论性。性常一味。是其体也。随缘辨性。性有净秽。是其用也。三能所分二。一能知性。二所知性。能知性者。谓真识心。以此真心觉知性故。与无明合。便起妄知。远离无明。便为正智。如似世人以有报心觉知性故。与昏气合使起梦知。远离昏气使起正智。若无真心觉知性者。终无妄知。亦无正知。如草木等。无智性故。无有梦知。亦无悟知。此能知性。局在众生。不通非情。故经说言。为非佛性说于佛性。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又经说言。凡有心者悉是佛性。此等皆是能知性也。所知性者。谓如法性实际实相法界法经第一义空一实谛等。如经中说。第一义空。名为佛性。或言中道。名为佛性。如是等言当知。皆是所知性也。此所知性。该通内外。故经说言。佛性如空。遍一切处。四对果分二。一法佛性。二报佛性。法佛性者。本有法体。与彼法佛体无增减。唯有隐显净秽为异。如矿中金与出矿时体无多少。亦如冻水与消融时体无增。报佛性者本无法体。唯于第八真识心中。有其方便可生之义。如矿中金有可造作器具之义。非有器具已在现中。如树子中未有树体唯有方便可生之义。若无生性。虽以无量百千方便。佛不可生。如燋种中树不可生。如胜鬘说。如来藏中。具过恒沙一切佛法。如来藏经说。众生中。具足如来一切种德。马鸣论说。从本以来。具足一切性功德法。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心微尘中。具无师智无碍智广大智等。。如涅槃说。众生身中。未有德体。如树子中未有树体。箜篌之中未有声体。如是等言当知。皆是报佛之性。问曰。向言法佛之性本有法体。其相云何。如妄想心。虽未对缘现起烦恼。体是一切过恒沙等诸烦恼性。真心如是。虽未从缘现成诸德。体是一切三昧智慧神通解脱陀罗尼等一切德性。是诸德性。同体缘集不离不即。不异不脱。二相如是。或分为三。三有四门。一约缘分三。如涅槃说。一不善五阴。二善五阴。三佛果五阴。不善阴者。佛性集成外凡五阴。阴即是性。如冻是水。故经说言。生死二法。是如来藏。言善阴者。佛性集成三乘圣人无漏五阴。阴即是性。言果阴者。佛性集成佛果五阴。阴即是性。如汤是水镮钏是金。二约缘就实。以分三种。一者染性。二者净性。三非染净性。性在生死。名为染性。性在涅槃。名为净性。此二约缘。就实论性。性外无缘。可随变动以不变故。古今一味。是故名为非染净性。三体相及用以分三。如马鸣说。一者体大。谓真如性。二者相大。谓真如中。具过恒沙性功德法。三者用大。谓真心中。备起法界染净之用。此三如后八识章中具广分别。四对果论三。一者法佛性。二报佛性。三应佛性。法报两性义。如前释。应佛性者。应佛有二。一者法应以得现化法门力故。普门皆现。二者报应以本大悲大愿力故。随物异示。法应家性。本有法体。如来藏中。现像起法门。是其体也。报应家性。本无法体。唯有方便可生之义。或说为四。如涅槃说。一阐提人有。善根人无。二善根人有。阐提人无。三二人俱。四二人俱。是义云何。佛性有四。一不善阴。二善五阴。三佛果阴。四是理性。四中前三。随用以分。后一就实。不善阴者。凡夫五阴。真妄所集。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阴生。摄阴从妄。唯妄心作。如梦中身昏梦心作。如波风作。摄阴从真。皆真心作。如梦中身皆报心作。如波水作。从真义边。说为佛性。与胜鬘经生死二法是如来藏。其义相似。善五阴者。地上之身。通而论之。地前亦有。此阴真心缘治合成。摄阴从缘。缘治所造。如庄严具模样所作。摄阴从真。真心所为。如庄严具真金所作。真作义边。说为佛性。佛果阴者。是佛果德。与前善阴。大况相似。满不满异。言理性者。废缘谈实。实之处无缘。以无缘故。真体一味。非因非果。与涅槃中非因果性。其一也。四中初一阐提人有。善根人无。第二善阴。善根人有。阐提人无。第三果阴。二人俱无。第四理性。二人俱有。通而论之。三人俱有。佛亦有故。四种如是。经中或复说性为四。一是因性。二是果性。三是因果性。四非因果性。言因性者。所谓生死十二因缘。能与菩提作因缘。故名为佛性。是以经言。譬如胡菰能与热病作因缘。故名为热病。因缘亦尔。问曰。因缘是虚妄法。云何能与菩提作因。然彼生死十二因缘起。由妄情托真如立。故经说言。十二因缘。皆依真实第一义心。就妄论之。虽是虚构。据真缘摄。斯无不实。穷缘悟实。便成大觉。是故因缘能为佛因。故经说言。因者所谓十二因缘也。言果性者。谓大涅槃如来藏性。体虽净从缘说染。染时为因。复随对治。息染为净。净相始显。说之为果。果德寂灭。名为涅槃。故经说言。果者所谓无上大般涅槃也。是因果者。所谓观察十二缘智。未满为因。满足为果。此是方便有作行德。故经说言。是因是果。如十二缘所生之法。非因果者。如实法性。旨通染净。而非因果。故经说言。非因非果。名为佛性。废缘谈实。就体指也。又如经中说性为五。如涅槃说。一者因性。二因因性。三者果性。四果果性。五非因果性。言因性者。谓十二缘。能与涅槃为本因故。问曰。因缘是生死法。云何能与涅槃作因。释言。因缘真妄集成。摄缘从妄。妄心所为。虚诳无法。不名佛性。摄缘从实。皆真心作。故地经言。十二因缘。皆真心作。由真作故。穷之得实。便名涅槃。故得为因。因故名性。义如前释。言因因者。谓菩萨道。道起必由十二缘生。从因起因。故曰因因。然此通说。证教两行。以为因因。非独教行。言果性者。谓大菩提。言果果者。谓大涅槃。前言果者。方便菩提有作之果。此果者。性净涅槃。无作果也。通而论之。性净方便。俱是菩提。并是涅槃。为别两门。异名互说。此之二果。虽复同时。随义分之。得以菩提显彼涅槃。菩提能显义。说为因。涅槃所显义。说为果。然彼菩提。返望前因。已受果名。涅槃是彼果家果。故云果果。云何因中因缘之理。单说为因。所生行德。名为因因。乃至果中方便菩提。单名为果。性净之体。名为果果。以彼因中始终方便依理起行。是故理本。直名为因。行为因因。果据终极。摄德归体。德名为果。体名果果。然彼果中。方便菩提。说名为果。性净涅槃。别为果果。何故因中。证教两行。通为因因。以果类因。因中教行。应名为因。证为因因。但彼因中。位分参差。义别前后。凡时生死。就本说因。圣道之中。证教虽殊。同依前起。但名因因。果无先后。故就同时。体德分二。随义左右。隐显言耳。非因果者。释不异前。又准经中。乳酪等喻。分性为六。喻相如何。一杂血乳。二出血乳。三者是酪。四者生苏。五者熟苏。六者醍醐。以此况性差别有六四门分别。第一依彼迦叶品中。凡夫佛性。如杂血乳。须陀斯陀。断小烦恼。所有佛性。如出血乳。那含之人佛性如酪。罗汉佛性。如似生苏。缘觉菩萨性。如熟苏。佛如醍醐。第二依彼如来性品说。凡夫佛性。如杂血乳。声闻佛性。如出血乳。缘觉如酪。菩萨佛性。如生熟苏。七地已还。如似生苏。八地已上。如似熟苏。佛如醍醐。第三通说。凡夫二乘。乃至大乘善趣之人所有佛性。如杂血乳。种性解行。如出血乳。初地如酪。二地已上乃至七地。如似生苏。八地已上。如似熟苏。佛如醍醐。第四门中。凡夫二乘。地前菩萨所有佛性。如杂血乳。初地佛性。如出血乳。二地已上佛性如酪。八地已上性。如生苏。后身佛性。犹如熟苏。佛如醍醐。此后两门义有文无。或复随义分性为七。如经中说。众生佛性。不即六法。不异六法。不即六法。以之为一。不异六法。即以为六。通前说七。言六法者。所谓五阴及以我也。何者是我。五阴和合。假名集用。说名为我。真性缘起。集成此六。六即是性。故云不异。性体平等。妙出名相。称曰不即。又如经说。涅槃河中。有七众生。不离性水。性随人别。亦分七种。七众生者。一是常没。二是暂出还没。三出已即住。四住已观方。五观方已行。六行已后住。七水陆俱行。然此所说差别有五。一常没人。喻一阐提常没三涂。暂出还没。喻彼外凡乃至小乘燸顶之人。虽作善业。以不坚固还堕三恶。故名还没。亦可取彼求有凡夫乃至念处以为还没。燸顶已上。圣性成就。迳百千世。必得解脱。成为住人。出已即住。喻彼忍心世第一法。此人毕竟。永出三途。故说为住。亦可燸顶俱名住也。观方喻于须陀洹人。观察四谛。行喻斯陀。住喻那含。水陆俱行。喻阿罗汉缘觉菩萨乃至如来(是一门竟)。